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第3课时行程问题习题课件(新版)湘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 第3课时 行程问题教案1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 第3课时 行程问题教案1 (新版)湘教版

第3课时行程问题1.能分析行程问题中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2.会用“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一、情境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名著《西游记》吗?关于孙悟空的故事你一定知道很多吧.有这样一首描述孙悟空捉妖的诗: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用四分钟;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算准.请你帮孙悟空算算当时的风速每分钟是多少里?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相遇问题小明家离学校2.9千米,一天小明放学走了5分钟之后,他爸爸开始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接小明,已知小明每分钟走60米,爸爸骑自行车每分钟骑200米,请问小明爸爸从家出发几分钟后接到小明?解析:本题等量关系:小明所走的路程+爸爸所走的路程=全部路程,但要注意小明比爸爸多走了5分钟,另外也要注意本题单位的统一.解:设小明爸爸出发x分钟后接到小明,如图所示,由题意,得200x+60(x+5)=2900.解得x=10.答:小明爸爸从家出发10分钟后接到小明.方法总结: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对于行程问题,通常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探究点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追及问题敌我两军相距25km,敌军以5km/h的速度逃跑,我军同时以8km/h的速度追击,并在相距1km处发生战斗,问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几小时发生的?解析:本题相等关系:我军所走的路程-敌军所走的路程=敌我两军相距的路程.解:设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x小时发生的.根据题意,得8x-5x=25-1.解得x=8.答:战斗是在开始追击后8小时发生的.探究点三: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环形问题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为360米/分,乙的速度是240米/分.(1)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跑,问第一次相遇时,两人一共跑了多少圈?(2)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跑,问几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解析:(1)题实质上是追及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实际上就是快者追上慢者一圈,其等量关系是追上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2)题实质上是相遇问题,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为环行跑道一圈的长,其等量关系是相遇时,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米. 解:(1)设x 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 -240x =400.解得x =103. ⎝ ⎛⎭⎪⎫103×360+103×240÷400=5(圈). 答:两人一共走了5圈.(2)设x 分钟后两人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360x +240x =400.解得x =23(分钟)=40(秒).答:40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 方法总结:环形问题中的相等关系:两个人同地背向而行:相遇问题(首次相遇),甲的行程+乙的行程=一圈周长;两个人同地同向而行:追及问题(首次追上),甲的行程-乙的行程=一圈周长.三、板书设计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环形问题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数学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第3课时行程问题作业课件湘教版

数学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第3课时行程问题作业课件湘教版
A.增多 B.减少 C.相同 D.都有可能
14.一列火车匀速行驶,经过一座 1 000 米的铁路桥,从车头上桥到车 身全部通过铁路桥需要 1 分钟,并且整列火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为 40 秒钟, 求火车的速度和火车的长度.
(1)若设火车的长度为 x 米,则列出的方程为1_0_06_00_+__x__=__1__0_04_00_-__x___; (2)若设火车的速度为 x 米/秒, 则列出的方程为____6_0_x_-__1_0_0_0_=__1_0__0_0_-__4_0_x_.
9.(8 分)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部分学生骑自 行车先走,速度为 9 km/h,23 h 后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速度为 45 km/h, 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目的地,求目的地与学校的距离.
解:设目的地与学校的距离为 x km,则骑自行车所用的时间为x9 h,乘 汽车所用时间为4x5 h,根据题意,得x9 -4x5 =23 ,解得 x=7.5,故目的地与 学校的距离为 7.5 km
故慢车行驶了 21330 小时后两车相遇
17.(10分)一队学生从学校出发去部队军训,行进速度是5 km/h,走了 4.5 km后,一名通讯员按原路返回学校报信,随即追赶队伍,通讯员的速 度是14 km/h,他在距部队6 km处追上队伍.问学校到部队的距离是多少? (报信时间忽略不计)
解:设学校到部队的距离为 x 千米,根据题意,得x-45.5-6 =x-61+4 4.5 , 解得 x=15.5,故学校到部队的距离为 15.5 km
湘教版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
第3课时 行程问题
1.(3分)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速度为56 km/h,同时一列快车从 乙站开往甲站,速度为72 km/h,x h后两车相遇,若甲、乙两站间的距离 为3 000 km,则依题意可列方程为__(_5_6_+__7_2_)_x_=__3_0_0_0_______.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工程问题、行程问题与球赛积分问题)(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工程问题、行程问题与球赛积分问题)(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7x+7×1=21,解得x=2
答:赢一场积2分
情景引入(球赛积分问题)
喜欢体育的同学经常观看各种不同类别的球赛,但是你们知道它们的计分规则吗?以及比赛
是如何计算积分吗?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球赛积分问题。
问题五: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积分之间的数量关系?
问题六: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详解】设火车车身长为米,依题意得:
4.5 × 800 = 3400 + ,解得: = 200,
答:这列火车车身长200米.
一辆货车从甲地运送货物到乙地,速度为a千米/小时,然后空车按原路返回时
速度为b千米/小时,求货车从送货到返回原地的平均速度.
2
2

