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doc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
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
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
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②会虎为暴________(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2)B(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因此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因此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别变、安顿别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别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咨询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降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要紧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如此做各有啥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往后,还间或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个地方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缘故。
C好似。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别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终再依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③连月不开________④春和景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隶而从者”中的“从”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从头至尾B.择善而从C.从长计议D.从天而降2.对“其境过清”中“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溪水时隐时现,溪岸交错不齐,渺远不见源头。
B.竹子树木丛生,枝叶茂密繁多,环绕小潭四周。
C.地处荒僻之野,平时没有人来,环境寂静寥落。
D.小潭清幽深邃,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
3.根据《小石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二十五,游里湖,登放鹤亭,旋泊西泠桥。
登岸步入西村,隔岸望孤山后。
朱阑傍水,翠幕垂窗,古楼覆屋,小艇系门。
余乃悦其幽寂,呼舟对渡,果佳境也。
(取材于浦访君《游明圣湖日记》)“隔”,产生距离,引发好奇。
柳宗元隔竹听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他“心乐之”,于是“①”,探看小潭全貌;浦枋君隔岸观景,孤山后景色秀丽,色彩斑斓,他“悦其幽寂”,于是“②”,得以欣赏“佳境”。
(202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管夷吾/举于/士B. 曾益/其所/不能C. 必/先苦/其心志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1)A(2)C(3)B(4)C【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A项正确,故选:A。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一)(6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1.(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舍生而取义者也/其人舍然大喜B.呼尔而与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是亦不可以已乎/惧其不已也D.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文章开篇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B.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时,应“舍生而取义”,这表现在“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C.“本心”即本性。
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威武不能屈”的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想法进行了尖锐嘲讽和批评。
D.第二段分析了见利忘义之人“不辩礼义”就接受厚禄的三种行为表现:“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②觥筹交错(________)③山岳潜形(________)(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 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答案】(1)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2)B【解析】【分析】(1)①名之者谁:命名它的人是谁?“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
②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
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
③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是一词多义:隐藏;隐居;专心。
(2)A. 好像/好像。
B. 因为/用来。
C. 归家/归家。
D. 离开/离开。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取名;②酒杯;③潜藏;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①?(欧阳修《归田录》)【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中)——《中考新突破》艾军平主撰部分〔冲刺训练〕(一) 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①,见臣蛇围②如碗,摆扑丛树中。
