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文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古诗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必须要系统学习掌握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素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必背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和回顾,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一、古诗1.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春天清晨的宁静和生机。

这是初中生必须要背诵的经典古诗之一,通过细心品读与背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孟浩然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情表达。

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代表作品,以简练、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之一。

二、文言文1.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是一篇记叙文言文。

这篇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以险峻的山水和悠远的历史为视角,通过对大自然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政治理想。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和理解《岳阳楼记》,可以领略到范仲淹豪放的文笔和博大的胸怀。

2. 《论语》选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化的散文集,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基石"。

其中不仅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还承载着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涵。

初中生通过学习《论语》的精华选段,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古诗文言文,我深刻体会到我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古诗和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这些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的成长和成才具有深远意义。

高一古诗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高一古诗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高一古诗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古诗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高一阶段,学习古诗文的知识点是很多的,下面将对高一古诗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古代文言文阅读和理解1.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见句式: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如主谓宾定状结构,了解典型的文言文句式,如倒装句、比拟句、排比句等。

2.文言文词汇的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古汉语词汇和熟悉的成语,并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3.诗词的基本格律和韵脚:学习古代诗词的格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4.古代人物和事件: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掌握一些重要的古代人物和事件,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

二、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1.文学史的时期划分:掌握中国文学史的时期划分和主要代表作品,如先秦文学、唐宋文学等。

2.古代文学流派:了解古代文学的流派划分,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3.古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特点,如儿童文学、儒家文学等。

三、古代诗歌赏析1.古诗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古诗的不同分类和特点,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古诗的名篇赏析:学习一些古代诗人的名篇,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3.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手法,如写景描写、比喻等。

四、古代散文赏析1.散文的定义和特点:认识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如自由散漫、白描等。

2.名家散文赏析:学习一些古代散文名家的作品,如韩愈的《师说》、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3.古代散文的鉴赏和鉴别:了解古代散文的鉴赏要点,如辨别真迹、选取经典等。

五、古代戏剧赏析1.古代戏剧的分类和特点:了解古代戏剧的分类和特点,如元曲、京剧等。

2.戏剧人物和剧情:熟悉一些古代戏剧的重要人物和剧情,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周瑜等。

3.戏剧表演和舞台艺术:了解古代戏剧的表演形式和舞台艺术,如脸谱、舞台道具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高二会考古诗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会考古诗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会考古诗文言文知识点古诗文言文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也是中学语文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掌握古诗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应对会考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整理和概述高二会考的古诗文言文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 文言文的特点:古老、庄重、丰富、凝练、典雅。

2.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六书(兼并,偏正,象声,指事,会意,形声)等。

3. 文言文的文体:散文、韵文、辞章、赋,分别代表不同的文学形式。

4. 文言文的字句:使用古代汉字,词汇相对简单,句式多为主谓宾结构等。

二、古诗文重要知识点1. 诗的基本构成:句、章、节、韵脚、韵律等。

2. 代表性的唐诗和宋词:从《唐诗三百首》、《全唐诗》中选取重要的作品,如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以及宋代的词章作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3. 古文名篇:选取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如《岳阳楼记》、《红楼梦》等。

三、古代文学家和作品1. 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杜牧等。

2. 作家:曹操、诸葛亮、欧阳修、王安石、施耐庵、曹雪芹等。

四、古诗文的解析技巧1. 学习鉴赏古诗:注重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韵律等方面的分析。

2. 阅读古文:学会解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修辞手法等。

3. 掌握古文阅读中的常见病句:了解常见的文法错误,避免自己在写作和阅读中出现相同的错误。

五、高考题型和解题方法1. 选择题型:了解常见的古诗文选择题型,如填空、判断、选择等,掌握解题技巧。

2. 阅读题型:熟悉古文阅读题型,如判断正误、回答问题、概括主旨等,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六、学习方法和备考建议1. 多读古诗文:通过大量阅读来熟悉古诗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 写作:多写古文作文,练习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和写作水平。

3. 刷题:通过做大量的古诗文题目和阅读理解题目,熟悉考试题型和提高解题能力。

4. 考试技巧:要熟悉考试大纲,了解重点知识点和考点,合理安排备考时间。

语文古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古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古文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主要的写作和阅读语言。

这种语言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韵味,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下面总结一些古文知识点,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古文基础知识:1. 文言文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使用多音字,多义字较多,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测具体意义;(2)繁体字较多,和现代汉语一样使用简化字的习惯并不盛行;(3)使用大量虚词,如“之”、“者”、“乎”等,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4)基本无标点符号,整体结构紧凑,需要借助语境和上下文理解;(5)句式严谨,修辞华丽,表达方式优美,需要通过艰苦的推敲和琢磨才能准确理解。

2. 古文常用词汇在古文中,有一些常用词汇是必须掌握的,比如“吾”、“汝”、“尔”、“乃”、“其”、“父子”等,这些词汇都具有其独特的用法和含义,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和积累来准确理解和运用。

3. 古文语序古文语序通常为“主谓宾”、“状语前置”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有所不同。

在古文中,一般使用“主+谓”的顺序,表示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使用“主+谓+宾”的顺序,表示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关系。

此外,古文中的状语往往置于动词前面,而现代汉语中则通常置于动词后面。

4. 古文成语古文中有很多经典成语,如“不约而同”、“莫衷一是”、“因材施教”等,这些成语在古文中频繁出现,也是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些成语不仅有助于理解古文内容,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古文修辞手法古文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排比、对仗、夸张、反复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对仗句,即通过对词语、词组或句子进行对称照应,以增加语言韵律感和表达力。