+

【详解】解:设甲乙两地的路程为S千米,+ =
可得:6 + 15 − 3 = 27,
解得: = 4,
15 − 12 = 3,
答:该队平了3场,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球赛积分问题
校园足球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某
队比赛8场保持不败,得18分,则该队共胜几场?若设该队胜了x场,则
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
8场比赛不败,说明这8场比赛中只有赢或平局。
根据题意得:3x+(8-x)=18,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球赛积分问题
某电台组织知识竞赛,共设道选择题,各题分值相同,每题必答,下面
记录了个参赛者的得分情况。参赛者得分,它答对了__________道题.
【详解】
参赛

答对题数
分析:1)如果某队胜m场,总场次为 14 场,则负 14-m 场;

湘教版初一上册数学3.4.3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精品课件)

湘教版初一上册数学3.4.3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精品课件)
分析:由于小明与小红都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所以相遇时,他们走的 路程的和等于两家之间的距离.不管两人是同时出发,还是有一人先走, 都有
小明走的路程+小红走的路程=两家之间的距离(20km).
(1)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他们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小明走的路程
小红走的路程
解(1)设小明与小红骑车走了x h后相遇,
3.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3课时 行程问题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新知讲解 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路程= 速度×时间 速度= 路程÷时间 时间= 路程÷速度
新知导入
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课时兔子不服气,于是他们 相约今天再进行一场比赛,那作为观众的我们想不想先来猜一猜这 次比赛的结果呢?
要想猜测比赛的结果,我们先要知 道哪些量?
路程 速度 时间
新知讲解
试一试,相信你能行
1、甲的速度是每小时行4千米,则他x小时行(4X )千米.
2、乙3小时走了x千米,则他的速度(
).
3、甲每小时行4千米,乙每小������������时千米行5千米,则甲、乙 一小时共行
( 9 )千米,y小时共行 (9y)千米.
解:设小明x小时追上小毅,可得:8x=6(x+1)
解得:x=3. 答:小明3小时追上小毅.
课堂练习
1.小明和小刚家距离900 m,两人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5 min后两人
相遇,小刚每分钟走80 m,小明每分钟走( C )
A.80 m B.90 m C.100 m D.110 m
2.甲、乙二人练习赛跑,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6.5米.乙先跑5米后,甲
s甲 s乙 s总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行程问题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行程问题课件
参加劳动,走了1千米时,一名学生奉命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
回校取一件物品,取得物品后又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追赶队伍,
结果在距农场1.5千米的地方追上了队伍.求学校到农场的路程.
−−.
+−.
解:学校与农场相距s千米,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s=10.5.
答:学校与农场相距10.5千米.
第三章
3.4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
第3课时
行程问题
素养目标
1.知道行程问题中的三个量及其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说出行程问题中的几种类型: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航
行问题.
3.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行程问题.
◎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难点:找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已知A、C两地相距10千米,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7.5千米/时,
求A、B两地间的距离.
解: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分层作业
当C地在A、B两地之间时,依题意得


