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层序地层研究-1-2

合集下载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发育模式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发育模式

的研 究难 点 和下 一 个 努 力 方 向 。其 主 要 问题 在 于: ①河道 叠置 型式虽 然能 反 映垂 向“ 准 面 ” 基 的变 化, 但是 往往 只代表局 部地 区 , 难在 区域上进 行对 很
平面 、 造沉 降 、 积负荷 补偿 、 构 沉 沉积 物补给 、 沉积地 形等 因素综 合制 约 , 准面位 置 、 动方 向及 升 降幅 基 运 度不 断随 时问而 变 化 ( 1 , 准 面一 个 上升 半 旋 图 )基 回和下 降半 旋 回称 为一 个基 准面旋 回 。V nWao — a gn e 等提 出在可 容纳 空 间为 正 的地方 ( r 即可 容 纳空 间 增 加 ) 沉 积物供 给 因 素对 地层 结 构 的影 响强 , , 当沉 积物 供给 速率 大于 可 容空 间产 生速 率 时 , 发生 进 将
序地 层学认 为 , 基准 面 旋 回是 构 造 、 候 、 积物 供 气 沉 给及 可容 空间 的变 化等 因素 的综 合 响应 , 建 立高 是 分 辨率层 序地层 格 架 的基 础 , 突 出 贡献 是 使层 序 其
都 可划分 为无 数个 区域 , 这些 区域 或 经历 着 沉 积作
用或经历 侵蚀 , 积 和侵 蚀作 用之 问或任 何 经历 不 沉
于地貌 学研究 , 为基 准 面 代 表 了陆 上 侵蚀 作 用 的 认 下限, 海平 面即是 总 的基准面 , 强调 侵蚀 和沉积 的平
旁 通 ; 负 的地 方 , 为 则发生侵 蚀 和深切作 用 。
图 1 基准面特征与沉积、 蚀 、 侵 路过 不 留作 用 的关 系
潘 科 (9 5 ) 男 , 江 大 学 油 气 资 源 与 勘 探 技 术 教 育 部 重 18 一 , 长
2 河流 类型 划分及 其 空间转化 模式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段河流相层序地层界面识别研究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段河流相层序地层界面识别研究
中的不整合 识 别 出 了层序 界线 。 关 键词 : 辽盆 地北部 ; 松 河流相 ; 层序地 层界 面 ; 别 识 中图分 类号 :P 4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0 4 5 1 ( O 1 O ~ O 3 —0 :5 A 10— 762 1)2 16 4
1 盆地 地质背 景
松辽盆 地位 于中 国东 北部 , 属于克 拉通 内复合型 盆 地 。盆地 长 约 70 m, 30 7k 总面 积约 2 × 5 k 宽 3  ̄3 0m, 6 1‘m。是一个 在 大 陆 壳褶 皱基 底 之 上 发 育 起 来 的 大 0k , 型 中新生代 呈北北 东 向展布 的菱 形 沉 积 盆地 。松 辽 盆 地北 部泛 指松花 江 以北 地 区( 1 , 图 ) 无任 何大 地 构造 意 义, 松辽 盆地是一个 完 整 的含 油 气 盆地 , 地北 部 与南 盆 部地 区在 大地构 造演化 、 油气 聚集成藏 等方 面具有一致 性 [ 。前人 的研究认 为 , 辽盆地 的形成 和演化 与其 它 1 ] 松
* 收 稿 日期 :000- 1 2 1-41
图 1 松 辽 盆 地 北 部构 造位 置 图
比海相 盆地 明显大 很多 。松 辽 盆地 登 娄库 期 盆地 基 本
面貌表现为“ 一隆两坳” 的特征 , 形成两个统一的坳陷:
东 部坳 陷和西 部坳 陷 , 间有 中央 隆起 分 割 ; 泉头期 期 从
[ 3 崔铁军. 2 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 . M3 科学 出版社 ,0 7 20 .
图 1 重 分 类 后 未 去 噪 二 值 图 像 0
r ] P u A o ge M calF G o ci , a i J M ̄lr, 3 al L n l i h e . o dh d D vd . oi y, l le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共26页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共26页