以尾击树,树枝崩折。
反侧倾跌③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④其首,攧⑤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⑦。
(摘自《聊斋志异》)注释:①觇(zhān):探看②围:这里指蛇的身围。
③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样子。
④攫:抓住,钳制。
⑤攧(diān):甩脱。
⑥革肉:皮肉⑦云:句末助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临()则()去()竟()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审视殊无所见译句: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处划分两处朗读节奏。
闻崖上有声甚厉。
4、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触?(二)宋人酤酒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③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长者杨倩。
倩曰:“汝狗猛邪?”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怀钱,挈④壶瓮而往酤,而狗迓⑤而龅⑥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摘自《韩非子》)注释:①酤:通“沽”,有“买”“卖”二义,视语境而定。
②升概:升是古代量器,概是刮平升、斗的木棍或木片。
③遇:招待。
④挈:携带。
⑤迓:迎。
⑥龅:咬。
1、根据注释①,视语境判断“酤”到底为“买”还是“卖”之义?(1)宋人有酤酒者(2)挈壶瓮而往酤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县()著()怪()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令孺子怀钱译文:4、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地方划分朗读节奏。
问其所知长者杨倩。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全文采用隐喻的手法。
“宋人”比喻诸侯国君;“狗”暗指在国君手下办事的一些坏人;“孺子”泛指报效无门的士人,也是作者的自况。
B、这是一篇游说文字,目的在于打动击国君,重用象作者那样愿意为国效命的士人。
C、文章开头以排比句式,对“宋人”作了一番美化,称颂他办事公道,待人有礼,又有求贤治国的好愿望,想以此博得国君的好印象。
D、文中指出国君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原因——猛狗当道,致使人们不敢问路,借以感悟国君应该:亲小人,远贤臣。
(三)(已用)蝙蝠凤凰①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
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②生诞,蝠亦不至。
麟亦责之。
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摘自《笑府》)注释:①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②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③与:同“欤”。
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④恶薄:风气败坏,不淳厚。
1、请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三处朗读节奏。
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2、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3、文中说:“麟凤相会。
语及蝙蝠之事”,请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4、请猜猜“何以贺与”中“何以”是什么意思?()A、即“以何”,拿什么B、为什么C、即“以何”,凭什么D、什么5、你认为作者写蝙蝠意在让我们知晓它似兽非兽、似禽非禽吗?(四)郗超郗超①与谢玄②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尝与其在桓宣武④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⑤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⑥必能立勋。
元⑦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超:东晋大臣。
②谢玄:东晋名将。
③苻坚将问晋鼎:苻坚,北方氏族首领。
将问晋鼎,将要进攻东晋。
④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死后追称“宣武”。
⑤履屐(lǚ jì):鞋子和木屐,比喻细小的事情。
⑥容:估量。
⑦元:大。
1、给文中划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时人咸叹超之先觉……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善()是()济()举()3、请选择下面两个加点词语的正确义项。
(1)既已狼噬梁歧()A、用狼吞吃B、把狼吞吃C、像狼似的吞咬D、狼吃了(2)入虎视淮阴矣()A、虎虎地看着B、像老虎一样地盯着C、老虎看着D、虎视眈眈4、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见使才皆尽……(2)重其不以爱憎匿善5、你对郗超这个人怎么看?(五)空桑生李南顿①张助②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③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因盲得视,远近翕赫⑤,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⑥。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乃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⑦之。
(摘自《风俗演义》)注释:①南顿:地名。
②张助:人名。
③余浆:浇灌庄稼剩下的水。
④豚(tún):猪。
⑤翕赫:全都震惊起来。
⑥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
这里指树旁摆满了酒肉。
⑦斫:砍。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顾()令()间()就()2、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两处)(2)其下车骑常数千百。
(一处)(3)张助远出来还。
(一处)3、根据大意,请猜猜下面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
