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bc3d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6.png)
读后感王崧舟[5篇材料]第一篇: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2012级汉文三班王自强 201201024147叶圣陶先生说,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样把这些例子让孩子们明白呢?要是有一种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诗歌一样简单如话,诗意如话该多好啊!在名师工作室学习时,我就看过王老师的这本著作,当时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了一下,我被里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领会到了什么是“迫不及待”、什么是“如饥似渴”,直到全部阅读完毕,我都无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这本书,《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我感觉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听邻家大哥哥在与我谈古论今、谈天说地,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文本细读的独到解读,更是让我“膜拜”于他“登峰造极”的教学魅力。
“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读后感《《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
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还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底蕴从哪里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
读书是我的爱好,读书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爱好。
”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成堆的书籍让他比别人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多了一份对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课堂。
如《枫桥夜泊》,王老师从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入手引出钟声,写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张继都写过这样的钟声。
寒山寺的钟声从一千多年前传来,穿越时空,撞击着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灵。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体现的诗的文化、诗的价值是什么呢?从“春风“这个自然意象中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文化意象呢?……几个文本的解读我们只有赞叹的份――大师就是大师。
如果说在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时给予了我精神,那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就是给予了我面包。
《听王崧舟评课有感》读书心得

读《听王菘舟老师评课》有感暑假有幸读了王菘舟老师所著的《听王菘舟老师评课》一书,其中的一句话却深深地震撼了我:“评课即评自己。
”王老师说:“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
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
评课大体上也是如此,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你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你在评议谭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你在评价课的生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其实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
一句话,评课就是评自己。
”说得多好啊,“评课就是评自己”。
又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
读王老师的书,就这样,总是有太多太多的太好,有太多太多的太妙,有太多太多惊奇,有太多太多的震撼,有太多太多的先知先觉,有太多太多的心灵观照。
平时听别人上课,每每听课之后,也会列举出一二三点来评述得失,但很少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这种认识的境界差距应该是自己多年来教学水平平淡无奇的见证吧。
评课不仅要让执教者有收获,也要让自己有进步,要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得到专业成长与发展。
评课者要通过评课,问问自己,从中“我悟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
这就要求评课者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同时,要不断地将自身的职业经历和专业经验融入到对课堂情境的理解和感悟中。
推己及人,由人返己,这是评课者的大智慧、大境界。
听王老师评课,那洋溢的激情、诗意的评价语,以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汩汩流淌着对执教者的那份肯定,那份赞赏,那份激励,每次总是那么深深地让人折服,这应该缘于他那深厚的评课功底和精深文化底蕴。
反观自我,审度自身,我拿什么拯救自己?我拿什么推己及人?我想:除了对评课有个正确的认识,知道听课、评课、说课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意义及课堂教学规律,了解基本的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心中有底才能入情入境,才能从从容容,才能坦坦荡荡;心中有底,才能用自己灵魂的镜子去悟课;心中有底,才能依循价值的判别与皈依去鉴课;心中有底,才能擦亮独识去析课;心中有底,才能于细微处去品课;心中有底,才能以大智慧、大境界去赏课。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帕克·帕尔默说过:“教学是通达灵魂的镜子。
”我认为,听课、观课、议课、评课,又何尝不是另一面痛打自己灵魂的镜子?”在《评课》中,我诧异地发现了王老师的两处泪花,而且都是评课伊始的首句。
王老师的泪,曾经在《一夜的工作》中看到过,在《二泉映月》中看到过,课到情深处,两行清泪自漂流。
是什么让王老师在评课时,居然以泪开篇,写下如此感言?角色!是角色!这泪,是入情入境的泪,是设身处地的泪,是王老师自己所说的——评课者扮演的第一种角色——热情的参与者的热泪、真泪!听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如此课堂,教者、学者、听者之间合三而一,同构共生,和谐一体;如此评课,观照的又岂止是语文本身的价值?怕是更有那充满着馥郁的、清芬的诗意之魂吧!还有什么能比这潸然泪下的情怀更叩击心灵?此评课之第一境也,按王老师的话就是“卷入了一种所谓的‘审美自失’的状态”。
对于评课者所要扮演的另一种角色——冷静的旁观者,王老师是如此诠释的:“当我从课堂的‘审美自失’状态中走出来之后,理性告诉我,这堂课的成功,一定有什么秘诀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想,我有责任,更有兴趣将《桥》的成功秘诀揭示出来。
“好一个责任,好一个兴趣!”于洪老师,这是对她的创造性劳动的一种尊重和理解;于自己,则是一种更有效、更切实的学习、借鉴和启示。
”好一个尊重与理解,好一个学习、借鉴和启示!这也正是王老师所倡导的评课之魂——借由“评”而“思辨”,发现课所承载、所体现、所隐匿的课程价值、教学规律、教育本质,进而彰显“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学术信念。
此评课之第二境也。
“热情的参与者”是“入”,“冷静的旁观者”是“出”。
只“入”不“出”,“汗涔涔泪潸潸”,显现的只是昙花一现之虚情,唯听者的灵魂得到瞬时的安憩;无“入”之“出”,理性思辨则如傲霜秋菊之冷艳,乏慈悲为怀的大德、大道。
而在这一“入”与一“出”之间,评课者推己及人,由人返己,恰如多面的棱镜,观照出自己诗意灵性的觉醒,更折射出芸芸众生万花筒般生命的绚烂多彩。
听王崧舟讲授有感

