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树木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对策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对策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对策随着人口的增加,林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却越来越多的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
这些病虫害不仅影响着林业的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和无公害防治对策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一)人为因素人类的砍伐、烧毁、过度放牧等行为,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森林开垦和扰动破坏森林生态环境,使得病虫害快速繁殖,迅速扩散。
(二)气候因素气候变迁和气候异常,是导致病虫害大量繁殖和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气候变暖使得某些植物病虫害繁殖期间更长,在适宜条件下生长更快,发生病害的可能性更大。
(三)生物因素各种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如异地物种、病虫害病原体、寄生虫等,会在新的生境中扩散传播,影响原生物种生存和繁殖,大量繁殖可对原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
(四)植物品种因素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也是导致病虫害大量繁殖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品种的单一性和抗病性弱化,容易使病虫害在种群中蔓延。
二、无公害防治对策(一)选用适合生态特点的植物品种合理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特点的植物品种,增加林木种类的多样性,提高植物群体的抗风险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开展监测和预警工作开展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情况,提高防治效率。
同时建立网络平台,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所有相关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实现信息的互动和共享,提高防治能力。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还原和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人为破坏导致的病虫害发生和扩散,通过增加森林树种的数量和种类,使其自然抵抗病虫虫害的能力逐渐增强。
(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推广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减轻了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同时,无公害防治技术采用更加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可防止人为活动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有效提高了防治效果。
小议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小议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天气变化、土壤状况、人为因素等。
为了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措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本文将从病虫害发生原因和无公害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1. 天气变化气候、温度、湿度等天气因素对病虫害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
气温升高会导致某些病虫害的繁殖速度加快,从而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而且林木受到气候影响后,免疫力也会下降,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2. 土壤状况土壤的营养状况、酸碱度等对树木的健康状况有着直接影响。
土壤质量差、养分流失和酸碱度异常都会导致林木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从而加大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3. 林木自身因素林木的健康状况也是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果林木本身存在生长异常、营养不良等问题,就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林木种植密度不合理、疏伐不当等也可能导致病虫害的产生。
4.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和林木健康造成损害,从而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未经科学管理的森林和滥伐行为也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进而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
二、无公害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无公害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引入或增殖天敌和天敌微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
这种方法对环境无害,没有残留物,不会影响农产品和杀虫产品的质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防治方式。
2. 植物保护剂植物保护剂是指一种或多种具有起杀菌、杀虫、杀鼠、杀线虫或者抑制其生长繁殖的作用,并用于防治病虫害或者保护植物生长的化学农药。
无公害的植物保护剂使用应符合标准和规定,且不能超过允许使用的剂量。
3. 化学控制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化学控制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但是为了达到无公害的防治效果,化学控制应该科学使用,避免滥用和超量使用化学农药,严格按照标准使用。
小议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小议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作为林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给林木生长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林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那么,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呢?如何进行无公害防治呢?一、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1. 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使得树木生长环境恶化,各种病虫害也随之而来。
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导致了林木生长环境的恶化,为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
2. 种植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地方对林木种植结构进行了单一化调整,种植了大量的同一种树木,使得林木的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就难以避免。
3. 气候波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气温、降水、湿度等环境要素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和变化,这些气候变化对林木的生长和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使树木易受病虫害侵害。
4. 生物多样性下降。
因为人类种植、开垦和采伐等活动,导致了一些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失去了一些天敌,致使一些病虫害的天敌减少,造成了病虫害的大量滋生。
