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多三藏——最早把慧能禅法传到五台山的高僧之一
五台山大宝寺的善法堂介绍

五台山大宝寺的善法堂是一座讲堂,位于须弥山顶善见城外之西南角。
它是忉利天诸天众的集会所,每逢三斋日,天众们会集于此,详论人、天之善恶,并制服阿修罗。
根据起世经卷六的记载,善法堂纵广各五百由旬,有七重栏楯、七重铃网,皆为七宝所成。
堂中央有一高二十由旬的宝柱,帝释天之座设于柱下,高一由旬,方半由旬,左右各有十六小天王之座。
此外,大唐西域记卷四也记载,如来往昔曾居于此堂,为其母说法。
善法堂的特色在于其柔软细滑的青琉璃宝地,触之如迦旃邻提衣。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达摩的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曾经跟随着佛教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罗学习禅宗佛法,后来为了弘扬禅宗佛法来到了中土。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是二十七世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了中国,在中国游历,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到处弘扬佛法,后来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开坛讲禅,并且在嵩山之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十年,参禅悟法,进行修行,称为达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距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约有5米,高约3米,洞门呈现出方形,向着阳光敞开,石洞之内冬暖夏凉,空气清爽。
这个天然石洞前面有一块小草坪,石洞周围浓荫蔽日,遮住洞口,达摩祖师来到这里之后就将这个石洞当做自己修禅的地方,达摩面壁就发生在这个石洞之中。
据说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之内盘膝而坐,面对着石壁终日默然,双目紧闭,五心朝天,祖师入定之后,洞内静悄悄的好像是没有人一样,禅师入定之后,甚至是飞鸟都要在达摩祖师的头上做巢了。
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就是指高僧坐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干扰,属于高僧修禅的高深程度。
达摩祖师就这样入定,然后开定,开定之后吃点东西,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再次入定,这样反复的进行,达摩祖师在这个山洞之中修行了十年,后来在达摩祖师坐禅的地方的石壁之上留下了达摩祖师的影像,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将这个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僧人们将这块“达摩面壁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庙内,供人们瞻仰。
达摩渡江的故事达摩生卒年月不祥,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身高贵,并且非常的聪明,在孩提时代就饱读佛经,并且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后来跟随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学习佛法,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高僧佛教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十分的盛行,拜佛人数量庞大。
弘扬佛法就有四大名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得道高僧也蛮多的。
今天,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十大着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
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
魏晋时代,玄学流行,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着《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之盾爱马图。
