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铁杵磨针”故事与禅宗“渐悟”观
铁杵磨针的故事

铁杵磨针的故事
众所周知,唐代的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许多诗作,被人们传诵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但李白并非一生下一就会妙笔生花、文整名工的。
这有一个故事:李白小时候是一个非赏贪玩的孩于,上学时,有一天他逃学到河边,正巧碰到一个老婆婆拿着一根粗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
小李白十分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这个铁棒干什么呀?”
老婆婆满怀自信地回答:“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用来缝补衣服啊。
”
小李白惊奇地说:“那可能吗?铁棒这么粗.要磨到几时才行啊?”
老婆婆慈祥地说:“孩于,只要用心去磨.总有一天会把它磨成针的。
”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以后,若有所悟。
从此刻苦努力,终成一代诗国奇才。
启示
一个人无论作任何的事情,都要花费一番心血。
只有经过无数血汗、苦泪和功夫磨砺后,你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物。
一年级读后感李白铁杵磨成针

一年级读后感李白铁杵磨成针今天我们学了李白的《静夜思》,回家我又翻开《和好孩子交朋友》这本书,我就找到了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小时候学习很不用功,他看见别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
父亲看他学习不好还要出去玩,就不让他出去玩,让他在家里学习。
李白在父亲的催促下,就去读书了。
但是李白读了一会儿书,就觉得枯燥无味。
他趁父亲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
他跑到小溪边,看见鱼儿很活泼地在水里游来游去,他想:“它们多么自由啊!我每天读那么多的书,一点自由都没有。
”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问老奶奶:“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这么粗的铁杵呢?”老奶奶就说:“我这是在磨绣花针呢!”李白说:“老奶奶!你可真会哄小孩!”老奶奶说:“你可别看这个铁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会被我磨成绣花针的!”听了老奶奶的话,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读书,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代文章大师的!”从此以后,李白发奋读书,最后李白成了一个大诗人,人们都叫他“诗仙”。
李白的诗流传到现在,有900多首呢!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扩展阅读读《铁杵磨成针》有感《铁杵磨成针》要告诉我们的两个字就是坚持。
要把铁杵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我每天不停地磨,总有一在我会把它磨成针的。
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呀!只要有恒心,什么事情都能做成的,这是那位老奶奶说的。
李白做到了老奶奶说的话,而我们往做不到。
我们学生面前的铁杵就是学习,做作业有时觉得很枯燥,但做好后就觉得很轻松,如果对学习付出努力和坚持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铁杵磨针》读后感_五年级《铁杵磨针》读后感_五年级我读了《铁杵磨针》这个故事后,感触很深。
这个故事主要写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就逃学到河边玩,目睹一位瘦弱的老婆婆要把铁棒磨成绣花针,于是得到启发,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大诗人的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学书法,爷爷让我练笔画。
《铁杵磨针》读后感

《铁杵磨针》读后感《铁杵磨针》读后感1今天上午,我读了一篇铁杵磨针的成语故事。
故事的内容是:李白小时候常常不上课,跑到小溪里捉鱼,但是什么也没摸到。
这时他看见一位老婆婆要把铁杵磨成一枚细细的绣花针。
“那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我下的工夫比别人深,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一说完,令李白感到很惭愧。
从此以后,李白在也没有逃过学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下的功夫比别人深,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这个故事还告诉大家从小要好好学习,长大也会有文化和知识。
《铁杵磨针》读后感2我看了个成语故事说李白小时候是个很贪玩的孩子。
有天他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问了后才知道婆婆想铁杵磨成针。
李白觉得不可能,但婆婆说:“只要肯下工夫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李白听了婆婆的话深受启发,从此他发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我觉得李白逃课是不好的行为。
后来他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记在心里,下功夫学本领,长大后有很大的出息。
我也要像李白学习,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铁杵磨针》读后感3《铁杵磨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小时候下山去玩,一位老奶奶拿着铁棒在石头上磨,李白很好奇的问道:“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呀?”老奶奶回答:“我在磨针。
”李白又问道:“这么粗的铁棒,您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磨,就能磨成针。
”听了老奶奶的话,李白从此认真读书,成为了一名大诗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只要我们有决心,不管多大的苦难都能克服。
《铁杵磨针》读后感4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李白在街上玩时看见一个老奶奶在用铁杵磨绣花针,李白说:“老奶奶,您用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 ?李白听了很感动,再也不逃学了,最后成了我国伟大的诗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能成功的。
磨杵成针成语故事及引申义

