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底泥砷解吸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污染水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水体底泥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物的毒性 ,以减小其危害 。
掩蔽是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物 ,使污染底泥与
2 国内外目前所采用的污染底泥处置技术
水体隔离 ,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的物理修复技 术方法 [9 - 10 ] 。掩蔽作为底泥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 ,
2. 1 原位修复技术
对 PTS污染底泥的修复效果非常明显 ,工程造价低 ,
需要外加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和营养物 ,有时 泥 、清洁砂子 、砾石 、钙质膨润土 、灰渣 、人工沸石、水
还需外加电子受体或供氧剂 ,经过纯种培养 ,发现有 泥和其它人工合成材料等。国外的部分掩蔽工程实
些微生物能较大程度分解 PAH、Pc等有机物 [ 5] 。
例见表 1。这种掩蔽技术在国内鲜见应用 。
2. 1. 3 淋洗 [ 9, 11 - 13 ] 淋洗可以是原位修复也可以是异位修复 。淋洗
是将水 、油或其它能够促进污染物溶出 、溶解迁移的
溶剂掺入或注入到污染的底泥中 ,然后将含有 PTS 污染物的溶液从底泥中抽提 ,再进行深度处理的过 程 。底泥淋洗技术推广应用和修复效果的好坏关键
·107·
事市政给排水设计研究工作 。 通讯联系人 :王峥
·106·
染的主要来源 。美国 EPA 在 1998年的调查报告中 指出 ,美国已发生 2100起事件声称鱼类消费中的问 题 ,多次证实污染来自底泥 。在中国 ,也已发现并证 实了水 体 底 泥 具 有 生 物 毒 性 , 如 乐 安 江 在 20 ~ 195km 段沉积物均显示出毒性 [ 3 ] 。此外 ,水体富营 养化的解决关键也仍与底泥密切相关 , 因此 ,污染 底泥的治理已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 。污染底泥的治 理. 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取得一定效果 ,尤其是近年 来生物技术的应用 ,使污染底泥的处置技术获得了 飞速的发展 。下面分别对常用的几类底泥处置技术 作简要介绍 ,探讨污染底泥经济实用的处置技术 。

高邮湖底泥对有机污染物吸附实验

高邮湖底泥对有机污染物吸附实验

1 研 究 湖 泊 底 泥 吸 附 的 意 义
随着有机合成品在人们 生产和生 活 中的广泛应 用 , 量 的 大
有 机 污 染 物 如 农 药 、 料 、 药 等 对 水 环 境 的 污 染 日益 加 剧 。有 染 医
机 污 染 物 一般 都 表 现 出 较 强 的 疏 水 性 , 们 进 入 水 体 以后 倾 向 它
染 物 吸 附方 式 的不 同是 决 定 内 源 污 染 程 度 、 染 物 重 新 释 放 的 污
四氯 苯 的 S 为 5 8 . 9×1 m l L 2 6一二 氯 苯 腈 的 S 为 0 o / ;,
关键 因素 。 国 内 已 有 一 些 学 者 对 长 江 、 河 、 湖 、 庭 湖 、 辽 太 洞
物 的 源 和 汇 。研 究 有 机 污染 物 在 湖 泊 底 泥 上 的 吸 附 对 预 测 和 控 制 湖 泊有 机 污 染具 有 现 实 意 义 。
2 国 内 外 湖 泊底 泥 吸 附 研 究 进 展
近 年 来许 多研 究 工 作 都 已 证 实 , 泥 对 非 离 子 型 有 机 化 合 底
的标准溶液。室温下旋转 平衡 , 附达 到平衡后 , 置 离心 , 吸 静 取 上 清 液 , 析 化 合 物 水 相 平 衡 浓 度 。 实 验 的 每 个 浓 度 点 均 采 用 分
而针 对高 邮湖 底 泥 的性 质 及 吸 附性 能 还鲜 有 报 道 。
( .2 C 0 0 M Na 1和 2 0 mg LNa 浸 润一 段 时 间后 , 入 吸 附 质 0 / N ), 加
3 高邮湖底泥有机物 污染现状
随着 工 农 业 污 染 的加 剧 、 业 养 殖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邮湖 水 渔 高 质 不 断恶 化 。尤 其 是 近 年 来 周 边 助 剂 厂 、 化 厂 的 出 现 以及 有 染 机合 成 农 药 、 虫 剂 的 广 泛 使 用 , 邮湖 正 面临 着 复 合 污 染 的 潜 杀 高