2.取经第一,佛教革新——法显法显(334年—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今长治市襄垣县)人,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六十多岁的高龄,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出发西行。
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
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流沙河,经鄯善,至乌耆国。
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则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3.译经大师,三论之祖——鸠摩罗什鸠摩罗什(344-4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
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倜傥不群,驰名遐迩。
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
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
博通大乘小乘。
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有哪些

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著名的僧人。
他们或者通过佛法教化,或者通过修行成就,或者通过文化传承,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有名的僧人。
一、道元禅师道元禅师(1103年-1169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的禅宗大师。
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正法眼藏》。
作为禅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在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还成为了道教和儒家的研究对象。
在中国文化中,他被誉为“禅宗开宗祖师”。
二、慧思和尚慧思和尚,原名李天福,现代著名的知识分子、佛教僧侣和社会活动家。
慧思和尚在中国佛教界和社会界广受尊重。
他长期致力于传承中国佛教文化、弘扬慈善事业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他曾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南山禅寺副主持、中国象山寺住持等职务。
三、法相宗法相宗,原名孙佛,山东省即墨人。
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佛教大师,曾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创立了法相宗,强调本质观念和所有东西的共同体性。
他的学说深受广大信徒的欢迎,被誉为佛教的一个大流派。
四、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唐代著名的佛教僧人和学者。
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尼师,这位福建人叫“随”,于是“因随”阿育王寺僧人便把他叫做“玄奘”。
他的名字也因此在佛教历史上流传下来,并广泛被人们传颂。
玄奘大师曾多次出国考取佛经,行程数万里,克服了无数困难。
他所经历的困难并没有气馁他的决心,相反他在困境中坚定自己的信仰。
玄奘大师为佛教的传播和丰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是中国禅宗中最著名的祖师之一。
他出生在安徽省,但他的具体出生年份并不确定。
慧能大师在成为禅宗祖师之前,曾受过多次的重大的考验和斗争。
他曾逐步学会临听禅(或临济宗),由此开创出了禅宗的新领域。
慧能大师的学说对后世禅宗大师史学论坛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是祖师们所信奉的“毗尼三藏”里所列的顶级圣者之一。
王台山的故事

王台山的故事l圃第十六章长者发心论华严神英入化法华院且说入唐以后,因《华严经》中释迦牟尼金口宣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加之武则天又特别推崇《华严经》,将《华严经》送置大孚灵鹫寺中,遂将大孚灵鹫寺改名为大华严寺.其时大华严寺高僧云集,香火旺盛,成为人才汇聚的宝地.当时着名居士李长者,就在大华严寺的善住院摄心造论,将五台山的华严学推向了一个新境界,为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写下了亮丽的一笔.华严宗是依《华严经》法界缘起的一个宗派,故又名法界宗.早在龙朔年间,长安的法藏,就从云华寺的智俨(华严二祖)研学《华严经》,继承了智俨的”一即一切,一切即法”,缘起无尽,又相互圆融无碍的理论.