磨杵成针
成语故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天资聪颖,十岁时已读了很多书籍。
但李白天性贪玩,不能集中心思读书,往往读了一会儿后,便把书本放下,到外面闲逛。
这天,他又读书读得烦,于是跑到外面玩。
途中,遇见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
李白觉得奇怪,于是上前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老婆婆抬头瞧了瞧李白,回答道:“孩子,我这是在磨针呀!”李白极为惊讶,说:“要把这么粗的一根铁棒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笑着说:“我不停地磨下去,这铁棒会越来越细,一定会被磨成针
的!”李白似乎明白了什么,从那以后,每当他读书时遇到难题都会想起老婆婆的那句话。
于是奋发图强,终于成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诗人。
成语引申义:我们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绩。
铁杵磨成针读后感(通用15篇)

铁杵磨成针读后感(通用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铁杵磨成针读后感(通用15篇)读后感不仅仅限于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对电影、音乐、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和反思。
李白磨杵成针的故事

李白磨杵成针的故事
《李白磨杵成针》是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一篇名著,这篇小说借李白和家伙的果断行为加以改写,夹带着对庄子"复灵"论的诠释,得到了穆叶堂世人的一致赞赏。
传说,李白在朝廷逐客令中率领百夫长前往江南,到了江宁(今南京),李白把百夫长安排在城外农舍里住下,自己留守内宿,行事古静而自律,非常文雅。
一天早上,李白把膂力都用完了,收拾房间时实在做不下去了,便叹了一口气,从内宿里找出一块简陋的杵头,心想:“我要是能用这个杵头把木头磨成针,那我就可以算是把家务搞得有条理了。
” 于是,他就开始不停地用杵头磨木头,费力几天才把木头磨成尽量接近针眼的东西,然后把它做成一针,从此李白每天都会用磨出的针针缝衣服,正如此时此刻,也就是尘封已久的李白磨杵成针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虽然现实世界的变化让生活变得更加繁琐且压抑,但有时候你还是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学会把困难当成机遇,使自己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同时,这个故事也引出了一个更复杂而又更深刻的哲学论点:以小说形式穆叶堂提出的“复灵”论,即每个人都有一种重生的可能性,即使再繁琐也可以变得简单,即使处境再挫败也可以重新振作,只要有“复灵”之心,活得更加精彩。
李白磨杵成针的故事

李白磨杵成针的故事李白磨杵成针的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磨杵成针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磨杵成针(móchǔchéngzhēn)解释:把铁棒磨成了针。
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出处:《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
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
曰:‘欲作针。
’白感其言,遂卒业。
”示例:没有毅力,学问上就不可能有很深的造诣。
故事: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
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在一块大石头上磨。
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磨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拓展阅读:李白醉酒故事我在盛唐的酒肆里遇见你,那一刻,你正喝了个昏天黑地。
酒保说你付不起酒钱,还赖着不走。
你左手勾着长檠,说:“喝!老弟,满上!……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小故事及寓意

