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教案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以和为贵》精品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精品教案活动背景中国文化崇尚“以和为贵”: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说“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和”文化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类在21世纪所共同面临的冲突,错综复杂,千头万绪。
概括起来有五大冲突和危机:一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及其生态危机;二是人与社会的冲突及其人文危机;三是人与人的冲突及其道德危机;四是人的心灵冲突及其信仰危机;五是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其价值危机。
“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是化解这五大危机的利器。
事实上,小到修身养性、齐家交友,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
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
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优秀的文化思想需要他们来继承和发扬。
所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亲自去实践,做一个处处“以和为贵”的理智、豁达的青少年,是很有必要的。
学情分析“和”文化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深入人心。
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无不体现着一个“和”字:与他人交往“以和为贵”、团结同学、班级要有凝聚力,和睦家庭,和谐校园,华夏一心、众志成城……这些渗透于中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教育,都是“和”文化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这样的教育,已经点点滴滴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像一颗颗种子,等待着发芽、成长。
所以,我们的这次实践活动,相当于给学生心中的种子浇水、施肥,使根植于学生心底的“和”文化的种子早日生根、发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交际能力和生活阅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增加,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完成搜集资料、合作探究、整合辩论等各种活动。
统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教学详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探“和”之义。
认真阅读相关资料,正确解读“和”与“同”的内涵。
理清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了解“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2.寻“和”之用。
搜集体现“和为贵”的事例,比较异同,从而探寻出“和为贵”的真谛。
3.享“和”之乐。
召开班级讨论会,以“和为贵”为主题,汲取思想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
重点难点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合理分工,明确各组任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谐和、上和下睦、家和万事兴等富含哲理的词语。
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二、合作探究(一)探“和”之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明确: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二)寻“和”之用。
1.浏览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明确:(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阅读下面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悟。
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
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精品教案及反思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欣赏图片: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
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目标导学一:探“和”之意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2.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原来是指不同的处世态度。
他还指出君子小人之别在于义利:“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崇尚道义,处世公正平和,没有乖戾之心;小人惟重私利,极尽阿谀朋比之能事。
3.和与同的道德范畴按照儒家经典释义,和与同是一对道德范畴,区别在义利之分。
表面看来这似乎不无道理。
打开中国历史,确有许多注重大义的仁人志士,也有许多谋取私利的贪吝小人。
精忠报国的岳飞和卖主求荣的秦桧就是鲜明的比照。
用儒家的标准,秦桧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是“同而不和”,但用“和而不同”便无法解释岳飞的悲剧,岳飞正是“无乖戾之心”才死于昏君和奸佞之手。
同样,按朱熹的说法,“戊戌六君子”也不配称作君子,因为他们没有恪守臣子之道而被砍了头。
如此说来,代圣立言的朱老夫子的话是大成问题,但细究起来又不能全归咎于他的道学气,根源还在祖师那里:和而不同也罢,和而不流也罢,周而不比也罢,泰而不骄也罢,都不能坏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即使向君王进谏也必须端出一副温良恭谦让的面孔来,不然就有“乖戾”之嫌了。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4)(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 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 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
答案 宽容、谦让、豁达。
2.你还知道哪些体现“和为贵”的故事?请结合故事,说说“和”在故事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 (示例一)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
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 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 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 “以后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 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 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地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这里的“和”表现在蔺相如的大度谦让,也表现在廉颇的知错就改,勇于认错。
【二】
探“和”之义
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有什么区别?结合下 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1)云“君子和而不同者”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 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 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1.了解“以和为贵”的意义与内涵
2.学习领悟古代智者的和平思想
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知识准备
1. 词汇
•和睦:和谐、平安相处。
•争吵:争执、吵闹、争斗。
•诚挚:真诚、真实。
•心平气和:内心安定,心平气和。
•解决:处理好、做好、完成。
2. 阅读
•《论语》: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孟子》:明哲保身,仁者无忧。
三、教学过程
1. 讲授
•了解“以和为贵”的意义与内涵
•学习领悟古代智者的和平思想
•讨论课文中的案例:这是一则典型的和睦相处的案例,学生可分小组讨论,然后展开班级讨论。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
2. 实践
•通过游戏等小组活动,让学生体会“以和为贵”的意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自行组织在班级内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后拓展
•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读完相关书籍后,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此巩固所学知识点
•观察周围案例: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发现身边发生的许多和睦、和平相处的案例,并在课下汇报分享。
同时,感受和记录下许多和睦的场景。
五、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更容易体会“以和为贵”的概念和内涵。
•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加强,能自觉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含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和谐环境的构建。
一、导入新课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
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和”之义(说故事)1.“和”故事接力赛。
教师先引入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
师:《罗威饲犊》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
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
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
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
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
“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师: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生:《司马徽让猪》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
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
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拿去。
”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
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
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
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生:《杨翥(zhù)卖驴》(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生:《于令仪宽偷》(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些“和”的故事,和善、和谐也是中华文化一直追求的。