后来,法藏在发挥这些思想时有所突破,形成了”十玄缘起”等更为严密的理论,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五台山的华严宗学者,早在北魏时就有灵辩,北齐时又有昙义,昙训,祥云和明勖,隋代有法安,解脱,明曜,其中解脱禅师成就尤大,华严初祖杜顺,还于贞观十四年(64o)派弟子智冲入山取经.其时,五台山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华严圣地,独具地域特色的华严思想,吸引了各方佛子,出身于唐朝宗室的贵公子李长者,就是在这种时候来到了五台山.李长者又名李宾,号通玄,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州东南)人.他在年轻时就熟读诸子百家,并潜心钻研过老庄学说,尤其是对《易》理有极高的造诣.这位唐朝皇族子弟在传统文化浸泡中长大,却对佛教文化情所独钟,特别是对佛教大乘经典《华严经》的偏爱,如痴如醉,时时倾心研习,且颇有心得.他渴慕清凉圣山,因此常至五台山参谒,40多岁时,又一次来山,住在大华严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阁院.当时他正在佛堂打坐,看到一位大德风一般飘到跟前,随手授予他一套《华严经》,转身又要飘飞,长者急忙喊道:”大德,天已经很晚了,你要到那里歇宿呢?”大德也不言语,只抬手朝北台一指,就好像有风一样,刮着他向北台的方向飘去.长者顿然领悟,显然是神圣点化, 于是他尾追着跑了出来,却是怎么也追不上,不一会儿,大德的身影就消失了.这时,华严寺的一个小沙弥法云过来说:”晚课就要开始了,你还在这儿转悠什么?”长者说:”我见大德向北台飞去了,可一下子怎么也看不到了?”法云便眯起眼, 2009年第5期五壹山他向北台望了一阵说:”你这不是大白天说梦话么,哪里有什么大德?眼见天都这么黑了,谁还敢去斗牛宫(北台又称斗牛宫)?” 正在这时,北台顶上突然出现了一点灯光, 霎时间星火燎原,一派通明闪烁.长者望着那片金色火焰,就指着对法云说:”你看,那好像是一片神光?”法云定睛瞅了一会儿说:”哪里是什么神光,肯定是燃着野火了.”长者说:”野火燃着了有黑烟,你看这团火却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污染.”法云一歪脖子,不以为然地说:”这么漆黑的夜空, 你还能看到黑烟尘吗?整个是有点神经病!”说完自顾自走开了.长者于是立即策杖动身,在夜幕中不顾一切向北台攀登,直到深夜才到得山巅.但见眼前火势愈加炽烈,方圆几十里都笼在火光中,就连草木花朵也都变成了金色.长者再向火里望去,却见大德果然就在火中,只见他头戴五佛宝冠,正在一棵翡翠树下讲经,上有数名飞天盘旋飞舞,周有数百名僧侣围坐谛听,其朗朗梵音,有如雪落泉响.长者见此景象,方知佛家境界,心想不如就此跳进火中,只要能到圣境中一游,即使死了也不冤枉.想罢,长者奋力纵身向火中一跳,刹那间觉得无比清凉,心中顿时恬然适然,法喜充满. 长者遂慌忙上前向大德施礼,可待他抬起头来看时,眼前却什么也没有了.长者于是就在台顶上息心坐禅,一坐就是三日,在寂然无思中神游了太空,诸天,他看到那里没有贪欲,没有欲望,没有宫殿,甚至没有形体,只是一个明明净净的世界.长者出定后,观摩了北台雄浑博大的现实世界,觉得北台地厚天高,涵容万化, 不可穷尽,正是华严境界.待他从北台下来,走到西谷口时,见身着仙衣的数个童子御风而行,童子见了长者问:”那天夜里,是你投身到我师父的佛光中吗?”长者说:”是呀,你的师父是谁呢?”童子说:”我的师父是妙德文殊.”长者听了,大吃一惊,一把拉住童子的衣袖,要求带他去见菩萨,童子说:”你一生的誓愿难道不是弘扬经法吗? 难道你后悔了吗?”长者痴痴地目送着童子飘飞远去,心想:弘扬经法是我一生想做的事,我乃一个凡夫,如今大圣授我经典,正是法恩难报,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于是一股热流涌满全身,发心决意造论释经.因五台山地处高寒,长者遂携经至盂县颖乡大贤村,在高山奴家闭门造论三年. 又至马加谷古佛堂侧,构土屋宴坐思维五秋.再到西北韩公庄,又度三冬.最后在神福山居土龛内,又是五年.期间,长者每天吃枣l0个,巴掌大的柏叶饼一个,故人称枣柏大士.据说长者此时已得大道,夜里常常口吐白光,借光造论,平日里,常有仙童为之汲水,猛虎为之驮经,此说尽管有点玄虚,但长者十余年来,不计寒暑,孜孜砣砣, 专注于一经,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华严经决疑论》四卷, 并有《略释》,《会释》十余卷等煌煌巨着.论着刚成,油灯熬尽,长者人也坐化(730年圆寂),真可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李长者的华严哲学,在智俨,法藏外别树一帜,其主要特点是阐明了:人本法界无尽藏中之不动智,所谓”自觉自心,本来是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皆唯智起”的观点.并从本觉智慧出发,凸现了”文殊主法身根本智之妙慧,为一切诸佛启蒙之师”的地位,提出了”华严三圣”圆融说:即”佛表根本智(果德),文殊表佛身智(智德),普贤表差别智(行德),三圣一体,始终一法,不可分割.特别是他用《易经》思想阐释《华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性起即万有, 即妙用”的性起说,也即由此契入的”一真法界”核心思想.他还指出了”净土在心,此外别无净土”.