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3.1地球的卫星——月球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1地球的卫星——月球》1-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1地球的卫星——月球》1-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主题是“地球的卫星——月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到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月球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
同时,学生对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知道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月球的特点;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如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2.难点:月球的形状和大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和潮汐现象。
2.观察法:观察月球的形状和大小。
3.实验法:模拟潮汐现象。
4.小组合作:讨论月球的特点和对地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PPT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如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
同时,通过地球模型和月球模型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球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潮汐现象。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小学科学六下3-1地球的卫星——月球

六下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月球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自己的“月球卡”;通过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课件(1)出现一个圆圈,问:这是什么?再引出月球。
2、课件(2)交流有关月球的已有经验:关于月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3、引导语: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出示课题课件(2):地球的卫星——月球。
4、说说地球有几个卫星(能区别人造地球卫星)。
5、引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不断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1、交流有关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资料。
2、讨论:说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可以分为哪些阶段?3、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有什么变化和发展?4、讨论:你们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知道了什么?5、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月球的工具吗?三、交流有关月球的其他信息1、交流(简要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交流活动不宜过长)。
2、教师根据学生们的交流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类。
3、小组内将课前搜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3.1 地球下的卫星—月球|教科版

(3)汇报通过自学有什么发现。
(4)小结:依次课件出示,人类探索月球的方式。
从远古开始,人们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炭等来作观月记录。
板书:肉眼观察、实物记录
到了17世纪,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球。
板书:天文望远镜
1959年10月,苏联的“月球3号”无人探测飞行器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使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板书:探测飞行器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板书:登月考察
了解了人类对月球探索过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在探索月球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
过渡:其实关于月球的知识还有很多。
5.小结
通过月球卡发现大家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如第()小组……说的是月球的运动,二是如……说的是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如……说的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月球与地球的对比信息………。
6.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丰富我们的月球卡,再次班级中进行展示。
六、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知道了很多月球的知识,学会了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2.介绍中国的探月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对月球的探索也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老师请大家欣赏我们中国的探月工程。
(课件出示视频,配视频解说:中国的探月工程一共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探测飞行器绕月飞行,第二阶段是探测飞行器降落在月球上;第三个阶段是飞行器落月之后收集月球标本,然后飞回地球)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3.1 地球下的卫星—月球|教科版 (共31张PPT)

肉眼观察
天文望眼镜
探测飞行器
登月考察
当望远镜从荷兰传入
意大利时,引起了伽 利略的注意。。
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 月亮,发现月亮表面是那样 的凹凸不平,还分布有很多 环形山,伽利略据此绘制了
第一幅月面图。虽
然从科学的角度看,伽利略 手绘的月面图还不够精确, 但月面的平原、环形山清晰 可见。后来,随着大型天文 望远镜的相继使用,人们见 到了从未见过的天象。
拍摄的。
环
形
山
思考月球
真真假假
根据降落在月球表面上的探测器发回的信息,你认 为在月球上的以下情况是真是假?并请说出理由。
4米 2米
在月球表面,宇 航员能轻松跳过 4米。
真
夜日
月球表面的昼夜 温差达300摄氏度
真
图中的宇航员 能边听音乐边
看书 假
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嫦娥一号
人类登上月球
让我们来开个交流会
把你搜集到的关于月球的知识向同学 们展示一下,小檔案
月球围绕随太 阳公转的地球 一周的时间
月球绕地球运 动的真正周期
与地球的平均距离
38.4 万千米
直径
3476 km
质量
7350 亿亿吨(0.0123(M/M 地 球)
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了首 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 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月球表面的一个环形山,其直径大约在30km左右。 它位于月球的背面,那里比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月球正 面更加粗糙。这张照片是阿波罗11号飞船在1969年绕月飞行时所
表面积
3800 万平方千米
表面溫度
-183~127(℃)
3-1地球的卫星——月球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教师:邓奋学生:时间:年月日段课题:第1节1、地球的卫星——月球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三、授课内容【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①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②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讲授新课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说一说图片的主要内容◆图中观察月球的工具分别是什么◆从工具的发展过程,你知道了些什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交流】1、从远古开始的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碳等来作观月记录。
2、1959年至1976 年,美国和前苏联先后向月球发射了8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45取得成功。
3、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4、1959年9月,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全貌。
5、1978年,美国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只有1克的质量。
这是从月球表面带回的。
我们将这1克月球岩石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一块保存起来,一块用来研究。
6、2007年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取回千克月壤。
【小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认识过程: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行器探索→登月考察。
这一个历时几千年的过程,不仅仅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不断推进,人类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精神的写照。
二、我的“月球卡”看图回答,并补充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懂得科学永无止境的道理。
根据收集、交流,整理有关月球资料,制作“月亮卡”。
三、合作探究为何月球体积比太阳小得多,但看起来却大小相似?明确: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比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小得多。
月地距离是日地距离的1/400。
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宇宙只有地球有卫星。
()(2)中国宇航员已经成功在月球留下脚印。
()(3)月球上可以自由看书和通话。
()(4)在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大小差不多。
()(5)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多摄氏度。
()(6)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3.1.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卫星——月球》