吸附法处理含砷废水的研究进展

吸附法处理含砷废水的研究进展

砷俗称为类金属, 是毒性最大的元素之一. 它可通过自然作用和一些人为活动进入水体 . 据 N ria gu 估算, 全球每年由于人类活动排入到水体中的砷为 12 . 0 万吨 , 由于自然作用释放到环 境中的砷为 [ 2] 21 21万吨 ( 其中火山喷发 1 . 72万吨, 海底火山 0 . 49 万吨 ) , 这些将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造成 严重威胁. 目前, 在澳大利亚、 加拿大、 美国、 日本和阿根廷等国都出现了砷中毒事件, 而我国近几年也成 为砷污染严重的国家 , 仅 2008 年就在贵州独山县、 湖南辰溪县、 广西河池、 云南阳宗海、 河南大沙河发生 5 起砷污染事件 , 又于 2009年 1 月在山东省和江苏省交界处的邳苍分洪道发生砷污染事件 . 由于砷污染 一旦形成, 就会通过食物链或地下水、 地面水进入人体或其它生物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环 境 . 因此, 含砷水的处理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 . 本文详细介绍了吸附法处理含砷水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并就其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1 吸附法除砷的特点 由于砷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 如何将其有效地从水体中去除倍受人们的关注 . 目前常用的去除 方法有 : 沉淀法 , 膜 处理法 , 吸附 法 , 生物法 , 离 子交换 法 , 氧化法 , 萃 取法 和电凝 聚 [ 10] 法 等. 各种方法均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 沉淀法除砷技术较为完善 , 应用较为广泛 , 但它处理后会产生 大量废渣, 造成二次污染; 膜处理法对设备和操作技术要求高 ; 生物法中微生物对周边环境的要求很严 格 ; 离子交换法不适宜处理多离子污染的废水 ; 萃取法由于其自身特点, 目前还没有用于工业生产废水 和生活饮用水除砷的报道.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提供的大比表面积, 通过砷污染物与吸附剂间较强的亲合 力达到净化除砷的目的. 吸附法由于简单易行、 去除效果好、 能回收废水中的砷、 对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 生二次污染 , 且吸附材料来源广泛、 价格低廉、 可重复使用倍受人们关注 , 现已成为研究热点 2 吸附剂种类 2 . 1 矿物吸附剂 沸石 沸石是由硅氧四面体 [ S i O 4 ] 和铝氧四面体 [ A l O4 ] 通过共享氧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具有规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

论文分类号 X524 单位代码10183 密级内部研究生学号 4990094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物分析及分布规律研究Study on Analysis and Distribution Orderliness ofPollutants in Sediments of Guanting Reservoir作者姓名:陈云清专业:分析化学导师姓名:张凤君教授及职称:论文起止年月:2000年11月至 2002年4月提要本文是在完成《官厅水库流域水质改善总体技术方案研究》项目课题三《官厅水库底泥污染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完成的。

随着官厅水库上游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水库库区内源污染的诊断及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官厅水库周边的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被较好地控制后,水库库区沉积在底泥中的污染就成为影响库区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官厅水库库区底泥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和毒性的研究成为本论文的重点。

通过对官厅水库表层底泥样和柱状底泥样的采集和分析,综合运用SEM/AVS和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

通过此课题的完成,最终达到对官厅水库库区重金属的污染分布有清楚的了解,为后续子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确保在整个项目完成后,底泥中污染物不会对库区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完全恢复官厅水库作为北京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功能。

 目录第一章文献综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官厅水库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底泥作为水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长期受到各种污染物的积累和堆积,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开展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底泥治理的必要性底泥是水体中自然沉积或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物和泥沙混合物的沉积物,通常包含大量悬浮物、污染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重金属可以进入水体生物体内,并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此外,底泥中的污染物还可能导致水体寿命缩短、水质劣化等问题。

三、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为了解决底泥治理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治理。

其中,物理法主要是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底泥进行清理和挖掘,达到底泥治理的目的。

化学法则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底泥中的化学环境,来促进底泥的沉降和吸附。

生物法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通过生物修复和生态纳污系统等手段修复污染水体。

在实际应用中,单一的生态底泥治理技术难以达到彻底清除污染物的效果,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技术,实现底泥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底泥治理技术的研究需要根据不同水环境的特点和底泥类型进行科学评估和选择。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目前生态底泥治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 研究和推广多技术组合应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治理手段,综合运用实现底泥治理的最佳效果。

2. 着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底泥治理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生物治理方面,可以开展盐碱地菌群修复、自然更新等方面的研究。

在物理处理方面,可以考虑开发新型设备、改进现有设备的清理效果等。

3. 重视底泥治理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治理效果符合国家底泥污染物排放标准,防止对治理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4. 加强底泥污染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底泥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和分布规律,为底泥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剩余污泥吸附废水中汞和砷的研究