小故事及寓意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叫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亡羊补牢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洞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多此一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献标识码 】 A
与佛 教 和李 白读 书故 事有 关 。李 白所 生活 的 时代 ,正 是唐 代佛 教禅 宗 兴盛 的时 期 ,全 国大部 分地 区流行 的主 要是 禅宗 北 宗 ,最著 名 的 是北 宗领 袖 神 秀 ,号 称 “ 两 京法 主 ,三帝 门师 ” ,受 到武 则天 、唐 中宗、唐睿宗的敬奉 ,享誉全 国,其禅法也大行全 国。与此相对的 是慧能代表的禅宗南宗主要在岭南地区传播 ,势力范围尚未达到蜀 地。一般认为,北宗主张 “ 渐修渐悟”或者 “ 渐修顿悟”,也就是 通 过不 间 断地修 行 、磨砺 ,逐渐 达 到领悟 或者 恍 然大 悟 ,这 跟南 宗 不 重修 行 、不重 文 字 、依靠 语言 点拨 或者 “ 棒 喝 达 到顿 悟 的方 式 截 然不 同 。人们 都认 为 李 白是一 个道 教徒 ,但据 当代 学者 研究 ,李 白与佛 教有 着 千丝 万缕 的 关联 ,如他 早 年 曾在寺 院 隐居学 习 ,出山 后 结交 了 不少 当世 名僧 、高 僧 ,也 留下数 量 不少 的相 关作 品 ,显 示 出他对 佛学 具 有很 深刻 的理 解 。那 么在 禅宗 北 宗大 盛的 时候 ,李 白 对 北宗 的思 想和 修行 实践 有充 分 的了解 是完 全可 能的 。 ‘ 铁杵磨 针 故事 很显 然符 合禅 宗北 宗 的观念 ,即将一 根粗 笨 暗钝 的铁杵 锲 而不 合地 打磨 ,最后 变成 一根 有用 的针 。在 禅 宗 “ 渐修 ” 观 念流 行 时期 ,用 这样 的 方式 很容 易打 动逃 学 的李 白。 少年 时 代的 李 白产生厌学情绪 ,这是对旷 日持久的枯燥学习活动丧失兴趣的结 果 ,厌 学 也绝 非一 朝一 夕 的事 情 。我们 可 以设 想 ,李 白的老 师 、亲 人 们劳 心 费神 地想 出了这 么一 个办 法 ,安排 老 妇在 李 白必 经之 路表 演 “ 铁 杵 磨针 ” 。武 氏妇 其人 其事 已湮 没 不可 考 ,她跟 李 白到底 有 何关联 ,也很难查证 ,但她采取的说服李白的方式 ,显然很难用单 纯的 “ 偶遇”解释。故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句话 : “ 太自感其意, 还卒业”,翻译成 白话就是:李白感激老妇的用意 。返回继续读书 直到 完成 学业 。所 以 ,这 可能 是一 场事 先 安排 好 的场景 ,老妇 是特 意前 来感 化 李 白的 。在 禅 宗北 宗渐 修观 念 大行 的宗 教背 景 下 ,李 白 很容易从 中获得启悟 ,懂得学习绝非朝夕之事 ,不能一蹴而就 ,追 求速 成之 功 :而是 要不 断地 打磨 、锤 炼 ,直到 学业 有成 的那 一天 。 “ 铁杵 磨针 ”故 事 家喻户 晓 , 以至 于我 们 习焉不 察 ,忽视 了故 事细节 ,也未能深究其背后蕴藏的宗教文化韵味。结合特定时代、 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这个 故 事与唐 代 流行 的禅 宗北 宗 “ 渐 修 ”观念 有 关系 。重 要 的是 ,它将 未 来的 唐代 大 诗人 李 白送 回了学 习 的正途 上 ,而 且影 响 了一代 又 一 代 的人 ,成 了一 笔重要 的 文化 遗产 。
打磨 、锤 炼 ,直到 学业 有成 的 那一 天。
【 关键词 】 铁杵磨针 ;李白;禅宗 【 中图分类号 】G 6 3 2