听王崧舟讲授有感
王崧舟教授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他的讲座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首先,王崧舟教授在讲座中表达了对法律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他强调了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对社会的重要影响。
他的讲座激发了我对法律研究的兴趣,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法律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王崧舟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了法律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提倡将法律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了深入实地调研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法律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方法,让我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法律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外,王崧舟教授在讲座中还谈到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他指出,法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让我更加重视自己在法律教育中的角色。
总的来说,王崧舟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热情和知识让我更加热爱法律事业,并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我将继续努力研究,提高自己的法律研究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

听王崧舟讲课有感——育人必先育己张琨知道王崧舟,是在本学期参加大兴区民办教师进修学习,这是我在这次学习中最大的收获。
学习归来,我购买了王崧舟老师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以及他的十年课谱,读完这几本书,就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让我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让我重新定位语文老师的标准,同时也让我重新找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和自豪。
当然,也让我看到我未来职业生涯中要走的路之长,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真的应该“上下而求索”!按照王老师的十年课谱,我找到了所有他的教学视频,看每一堂课都如同在品尝不同美味的大餐,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同时也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汗颜。
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语文老师,我还远远不够!王老师身上的那种书卷气,那种文人气质绝对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之中散发出来的。
这样的底蕴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和自我提升中培养出来的。
我想,作文语文老师,这样的气质是必要的。
王崧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教学语言、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技巧、教学机智……都是我要学习的。
现在单说一点,王老师对文本的把握,他钻研和吃透文本的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在于它是一门感性多余理性的学科,这意味着,做为语文老师,情商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而咱们的情商是通过上一篇篇的课文传递给学生的,如何传递积极美好而深刻的情感就在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把握。
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幸与王老师不谋而合。
看了王老师不下十节的教学视频,都是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学校上的,然而,不管哪所学校的学生,都会在他的点拨引导中提问思考。
王老师上课不拿语文书,然而,文章的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烂熟于心。
刚开始没注意这一点,后来看多了,发现了这一特点。
心里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可是后来看了王老师《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学七讲》我才知道,不是他的记忆力好,而是他在上每堂课前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文本吃透文本,他会为一篇短短的文章一首短短的诗去翻阅大量的资料。
听 《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有感语文课交了16年,听评课也经历了无数节,但我相信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正如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心都有佛,你看人便如佛,你心中有“米田共”,那么你看人便如“米田共”,你心中有魔,那你看人自然如魔。
一直以来,我们的听评课模式如下,一位老师辛辛苦苦地、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准备了一节优质课,然后,各位同仁在认真听完之后,精彩的评价也就开始了。
首先让讲课老师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想法,接下来,各位老师再把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讲一讲。
各位老师的评课一般分为两部分,优点与不足,但最终很少会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各位老师的评课基本上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阅历、自己的理解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来点评这节课的,很少会有一位老师站在这位展示老师的性格特点,个人阅历以及对问题切入点的妙处与处理问题的角度的设计上来分析这个这节课。
我认为这样的评课是无效的。
每个老师的阅历不同,生长环境不同,阅历不同,性格不同,对平同一篇文章的看法与体悟自然有所不同,那么不同的老师对文章的讲解,切入点,设计思路自然也是不同的。
我觉得有效的评课不仅是帮助老师成长,更应该是帮助老师个性化成长。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校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课堂特色,而非千篇一律,那么百花齐放、兼容并蓄的学校一定会高速、健康地发展,教育也才会精彩纷呈,大放光彩。
第二、评课前一定要明确文章体裁,有针对性的来评价。
评课绝不能隔靴挠痒,泛泛而谈,一定要针对性和构建性。
不同的体裁的文章处理方法自然是不同的:小说要注重人物形象、情节与环境;散文自然要关注语言的赏析。
但很多老师的评课很浅泛,谈了半天指不出关键问题所在,也没有一些构建性、建设性的意见。
我们应该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这不仅是浪费时间与精力,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展示者的不尊重。
第三、评课者要厚道那么一点点。
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的,一把尺子量不出好坏,对于不同的老师需要不同的衡量尺度。
学习《王崧舟老师的演讲》体会

学习《王崧舟老师的演讲》体会
在《王崧舟老师的演讲》中,我受益良多。
以下是我对演讲内
容的体会和思考。
王崧舟老师在演讲中强调了自我价值和成长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个人的内在价值,而不仅仅是
追逐外在的名利。
只有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取得
长远的成就。
老师提到了研究的重要性。
他说,研究是通向成功的关键。
无
论是通过专业的研究还是生活中的各种经验,我们都应该持续不断
地研究。
只有通过研究,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演讲中,王崧舟老师还提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合
理利用时间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此外,老师还强调了信念和坚持的力量。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只有坚定地追求梦想,并为
之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研究王崧舟老师的演讲,我深刻认识到了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并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我将牢记这些
宝贵的经验和教导,不断成长和提升自己,追求更加辉煌的未来。
以上是我对《王崧舟老师的演讲》的体会和思考。
希望这些思
考对于大家也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谢谢大家!
---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any further assistance!。
听王崧舟讲述有感