二、无公害防治措施1. 合理施肥。
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加木本植物的抗病虫能力,提高养分供应,规避一些养分过剩引起的病虫害。
2. 种植抗病虫植物。
优先选择抗病虫特性好的植物种植,提高整体的抗病虫能力。
3. 加强病虫害监测。
定期对林木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为采取下一步的防治措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4. 天敌放虫。
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引进一些病虫害天敌进行天敌放虫,进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5. 合理灌溉。
合理的水分供应可以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6. 合理剪除。
定期对林木进行剪除工作,去除病虫害部位,防止病虫害扩散。
7. 使用生物制剂。
利用生物制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对大地生态系统的伤害。
8. 增加植被覆盖。
增加植被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保存,提高病虫害的抵抗力。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的措施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的措施
1.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活动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植物和动物种群的失衡,进而导致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2.气候因素:气候的变化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变化会导致树木受到伤害,从而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3.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推动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改变,人类的开发和生产活动,为病虫害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4.植物种类选择和生物多样性下降:推广单一植物种类生产、尽量清理枯枝落叶使林地缺少杂草和多种植物等,都会使得森林内的生态环境变得单一,无法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及传播。
无公害防治的措施:
1.增加植被覆盖:加强森林保护,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使植被覆盖度提高,提高森林的生态稳定性。
2.加强多样性保护: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鼓励种植多种植物,增加森林的植被多样性,增强森林的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生物防治:利用益生菌、种植病虫害抗性植物、引入天敌、增加果蝇等易危害的病虫害的天敌数量,控制害虫繁殖,阻击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物理防治:利用简单低成本的物理防治手段,如使用滑板、外罩网等防治工具,防止害虫上树,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
5.化学防治:利用环保杀虫剂等化学手段,控制害虫数量,杀死害虫而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总之,无公害防治病虫害是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福祉的重要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推行,并且不断创新和完善。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的措施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的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由病菌、真菌、病毒、细菌和昆虫等有害生物引起的生物性损害现象。
林业病虫害不仅会直接损害森林生产,还会威胁环境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因此,研究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对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环境、提高林业资源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气候因素:气候是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干旱、温度变化、降水不均等极端气候条件,容易使树木体质降低,从而增强病虫害的侵袭能力。
2. 林木品种:不同品种的树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容易感染性不同,所以林木品种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病虫害的抗性。
3. 森林管理:森林管理方式对病虫害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例如种植密度过高,容易导致通风不良、光线弱、湿度高等病虫害环境;过度施肥,容易导致病虫害滋生;频繁的采伐和修剪也容易使树木受到损伤,从而增加病虫害的侵袭能力。
4. 生物环境:林间的生物环境也影响了病虫害的发生,如松毛虫和马陆等害虫的高密度分布,会对林木造成破坏和危害。
5. 水土资源:树木生长的水土资源状况是病虫害发生的内在因素。
如生长环境水分过度或不足,土壤过度酸性或碱性等都会导致树木体质下降,从而增加病虫害的侵袭能力。
二、无公害防治的措施1.预防为主无论是生态防治还是物理、化学防治,都要预防为主,做好病虫害的生态监测工作,及时进行病虫害的诊断和处理,确保林业病虫害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处理。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通过促进有利生态环境中有益微生物和天敌物种和数量的增加,从而控制有害生物数量的方法。
例如利用叶面喷洒法,将防治菌剂喷洒到病害发生的树木上,从而使病菌无法侵入树木;用捕食性昆虫控制食草性害虫的数量等。
物理防治是指运用物理手段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例如:用棉纱绞制成的捆绑器,加以缠绕,形成圆锥防虫圈,就可以有效的防治松毛虫的繁殖;利用陷捕板防治钩虾曲菌病等。
4.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森林、林木及种子、苗木、衣物、食品等造成危害的各种疾病和虫害。
它的发生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生态系统失衡森林生态系统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组成的生态群体,这些生态群体之间存在着平衡关系。
但是,由于人类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原因,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导致了病虫害的大量发生。
2.森林植株缺乏养分缺乏养分会使得森林植株生长缓慢,抗病虫能力弱,从而易于遭受病虫的侵袭。
3.森林病虫害病原菌、病虫害虫传播病原菌、病虫害虫的传播是导致病虫害大量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有些病原菌可以通过雨水、昆虫、潮湿的土壤等方式传播,而某些病虫害虫比如森林毛虫,大量虫卵孵化后损食森林植株的叶片和嫩枝,影响森林植株的正常生长。
针对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利用无公害防治策略来预防和控制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常见的无公害防治策略有: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自然的生物和它们的相互作用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比如可利用昆虫、真菌等对付病虫害。
其中,好的昆虫称为天敌,在食物链中猎食其他害虫;好的真菌能制造出一些杀虫剂和杀菌剂。
采用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无污染的效果,又能保护生态系统。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比如灯光、玻璃、磁力、超声波等。
这种方法没有化学农药的副作用,对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
