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笔记
《电子商务师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电子商务师基础知识》重点笔记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954年终端器诞生后,人们才逐渐把终端与计算机连接起来。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以单机为中心的通信系统、多个计算机互联的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及以高速和多媒体应用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是指互联起来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的集合。
“互联”意味着相互连接的计算机能够按照网络协议进行通信。
连接是物理的,由硬件实现。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和互联网(Internet)。
4、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资源、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组成。
4.1常见的网络协议:TCP/IP协议、IPX/SPX协议等。
4.2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NetWare、UNIX、Linux等。
5、接入互联网的方法:PSTN、ADSL、卫星接入、光纤接入、无线接入、Wi-Fi接入。
6、在互联网中,每一台主机必须有一个IP地址,且这个IP地址在整个网络中必须是唯一的。
IP,含义是“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
7、域名:就是用人性化的名字表示的主机地址。
域名使用的字符包括字母、数字和连字符,而且必须以字母或数字开头和结尾。
整个域名总长度不得超过255个字符。
在实际使用中,每个域名的长度一般小于8个字符。
8、我国国家域名的国家代码是cn。
目前有3个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负责北美地区,APNIC负责亚太地区、NIC负责欧美地区。
9、域名采用层次结构,每一层构成一个子域名,子域名之间用圆点隔开,自左至右分别为计算机名、网络名、机构名、最高域名。
10、域名分类:第一类是类别顶级域名,共7个;第二类是地理顶级域名,共有24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码;第三类顶级域名,也就是所谓的新顶级域名。
初中信息技术业务笔记

初中信息技术业务笔记一、信息技术基础。
1. 信息及其特征。
- 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 特征:- 普遍性:信息无处不在,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信息等。
- 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如文字依附于纸张,声音依附于声波等。
- 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多个主体共享,例如网络上的开源知识。
- 价值性: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如商业情报可带来经济价值。
- 时效性:信息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新闻资讯过期后价值降低。
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 古代信息技术:如甲骨文记录信息,烽火台传递军情等。
- 近代信息技术: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的出现等。
-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
3.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硬件系统:- 中央处理器(CPU):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数据的运算和控制计算机各部件的工作。
- 存储器:- 内存储器(内存):直接与CPU交换数据,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断电后数据丢失;只读存储器(ROM),断电后数据不丢失。
- 外存储器:如硬盘、光盘、U盘等,用于长期存储数据。
- 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用于向计算机输入信息。
- 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输出。