剩余污泥吸附废水中汞和砷的研究
图 2 吸附时间对剩余污泥吸附汞和砷的影响
51
试验研究
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分为 2 个阶段:首先是 汞、砷在细胞表面发生被动吸附,这种吸附不需要微 生物的代谢就能进行且用时较短; 其次是细胞表面 被吸附的汞、 砷由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而被转移入 细胞体内,这种吸附为主动吸附,用时较长。
由图 2 可以看出,剩余污泥对汞、砷的吸附率随 着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在前 2 h,剩余污泥吸附 速度增加较快, 进行 1 h 后砷吸附率就达到了 84.8%;而剩余污泥吸附汞的速度相对较慢 ,吸附进 行 1 h 后,吸附率才达到 47.8%。 尽管剩余污泥在相 同的时间里对汞、砷的吸附率不同,但二者均在 2~ 5 h 的时间段内保持过一段平衡,这可能是由于这段 时间主要进行被动吸附, 而主动吸附在此之后才开 始,所以吸附率增加较为缓慢。
保 护 ,2004,16(1):12-15. [6] 张 曼 维. 辐 射 化 学 入 门 [M]. 合 肥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出 版 社 ,
1993:91-92. [7] 王敏,沈忠群,杨睿媛,等. 环境污染物的辐射处理应用 研 究 [J].
辐 射 研 究 与 辐 射 工 艺 报 ,2007,25(2):95-101.
[收稿日期] 2015-03-23(修改稿)
50
工业水处理 2015-06,35(6)
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的目的主要是减量化、 稳定化、 无害化和资源化,通常需要根据污泥的性质选择一 定的处理处置方法,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 近年 来,在国内外已有利用剩余污泥吸附处理低浓度重 金属废水的研究 , 〔1-3〕 以 废 治 废 ,是 剩 余 污 泥 处 置 的 又一有效途径。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2010,30(2):204-208. [3] 潘碌亭,王键,束玉宝,等. 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研究进展[J]. 环

大冶湖底泥养分、重金属和砷、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大冶湖底泥养分、重金属和砷、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大冶湖底泥养分、重金属和砷、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大冶市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矿业的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对大冶湖产生了较大污染。

为了促进湖泊底泥在矿山植被恢复中的资源化利用,加速矿山生态修复和湖泊的治理,本研究以大冶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化学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冶湖底泥的肥力性状和铜、铅、镉、砷、汞的含量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大冶湖底泥养分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1)养分含量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及样品分析表明,大冶湖底泥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分别为41~689、9~136、45~211 mg·kg-1;有机质、总氮、磷、钾的含量分别在23.0~215.1、0.5~7.1、2.8~7.3、0.1~2.1 g·kg-1。

根据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有机质均在中等以上,其中丰富水平的占96%,速效氮丰富水平的占76%,低水平的只占8%,总氮丰富水平的占80%,低水平的只占16%,速效磷均在中等以上,其中丰富水平的占96%,总磷丰富水平的占20%,低水平的占72%,速效钾中等水平占80%,其中丰富水平的占36%,总钾均处于低水平。

由此可见大冶湖底泥有机质、氮、磷比较丰富,而钾相对缺乏。

2)养分空间分布特征:随着经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纬度的增加,有机质含量的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随经度增加,总磷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无论随着经度的变化还是纬度的变化,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总氮、总钾含量均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2)大冶湖底泥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1)重金属含量特征:整个大冶湖底泥所有采样点中,总铜、有效铜、总铅、总镉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00~3100、75~353、46~660、0~414 mg·kg-1。

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所有采样点的总铜含量、92%采样点的总镉含量以及16%采样点的总铅含量超过三级标准。

污染底泥砷解吸规律研究

污染底泥砷解吸规律研究

En i e r g Ku mi gU ie s yo ce c n e h oo y gn e n , n n n v ri f in ea dT c n lg ) i t S
Absr c Ba e nter lt n hpb t e r e i e opt no otm tra ndh d a lcp we ,n h eain hi ewe nlyn me ta t s do h eai s i ewe na s ncd s r i f to maeila y ru i o r a d ter lt s pb t e a igt o o b o i q el n re i e o iin.h e o p in lw fa sni n p lu e e me twa t d e Th eul ho d t tsirn xu e y p o t uitya d a s nc d p st o t ed s r to a o e ci oltd sdi n ssu id. e rs t s we ha trig mitr sma r moe r s
a sni e op in o otm tra. tto a p e ifu n e e r a y o s nc dis le o tntt twa ,h atrt e sii c ie re c d s r to fb t o mae i1 Roain ls e d n e c d rma k bl n a e i sov d c n e ,ha s te fse h t ngma hn s l r r r tto a p e t emo etedis le re i o tn . trte mit r sb i ad q itys metme,h s nc c n e ti h trwa e u ig oain ls e d.h r h sov da s nc c ne t e h xu e engli u el o i Af te a e i o tn nt ewae srd cn r g a ual . We e t eas n cc n e tain rd c dso yEv n i xu e r adq el o ho r tea sni o tnti h tre u l rd lvHo v r.h re i o c nr t e u e lwl. e ft mitr sweeli uityfr4 u s,h re cc n e nt ewae q as o h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底泥砷解吸规律研究摘要基于底泥中砷解吸与水动力的关系,静置时间与砷沉积的关系,研究底泥中砷的解吸规律。