3.农业工程防治农业工程防治是指利用农业工程措施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包括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环境调节工程、生境改造工程、机械防治工程等。
这种方法应用较广,效果比较显著,缺点是需要大量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4.培育具有抗病虫能力的品种培育具有抗病虫能力的品种是利用选择培育的手段,发掘植物天然对病虫害的抗性,加速培育具有抗病虫能力的树种和品种,进而大量推广应用,实现无公害防治。
总之,林业病虫害是影响森林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无公害防治策略,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还能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引言:林木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林木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病虫害的产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树木品种、土壤和环境等。
为了保护林木健康的生长,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针对林木病虫害的原因及防治途径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1.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林木病虫害爆发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病虫害对气温、湿度、日照等气候要素有不同的适应性。
高温多湿的气候会有利于真菌病害的繁殖和传播,而干燥的气候则有利于昆虫的生长和繁殖。
2.病虫害源:病虫害源是指引起病虫害的病原体和害虫。
它们可以是已经存在于土壤和树木中的,也可以是外来入侵的。
病虫害源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了病虫害的严重程度。
如果林地中已经存在大量的病菌或害虫,那么病虫害的爆发风险会增加。
3.树木品种:不同品种的树木对病虫害的抗性不同。
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而另一些品种对病虫害较为敏感。
选择抗病虫害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4.土壤条件:土壤的酸碱度、肥力和渗透性等因素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和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土壤过于肥沃会导致树木生长过盛,增加病虫害的机会;而缺乏养分的土壤则会使树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5.环境因素:人为和自然的环境因素也会对林木病虫害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如乱砍滥伐、过度灌溉等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病虫害的爆发。
自然因素如植物间竞争、捕食者数量等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
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途径1.合理种植:根据不同的地域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种植。
合理密度和树间距离的设置,增加树木之间的通风和日照,减少病虫害传播的机会。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昆虫或微生物等天敌控制病害和害虫的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虫来控制蚜虫和飞蝇的繁殖;使用杀菌菌剂来控制真菌病害。
生物防治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如利用网罩和熏烟等手段防止害虫进入和侵袭;通过修剪、疏伐等手段去除已经受害的枝干和株木,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园林绿化林木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园林绿化林木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园林绿化是指对城市、乡村和各种公共场所进行植被绿化,以改善环境、美化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和居住质量的一种重要活动。
在园林绿化中,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了解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园林绿化来说至关重要。
一、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候因素是影响林木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温暖潮湿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真菌和细菌,从而导致树木疾病的发生;而湿度过高或者干旱条件下,树木的健康状态也容易受到影响。
2. 土壤环境:土壤的养分状况和酸碱度对树木的生长和免疫力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贫瘠、缺乏养分或者酸碱度不适宜都会使树木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3. 植物品种:不同的植物品种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
一些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可以在遭受病虫害侵害时,自身产生抗性物质抵御病虫害,而一些品种则相反。
4. 生长环境:生长环境中的杂草、积水、病虫害源头等都会成为病虫害滋生的温床,容易对周围的树木造成侵害。
5. 人为因素:园林管理中的施肥、修剪、灌溉等工作若不得当,则会对树木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易受病虫害侵害。
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对策1. 合理选择植物品种: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避免一味地去栽种高产量、美观度较高的植物品种,而忽略了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2. 保持生态平衡: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保持园林植被的多样性,提高植物的自然防御能力,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3. 加强管理与维护:定期对园林植被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源头,对已经发生的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比如合理施肥、修剪植物、清除杂草等。
4.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并根据树木的生长发展状况适时进行施肥,充分提高树木的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树木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对策
作者:吴宝彬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2期
摘要:城市中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城市绿化不仅能起到清新空气的作用,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中土壤的涵养和城市中其他生物的生存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几年大城市黄沙天气增多,空气质量急剧下降与城市绿化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城市树木病虫害是影响城市绿化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本研究实际分析城市树木病虫害的种类及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无公害防治措施,为完善城市绿化的建设与发展并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关键词:城市绿化;树木病虫害;无公害防治
前言