.+.+.−.=4,解得x=20.
分层作业பைடு நூலகம்
当C地在A地上游时,依题意得

+


=4,解得x= .
.+. .−.
km,一列快车从乙站出发,每小时行驶80 km,如果两车同时
开出,相向而行,那么两车相遇时离甲站的距离是
A.120 km
B.140 km
C.160 km
D.180 km
(
A )
分层作业
4一个物体现在的速度是5米/秒,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则再过

3.4.4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问题-2020秋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习题课件(共31张PPT)

3.4.4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问题-2020秋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习题课件(共31张PPT)

解:设上山的速度为v千米/时,则下山的速度为(v+1)千米/时, 由题意得2v+1=v+1+2,解得v=2. 即上山的速度是2千米/时,下山的速度是3千米/时. 故上山用的时间为2+1÷2=2.5(时). 所以共用时间为2.5+1+1=4.5(时), 所以出发时间为12:00-4时30分=7:30. 故孔明同学应该在7:30从家出发.
(1)他下山时的速度比上山时的速度每时快1千米; (2)他上山2时到达的位置,离山顶还有1千米; (3)抄近路下山,下山路程比上山路程近2千米; (4)下山用1览1时; (2)中午12:00回到家吃午餐. 若依据以上信息和计划登山游玩,请问:孔明同学应 该在什么时间从家出发?
(1)甲、乙两列火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设乙车的速度为x米/秒, 则甲车的速度为(x+4)米/秒. 依题意,得9x+9(x+4)=180+144. 解得x=16,则x+4=20. 故甲、乙两列火车的速度分别为20米/秒、16米/秒.
解:设这架战斗机顺风飞行的时间为t h. 依题意,得(575+25)t=(575-25)(4.6-t). 解得t=2.2. 则(575+25)t=600×2.2=1 320. 故这架战斗机最远飞出1 320 km就应返航.
4.【中考•株洲】家住山脚下的孔明同学想从家出发去登 山游玩,据以往的经验,他获得如下信息:
(2)若在甲、乙两地之间建立丙码头,使该轮船从甲地到 丙码头和从乙地到丙码头所用的航行时间相同,问甲 地与丙码头相距多少千米? 解:设甲地与丙码头相距 a 千米,则乙地与丙码头相距 (90-a)千米,依题意,得12a+3=1920--3a,解得 a=2245. 答:甲地与丙码头相距2245千米.
3.有一架战斗机的贮油量最多够它在空中飞行4.6 h,这 架 战 斗 机 出 航 时 顺 风 飞 行 , 在 无 风 时 的 速 度 是 575 km/h,风速为25 km/h,这架战斗机最远飞出多少千 米就应返航? 【点拨】列方程解行程问题中的顺风、逆风问题 时,顺风时的速度=无风时的速度+风速,逆风 时的速度=无风时的速度-风速.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