- 软件系统:- 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Windows、Linux等),用于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 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Word、Excel等),用于满足用户特定的需求。
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1. Windows操作系统。
- 桌面:包括图标(如“我的电脑”“回收站”等)、任务栏(包含开始菜单、快速启动栏、任务显示区等)。
- 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文件命名规则:不能包含\ / : *? " < > 等特殊字符,文件名由主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
- 文件夹是用于存放文件和子文件夹的容器。
人工神经网络基础_ANN课程笔记 2、深度神经网络

第二章深度神经网络一、概述1、基本概念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一种没有人为参与的特征选取方法,又被称为是无监督的特征学习(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
深度学习思想的神经网络利用隐含层从低到高依次学习数据的从底层到高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特征,而这一特性决定了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学习到目标的自适应特征,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深度学习的另外一个思想是贪婪算法(greedy algorithm)的思想,其在训练的时候打破了几十年传统神经网络训练方法的“桎梏”,采用逐层训练(greedy layer-wise)的贪婪思想,并经过最后的微调(fine-tuning),这一训练算法的成功也使得深度学习获得了巨大成功。
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机器学习过程从最初的传感器得到原始的数据,到经过预处理,都是为了第三步和第四步的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而这个耗时耗力的工作一般要靠人工完成。
这种靠人工的,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的启发式的特征提取方法注定要限制机器学习的发展,而深度学习的非监督学习阶段的“盲学习”的特性能够解决该问题,即:深度学习在特征提取和选择时是完全自主的,不需要任何的人工干预。
2、神经网络发展受限之处多隐含层的网络容易收敛到参数空间的局部最优解,即偏导数为0 的点,尤其在目标识别中,由于图像的信噪比很低,神经网络很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 训练算法与网络的初始参数有很大关系,比较容易过拟合;训练速度慢;在误差反向传播的训练算法中,层数越深,误差越小,甚至接近于0,造成训练失败。
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必须要用到带标签的数据(有导师学习、监督学习),获取带标签的数据十分困难。
3、深度学习的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的基本模型从形式上来看和神经网络一致,基本的结构单元都是神经元,由神经元组成网络层,整个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
在深度学习理论中,一个网络的学习算法每运行一次,只调整一层网络的参数。
4计算机网络基础笔记:局域网

局域网1、局域网定义局域网是在一个局部地区范围内,把各种计算机、外围设备、数据库等相互连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2、局域网的传输方式单工通信即单向通信半双工通信即双向交替通信全双工通信即双向同时通信IEEE局域网标准物理层必须保证在双方通信时,一方发送二进制1,另一方接收的也是1,而不是0LLC子层是由传输驱动程序实现的。
LLC子层的具体功能包括数据帧的组装与拆卸、帧的收发、差错控制、数据流控制和发送顺序控制等,并为网络层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即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MAC子层主要功能是进行合理的信道分配,解决信道的竞争问题,由网络接口卡(NIC:网卡)来实现。
负责把物理层的“0”、“1”比特流组建成帧,并通过帧尾部的错误校验信息进行错误校验;将目标计算机的物理地址添加到数据帧上,当此数据帧传递到对端的MAC子层后,它检查该地址是否与自己的地址相匹配,如果帧中的地址与自己的地址不匹配,就将这一帧抛弃;如果相匹配,就将它发送到上一层中局域网按网络拓扑分类:网络中各台计算机连接的形式和方法称为网络的拓扑结构总线型网络总线型网络采用单一电缆作为传输介质(称为总线),所有站点通过专门的连接器连到这条电缆上,任何一个站点发送的信号都沿着介质传输,并且能够被总线上其他站点接收到。
优点:结构简单,易实现、易维护、易扩充缺点:故障检测比较困难星型网络星型网络中各节点都与中心节点连接,呈辐射状,排列在中心节点周围。