决口扇的厚度
识别标志:基准面上升,形成高可容空间, 在天然堤和冲击平原产生明显地形差,决 口扇向河道发生进积式迁移,故决口扇厚 度厚度较大
4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对比标志层的选择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对比标志层的选择
河流相地层对比过程中,具有时间-地层意义 的对比标志层的选择十分重要。
底部含有冲刷面,中、下部 槽状 交错层理发育,向上逐 渐变为小型交错层理或波 状交错层理
主要层理类型为复合层理、 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 虫孔发育。
波状层理发育,见大 量虫孔 及生物扰动构造
钙质结核、根结核或土壤由 潮湿变干燥时收缩形成的摩 擦镜面等 波状层理与虫孔发育
河间湖泊为断续水平纹理、 微波 状层理、虫孔和生物 扰动构造发育。 开阔湖泊波状层理发育,呈 向上变细旋回,次生黄铁矿 断续分布
冲刷面之上的河道沉积
• 沉积特点:河道沉积具有相互叠置特点
• 识别标志:基准面下降,A/S趋于最小 河 道 作用明显,河道发生迁移,出现河道和 边滩的沉积
河道规模
• 识别标志:由于基准面下降形成的河道规 模较大,在地 层对比过程中,受基准面下降 控制的流河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对比性
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转换面
5 结束语
谢谢
谢谢!
• 相域的叠加样式反应A/S值的变化提供基准 准变化信息
如呈退积叠加样式的曲流河道旋回通常反 映A/S值的逐渐增加;呈进积叠加样式的河 道 反映A/S值的逐渐减小;呈进积叠加样 式的决 口扇复合体往往与A/S的逐渐减 小有关;
旋回界面的识别
基准面下降与上升的转换面
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转换面
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转换面
控制地层叠加样式、具有地层意义的河道 底部冲刷面;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相对海平面、构造运动和全球海平面
一、海平面的定义
为了理解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首先必须定义: 1、全球海平面变化 2、相对海平面变化 3、水深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相对海平面、构造运动和全球海平面
全球海平面变化(global eustasy)——是度量海面到 一固定基准点(通常是地球中心)之间的高差
顶积层(topset)——顶积层这一术语用来描述盆地边缘剖面的近源部分, 它具有低坡度特征(<0.1º ),顶积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水平状,通常包 含冲积、三角洲和浅海沉积体系。顶积层的近源端点通常被定义为海岸上 超点。 斜积层(clinoform)——用来描述盆地边缘剖面中发育在顶积层向盆地一 侧更陡的倾斜部分(通常>0.1º ),斜积层一般具有陆坡较深水沉积体系特 征,其坡度可从地震剖面上获得。 底积层(bottomset)——用来描述盆地边缘剖面中斜积层的底部地层, 其特征是低角度并包含深水沉积体系。
积物厚度
全球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可容空间-水深关系图 沉积物充填所产生空间的速率控制了水深,也决定了能否观察到相带的前积和退积
可 容 空 间 增 加
从时间1到时间2,由于构造沉降而导致相对海平面上升、可容空间增加, 但该点沉积物堆积速率大于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因此从时间1到时间2 水深减小。在沉积记录中表现为海退相序
基准面的变化取决于沉积环境 1、在冲积环境中——基准面受均衡河流剖面的控制,该剖面逐渐递变到 远端的海平面或湖平面; 2、在三角洲和滨岸体系中——基准面等效于海平面; 3、在浅海环境中——虽然浪基面以“均衡陆棚剖面(graded shelf profile)”的形式形成一个暂时的沉积基准面,但海平面最终是它的基准 面。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可容纳空间(Accomadation)
可容纳空间是指可供沉积的、潜在的沉积 物堆积的空间(Jervey, 1988)。可容纳空间是 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的函数。
地震层序 Seismic Sequence
在地震剖面上,顶底以地震反射终止为标志的不连续面 (被解释为不整合面及相关整合面)为界所限定的一套相 关的连续地震反射(被解释为成因相关的地层)。
A relatively conformable succession of reflections on a seismic section, interpreted as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this succession is bounded at its top and base by surfaces of discontinuity marked by reflection terminations and interpreted as unconformities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
Erosional truncation
isis.ku.dk/kurser
Erosional truncation
isis.ku.dk/kurser
Upper Boundary
Toplap Termination or lapout of strata against an overlying surface mainly as a result of no deposition (sedimentary bypassing) with perhaps only minor erosion (Mitchum, AAPG Memoir 26).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并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是石油勘探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通过研究河流沉积地层的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松辽盆地作为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下白垩统扶余油层具有典型的河流相沉积特征,研究该地区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对于提高油气勘探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划分方法,包括层序界面的识别、层序单元的划分以及沉积相带的分析等。

随后,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为例,详细阐述该地区的层序地层特征,包括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层序单元的划分方案以及沉积相带的展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勘探资料,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勘探中的应用效果。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可为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扶余油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河流相沉积地层划分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概述河流相层序地层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河流沉积序列中地层形成、分布和演变的科学。

它基于地质学和沉积学原理,通过对河流沉积物的系统分析,揭示河流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过程。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河流系统的沉积物,包括河床、河漫滩、河堤、冲积扇等沉积环境所形成的岩石和地层。

在河流相层序地层学中,层序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在河流沉积过程中,由于河流体系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沉积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有序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包括沉积物类型的变化、沉积速率的变化、沉积相带的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河流体系的演化历史,预测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沉积相分析、年代地层学研究等。

层序地层学作业-试验2

层序地层学作业-试验2

实验二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一、实验目的利用钻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和体系域边界及最大海泛面;解释深切谷沉积序列;分析体系域类型及其测井响应;描述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撰写钻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实验报告。