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能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的和、差、倍分问题的简单应用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理解和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有什么优越性?某数的3倍减2等于它与4的和,求某数.(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解:(4+2)÷(3-1)=3答:某数为3.如果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其数学表达式为3x-2=x+4此式恰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得x=3.上述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有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2.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所提供的条件应首先找出一个相等的关系,然后将这个相等的关系表示成方程.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说明】采用提问的形式,方法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比,让学生明白方程的优越性.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探究:某湿地公园举行观鸟活动,其门票价格如下,全价票为20元/人,半价票为10元/人.该公园共售出1 200X门票,得总票款为20 000元,问:全价票和半价票分别售出多少X?(1)在此问题中,有何等量关系?全价票款+半价票款=总票款.(2)怎样设未知数?设售出全价票xX,则售出半价票(1 200-x)X.(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x·20+(1 200-x)·10=20 000解得:x=800所以半价票为1 200-800=400(X)即全价票售出800X,半价票售出400X.【教学说明】让学生体会找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所在.,你能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吗?【归纳结论】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为:【教学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98例1.,,今年的是去年的2倍,这三年的总产值为550万元,前年的产值是多少?解:设前年的产值为x,,,则x+1.5x+2×1.5x=550,解得x=100.答:前年的产值为100万元.3.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 500 kg,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分析:题中给出的已知量为仓库中存放的面粉运出15%;仓库中还剩余42 500 kg.未知量为仓库中原来有多少面粉.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一个相等关系:原来质量-运出质量=剩余质量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运出15%x千克,还剩余42 500千克.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根据题意,得x-15%·x=42 500即x-x=42 500x=42 500解得x=50 000.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原来有50 000千克面粉.,生产特种螺栓和螺母,一个螺栓的两头均套上一个螺母配成一套,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栓12个或螺母18个,问:多少工人生产螺栓,多少工人生产螺母,才能使一天所生产的螺栓和螺母正好配套?解:设x名工人生产螺栓,(28-x)名工人生产螺母,列方程得2×12x=18(28-x).解得x=12.生产螺母的人数为28-x=16.答:12名工人生产螺栓,16名工人生产螺母,才能使一天所生产的螺栓和螺母正好配套. ,蜻蜓有6条腿,现在有蜻蜓、蜘蛛若干只,它们共有270条腿,且蜻蜓的只数比蜘蛛的2倍少5,问:蜘蛛、蜻蜓分别有多少只?解:设有蜘蛛x只,蜻蜓有(2x-5)只,则8x+6(2x-5)=270,解方程得x=15,2x-5=25.答:蜘蛛有15只,蜻蜓有25只.,,使在甲处的人数为在乙处的人数的2倍,应分别调往甲、乙两处多少人?分析:(1)审题:从外处共调20人去支援.若设调往甲处的是x人,则调往乙处的是多少人?一处增加x人,另一处便增加(20-x)人.看下表:调动前调动后甲处27人(27+x)人乙处19人[19+(20-x)]调人后甲处人数=调人后乙处人数的2倍.解:设应该调往甲处x人,则,得27+x=2[19+(20-x)].解方程得x=17.20-x=20-17=3.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应调往甲处17人,调往乙处3人.,如果由一个人单独做要用30h,现先安排一部分人用1h整理,随后又增加6人和他们一起又做了2h,,那么先安排整理的人员有多少?解:设先安排整理的人员有x人,依题意,得+=1解得x=6.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先安排整理的人员有6人.【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再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4、7、8题.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渗透建模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教学重点正确地分析出应用题中的已知数、未知数.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找出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某超市把一种羊毛衫按进价提高50%标价,再按8折(标价的80%)出售,这样该超市每卖出一件羊毛衫就可盈利80元.这种羊毛衫的进价是多少元?如果按6折出售,该超市还盈利吗?为什么?【教学说明】通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新者,渗透方程思想、建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探究:某商店将某型号彩电按标价的八折出售,则此时每台彩电的利润率是5%,已知该型号彩电的进价为每台4 000元,求该型号彩电的标价.(1)在此问题中,有何等量关系?售价-进价=利润.(2)怎样设未知数?设彩电标价为每台x元,则售价为0.8x元.(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0.8x-4 000=4 000×5%解得:x=5 250即:彩电的标价为每台5 250元.2.交流讨论:在销售问题中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的关系式有哪些?