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3. 神奇的水》教案2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神奇的水》教案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神奇的水》教案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神奇的水》教案设计黄塍中心小学张玉美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的现象------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水的压力、水的浮力以及水的溶解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和同学一起做与水有关的实验,了解实验的基本环节。

2.能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会做出浅显的假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研究水的有趣现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乐意参与科学探究。

二、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三、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总结归纳。

四、教学准备:实验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引导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ppt大屏幕出示:水1.谈话: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水是不是总是往低处流的。

2.学生实验①将纸巾下端浸入有颜色的红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明确实验操作要求。

将餐巾纸立着,用下端接触器皿中的红水学生:汇报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水向上“爬”了)教师:你们说,这种现象神奇不神奇?相机投影打出课题ppt 3.神奇的水我们再来做实验,注意观察现象。

②将黑墨水滴到粉笔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③将红水滴在白布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汇报交流,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这次我们看到的是水向四周扩散的现象。

3.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会出现刚才实验中的现象呢?学生实验①将红水(或黑墨水)滴到金属片和玻璃片上,仔细观察现象。

②学生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揭开现象之谜①教师提问:为什么在纸巾、粉笔、白布的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水向上爬升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而在金属片和玻璃片的实验中,没有看到类似的现象呢?学生猜测。

②实验:a将餐巾纸、白布团紧,并用筷子夹着浸入水中,注意观察现象。

b.用筷子夹着粉笔浸入水中,注意观察现象。

c.将玻璃片、金属片放入水中,注意观察现象。

③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a.b的实验有气泡从水中冒出;c的实验没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神奇的水》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神奇的水》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神奇的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

教材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实验和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水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水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水的存在。

但是,他们对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发现水的神奇,理解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发现水的神奇,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初步形成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明白水的重要性,培养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

2.教学难点:水的表面张力、水的溶解作用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水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水的特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蒸发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水的特性。

3.探究水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对生物的影响,对环境的作用。

4.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思考讨论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我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这就是我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神奇的水》这一课的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3《神奇的水》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3《神奇的水》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3《神奇的水》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3.3《神奇的水》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

教材从生活中的水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性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操作,又有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究。

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水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教学活动来丰富他们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水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特性,知道水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水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水的表面张力、溶解等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生活中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水的来源和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如表面张力、溶解等。

4.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水的特性和作用。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性质,强调水的重要性。

6.拓展延伸: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谈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水的特性和水的作用。

2.板书设计: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水的性质和作用。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水。
1.简单的引入新课。
探索和
调查
一、了解水的神奇之三——水有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流水有力量。
1.(演示实验)提问:为什么水会从小孔喷射出去?为什么下面的水
1.使学生懂得水有压力,压力的大小与水的深度有关。
2.引导学生懂得水有力量。
感受和体验,是震撼心灵的一次认识上的升华。
2.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不放弃任何一次激励孩子的机会,把学生提的问题写出来是对他思考的肯定,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教师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呵护了一棵科学学习园地里的幼苗。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敢于提问题。只有经常提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把问题记录下来,可以使他们在课后研究时主题更明确,不至于偏离研究方向或下课就忘了。
4.刚开始放入高锰酸钾颗粒时,一定不要搅拌,让学生静静地观察溶解过程。
5.可以用菠萝晶或橘子粉等固体饮料代替高锰酸钾,通过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证明物质溶解在水里了。
6.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渠道。
回顾和
解释
四、延伸活动:提出问题,继续探究水的秘密。
1、提问:通过两节课对水的观察和研究,你们对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大家还想研究水的什么问题?
中不见了,“溶化了”,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学生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4.除了这些,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5.学生预测后试验验证。
1.引出“溶解生。
3.高锰酸钾用量一定要控制在1~2粒,如果用量过多,学生不容易观察到溶解的全过程。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神奇的水》教学设计xx年9月20日3.神奇的水教学目的: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水的神奇之处。

3.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试验。

4、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教学难点:认识表面张力教学用具:纸巾、红墨水、水杯、布条、卫生纸、塑料绳、橡皮筋、毛笔、宣纸、硬币、滴管、曲别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出一个谜语:有一种物体,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液体,猜猜它是什么?对了是水。

(板书:水)如果老师在水的前面加上一个词,就成了“神奇的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1:为什么叫神奇的水?它神奇吗?生2:水有哪些神奇之处?生3:水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看看水有哪些神奇的现象?二、新授:(一)认识毛细现象1、师:老师手中有一条纸巾,我们就先用它来发现水的特点。

如果我把纸巾的下端放入水中,纸巾会有什么变化?(生:会湿、会吸水)2、师:是吗?我得亲自来试一试,可前面我们已经发现水是没有颜色的,就算纸湿了,我们也看不清楚呀!怎么办呢?生:可以把水变成有颜色的。

3.师:真是个好办法,老师就换一杯有颜色的水,我把纸巾的下端放入水中,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你所看到的现象。