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节点转接。
优点:结构简单,控制处理简便,易扩充,单个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到网络的其他部分缺点:中心节点的故障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环型网络环型网络中各节点连接到闭环上。
环中的数据沿着一个方向绕环逐站传输,链路大多数是单方向的,即数据在环上只沿一个方向传输。
环路中各节点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因此容易实现分布式控制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缺点:网络中的任意一个节点或一条传输介质出现故障都将导致整个网络的故障树型网络树型网络是星型网络的一种变体,节点按层次进行连接。
以太网基础学习笔记

1.PC机上的cmd命令ping 192.168.1.100 -t (-t表示持续ping)route print (查看PC机的路由表)* ping包可以用wireshark抓取,关键词过滤为icmp协议包,有request与reply。
* ping需要注意PC的防火墙,还要注意ping不通时,检查拓扑网络时,检查ping包发送与接收两个方向的路径是否可行2.路由器不同于PC,没有缺省网关的概念。
默认情况下,路由器上的路由表只知道直连的路由信息。
加入静态路由表的方法,可指定下一跳的端口或者IP地址:(1)Router(config)#ip route 192.168.10.0 255.255.255.0 G0/1(当目的地址为192.168.10.1-254网段时,该数据包的下一跳接口为G0/1端口)(2)Router(config)#ip route 192.168.10.0 255.255.255.0 192.168.20.1(当目的地址为192.168.10.1-254网段时,该数据包的下一跳地址为192.168.20.1)3.默认情况下,网关路由的WAN端口禁ping。
关闭该路由器的防火墙,就能ping了。
4.关于以太网帧(1)以太网最小帧是64字节的原因首先说一下时隙,时隙在一般的数字通信原理中是这样定义的:由各个消息构成的单一抽样的一组脉冲叫做一帧,一帧中相邻两个脉冲之间是时间间隔叫做时隙。
以太网的时隙有它自己的特定意义:a.在以太网CSMA/CD规则中,若发生冲突,则必须让网上每个主机都检测到。
但信号传播到整个介质需要一定的时间。
b.考虑极限情况,主机发送的帧很小,两冲突主机相距很远。
在A发送的帧传播到B的前一刻,B开始发送帧。
这样,当A的帧到达B时,B检测到了冲突,于是发送阻塞信号。
c.但B的阻塞信号还没有传输到A,A的帧已发送完毕,那么A就检测不到冲突,而误认为已发送成功,不再发送。
人工神经网络基础_ANN课程笔记 4、随机型神经网络

第四章随机型神经网络1、随机型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对于BP神经网络和Hopfield神经网络的网络误差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而达不到全局最小点,主要原因为:结构上:存在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从而使网络误差或能量函数所构成的空间是一个含有多极点的非线性空间;算法上:网络的误差或能量函数只能按单方向减小而不能有丝毫的上升趋势。
对于第一点,是为保证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能力而必不可少的。
解决网络收敛问题的途径就只能从第二点入手,即不但让网络的误差或能量函数向减小的方向变化,而且,还可按某种方式向增大的方向变化,目的是使网络有可能跳出局部极小值而向全局最小点收敛。
这就是随机型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思想。
2、模拟退火算法在模拟退火算法中,有两点是算法的关键:①控制参数T;②能量由低向高变化的可能性。
这两点必须结合起来考虑,当T大时,可能性也大,T小时,可能性也小,把“可能性”当作参数T的函数。
“可能性”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概率。
由此可以得到模拟退火算法如下:上式表明:在模拟退火算法中,某神经元的输出不象Hopfield 算法中那样,是由以内部状态Hi 为输入的非线性函数的输出(阶跃函数)所决定的,而是由Hi 为变量的概率(1)Hi P 或(0)Hi P 所决定的。
不同的Hi 对应不同的概率(1)Hi P 或(0)Hi P 来决定输出为兴奋或者抑制。
反复进行网络的状态更新,且更新次数N 足够大以后,网络某状态出现的概率将服从分布:式中,Ei 为状态{ui}所对应的网络能量。
这一概率分布就是Boltzmann分布。
式中的Z是为使分布归一化而设置的常数(网络所有状态的能量之和为常数)。
由这分布可以看出:状态的能量越小,这一状态出现的概率就越大。
这是Boltzmann分布的一大特点,即“最小能量状态以最大的概率出现”。
3、Boltzmann机20世纪80年代,Hinton、Ackley和Sejnowski等以模拟退火思想为基础,对Hopfield网络模型引入了随机机制,提出了一种统计神经网络模型-Boltzman 机。
人工神经网络基础_ANN课程笔记 1、前向神经网络