《综合性学习:和睦为贵》教案

《综合性学习:和睦为贵》教案综合性研究:和睦为贵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综合性研究,培养学生和睦相处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使他们能够和睦相处并建立友好关系。
2.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及理解。
3. 引导学生发展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念,避免歧视和偏见。
4.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各种社交情境,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 文化探究:介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俗,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3. 团队合作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鼓励他们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情感教育:通过讨论和分享个人经历,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和包容,并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
四、教学步骤:1.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设计适合的情景模拟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教师介绍不同文化的知识,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让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进行情感教育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5. 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进行反思。
五、评价方法:1. 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 评估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程度。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项目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评估学生在情感教育环节中的积极参与和情感交流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角色扮演情景卡片及相关道具。
2. 文化介绍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 小组合作项目的任务和材料。
4. 情感教育讨论的话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和睦相处的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教案一. 教材分析《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和谐。
本文通过讲述古代名人的故事、成语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谐的价值,培养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有现实生活的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社会和人际关系。
他们对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和思考和谐的重要性。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文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谐的概念,掌握与和谐相关的成语和故事,提高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谐的价值,树立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谐的概念,掌握与和谐相关的成语和故事。
2.难点:深刻理解和谐的价值,将和谐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谐的魅力。
2.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谐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历史故事、成语、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与和谐相关的文章、视频等素材。
3.小组划分:根据学生人数和特点,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和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谐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与和谐相关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和谐的历史文化底蕴。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成语和故事中和谐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强化和谐的价值。
5.拓展(10分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和谐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和谐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目标导航
1.探究“和”,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
2.交流“和”,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
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
重点解读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准则。
1.探“和”之义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当然,重视“和”的思想,对“和”与“同”内涵的思考
并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
“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不乏精彩之见。
搜集资料,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联词概括“和”的含义,思考“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2.寻“和”之用
“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
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这里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等。
《“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和为贵”原则在生活中的体现。
搜集能体现“和为贵”的例子,可以是身边的事,也可以是历史故事,从中搜寻“和为贵”的真谛。
张英的打油诗,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
每位同学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思想性,也要讲究语言,力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
3.享“和”之乐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
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还可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
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故事驿站
将相和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
蔺相如“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
不久,蔺相如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危急关头,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
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
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
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
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
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
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抛弃前嫌,终于结成了誓同生死的朋友。
研讨练习
题一:在“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
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下面是《孟子》中关于治国的语录,阅读后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孟子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少。
【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材料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孟子的治国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政(或施仁政、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2.请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选择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好客;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礼之用,和为贵;重礼尚和;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题二:第29届北京奥运凸显和谐世界理念,其开幕式的文艺展示中,三个不同时期的“和”字,体现了中国以和为贵、和谐世界的思想主题。
“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
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活动一】欣赏“和谐”画卷
1.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图二马克·波罗一行离开威尼斯
图一中的商路又叫什么?图二中的马可·波罗是哪国人?他在哪个国家生活了17年?以上图片主要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哪种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丝绸之路意大利中国
和平交往或经济文化交往
【活动二】认识不“和谐”音符
2.根据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归纳历史上影响“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制统治;殖民掠夺;帝国主义战争
图三深受压迫的法国农民
图五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
图四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
【活动三】描述“和谐”美景
3.通过上述探究,你可能会获得一些启示,请你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和谐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自然环境优美的世界,科技文化昌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