古文阅读技巧:1. 理解上下文古文中通常缺乏标点符号,句子结构严谨,需要借助上下文来理解句意。

学生在阅读古文时,应该多读多思,从上下文推敲出正确的意思。

2. 关注语气古文语气严谨,表达形式丰富,需要通过细致的品读和琢磨才能领会作者的用心。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考试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考试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考试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一、古诗文名句1.《离骚》中的“壶中天地”、“独怆然而涕下”2.《声声慢》中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南”3. 《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桃花扇》中的“人生亦如梦,何不愉快闲适”5. 《观沧海》中的“白发悬樯”,“千载锦书归”6.《浪淘沙》中的“我有所忧,以天下为己忧”二、古诗文作者1. 苏轼:《水调歌头》、《江城子》2. 杜甫:《三吏》、《登高》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江南好》4. 王安石:《泊船瓜州》、《登飞来峰》5. 李白:《将进酒》、《早发白帝城》三、古代文学作品1. 《红楼梦》2. 《西游记》3. 《水浒传》4. 《三国演义》5. 《唐诗三百首》6. 《论语》7. 《大学》8. 《孟子》9. 《史记》10. 《资治通鉴》四、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4. 对仗5. 借指6. 铺叙7. 夸张8. 比拟五、古文典籍1. 《庄子》2. 《道德经》3. 《韩非子》4. 《史记》5. 《论语》6. 《孟子》7. 《大学》六、修辞语言1. 金句欣赏解释古文中的金句,分析其意蕴和修辞手法2. 古代诗词学习古代诗词的韵律和表达手法3. 古代散文学习古代散文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七、古文阅读1. 古文阅读方法分析古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了解古文的写作技巧2. 古文阅读策略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古文鉴赏欣赏古文的艺术魅力,理解古文的意蕴和价值八、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识别学会识别文言文中的古代词汇和用法2. 文言文理解掌握文言文的理解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文言文鉴赏欣赏文言文的艺术魅力,理解文言文的意蕴和价值九、古代文言词汇1. 古代用词学习古代文言词汇的使用和意义2. 古代成语学习古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3. 古代典故学习古代典故的故事和含义总结:以上就是考试语文必背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将对高考文言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其特点是古朴、简练、凝练。

使用文言文时,应注重修辞手法和句式,并注意文言词汇的正确运用。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相对固定,如连续动词句、倒装句、比拟句等。

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熟悉这些句式的使用方法,灵活运用于题目中。

3. 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阅读要注重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可通过审题、阅读选文、找出重要句子、理解上下文等方式来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二、文言文修辞手法1.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在文言文中常用,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形容来增强表达效果。

如“今无人而后见天子”中的“今无人”,具有强调的作用。

2. 对比手法对比手法在文言文中常用,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对比来突出表达的重点。

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中的对比句式,表达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品质。

3. 比喻手法比喻手法是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如“鸡犬之声相闻”中的“鸡犬”,用来形容喧闹的声音。

4. 排比手法排比手法在文言文中应用广泛,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节食、用俭、敬学、力行”中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个人责任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常见考点1. 古诗文背诵高考中常有古诗文背诵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备考时,应通过背诵、理解和分析古诗文的特点和意义。

2. 古文阅读理解古文阅读理解是高考中的一项重要考点,要求学生理解古文的意义、主题和结构,并能回答相关问题。

备考时,需多做一些古文阅读理解的练习题,培养对古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 文言文作文文言文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文言文材料进行文言文的仿写或写作。

备考时,以往的历年文言文作文题目是必须要重点复习的,需熟悉各类文言文作文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一:多音字知识盘点: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

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

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薄”:b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ï,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î,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如“给”:口语读g 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

如“忒”:tâ,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此部分详见第二节“异读字”。

)积累卡片:常见多音字例释行xíng①行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②运动天行有常(《荀子·天论》)háng①路遵彼微行(《诗经·七月》)②行列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汉乐府·鸡鸣》)③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难nán 困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nàn 患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数shǔ①动词,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②数落,列举罪状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shù作数词用,译为“几”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shuî副词,屡次,多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为wãi①制,造,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②充当,当作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③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④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⑤称为,叫做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⑥著,写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⑦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⑧“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wâi①介词,为,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③为此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④连词,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骑qí动词,骑马其子好骑(《塞翁失马》)jì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少shǎo①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②不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③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④少时,一会儿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shào①年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陈涉世家》)好hǎo ①容貌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②相善,交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hào 爱好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舍shě舍弃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shâ房屋又渐如高舍(《山市》)号háo 大声喊叫八月秋高风怒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声哭号呼而转徙(《捕蛇者说》)hào ①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②称号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间jiān ①中间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春秋》)②表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iàn ①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④离间赵王信秦之间(《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二: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

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如: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

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â),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â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

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

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

例: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史记·淮阴侯列传》)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

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

例: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

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ï。

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îu。

例: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

(《昌言·理乱》)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

例: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送东阳马生序》)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ãng。

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âng。

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

例: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îu。

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

例: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

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论积贮疏》)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

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罢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

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当表示“疲劳困乏”之意时,同“疲”,读作pí。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

(《出师表》)(注:教材中“罢敝”写作“疲弊”)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ǚ。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ǔ。

例: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jiàng。

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xiáng。

例:未尝稍降辞色。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三:通假字知识盘点: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座)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陇——垄)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慧)积累卡片: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亡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那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阙缺①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②缺点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强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道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曷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辑缉连缀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熙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零丁伶仃孤苦无依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距拒抵挡,抵抗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圉御抵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诎屈①理屈公输盘诎(《公输》)②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有又还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衡横①横放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②不顺,梗塞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甫父男子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適谪被罚流放,强迫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唱倡倡导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以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被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食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材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邪耶吗其真无马邪(《马说》)畔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俱全,皆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属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直值价值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辟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辩辨辨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乡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信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已以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四:古今异义知识盘点: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