朔望月周期
29.5 地球天
恒星月周期
27.5 地球天
公转、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第三十页,共四十七页。
地球(dìqiú)的地形: 主要有两种,月海 和环形山。月海是
由凝固的熔岩构成 的盆地,是无一滴 水的“海”;环形 山为数众多,直径 超过1千米的就有 33000多个。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七页。
月海
月面
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七页。
思考月球
真真假假(zhēn
根据降落在月球表zhē面n ji上ǎ jiǎ的) 探测器发回的信息,你认为在 月球上的以下情况是真是假?并请说出理由。
4米
2米
在月球表面(biǎomiàn), 宇航员能轻松跳过4 米。
真
夜日
月球表面的昼夜(zhòuyè)
温差达300摄氏度
真
图中的宇航员 能边听音乐边 看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chénggōng)发射
第十八页,共四十七页。
第十九页,共四十七页。
第二十页,共四十七页。
了解月球 月
月球 概况 (yuèqiú)
同学(tóng xué)们你已经知道月球 的哪些知识?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七页。
考验(kǎoyàn)1:都能答出来吗?
31
第四页,共四十七页。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 月,总会引起无穷遐想,幻想有朝一 日 飞上月宫。 (yǒu zhāo yī rì) 古人用石头、木炭等来作观月记录。
直到1959年以前,人类对月球还只
能用裸眼和望远镜进行观察。
第五页,共四十七页。
遥望月球
你听到过哪些(nǎxiē)关于月球的传说?学到过 哪些(nǎxiē)关于月球的诗词?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具体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难点:月球表面特征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月球的特征。
2.讨论法: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月球表面特征的模型或实物。
3.准备地球和月球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解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望远镜从荷兰传入 意大利时,引起了伽 利略的注意。。
• 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 月亮,发现月亮表面是那样 的凹凸不平,还分布有很多 环形山,伽利略据此绘制了 第一幅月面图。虽然从科学 的角度看,伽利略手绘的月 面图还不够精确,但月面的 平原、环形山清晰可见。后 来,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 相继使用,人们见到了从未 见过的天象。
• 地球的地形:主 要有两种,月海 和环形山。月海 是由凝固的熔岩 构成的盆地,是 无一滴水的 “海”;环形山 为数众多,直径 超过1千米的就有 33000多个。
月海
环行山
月面
月陆
• 人类登月:1969 年7月20日美国 “阿波罗11号” 宇宙飞船在月球 表面着陆,宇航 员阿姆斯特朗在 月球上印下了人 类的第一个足印。 其后又有十多位 宇航员先后登上 了月球。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 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 探索和认识月球。
古人观月记录
伽利略和他的望远镜
公元1608年的一天,荷兰眼镜制造商 利伯休的儿子在玩耍中偶然发现,将两块 镜片重叠并使其相隔一定远近观看时,可 看见远处教堂屋顶原来几乎看不见的小鸟。 利伯休受此启发,把两块镜片装在一个铜 管的两头,发明了最初的望远镜。
∮3-1 地球的卫星——月球
• 我们也许已经知道月 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 ? •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
•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 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 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 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
•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嫦娥一号
人类登上月球
• 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 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 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我的“月球卡”
• 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相互交流并记录在 我们的“月球卡”上。
• 月球基本数据: 与地球的平均距 离为38.4万千米, 直径3476千米, 表面积有3800 万平方千米,质 量为735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