二、钻测井资料地质背景:美国俄克拉何马Anadarko盆地石炭系混积碳酸盐岩台地钻测井剖面,碳酸盐岩曾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海平面发生规律性变化,从而形成了以不整合为层序边界的、具不同测井响应特征的岩性组合。

三、实验结果:1.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的识别及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根据砂岩、灰岩和页岩纵向上的旋回性与横向的展布特征,将测井剖面划分为A、B、C3个层序。

根据岩性和岩相的突变划分出了层序界面。

最下部的为层序A,灰岩的顶部为层序的界面SB1,是底部为一套泥岩、顶部为一套灰岩。

根据钻测井资料地质背景,这套灰岩应该是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

由于缺少其他的证据,只能初步推断层序A发育了TST和HST。

中间发育的大套泥岩为层序B,在1、2号井中泥岩的顶部灰岩的下部为层序的界面SB2,在2井~7井中,发育了一套砂岩沉积物。

从分布范围上看,该层砂岩分布较广,在整个剖面上均可见到;从截切厚度与水深关系来看,砂岩的厚度也明显小于下伏泥岩厚度;从沉积相组合上看,该套砂岩被浅海相的泥岩或灰泥岩所包围,发生了相突变。

因此判断该套砂岩为下切谷成因的砂岩。

故在2井~7井中砂岩的底部定为层序界面SB2。

根据这套泥岩和下部灰岩及上部灰岩的组合关系,以及2井~7井中发育的下切谷沉积体系,我们推断这套泥岩是一套陆棚的沉积物。

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具体是到那个体系域,还很难推断。

最上部为层序C,砂岩的顶部为层序的顶界面SB3。

在八口井中都广泛分布的一套薄的灰岩层,我们推断应该为海侵最大时形成的凝缩层。

在1井、2井、8井中,这套灰岩层的顶界面为最大海泛面,底面为初次海泛面。

在3~7井中下切谷砂岩的顶界面为首次海泛面。

所以在该层序能够识别出LST、TST和HST。

河流相的识别

河流相的识别

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在4、5级旋回上进行对比。
河流相沉积层序的旋回级次的确定
Ⅴ级旋回所控制的层序单元相当于一期复合河道,具体到不同的沉积相带又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①在主河道发
育的部位,旋回的顶底界面往往都是以河道的冲刷侵蚀面为主,以若干期相互叠加的河道砂体+天然堤沉积组成向上变细的正旋回序列,代表上升半旋回;以河漫细粒沉积物夹若干越岸砂体组成下降半旋回;
② 在沉积构造方向:主要沉积类型为水流波痕成因的交错层理,反映单向水流搬运的特征,在组合上随粒度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从下向上:冲刷面→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逆行沙波层理→爬升波痕纹层→断续波状(小型沙纹)交错层理和水平纹理。
③ 在粒度分布上:C—M图为典型的牵引流型。而概率图则主要由跳跃和悬浮两个总体组成
(2)不同河流的共性
无论那条河流的测井曲线均具有向上幅度变小的趋势,即具有明显的正韵律结构,同时其底部与下覆岩层均为突变接触。泥质夹层均以层序的上部为主要发育段。
具体在建立河流相地层层序地层格架时,首要的一步是将各期复合序。四级是河道带。
②旋回性识别,主要是利用前面所讲的划分短期旋回的原则在单井上划分出Ⅴ级旋回,然后在等时标志层所确定的大的框架下逐层对比。③在标志层和旋回性均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应用等高程对比法近似确定旋回界面。
因为从沉积过程分析来看,旋回的级次越低,时间跨度越大,其旋回性特征反映越明显,这也就是说,Ⅳ级旋回可以通过对多期Ⅴ级旋回在垂向上叠置样式的周期性变化得以体现;
Ⅲ级旋回的顶底界限划分可以从河流相环境与其他沉积环境的组合关系上加以确定。而前面已经论述,Ⅴ级以上旋回则很难进行等时性对比。所以,本文主要论述Ⅴ级旋回的划分对比,其次为Ⅳ级旋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辫状河相层序地层特征(不对称旋回)
曲流河相层序地层特征(对称旋回)
河流梯度引起的基准面旋回对称性变化
辫状河相长周期旋回的结构特征
辫状河相与曲流河相长周期旋回的结构特征及对比
2 中、短周期旋回识别
旋回的对称性 岩性相叠加样式 小型冲刷面
洪泛面和古土壤层
辨状河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港119井古土壤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厚层的洪泛沉积物 和古土壤层分布于 冲刷面之下
洪泛面与古土壤层
辫状河相与曲流河相长周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及其差别 辫状河相长周期旋回主要显示为低可容纳空间的非对 称旋回,其代表性长周期旋回为馆陶组的SQ8、SQ9和 SQ10; 曲流河相长周期旋回主要显示为高可容纳空间的对称 旋回,其代表性长周期旋回为明化镇组的SQ11、SQ12 、 SQ13和SQ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