第一章前向神经网络一、感知器1、感知器网络结构设网络输入模式向量为:对应的输出为:连接权向量为:2、感知器的学习➢初始化连接权向量及输出单元的阈值赋予(-1,+1)区间内的随机值,一般为较小的随机非零值。
➢连接权的修正每个输入模式作如下计算:(a)计算网络输出:(b)计算输出层单元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y之间的误差:(c)修正各单元与输出层之间的连接权与阈值:➢对m个输入模式重复步骤,直到误差k d(k=1,2,…,m)趋于零或小于预先给定的误差限ε。
3、感知器的图形解释➢整个学习和记忆过程,就是根据实际输出与希望输出之间的误差调整参数w 和θ,即调整截割平面的空间位置使之不断移动,直到它能将两类模式恰当划分的过程。
➢学习过程可看作是由式决定的n维超平面不断向正确划分输入模式的位置移动的过程。
4、感知器的局限性➢两层感知器只能解决线性可分问题➢增强分类能力的唯一出路是采用多层网络,即在输入及输出层之间加上隐层构成多层前馈网络。
➢Kolmogorov理论经过严格的数学证明:双隐层感知器足以解决任何复杂的分类问题。
➢简单的感知器学习过程已不能用于多层感知器,必须改进学习过程。
二、BP 神经网络 1、反向传播神经网络1) 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 ➢ 上、下层之间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即下层的每一个单元与上层的每个单元都实现权连接;➢ 而每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 ➢ 网络按有监督的方式进行学习。
2)➢ 当一对学习模式提供给网络后,神经元的激活值,从输入层经各中间层向输出层传播,在输出层的各神经元获得网络的输入响应。
➢ 在这之后,按减小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的方向,从输出层经各中间层逐层修正各连接权,最后回到输入层,故得名“误差逆传播算法”。
➢ 随着这种误差逆传播修正的不断进行,网络对输入模式响应的正确率也不断上升。
2、梯度下降法1)梯度法是一种对某个准则函数的迭代寻优算法。
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笔记(最新版本)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分析:考试形式:选择题和填空题,6个的选择题和2个填空题共10分,都是基本概念。
1.1计算机概述一、计算机的四特点:1.有信息处理的特性2.有程序控制的特性3.有灵活选择的特性4.有正确应用的特性二、计算机发展经历5个重要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1.大型机阶段40-50年代2.小型机阶段60-70年代3.微型机阶段70-80年代4.客户机/服务器阶段5.Internet阶段(Arpanet是在1983年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三、计算机应用领域:1.科学计算2.事务处理3.过程控制4.辅助工程(CAE,CAI,CAT)5.人工智能6.网络应用7.多媒体应用1.2计算机硬件系统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
2.硬件具有原子的特性,成本低速度快;软件具有比特的特性,成本高速度慢。
二者在功能上具有等价性、且具有同步性。
3.计算机硬件组成四个层次:①芯片②板卡③整机④网络一、计算机硬件的种类:计算机传统分类:巨型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
IEEE1989年分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计算机。
计算机现实分类:服务器(按处理器体系结构分CISC\RISC\VLIW三种,按结构分刀片式),工作站(基于RISC 和UNIX操作系统的份额专业工作站和基于Interl和Windows的PC工作站),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
二、计算机指标:1.字长(位数)。
8位是一个字节,16位是一个字,32位是一个双字长,64位是两个双字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2)二、主机互联--局域网LAN(几千米之内)--MAN(10千米)--WAN--互联网(因特网是WAN特例) (3)三、网络的拓扑结构 (3)五、衡量计算机网络的指标 (3)六、网络协议与标准 (3)七、网络模型: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4)八、各层常用协议 (4)九、网络层 (5)一、IP地址原理 (5)二、IP地址的表示方法 (6)三、IP地址分析: (6)(一)IP地址分为五大类 (6)(二)特殊的IP地址(与节点地址对应) (6)(三)私有地址 (7)(四)、ping测试自己网络连通性 (7)(五)、ICMP协议(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7)(六)、IPv6地址(华为资料) (7)十、传输层(传输层利用端口号进行通信) (8)(一)面向连接TCP(传输控制协议)与无连接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8)(二)TCP协议特点: (8)(三)TCP格式 (9)十一、数据的封装(解封装):上层数据到达下层时,每层都增加封装信息(报文)PDU:协议数据单元(从上到下一一对应的PDU 名称) (9)十二、以太网技术 (9)(一)以太网应用 (9)(二)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10)(三)以太网帧格式:1B=8bit (11)十三、命令合集 (11)(一)Cisco模拟器密令 (11)(二)华为模拟器密令 (11)(三)命令: (11)十四、子网的划分 (12)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1 资源共享2 分布处理负载均衡3 综合信心服务二、主机互联--局域网LAN(几千米之内)--MAN(10千米)--WAN--互联网(因特网是WAN特例)三、网络的拓扑结构1、总线型2、星型(目前一直在用)3、树型4、环型a、令牌环网5、全网型(可用性强)6、部分网型五、衡量计算机网络的指标1、带宽(bps单位比特)2、延迟delay六、网络协议与标准1、(标准化组织:ISO ANSI ITU-T(电信) IEEE(用的比较多))2、IEEE802局域网标准(IEEE802.3以太网技术带宽:10Mbps 快速以太网:100Mbps 千兆以太网:1000Mbps=1Gbps)3、802.11ac带宽:1Gbps以上(电脑无线连接属性)七、网络模型: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1、OSI7层参考模型从下到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2、传输方式:单工(电报)---半双工(对讲机)---全双工(手机)3、TCP/IP四(五)层模型:网络接口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4、将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网络层--LL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MAC(物理地址)子层--物理层八、各层常用协议(一)应用层:1、下层对应TCP协议:Telnet(远程连接协议23-端口号)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80)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FTP(文件传输协议20/21)File Transfer Protocol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25)Simple Message Transfer Protocol 2、下层对应UDP协议:TFTP(普通文件传输协议69)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161)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DNS(域名解析协议53)Domain Name ServerBootP(引导协议67/68)BOOT strapping Protocol(二)传输层:TCP(传输控制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UDP(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三)网络层:ICMP(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The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IP(互联网协议0X0800)Internet ProtocolARP(地址解析协议0X0806)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由底层网络定义的协议九、网络层ARP地址解析协议—广播ARP请求—请求获取对方MAC地址—对方回复自己的MAC地址(单播ARP响应)一、IP地址原理1、标示节点和链路2、寻址和转发3、适应各种数据链路(MTU最大传输单元)TCP6 (协议号)UDP17二、IP地址的表示方法1、方法:点分十进制,32位2进制=网络号(区分不同的IP网络)+主机号2、通信的前提:IP地址在一个网络当中三、IP地址分析:IP地址归位哪类(最高8位转化为2进制)+判断主机位+判断是否为特殊的IP地址(不是就为节点地址)(一)IP地址分为五大类最高位0 +7比特(network)+24比特(host)---A类地址子网掩码:255.0.0.0最高位10+14比特(network)+16比特(host)---B类地址子网掩码:255.255.0.0最高位110+21比特(network)+8比特(host)---C类地址子网掩码:255.255.255.0最高位1110+ ---D类地址(组播)最高位11110+ ---E类地址(保留)(二)特殊的IP地址(与节点地址对应)网络号Any+主机位全都是0:网络地址:代表特定网段网络号Any+主机号全是1:广播地址:特定网段的所有节点网络号127+主机号Any:环回地址:环回测试全是0:所有网络:指定默认路由全是1:全网广播地址:代表所有节点(三)私有地址A类:10.0.0.0---10.255.255.255B类:172.16.0.0---172.31.255.255C类:192.168.0.0---192.168.255.255(四)、ping测试自己网络连通性(1)127.0.0.1(网卡驱动TCP/IP)(2)本地计算机IP地址(自己是否添加网络中)(3)网关IP地址(本地主机进行通信)(4)外网IP地址(通过路由进行通信)(五)、ICMP协议(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1、错误侦测和回馈机制,通过IP数据包封装2、ping+IP地址-t(一直进行测试网络连通行)按Ctrl+C中断命令3、ping-a+IP地址(解析对方主机名称)4、ping+IP地址-l 1000(用于测试通讯能力)(六)、IPv6地址(华为资料)1、几乎无限的地址空间,3.4*10的38次方;2、终端用户无需任何配置;3、增强安全性和QoS;4、16位一段,共8段;段与段之间用“:”;十六进制5、段内前导0压缩(前面的0),全“0段压缩”,连续“0”用“::”(只能用一次)6、地址定义无A/B类的概念,前64位为网络范围(前缀)后64位代表接口标识符/64(前缀长度)7、地址分类:单播、组播、(与IPv4相同)任播(新的地址类型)8、生成IEEE EUI-64格式:MAC地址变成2进制+前后分开+插入FFFE 2进制生成主机地址9、IPv6功能:ARP、发现路由器及前缀,自动配置主机地址、地址重复检验十、传输层(传输层利用端口号进行通信)(一)面向连接TCP(传输控制协议)与无连接UDP(用户数据报协议)1、对应用层数据进行分段和封装;2、实现多路复用;端口号(Port)和对端相应层次进行通讯;3、执行流量控制(二)TCP协议特点:1、三次握手:建立可靠连接;2、端口号:多路复用;3、完整性校验:差错检验;(根据序列号)4、确认机制:应答接受;5、序列号:丢失检测,乱序重排;6,窗口机制:流量控制;(三)TCP格式Reserved(标记位): SYN:建立连接ACK:确认RST:复位FIN:结束PSH:推送URG:紧急十一、数据的封装(解封装):上层数据到达下层时,每层都增加封装信息(报文)PDU:协议数据单元(从上到下一一对应的PDU名称)上层数据--数据段--数据包--数据帧--比特流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十二、以太网技术(一)以太网应用1、双绞线(TP)的传输形式:10BASE-T 速率:10Mbps2、集线器:内部总线型,外部星型结构3、H3C以太网交换机支持MDI(主机网卡、路由器以太口、交换机连口、集线器连口)/MDIX(交换机、集线器接入口)自适应,不必考虑连线类型,同种接口互连用交叉线,异种接口互连用直连线4、MAC地址,又称物理地址,不可修改(数据链路层地址)为48位(前24位表示厂商,后24位为厂商分配编码)二进制数,常用12位16进制数表示(注:IP地址为逻辑地址,可修改)5、以太网广播地址:2进制都为1,十六进制为12个F6、中继器扩大网络范围(用在总线型网络中)所有线缆段都是一个冲突域7、单模(传输数十千米)与多模光纤(千米以内、便宜)光纤是成对的接头8、ST卡接式光线接头、SC矩形、LC迷你、螺纹式FC9、以太网接口:电口(RJ45网线)和光口(光纤),以太网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二层设备)10、以太网交换机生产厂家:华为 Cisco(思科) H3C(二)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1、集线器一台机器发出的报文其他的节点都能收到,不安全,占用带宽和CPU2、交换机能识别数据帧,能学习提高转化效率,冲突域缩小3、MAC地址表,识别每个端口的MAC地址,交换机泛洪(接收到MAC地址向其他端口转发)4、广播域: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的广播5、接口(工作在三层模式)识别网络层的报文(交换机、路由器)(三)以太网帧格式:1B=8bit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网络层协议类型OX0800表示16进制)—数据(46~1500B)—帧校验序列(保证数据帧的完整性)Cisco交换机产品体系:2(二层交换机)960—3(以上均为三层交换机)560—4500—6500十三、命令合集(一)Cisco模拟器密令查看MAC地址表:enable+回车----show mac-address-table+回车查看IP地址: >ipconfig/all配置IP地址:>ping(二)华为模拟器密令软件设备右键启动(等待)----交换机:display mac -address----客户端配置IP地址:192.168.1.1 子网:255.255.255.0----Pc1命令:ipconfig(展示本机Mac地址)----ping(测试网络连通性)192.168.1.2(目的地址)----点击交换机----展示MAC地址(三)命令:arp-a查看ARP缓存表,arp-d清楚ARP表arp-s+IP地址+MAC地址思科命令:show arp clear arp-cache十四、子网的划分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Variable-Length Subnet MasksCIDR(无类域间路由)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192.168.1.1/27(斜杠后代表网络位(网络位+子网位))子网划分可以更有效的利用IP地址,但是划分均等还存在小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