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措施

(一)青霉病

青霉病也叫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杂菌,主要危害各种食用菌的菌丝体。林下栽培时,一定条件下,除危害平姑子实体外,还危害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菇、木耳等。

1、症状与危害青霉常污染菌种和菌袋。侵染幼菇发病一般顶部呈黄褐色枯萎,生长停止,表面很快长出绿色粉状霉层,其邻近的正常生长的健菇可被传染。菌柄基部呈黄褐色腐烂,很快长了绿色粉状霉层。

金针菇基腐病,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菌柄基部变黑褐色至黑色腐烂,基部腐烂后子实体倒伏。幼菇丛发病虽不倒伏,但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发育。严重发生时,针状的幼菇成丛变黑腐烂。

2、病原青霉(Penicillium spp.)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青霉属。常见的危害种有黄青霉、圆弧青霉等。不同种的菌落呈现不同颜色,有绿色、黄绿色、淡灰黄色、灰绿色、蓝绿色、紫红色等。营养体菌丝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分生孢子梗有横隔,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瓶状小梗,形如扫帚。

3. 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青霉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以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土壤、肥料、植物残体传播。平菇一般不易受青霉菌侵染,但当培养料寂PH值小于4时或含水量不足、培养料碳水化合物过多、幼菇生长

瘦弱的条件下,易受青霉菌感染。

4.病害控制①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间落叶、食用菌及菌棒残体,带出林外深埋;发现病菇及瘦弱菇及时清除处理,防止病害扩散。②选用新鲜、干净并经暴晒的培养料。③袋料劳动教养品种,收第一潮菇后及时清理菌棒料面,剔除菇根和弱菇,然后喷洒10%石灰水1次,降低培养料酸度。覆土栽培品种在发生青霉的地方,及早挖除病菌并撒施石灰粉或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止霉菌蔓延。④菇床发生青霉菌后,可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二)绿霉病

绿霉又名木霉。是食用菌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竞争性杂菌,尤其是困扰香菇菌棒生产的杂菌病害。绿霉的寄主围很广,几乎危害所有的食用菌;分布围很大,是世界性的食用菌危害菌;危害期长,食用菌的整个生产过程都会受到侵害;危害程度大,严重时可使整批食用菌绝收。

1.症状与危害初期菌丝为白色、细而密,逐渐变为浅绿色。菌落中央为深绿色,边缘呈白色。后期变为深绿色,严重时使整个菌袋全部变为墨绿色。

2.病原绿霉菌(Trichoderma spp.),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木霉属。对食用菌造成危害的主要有绿色木霉(T.viride)、康氏木霉(T.k oningii)、多孢木霉(T. polysporum)等。木霉最

造生长温度为30℃,空气相对温度在95%左右,PH值为3~7。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3.防治方法参考青霉病“病害控制”1、2、3的容。

(1)香菇菌棒处理①厌氧发菌法:将感病严重的菌袋单层平放,上覆盖潮细土3~5厘米,待香菇菌丝布满菌袋后取出,此期间需遮萌、常检查、防高温。②温差控制法:根据香菇与绿霉丝生长的温度不同,把感病后的菌袋处理(病部涂抺1%石灰水)运出培养室,置于20℃以下阴凉通风处,可抑制绿霉扩散、香菇菌丝亦能正常生长。

(2)培养料局部处理发现培养料局部有绿霉危害时可以局部涂抺2%甲醛、5%石炭酸、200倍50%多菌灵液、75%甲基硫菌灵溶液,或往污染处撒石灰粉,防治效果也较好。

(三)平菇镰孢枯萎病

1.症状与危害主要侵染子实体。子实体中部发黄,菌盖分化不正常、出现翻卷,生长发育受阻,形成“僵菇”。严重时,整个菇体变褐枯萎、僵硬或猝倒,但不腐烂。寄主围平菇。

2.病原由镰孢霉引起。

3.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该病菌分布广泛,可生活在土壤中、食物上、植物残体上腐生,也可寄生在活的植物体上,危害多种食用菌子实体。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培养料、土壤、水进行传播,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易引进此病。

4.病害控制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不能使用霉变腐朽的原

料。夏季栽培不宜使用菌渣。培养料中拌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防止该病发生。出现病菇及时摘除,加强通风,控制喷水,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局部处理。

(四)平菇指孢霉软腐病

1.症状与危害发病初期,菇床料面长出一层白色绵毛状菌丝、生长很快。子实体受病原菌侵染后菌柄及菌褶处长满白色菌丝,菌柄从基部向上呈淡褐色软腐状、不但散发臭味。子实体感病后不发生畸形也不腐烂,但手触即倒。未软腐的子实体生长受抑制、发育缓慢、且呈污黄色,与正常的子实体有明显区别。

2.病原由指孢霉侵染引进。

3.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该病菌喜酸性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此病。

4.病害控制①培养料进行高温堆制灭菌。②搞好菇房卫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漂白粉混悬液。③用0.2%多菌灵(40%悬浮剂)拌料。④床面出现白色菌被后及时扒除菌被,停止喷水1~2天,并加强通风,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⑤出菇期间,控制用水量和湿度,干湿交替地进行水分管理,加强通风换气。⑥菇体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菇,并在感染部位喷洒多菌灵或漂白粉。

(五)疣孢霉病(湿泡病)

疣孢霉菌侵染导致的食用菌病害叫做疣孢霉病,双孢菇、白

灵菇受害又叫湿泡病(褐腐病)、菇疱病,草菇受害又叫湿腐病。该病在食用菌主产区迅速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

1.寄主围双孢菇、白灵菇、草菇、平菇、香菇、银耳、灵芝、茶树菇等

2.症状与危害该病发生于菇蕾分化期,菇蕾被侵染后形成如马勃组织,不能形成正常的菇蕾,菇农称之为“菇疱”,一般病菇比正常菇提前3~4天出菇。严重发生时,整个菇床见不到1个完整的蘑菇。在幼蕾生长期受害,菌盖发育不正常或停止生长,菇柄膨大变形、变质、畸形,后期部中空,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及菌柄基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进而变成暗褐色,并流出褐色汁液,腐烂,有恶臭气味。在高湿条件下,褐色汁液溢出病菇表面,在菌盖、菌柄上出现褐色病斑,被称为“疣孢霉褐斑病”。在菇体生长后期被轻度感染,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凸起,失去商品价值。

茶树菇受害,子实体停止生长,菌盖、菌柄的组织和菌褶均变为褐色,最后腐烂发臭。

3.病原菌盖疣孢霉病(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属半知菌亚门,从梗孢目,从梗孢科,疣孢霉属。菌丝灰白色、疏散,气生菌丝发达。分生孢子梗呈轮状分枝,顶端单生分生孢子。无性孢子两种形态,单胞或双胞的无色薄壁分生孢子和双细胞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自然条件下生命力能达几年之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