李长者的华严哲学思想,思致新颖,见解独特,为诸家所未顾及.因此2009年第S期◎说,他不仅是五台山华严学的集大成者,华严学派的祖师,而且是对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学者.这里再说大华严寺的法云,l2岁出家,几年下来,连几句简单的经文都没背过,本是寺中的一位笨和尚,人们后来就干脆叫他”牛”.那天李长者在北台见到了妙德文殊,法云听了后心里非常羡慕,常常骂自己有眼无珠,因此他十几年来,天天寻找文殊菩萨.那一次他走到东台时,见到一位老人怀里抱着一团雪打坐,就上前问道: “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问这有什么用?”法云说:”我生得笨,求他开示.”老人说:”这与你的前生有关,你还是不要找他了.”法云听了这话,真是痛苦极了,更坚定了他寻求文殊菩萨的信心,于是又不顾一切地向北台顶攀登,冷不丁被一股风雪扑倒在地.朦胧中,法云眼前又出现了那位老人,只见老人对他说:”你还是找文殊吗?”法云说:”我就是死也要见见文殊.”老人说:”既然如此,我就告诉你吧,因为你前生过分贪心,故你已经人了牛类,既然你寻到此处,我就给你看看.”老人说着,就拿出一个如来钩来,然后从法云的口中探人,钩出他的心脏来,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团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脏一件件钩出来,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了一朵白云擦干净,然后再一件件给他安放进去.法云在恍然之间,一觉醒来,眼前不见了老人,原来自己做了一个梦,只是顿时觉得心里异常明亮,从此读经,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不久就到菩萨顶当了住持.唐代的五台山佛教,这时已有了唯识宗(窥基),华严宗(李长者),净土宗(昙鸾),律宗(法聪),密宗(波利)等诸宗.关于禅宗.自达摩始祖以来,历经慧可(二祖), 僧璨(三祖),道信(四祖),弘忍(五祖).到慧能(六祖)时,分为南顿,北渐两派.然而, 将慧能南宗禅最早传人五台山的,却是一位印度僧人崛多.原来当时的古印度,由于伊斯兰教的侵入,佛教开始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大唐蓬勃发展的佛教,吸引了崛多三藏,他便远涉流沙,直礼慧能学法,深得南禅法宗旨.开元初年(713),崛多慕名巡游五台山,当他路经定襄一个村庄,见庙庵里有个僧人正襟枯坐,心中不免有些好笑,便上前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枯坐?”答日: “观静.”崛多问:”观者究竟何人,静者又为何物?”僧人听了,便有点不知所措,遂作礼垂示,崛多便说:”何不自观自净?”僧人茫然不解.崛多又问:”你究竟师从那家?”僧人说:”神秀大师.”崛多听了说:”我西域异道最下者,也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益!”僧人惊讶地问:”那你的师父是谁呢?”崛多说:”我的师父就是慧能,你何不速往曹溪,向六祖参习?”僧人听了,心里非常敬佩,便依照崛多指引,径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对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僧人顿然得悟.慧能以后,荷泽(南宗禅分为荷泽,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的神会,是慧能最得意的一个弟子,他在和北宗关于法统的论战中,确立了慧能六祖的地位,使南宗禅名震四野,因此史称神会为禅宗七祖.神会的弟子很多,这里说的是传人五台山荷泽禅法的神英,神英禅师(俗性韩)今河北沧州人,童年即悟道,受具足戒后即寻师访道,久视元年(700)来到长安,参加了武则天组织的译经活动,先后在福先寺和西明寺义净译场,担任证义,译出的《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等2O部经论,武则天还专门写了《圣教序》.且说神英在南阳神会处参谒,尽@2009年第5期五壹山得无念禅(“说空不住空,说有不住有,不住非有非空”的顿悟禅)法.那一日,神会对他说:”昨日我在定中看到,你于五台山有大因缘,你应该马上动身到那里,越快越好.”神英听师父这样说,顿然心领神会,遂于开元四年(716)夏六月中旬来到五台山, 在大华严寺中的华严院寂心参禅.那一日午后,神英独自一人游至西林,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寺院,遂入内一一巡视,依次看到了雄伟华美的多宝塔,护国仁王楼,行宫道场等,便想起神会所言,知道是文殊化境,一时怆然下泪,遂就地结庵而居,发誓按化境兴建寺庙.因他是长安来的名僧,远近拜谒者络绎不绝,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筹集了百万金,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法华院(豆村东北l5公里, 为梁朝志公的修持之地.今有志公洞,相传梁武帝曾亲自来此,向志公问以国事,志公曾授一t-~u~歌).