结果表明:对混合液的搅拌可加速底泥中砷的解吸,转速显著影响底泥砷溶出量,即转速越高,砷溶出量越多。

而当混合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水中砷量不断减少,但砷浓度的降低非常缓慢,即使放置4 h,水中砷量仍相当于地表水Ⅴ类标准的3~5倍。

研究还表明,当混合液放置30 min后,各转速间砷量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关键词底泥;砷污染;解吸StudyonArsenicDesorptionRegularityofPollutedSedimentBEI Rong-ta 1,2WANG Le 1ZHENG Cai-qing 1ZHANG Ye-xin 1(1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Southwest Forestry College,Kunming Yunnan 650224;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senic desorption of bottom material and hydraulic power,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ying time quietly and arsenic deposition,the desorption law of arsenic in polluted sediment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irring mixtures may promote arsenic desorption of bottom material.Rotational speed influenced remarkably on arsenic dissolved content,that was,the faster the stiring machines rotational speed,the more the dissolved arsenic content.After the mixtures being laid quietly some time,the arsenic content in the water was reducing gradually.However,the arsenic concentration reduced slowly.Even if the mixtures were laid quietly for 4 hours,the arsenic content in the water equals still to 3~5 times of the fifth grade of surface water standard.The researche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dissolved arsenic content wa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t among the rotational speeds after the mixtures being laid 30 minutes.Key wordssediment;arsenic pollution;desorption河流重金属污染是危害最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

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后,绝大部分迅速由水相转入固相,结合到悬浮物中。

结合到悬浮物中的重金属在被水流搬运过程中,当其负荷量超过搬运能力时,便最终进入底泥。

因此,底泥是水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蓄积库,可以反映河流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1]。

带有大量重金属的底泥是污染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的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水质的二次污染源,即解吸作用。

砷是类重金属,是人体非必需的元素,元素砷不溶于水和强酸,因此毒性极低,而砷的有机、无机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对人体危害很大[2]。

砷形成的氢化物AsH3为无色气体,不稳定、极毒。

砷可以形成2类氧化物,即+3价的As2O3和+5价的As2O5。

其中As2O3俗名砒霜,为白色粉末状剧毒物,是砷最重要的化合物;人口服致死量为0.66~2.00 g,某些敏感者仅服0.001 g即可引起中毒;它的用途主要是制造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以及含砷药物。

砷形成的硫化物性质稳定,毒性较低[3]。

由于底泥中的砷在水中能释放,将毒素重新解吸到水中,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危害。

为此,研究底泥中砷的释放规律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待测样液的准备(1)随机抽取某矿区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样品3个,风干后磨细,过100目的尼龙筛,均匀各取2个平行样适量置于小烧杯中,待处理。

(2)均匀各取上述底泥样品20 g于烧杯中(每个样2份重复),加400 mL去离子水,置于转速为1 050 r/min(低速)的搅拌机下,搅拌15 min,立即取上液各25 mL于小烧杯内,待处理;经静置30、60、120和240 min,再各取2份25 mL上清液于小烧杯内,待处理。

(3)同上述做法一致,只是把搅拌转速分别调整为1 750 r/min(中速)和2 350 r/min(高速)。

1.2待测样液的处理(1)底泥待测样液的处理。

称取样品0.1 g于50 mL烧杯中,加7 mL硫酸(1∶1)、10 mL浓硝酸、2 mL高氯酸,置电热板上加热分解,破坏有机物(若试液变深,应及时补加硝酸)。

蒸至冒浓白烟,取下放冷,用水冲洗杯壁,再加热至冒浓白烟,以驱尽硝酸。

取下烧杯,烧杯底部仅剩少量白色残渣(若有黑色颗粒物,应补加硝酸继续分解)。

取出冷却后,清洗并定容到50 mL容量瓶中。

(2)水样待测样液的处理。

各取25 mL经处理的水样于100 mL烧杯中,加入25 mL无砷蒸馏水、4 mL硫酸和5 mL硝酸。

在通风橱内消解至产生白色烟雾,如溶液仍不澄清,可再加5 mL浓硝酸,继续加热至产生浓白烟,直至溶液澄清为止(其中可能存在乳白色或淡黄色酸不溶物)。

取出冷却后,清洗并定容到50 mL容量瓶中。

1.3砷测定(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光度法)(1)把消解液50 mL倒入砷发生器,加入4 mL碘化钾、2 mL氯化亚锡,摇匀,放置15 min[4]。