(1)见“李核,意欲持去”中“李核”指()A、人名B、一种东西C、李子的核D、李子(2)“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中“空桑”指()A、枯空的桑树B、空着的桑地C、空心的桑叶D、指一种东西4、翻译文中划的句子。
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5、读后你有何感触呢?(六)捋须钱张崇①帅庐州②,好不为法,士庶苦之。
尝入觐③江都④,庐人幸其改任,皆相谓曰:“渠伊⑤必不复来矣!”崇来计口征“梁伊钱”。
明年再入觐,盛有罢府⑥之议,不敢指实⑦,道路相见,皆捋须为庆。
崇归,又征“捋须钱”。
尝为伶人⑧所戏。
一伶假为人死有谴当作水族⑨者,阴府判曰:“焦湖⑩百里,一任作獭11。
”崇大惭。
(摘自《南唐近事》)注释:①张崇:一贪官名。
②庐州:古地名。
③觐:朝见皇帝。
④江都:地名,即今日扬州。
⑤渠伊:他,指张崇。
⑥罢府;罢官。
⑦指实:彼此都不敢提起张崇将被罢官的传闻。
⑧伶人:旧时的说唱艺人。
⑨水族:生活于水中的动物。
⑩焦湖:巢湖,今安徽合肥东面。
11獭:水獭性贪,喜吃鱼。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苦()幸()明年()大()2、请猜猜“张崇帅庐州”“帅”应为何义?3、请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崇来计口征“梁伊钱”。
4、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一伶假为人死有谴当作水族⑨者……5、请用文中原话答题。
文章概述了张崇的为人:;又以、为例,写出了他的贪暴;结尾又以性残嗜鱼为例,对张崇之流的劣迹,加以无情的鞭挞,突出了主题。
(七)盲人堕桥有盲子道涸①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②,兢兢③握固,自分④失手必堕深渊已。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⑤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⑥甚夷,沈空守寂⑦,执一隅⑧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注释:①涸:水干了。
②楯:栏杆。
③兢兢:战战兢兢,害怕的样子。
④自分:自料。
⑤哂:嘲笑。
⑥大道:公认的道理。
⑦沈空守寂:即拘泥固守不切实际的想法。
沈同“沉”。
⑧隅:角落。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固()乃()蚤()省()2、猜猜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有盲子道涸溪”中“道”义应为()A、道路B、说C、经过D、道理(2)“自分失手必堕深渊已”中“已”义应为()A、已经B、通“矣”了C、通“以”以为D、不译(3)“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第”义应为()A、只要B、首先C、如果D、同“弟”3、给文中划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自分失手必堕深渊已。
(2)执一隅以自矜严者……4、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5、文中有一句刻画了盲子当时嘻笑之神情,且流露出在受了一场虚惊后,自感安全的庆幸心理,这句话是:。
6、读了此文后,你有何体会?(八)钟弱翁钟弱翁①所至,好贬驳榜额②字画,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为重书之。
然书实不工③,人皆苦之。
尝过庐陵④一山寺,有高阁壮丽。
弱翁与僚属部曲⑤拥立,望其榜曰;“定惠之阁”,旁题姓名漫灭⑥。
弱翁放意称谬,使僧梯取之,拂拭就视,乃鲁围颜真卿书。
弱翁顾谓客曰:“似此字画,何不刻石?”即令刻石,传者以为笑。
(摘自《宋人轶事汇编》)注释:①钟弱翁:人名。
②榜额:即匾额。
③工:善、精。
④庐陵:古郡名,今江西吉安。
⑤僚属部曲:幕僚下属,亲信士卒。
⑥漫灭:模糊、剥蚀。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苦()梯()就()顾()2、请猜猜下列句中加点字或词的含义。
“……好贬驳榜额字画……”中“贬驳”意思是()A、贬低反驳B、贬斥C、驳斥D、褒贬和(hè)驳3、给文中划横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自立名为重书之。
(2)旁题姓名漫灭。
4、文中说“传者以为笑”,“笑何事呢?你能概括性地说出来吗?5、钟弱翁的可笑之处在哪?请说说。
(九)掩黑显白有二娼妓,一妓牙齿生得乌黑,一妓牙齿生得雪白,一欲掩显,一欲显白。
有人问齿黑者姓甚,其妓将口谨闭,鼓一鼓,在喉中笑应“姓顾”。
问多少年纪,又鼓起腮答“年十五”。
问能甚的,又在喉中答“会敲鼓”。
又问齿白者何姓,其妓将口一呲,笑答“姓秦”。
问青春几岁,口又一呲①,答“年十七”。
问会作甚么事,又将口一大呲,白齿尽露,说道“会弹琴”。
今人略有坏事,就多方遮掩;略有好事,就逢人卖弄。
如此二娼者,正自不少②。
(摘自《笑得好》)注释:①呲:裂嘴露牙。
②正自不少:真是不少。
1、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一妓牙齿生得乌黑……(2)一欲显白。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掩()显()甚()应()3、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今人略有坏事,就多方遮掩;略有好事,就逢人卖弄。
4、谈谈你读了此文后的感受。
(十)①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②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
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主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1、文中划线句①应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2、解释文中加点字。
悉()至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3、分析“去”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A、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B、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C、委而去之(城郭)……D、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4、翻译文中划波浪划的句子。
5、文中划线②说“兵莫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用概括性的话语说说。
6、读了此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十一)于是二世乃遵用赵高,申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