神英所建的法华院,是按《法华经》中描述的格局;山门一十三间,门内两侧为行宫道场,有文殊,普贤及从属仪仗塑像;山门外有五台山十寺血脉图,内有多宝塔一座,四门为神秘的玉石功德;后为五间护国仁王楼,上有玉石文殊,普贤圣像及其部从;壁画多为吴道子的真迹.寺院建成后,神英专弘荷译宗的”无念禅”,兼弘天台宗的教义,因此说当时的法华院,是五台山荷泽宗和天台宗的道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神英在法华院中兴建了五问护国仁王楼,恐怕与他当时对武则天的政权崇拜, 有一定的关系,这就在五台山再次把护国的问题亮了出来.历史上的僧人,虽然不乏关心国事并为之献身者,但更多的是以弘扬佛法为根本,只要佛法长存,即使国破家亡也不太在意.神英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能从世法出发,主动和统治者保持一致,从哪方面来说,也是可资人们回味的一件事. 神英之后,来五台山的荷泽宗僧人还有无名禅师(亦名无名祖师,为高力士之后),他也是神会的大弟子,神会以”吾之付法,无有名字”,因此号为”无名”.无名祖师遍游名山,访师学道,博闻多识,宋代真容院妙济大师在他所着《广清凉传》中,称赞他是”法苑之梁栋,释门之标准”.德宗时, 据说于叔明和令孤徵上奏皇帝欲沙汰僧尼,无名祖师冒天下之大不韪,上表直谏而止.无名禅师于贞元六年入佛光寺,三年后圆寂,泽潞节度使李抱真在寺后山坡建了一个六角形砖塔,即留存至今的历1200多年的大德方便和尚墓塔.再说北宗禅,当时五祖将衣钵传给慧能,神秀别无选择,来到荆州当阳山,北禅宗的渐悟法便在北方盛行.据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秀也变得胸怀宽阔起来,他并不记恨慧能,还时时维护慧能,据说晚年连修禅之法,也转向了顿悟,他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可见他的思路,也是有所转变.这里只说神秀弟子巨云禅师(今湖北安陆县曹氏子),他幼时从明福院朗禅师学习《法华》,《维摩》,遍探诸种经论,后赴南阳造访神秀,神秀问他:”你从那里来?”巨方禅师答:”清凉山.”神秀又问:”如何是清凉境?”禅师答:”白云覆古顶.”又问:”白云散处如何?”答日:”不昧.” 又问:”如何是境中人?”答日:”一枝横出, 五叶芬芳.”巨方禅师深达禅观,和神秀说禅应对自如,因此初次见面,神秀就颔首满意地认他为传法弟子.巨方禅师后又到上党设立丛林,徒众逾千人,被吴文涣侍中看中,迁人新建的郓州安国院弘法.巨方禅师后来重返五台山,在山中弘道20多年,是将北宗禅最早传人五台山的一位僧人.正是:无限春光又一年,浮云收尽露青天.临行踢倒须弥去,后夜山头月更圆. 2009年第5期◎。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禅宗思想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在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禅宗思想的发展历程。
禅宗最早在日本的传播可以追溯到7世纪末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
当时,佛教传入日本已有一段时间,但主要是以文字教义为主,对于修行实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然而,随着禅宗的传入,佛教开始注重于修行体验的重要性。
在禅宗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心三观(永平静观)禅师,他是最早将禅宗带入日本的人。
永平静观禅师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期,曾在中国学习禅宗,并带回了一些禅宗的教义和实践方法。
他在日本建立了禅宗的道场,开始传播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永平静观禅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禅宗禅师,如圆仁、玄觉、道元等。
这些禅师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使禅宗在日本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元禅师所建立的曹洞宗。
曹洞宗是日本禅宗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正法眼藏”的概念,提倡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这种思想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茶道、花道、剑道等日本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禅宗思想的痕迹。
此外,禅宗的发展还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禅宗成为了武士阶层的重要信仰,许多武将和政治家都亲近禅宗,并将其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和修行方式。