4.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现象?生1:纸巾湿了。

生2:纸巾变红了。

生3:纸巾一接触到水,水就被吸上来了。

生4:纸巾挨到水后变红了。

生5:水慢慢把纸巾弄湿了。

生6:水像蚂蚁一样,纸巾下端一挨到水,它就慢慢爬上来了。

生7:真好玩,我看到了会爬的水。

生8:水沿着纸往上爬。

(板书:纸巾湿了会“爬”的水)5、那么,水是不是能沿所有的物体向上爬呢?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那到底会不会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此课程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和方法的能力,认识和欣赏科学成果的入门阶段。

本节课程是关于水的介绍,涉及到许多简单的化学知识,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描绘水存在的状态的词语,了解水的三种存在形态,进一步形成原始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水的三种存在形态:液体、固体和气体。

•掌握描绘水存在的状态的词语,如:沸腾、凝固、蒸发、溶解。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球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水的不同状态,并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

•能够操作简单的物品,如试管、滴管等。

•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1. 教学重点•液体、固体和气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描绘水存在的状态的词语,如沸腾、凝固、蒸发、溶解。

•探究水的三种存在形态背后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液体、固体和气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描绘水存在的状态的词语,如沸腾、凝固、蒸发、溶解。

•理解水的三种存在形态背后的原理。

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通过PPT等形式,展示内容并讲解涉及的科学知识。

•操作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液体、固体和气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堂讨论:借助学生的发言,深入探究涉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思维导图:将课堂讨论的结果整理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课堂内容,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和实验操作首先,教师讲解液体、固体和气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并分别进行展示。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神奇的水》教学设计《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无为实验小学邓立生一、教材背景【教材分析】《神奇的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3课。

《神奇的水》这一课,让学生通过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一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观察——发现——推测——证实,能较好地训练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对水、水的神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些信息在学生的脑中是零碎的、模糊的,所以,在学习《观察水》和《神奇的水》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神奇的水,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神奇的水》是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课充满兴趣,特别是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本课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所以本节课以实验、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快乐学习。

二、设计思路《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

不把“浮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通过乒乓球的浮起活动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

再通过观看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

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神奇的水新城学校赖小艳教学内容:《神奇的水》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3 课,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

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两种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

2.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水能够产生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注意观察与操作的细致;尊重实验过程数据的真实性。

教学准备:1.记录单两份、实验用品硬币、墨水、滴管、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玻璃板)、粉笔、回行针、海绵一块。

教学过程:一、认识“团结”的水——水的表面张力现象1.实验演示,揭示探究问题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你看到的水是什么样的呀?(1)猜一猜:回形针呢?(出示幻灯片回形针)你猜猜它能浮在水面上吗?(生回答不可以)(2)动手放一放:把发给同学们的的别针分别放入水里试一试(发现都沉在水底)(3)教师演示:老师可以让这个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呢,请看,教师边解说边做实验:弯折其中一枚会形成成90°直角,把另一枚完好的回形针放在上面轻轻的把回形针放入水中然后轻轻(强调轻轻)的移开弯折过的回形针,看,它浮在水面上了,用另一种回形针也做一做。

(4)请几位学生们演示。

(5)哇,原本沉在水底的回形针竟然可以浮在水面上,多么神奇啊!(板书课题:神奇的水)2.说一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原本沉下去的回形针浮在水的表面呢?其实呀,是“水的表面张力”(板书)同学们想不想来研究研究到底什么是“水的表面张力呢”?3.动手实验:硬币装水(1)教师出示一枚硬币,和一个瓶盖,请问这两个哪一个能装水呢?今天我就用硬币来装水,你们说能不能?(2)演示用滴管给硬币滴水:胶头滴管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神奇的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水的溶解等实验。

2、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3、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4、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实验1:毛细现象
A:纸巾实验
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导出“纸巾”实验。

2、展示实验记录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我的预测”。

3、教师讲述实验要求,并演示纸巾的折叠方法,并让小组长合理分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4、师生共同听取各小组汇报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B:直尺、粉笔、玻璃棒的实验
1、教师讲解用同样的方法用以上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师生共同听取各小组汇报的实验现象。

C:找出原因
1、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水会沿物体向上爬的原因。

提醒学生可利用手中的放大镜。

2、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板书:孔隙)
3、教师小结,课件出示“毛细现象”的定义。

4、根据对定义的理解,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毛细现象及应用。

5、教师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毛细现象的图片。

实验2:水的表面张力
1、教师讲解滴管的使用方法。

2、出示实验表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3、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4、师生共同倾听各小组汇报的实验数据,并描述溢出前水表面的形状。

教师适时板画。

5、教师小结,课件出示水的表面张力的定义。

(教师板书关键字:互相拉着的力——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3: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1、教师演示实验:倒满水的杯子还能放入多少枚回形针?教师讲述实验要求,引导学生大胆预测。

2、教师演示实验。

3、比较预测数据与实验数据的差距,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实验4:水的溶解性
1、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和装满水的烧杯。

2、引导学生猜测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变化。

3、教师进行实验。

4、学生讨论汇报看见的实验现象。

5、教师小结,引出水的溶解性。

二、拓展延伸:
1、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会“喷射”的水和会“托举”的水,教师在旁指导。

2、教师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