听王崧舟讲述有感
听了王崧舟的讲述,我深受启发。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以下是我对他的讲述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王崧舟的讲述让我明白了研究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不断研究和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性。
在如今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始终保持研究的状态,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王崧舟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坚持的力量。
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研究,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这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坚持并克服困难,才能走向成功。
另外,王崧舟在讲述中提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要积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提升自己。
最后,王崧舟的讲述还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
他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他在团队中的经验。
在现代社会中,
团队合作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成就。
总结来说,王崧舟的讲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研究的重要性、坚持的力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价值,是我从他的讲述中得到的重要教益。
我会将这些思考融入自己的研究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读后感
从教这么多年,经常参加听课活动,每次听完课,都会有一
个评课的程序。
评课就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
的教学延伸,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
一种活动,也是学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活动,深化课
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课比听课更为重要,因为从评课时大家思维
的碰撞中,会出现更多的思想火花。
通过评课,教师之间可以相
互学习,相互促进。
评课的形式各有各式:有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的评课(常态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考核课);也有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竞赛)等等。
参加过不少评课活动,但是很多时候,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因为觉得自己不知要
说什么,从何说起,所以都是以旁听者的身份静静聆听。
每次听
下来,觉得有很多评课活动都只是走了一遍程序,履行一种形式。
评课时都是说一些客套话,不痛不痒,有时草草几句就结束了,
根本彰显不出评课的功效和成果。
一直都觉得评课只是教研员、
专家的事,自己哪有什么资格去评课呀,先上好课吧,评课离自
己太远了,所以也就没有好好地去观照它,深究它。
到了王老师工作室后,学习的内容除了看书、听讲座、写文章、上课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学习怎样评课。
第
一次听完小姐妹的课,评课时段,王老师说:请工作室的学员先说,大家都心慌慌的,不知所云,更不知从何云,我更是语无伦次,那份狼狈,那种汗颜,那般急迫……无以言表。
于是,忙不
迭中,开始试着去了解评课究竟是什么?评什么?怎么评?评课
的意义何在?我可以从中得到怎样的收益……
这两天一直在看王老师著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一书,有一句话霎时间跳入我的眼帘,深深揪住了我的心:“评课即评自己”。
王老师说:“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
心中有佛,看人
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
评课大体上也是如此,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
在评课中,你在发现
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你在评论课的价值取
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你在评议谭的实施
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你在评价课的生
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其实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
一句话,
评课就是评自己。
”
说得多好啊,“评课就是评自己”。
又是一语道破,一针见血。
读王老师的书,就这样,总是有太多太多的太好,有太多太
多的太妙,有太多太多惊奇,有太多太多的震撼,有太多太多的
先知先觉,有太多太多的心灵观照。
平时听别人上课,每每听课
之后,也会列举出一二三点来评述得失,但很少会“发现一个新
的自己”,这种认识的境界差距应该是自己多年来教学水平平淡
无奇的见证吧。
评课不仅要让执教者有收获,也要让自己有进步,要让所有
的参与者都得到专业成长与发展。
评课者要通过评课,问问自己,从中“我悟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
这就要求评课者将
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课堂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移情体验,同时,
要不断地将自身的职业经历和专业经验融入到对课堂情境的理解
和感悟中。
推己及人,由人返己,这是评课者的大智慧、大境界。
听王老师评课,那洋溢的激情、诗意的评价语,以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汩汩流淌着对执教者的那份肯定,那份赞赏,
那份激励,每次总是那么深深地让人折服,这应该缘于他那深厚
的评课功底和精深文化底蕴。
反观自我,审度自身,我拿什么拯救自己?我拿什么推己及人?我想:除了对评课有个正确的认识,知道听课、评课、说课
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意义及课堂教学规律,了解基本的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心中有底才能入情入境,
才能从从容容,才能坦坦荡荡;心中有底,才能用自己灵魂的镜
子去悟课;心中有底,才能依循价值的判别与皈依去鉴课;心中
有底,才能擦亮独识去析课;心中有底,才能于细微处去品课;
心中有底,才能以大智慧、大境界去赏课。
怎样让自己心中有底?博览群书,多读,广读,深究,细悟,是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必经途径。
让自己与书结缘,蕴蓄智慧和
厚重。
与书共舞,触摸书籍的灵魂。
泛舟书海,让书的根深深扎
在自己的心中,让书伴自己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让书充盈自己
绚丽多彩的人生。
通过读书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让自己激情飞扬,灵性横溢。
“评课就是评自己”。
一个厚重的自己,一个内藏丰厚底蕴的自己,才能悟到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才能品到好课的“三味”,才能怀着“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来“坐着评课”,于人有利,于己更是大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