禅宗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了武士禅,强调在战争与杀戮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平静与清明。
这种禅宗思想的发展对于日本的武士文化和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禅宗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体系。
它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让人们通过禅定和参悟,直接体验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玄奘简介(课堂发言)

玄奘东南大学讲稿大纲1、玄奘生平①早期生活;②西行求法。
2、译经理论“五不翻”讲稿一、生平玄奘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1、早期生活玄奘家族本是儒学世家。
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
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
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
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敬。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
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
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
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
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至于为什么法师要去印度直接学习《瑜伽师地论》来贯通中国的异说,吕澂认为其真正的动机在于受波颇密多罗来华传译的影响。
波颇密多罗是印度那烂陀学院里培养的俊才,精通性相杂密三部学说,也就是能了解佛性的全体,玄奘从他的翻译和讲论里才知道印度那烂陀讲学的盛况,才知道讲瑜伽学的有戒贤一大家,又才知道瑜伽学的大本《十七地论》那样的渊博。
于是他下了决心,只有游学印度去求根本的解决。
2、西行求法627年,玄奘毅然从长安私自出发,冒险前往天竺。
经过高昌国时,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供养,后麴文泰欲强留玄奘为国之法导,奘师一连三天,滴水不入,气息减弱,麴文泰被感动,并和玄奘结为义兄弟,约定从天竺返国时再到高昌停留三年,讲经说法。
佛教题

⑴我国魏晋时期第一个西行求法者是(C)。
A.法显 B.支道林 C.朱士行 D.释慧远⑵被日本人称为律宗始祖的高僧是(A)。
A.玄奘 B.鉴真 C.义净 D.窥基⑶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是(A )。
A.兰毗尼花园 B.菩提伽叶 C.鹿野苑 D.拘尸那迦⑷文殊的道场在(D)。
A.峨眉山 B.九华山 C.普陀山 D.五台山⑸疯僧指的是(A)。
A.济公 B. 拾得 C. 风波和尚 D.寒山⑹我国创立最早的佛教宗派是(A)。
A.天台宗 B.禅宗 C.三论宗 D.华严宗⑺禅宗初祖是(B)。
A.跋陀 B.达摩 C.慧可 D.慧能⑻全真道的创始人是(B)。
A.丘处机 B.王重阳 C.马丛一 D.谭处端⑼人际交往习俗、人生礼仪习俗属于(A)。
A.社会习俗 B.经济习俗 C.信仰习俗 D.游艺习俗⑽佛教寺院天王殿正门供奉的是(D)。
A.哼哈二将 B. .韦驮 C.四大天王D大肚弥勒佛⑾被称作释源、祖庭的佛教寺院是(B)。
A.少林寺 B.白马寺 C.大相国寺 D.灵隐寺⑿《抱朴子·内篇》的作者是(D)。
A.陶弘景 B.陆修静 C. 陶渊明 D.葛洪⒀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地方是(C)。
A.兰毗尼花园 B.菩提伽叶 C.鹿野苑 D.拘尸那迦⒁峨眉山是以下哪位菩萨的道场(A)。
A.普贤菩萨 B.文殊菩萨 C.观音菩萨 D.地藏菩萨⒂走陆路最早来我国释游的是大月氏使者(C)。
A.安清 B.支谶 C.伊存 D.竺法护⒃释迦牟尼首次讲法的内容是(B)。
A.四谛说 B.八正道 C.十二因缘 D.业报轮回说⒄在家信教的男信众被称为(C)。
A.沙弥 B.沙弥尼 C.优婆塞 D.优婆夷⒅断臂求法的禅宗祖师是(D)。
A.慧能 B.弘忍 C.道信 D.慧可⒆饮食、居住、服饰习俗属于(C)。
A.经济习俗 B.社会习俗 C.信仰习俗 D.游艺习俗⒇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D)。
A.西安的大雁塔 B.杭州的六和塔C.西安的小雁塔D.河南的嵩岳寺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经》 坛 中提 到 “ 观静 ” 的地 方 有 三处 , 三处 都 是作 为 不 正确 的修 持方 法 给 予批 驳 否定 的。但 笔者所 见到 的几 种版本 ( 自称是