在 中小 学读 物上 流传着 一 个 “ 铁杵 磨成 针” 的著名 故 事 ,主角 是唐 代大 诗人 李 白 。故 事说 ,李 白在 山 中读 书 ,不 能 忍受 清苦 而放 弃 。路过 小溪 ,遇 到一位 老妇 正在 磨铁 杵 。 李 白很诧 异 , 询 问缘 由。 老妇说准备籽铁杵磨成针 ,李 白深受触动 ,返回继续读书 ,完成了 学业。 故事原文出 自宋 ・ 祝穆 《 方舆胜览》卷五三 《 ( 眉州》 “ 磨针溪” 条: “ 磨针溪在 ( 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 白读书山中,未成弃 去 。过是 溪 ,逢 老媪 方磨 铁 杵 ,问之 ,日 : ‘ 欲 作针 。 ’太 自感其 意 ,还 卒业 。媪 自言武 姓 ,今 溪旁 有武 氏岩 。 这个 故事 家 喻户 晓 , 也有一些变种,如有的故事加入了李白嘲笑老妇笨拙的情节,实则 大 同小 异 。民间有 俗语 “ 只要 功 夫深 , 铁杵 磨成 针 ”, 还 有成语 “ 铁 杵磨针”,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工作 中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直 到取 得成 功 。 这 个故 事 也影 响到 文学 创作 , 如 明代戏 曲家郑之 珍 Ⅸ 目 连救母 ・ 刘 氏斋尼》也有 “ 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 日 的唱 词 ,于此 可见 影 响之深 。 清 代嘉 庆本 ( ( 彭山 县志 》卷 六记 载说 ,象 耳 山有李 白读 书 台 , 位于彭山县治北二十五里,石壁上有李 白题刻: “ 夜来月下 ,卧醒 花影零乱 ・满人襟袖 ,疑始濯魄于冰壶也。李 白书。”还有唐末 道士杜光庭诗一首 : “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书帐开。华月冰 壶依 旧在 ,青莲 居 士几 时来 。 ”杜光 庭 的这 首诗 也 收录在 清 代人 编 纂的 ( 《 全唐 诗》 中,只 不过 个别 字 句有 异 。于此 可 见 ,李 白的题 刻 在唐末杜光庭的时候就 已存在 ,李白曾读书于象耳山下的故事在杜 光庭 的 时代 就 已流行 ,其 真实 性应 该 比较可 靠 。 杵是棒子、 棍子一类的工具 , 一头粗一头细或者两头粗中间细, 有 木质 的也 有 金属 的 ,藏传 佛教 中有金 刚杵 这样 的著名 法器 。由此 可见,杵的形制比较粗大,是用来握持的工具,一个人想要将铁杵 磨成针 ,是几乎不能完成的工作,显然不符合常识 ,唐人制作一枚 铁针,也断不会尝试用一根铁杵来磨制 。仔细品味。这则故事中的 老 妇应 该 不是 偶然 出 现在 李 白的逃 学路 上 ,李 白逃 学也 不 可能 是一 朝一夕的事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老妇可能是被安排与逃学经过的 李白 “ 巧遇”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李白何以能从铁杵磨针的举 动 中获 得感 悟 ,老 妇 又为何 利 用这 个举 措 来感 化李 白?这 是否有 当 时 特定 的文化 心理 和认 知 方 式作为 支 撑呢 ?这 则故 事 非常短 小 ,留 存 的信 息 非常 有 限 ,武 氏妇具 体 事迹 也 已很难 查证 ,我们 只能 从故 事发生地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来解答这个疑问。 象耳 山 中有象 耳寺 ,明代 以前称 大 圣寺 ,初 建于 南北 朝 时期 , 隋唐和宋朝出现过几位高僧,如隋朝的法泰、唐代道会等 ,可见故 事 发 生地 具有 浓厚 的 佛教 氛 围 ,今天 象耳 山 留存 下来 的石 刻 也大 多
2 0 1 5年 第 6期
■圜幽
T e a c h i n g e s s a y
谦岁 诗 丈
李白 “ 杵 磨针 "故事 与禅宗 “ 渐悟 ”观
刘 玉 平
( 甘 肃省镇 原县 开 边 中学 ,甘 肃 庆 阳 7 4 4 5 1 5 )
【 摘要 】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家喻户晓,鼓励人们 坚持 不懈、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功。这个故事与唐代流行 的禅宗北宗 “ 渐修” 观念有关系。在渐修观念大行的宗教背景下,李白从中获得启悟 ,懂得学习绝非朝 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 ,追求速成之功。而是要不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