(2)取5 mL吸收液置于干燥的吸收管中,导气管内塞一小团乙酸铅棉,在砷化氢发生瓶中迅速加入4 g无砷锌粒,并立即将发生瓶、导气管与吸收管连接好(确保连接处不漏气),在室温下反应 1 h,使砷完全释出,取出吸收管,用三氯甲烷将吸收液体积补足到5 mL。

(3)测量。

用10 mm比色皿,以三氯甲烷为参比,在510 nm波长处测量吸收液的吸光度,并做试剂空白校正。

(4)标准曲线的绘制。

在8个50 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0.00、1.00、2.50、5.00、10.00、15.00、20.00、25.00 mL砷标准使用液(浓度1.00 mg/L),加水稀释到50 mL,再分别倒入砷化氢发生瓶,并各加入4 mL浓硫酸。

按试样的操作步骤进行显色和测定。

(5)数据处理。

底泥中砷含量的计算方法:As(mg/kg)=;式中:m—由校准曲线查得的砷量(μg);W—底泥样品的干重(g)。

水样中砷含量计算方法:As(mg/L)=;式中:m—由校准曲线查得的砷量(μg);V—样液的体积(mL)。

2结果与分析2.1不同转速对底泥砷解吸量的影响为使试验具有客观实用价值,特选择来自云南省马关县小白河的底泥样品。

该河流由于长年受选矿废水的污染,水质、底泥含砷量极高,在实验室进行的解吸研究,摹拟了河流的流动状态。

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的3个底泥样品平均含As 2 124.3 mg/kg,比土壤背景值高180多倍,可见研究区域河流的砷污染是极其严重的。

河流水中砷含量超标严重,水中平均含砷2.162 mg/L,分别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的20倍和污水排放最高限值的4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转速状态下,由底泥解吸到水中的砷量差异较大,表现出转速越快,砷溶出量越多的趋势,3种转速砷溶出量都远大于地表水Ⅴ类标准和污水排放最高限值。

在高速搅拌状态下,水中砷的溶出量高于污染河流水样砷的实测均值。

表3是利用SPSS软件对不同转速与砷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5]。

可以看出,转速与砷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转速越快,砷溶出量就越多,但低速与中速间水质砷量相差不多。

在河流中,流速较大时有利于底泥中砷的释放而悬浮于水中,这对水质中砷污染更具潜在危险性。

2.2静置时间与砷含量的差异性分析表4是在不同转速条件下,水质中砷含量与静置时间为0、30、60、120、240 min的相关关系表。

可以看出,转速为1 050 r/min时,砷含量与静置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567**;转速为1 750 r/min时,砷含量与静置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510**;转速为2 350 r/min时,砷含量与静置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633**。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用哪种转速进行搅拌,静置时间与水质砷溶出量都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静置时间越长,水质中砷量就越少,或者说水中砷浓度不断降低。

水质中砷含量在整个静置时间上的关系虽然呈极显著差异,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各静置时间段上水质中砷的差异状况分析很重要。

表5是利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表,表中组别“1”指0 min,“2”指30 min,“3”指60 min,“4”指120 min,“5”指240 min。

由于低速和中速方差齐性,采用LSD检验法;高速时方差非齐性,采用Dunnett′s C检验法[5]。

可以看出,低速时,F=13.454,相伴概率(Sig.)为0.000;中速时,F=4.104,相伴概率(Sig.)为0.011;高速时,F=130.309,相伴概率(Sig.)为0.000,即相伴概率均小于0.05,故总体上相差都显著,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不同静置时间与砷溶出量关系是显著的。

但是,2、3、4、5组两两之间则不具差异性,说明静置30 min后,水中砷浓度的降低是逐步的、缓慢的,甚至静置4 h后,水质中砷量仍接近于0.5 mg/L,就是接近污水排放三级最高限量标准,也相当于地表水Ⅴ类标准的3~5倍,证明底泥中砷更易于解吸,可较长时间悬浮在水中。

由图1可直观地看到不同转速条件下静置时间与砷均值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