茫然 。师 日: 汝 出谁 门邪 ?” : 秀禅 “ 日 “
《 宋高僧 传》 十 : 卷
释 掘 多者 , 印度 人 也 。从 逾 沙碛 ,
向慕神 州。 不 问狄鞭 , 通 华语 , 尚 旋 而
至定 襄县历村 , 一僧 结庵 而 坐。三藏 见 问 日: 汝孤 坐奚 为?” “ “ 日: 观静 。” 三藏
日 : 观 者何 人 , 者 何 物 ?” “ 静 其僧 作 礼
藏 : 所 师何 人 ? ” 藏 日: 我 师六祖 。 “ 三 “
汝何 不速 往 曹溪 , 其 真要 ? ” 僧 即 决 其
舍 庵往 参六祖 , 陈前 事。六祖 垂诲 与 具
三 藏 符 合 , 其 僧 信 入 。 三 藏 后 不 知 所
终。
立如 是 论 ” 。对 照《 坛经 》 可
多是 最 早把 慧能 禅 法 传 到五 台 山的 高僧 之 一 。 关 于崛 多的 资料 , 可填 补 五 台山禅 宗 史的 一 处 空 白。
关 键词 : 多; 能 ; 经 崛 慧 坛
中 图 分类 号 :9 6 B4 .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O 0 6 7 (( 6 0- 3- 4 1o — l6 2 0 ) 10 0 0 )
日: 子何 不 自观 自静 邪 ?不观 相 , “ 不观
如 , 游 历 日用 , 子 自然 安 乐 也 。” 如 多 一
《 法正 宗 记》 传 卷七 云 “ 鉴所 出法 嗣 , 大 凡 四十三 人 ,其 一 日西 印 度 [ ]多 三藏 崛 者 ”未载其事迹 ,宋高僧 传》 十作 “ , 《 卷 掘 多” 《 德传 灯 录》 、景 卷五 作 “ 多 ” 《 堀 、 五灯 会 元》 二作“ 卷 崛多 ” 均载 有 其 生平 事迹 。三 ,
问 日:此理何 如 ?” 藏 日:汝何 不 自 “ 三 “
禅 定 。径 谒 曹溪 能师 , 机教 相 接 , 弱 犹
丧还 家焉 。 多游 五 台, 由定 茫 然 , 莫知 其 对 。 三藏
见 一禅 者 结庵 独 坐 ,问之 日 : 子在 此 “ 奚为? ” : 吾观 静 。 ” 日 “ 多日 :观 者何 “
禅宗 是 五 台 山佛教 自唐 以来 最 为 兴盛 的宗 派之 一 ,以往关 于五 台 山佛 教 史 的论 著 均 给予 了足够 的关 注 ,然 在谈 及 五 台 山
人 , 者何 物 ?得 非 劳子 之 形 , 子之 静 役
虑乎?” 其僧 茫昧 , 默 而 已 , 礼 数 拱 作
四 , 垂启 发 。 多日 : 子 出谁 门邪 ? ” 请 “ 日:神 秀大师 。” “ 多日: 我 西域异 道 实 “ 繁 有 徒 , 下劣 者 , 堕此见 。 兀 然 空 最 不
南 宗 禅 的历史 渊 源 时 ,只 提 到一 位 只 见其 名 、 见 其迹 的 辩才 禅 师 。其 实 , 慧 能禅 不 将
法 传 人 五台 山 的人 物及 其 事迹 ,有 关 僧传
和灯 录还是有 具 体记载 的 。
坐 , 烂 身疲 , 无 深 益 。子 莫起 如 是 蓐 初
见, 立如是 论 。 早往 韶 阳请 决所疑 。能 ”
云 全是 慧 能的禅 法 。 平清 何 为 “ 静 ” “自观 自 观 和
《 五灯 会元 》 二 : 卷
六 祖 大鉴 禅 师 旁 出法嗣 西域 崛 多
三 藏 , 竺 人 也 。 于 六 祖 言 下 契 悟 。后 天 游 五 台 , 一 僧 结 庵 静 坐 。 师 问 日 :孤 见 “
所言 , 无 少异 。伊 僧抉 开罗 网。 多后 略
莫知攸 往 。
《 德传 灯 录》 五 : 景 卷
西域堀 多三 藏者 , 竺人也 。 东游 天
韶 阳见 六祖 , 言 下契 悟 。后 游 五 台, 于
书文 字略 有 差异 ,篇 幅都 不 长 ,为 方便 分
析 , 录如下 : 全
维普资讯
五 台山研 究
| 、
0
h
、_
=、 ,
●
- - ‘
— —
《
最早 能禅 法传到五 台山的高僧之一
赵 林 恩
( 忻州 师 范学院 , 山西 忻 州 040 ) 3 0 0
摘
要 : 印度 僧 人 崛 多为 慧能 嗣 法 弟子 , 古 于唐 开元 前 曾游 五 台 , 传 禅 法 与 慧 能 禅 法 完 全相 符 , 知 崛 所 可
看 了一 些 讲 述 《 经 》 书 , 现 讲 经 坛 的 发
的法 师 们 碰 到 “ 静 ” 个 词 , 往 避开 不 观 这 往
坐 奚为 ?” :观 静 。” 日 :观 者何 日 “ 师 “
讲 , 此 我 们 只 能 从 《 经 》 有关 的 上 下 因 坛 里
文 中来 摸索 。
人 , 者何物 ?” 静 其僧 作礼 , 日:此 理 问 “
收稿 日期 :0 5 1- 6 20 - 2 2
日 :汝 出谁 门耶 ? 日 :神 秀大师 。 三 “ ” “ ” 藏 日 : 我 西域 异 道 最 下根 者 ,不 堕此 “
作者简介 : 赵林恩 ( 9O ) 男, 14 一 , 山两省五台县人, 州师院兼职教授 , 忻 主要研究五台山文化。
・
3 ・ Wua h n aju 0 t/sa y ni
维普资讯
'
谈禅论道
见 。 然 空 坐 , 道 何 益 ! 其 僧 却 问 三 兀 于 ”
誉
掏修 持方 法 ,对 坐禅 持 否 定
说 是 “ 静 ” 崛 多反 问 说 : 观 , 何 物?得 非 劳子之 形 , 子 役 空坐 , 烂 身 疲 , 无深 益 。 蓐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