城市绿化程度决定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合人居住,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防治病虫害,提高树木生存率是提高绿化质量的首要任务,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了造成病虫害的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根据病虫害的现状提出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预防措施,系统全面的防治城市树木病虫害,为城市树木的培育提供参考。
1 城市中树木病虫害的种类与现状
1.1 外来树苗种类抵抗力较低
城市绿化工程选用的树苗种类单一,只考虑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而没有考虑到树木对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
我国地形复杂,尽管是人口聚集的城市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
城市绿化中经常会用到杨柳类,松柏类,槐树类。
然而这些外来树种对于地理环境极端的城市并不适用,不仅存活率较低,而且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害虫大肆入侵城市绿化林。
外来书中对于本地的害虫缺乏抵抗力,从而导致害虫种类增加,危害范围扩大,破坏了本土的生物链。
外来树种发生病虫害时的主要害虫也是外来的,由于本地没有害虫的天敌,害虫繁衍生存不会受到抑制,并且人们缺乏对于外来害虫的防治意识,也会加重病树木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因此不考虑树种的适应性而盲目采用外来的绿化树种发生病虫害的隐患更大,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1.2 环境因素影响树木和害虫生存模式
环境因素对于树木和害虫的影响不仅是气候因素,还有地形地理因素。
我国城市气候分布种类多样,潮湿温暖的环境非常适合害虫的生存,加快害虫和病原菌的繁殖速度,如果平时不注意对于害虫的防治,害虫高发季节病虫害容易突然爆发失去控制,对城市绿化工程造成巨大损失。
对于东北地区冬天温度过低,虽然没有病虫害威胁,但是树种没有防护措施生存率将大大降低,树木低温难以生存,绿化林大面积死亡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数目的生存率和适应性。
我国地形复杂,城市环境有山区有水城,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树木和害虫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山区不适合需水较多的柳树类树种,避免干旱发生树木缺水导致树木死亡。
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不考虑采用松柏类树种,可以达到更好的城市绿化效果。
同时汽车尾气和人类的工业活动给城市的空气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导致植物的长势普遍较弱,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也会逐渐下降。
1.3 管理制度不完善难以及时发现病虫害
管理制度不完善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病虫害泛滥成灾。
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病虫害不能被及时发现,错过了治理病虫害的最佳时机。
对于体型小,爆发时间快的病虫害爆发之前往往就能已经能在树木上发现害虫或者害虫的幼体,然而由于缺乏对于绿化树木的监管,这些少量的害虫非常不容易被发现,最后导致害虫大肆入侵。
病虫害对于树木的危害部位也不相同。
对于危害叶片的害虫一般在初期就能被农药杀灭。
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初期防治以后就没有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其他时期的害虫。
对于危害树干的害虫非现场容易导致树木折枝,甚至整个树干折断,容易造成附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体型较小,产生危害不明显的害虫主要依靠于专业人员的定期检查,才能在害虫爆发之前有效控制,减少防治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在安排管理工作时对绿化林的建设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包括树木选择,栽种,喷药,养护工作还有安排专业人员定期的检查等,及时发现绿化林中存在的问题。
2 城市树木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2.1 利用化学药物防治害虫
化学方法防治害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各种时期各种生长阶段的害虫。
农药喷洒法是指直接喷洒虫药杀灭害虫,但是需要注意适量喷洒,减轻药物对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同时注意在晴天,无风天气喷洒,避免雨水大风稀释农药减轻药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还要注意害虫对于农药的抗药性,及时更换农药种类,保证防治效果。
埋施法是指将农药埋在土里,植物生长过程中就可以吸收土中的农药成分,提高树木本身的抵抗力,还可以防治腐蚀根部的病虫害,但是埋施法见效慢,农药溶解并被树木吸收需要很长时间,对于土壤环境有一定的危害,需要谨慎控制农药用量。
化学防治直接有效,但是对于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有害成分可能通过富集作用而危害人类,对城市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
因此化学防治方法要严格控制用药量,尽量降低对于环境的危害,妥善处理农药瓶等相关物品。
2.2 利用其它生物抑制害虫生存
生物防治方法是指利用生物杀灭害虫。
最常见的是天敌法,在城市绿化林中引进害虫的天敌,利用害虫的天敌抑制害虫的生存繁衍,控制害虫的数量,达到树木害虫天敌之间的生态平衡。
随着科学的进步,转基因法防治害虫的技术也逐渐成熟。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抗害虫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微生物上,大量培养这类微生物就可以得到杀灭害虫的药剂,例如新型的细菌杀虫剂,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入侵害虫,组织害虫繁衍最后杀灭害虫。
或者直接将抗害虫的优良基因直接转移到树苗的基因上,这样就可以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的能力的树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生物防治法可以大大减少农药杀虫剂的使用,从而减少对于环境的危害,但是生物防治见效慢,需要一定的生物反应时间才能消灭病虫害,并且成本较高,但是对于环境几乎没有任何破坏,而且做到了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
2.3 在病虫害高发时期之前预防公害
防治病虫害重在预防。
只有把基础任务做在前头,才能在未来虫害的影响造成重大危害之前及时控制灾害。
随着精准施药技术的发展,将历年来的灾害信息与害虫种类,密度,时间,地理环境等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有效集成时空数据做到预测病虫害,提高了预防工作的精准度,减少了病虫害的长时间预防成本,提高病虫害的预防效果。
树木种植前后都应该重视预防工作。
树木种植前做好检疫工作,防止树木自身携带病虫害,杜绝外来害虫的隐患,同时保证了树苗的质量,防止不良树种混入绿化林。
运输过程中要保证树根的水分,防止树木生命力下降感染病虫害。
绿化树木种植后,要定期清理可能藏匿害虫的病残枝叶,同时防止病残枝叶将病虫害传染到其他树木。
做好树木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保证无病虫害或在可控范围,才能真正有效改善城市树木的病虫害问题。
结束语
病虫害防治方法多种多样,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治理,要从多方面防治树木病虫害,并综合利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方法,才能收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同时注重病虫害的预防,防止病虫害造成更大的损失。
城市环境复杂,地形气候多变,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应用防治措施。
希望本研究中提出的对策能够为城市绿化的建设提供创新思路,带动绿化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影.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中的绿色技术和传统方法分析[J].现代园艺,2014(09).
[2]张明,侯志铭.浅谈绿化树木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陕西林业科技,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