【归纳结论】销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有:①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②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数③×100%=商品利润率④商品售价=商品进价×(1+利润率),杨明将一笔钱存入某银行,定期3年,年利率是5%,若到期后取出,他可得到本息和23 000元,求杨明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元.(1)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2)在存款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式?【归纳结论】存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有:①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②本息和=本金+利息【教学说明】明确解决销售问题的关键是利用销售问题的公式,,要好好把握各种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作为一种知识的储备!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这件衣服是按标价的3折出售的,这件衣服的标价是多少元?解:设这件羊毛衫的标价是x元,根据题意,得x=69.解得x=230答:这件衣服的标价是230元.,每件可盈利2元,为了支援山区,现在按原售价的7折出售给一个山区学校,:该文具每件的进价是多少元?基本关系式:进价=标价×折数-利润解:设该文具每件的进价是x元.根据题意得x= (x+2)-0.2.解得x=4.答:该文具每件的进价是4元.,标价为400元,商店要求利润率不低于25%的价格出售,求:售货员最低可以打几折出售此商品?解:设打x折出售此商品.400x-200=200×25%则x=0.625.答:售货员最低可以打6.25折出售此商品.4.某企业存入银行甲、乙两种不同性质的存款20万元.甲种存款的年利率为5.5%,乙种存款的年利率为4.5%,该企业一年可获利9500元,求甲、乙两种存款分别是多少元?解:设甲种存款为x元,依题意,得5.5%x+(200 000-x)×4.5%=9 500,解得:x=50 000,乙存款:200 000-50 000=150 000(元).答:甲存款50 000元,乙存款150 000元.,文具商店搞促销活动,同时购买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可以打8折,,那么书包和文具盒的标价分别是多少元?解:设一个文具盒标价为x元,则一个书包标价为(3x-6)元,依题意,得解此方程,得x=18,经检验,符合题意.3x-6=48(元)答:书包和文具盒的标价分别是48元/个,18元/个.,其中一个亏本20%,另一个盈利60%.请你计算一下,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店是赚还是赔?若赚,共赚了多少元?若赔,赔了多少元?解:设一个价钱为x元,另一个价钱为y元,依题意得:x(1+60%)=64,y(1-20%)=64,所以x=40,y=80,则64×2-(x+y)=128-120=8.故盈利8元.答: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店是赚了,共赚了8元.,电脑价格不断下降,某一品牌电脑,每台先降价m元,后连续两次降价,每次降价25%,现售价为n元,那么该电脑原来每台售价是多少元?解:设原来的售价是x元.根据等式列方程得:(1-25%)2(x-m)=n,解得x=n+m,答:原来每台的售价是(n+m)元.【教学说明】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再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1、2题.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感悟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进一步体会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建立数学应用意识,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利用线形示意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在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教学说明】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准备.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探究:星期天早晨,小斌和小强分别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去参观雷锋纪念馆,已知他俩的家到纪念馆的路程相等,小斌每小时骑10km,他在上午10时到达;小强每小时骑15km,他在上午9时30分到达,求他们的家到雷锋纪念馆的路程.【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解答.2.讨论:在行程问题中还存在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式?【归纳结论】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各路程之和=总路程.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追及者的路程-被追者的路程=相距的路程.3.探究: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某市出台了新的家庭用水收费标准,规定:所交水费分标准内水费与超标部分水费两部分,,,某家庭6月份用水12t,需缴水费27.44元.求该市规定的家庭月标准用水量.本问题首先要分析所缴的,因为1.96×12=23.52(元),,所以含有超标部分的水费,则等量关系式为:月标准内水费+超标部分水费=该月所缴的水费设月标准用水量为x t,根据等量关系,得解得:x=8所以,该市家庭月标准用水量是8吨.,我们先要确定所给的数据所处的分段,再根据它的分段合理地解决.,由小敏、小聪两人负责选购圆珠笔、钢笔共22支,,看到圆珠笔每支5元,钢笔每支6元.(1)若他们购买圆珠笔、钢笔刚好用去120元,则圆珠笔、钢笔分别买了多少支?(2)若购圆珠笔可按9折付款,钢笔可按8折付款,在所需费用不超过100元的前提下,请你写出一种选购方案.解:(1)设圆珠笔买了x 支,则钢笔买了(22-x)支,根据题意得:5x+6(22-x)=120,解得:x=12.所以22-x=22-12=10.答:圆珠笔、钢笔分别买了12支、10支.(2)是一道方案设计题,也是一道开放型题,答案不唯一,根据题意,圆珠笔的单价为109×5=4.5(元);钢笔的单价为108×6=4.8(元),由于圆珠笔的单价小而钢笔的单价大,因此尽量圆珠笔多买些.①当买圆珠笔19支,钢笔3支时,19×4.5+3×4.8=99.9(元)<100(元)满足条件;②当买圆珠笔20支,钢笔2支时,20×4.5+2×4.8=99.6(元)<100(元)满足条件;③当买圆珠笔21支,钢笔1支时,21×4.5+1×4.8=99.3(元)<100(元)满足条件.故有三种方案,圆珠笔19支,钢笔3支或圆珠笔20支,钢笔2支或圆珠笔21支,钢笔1支.【教学说明】 这一层次及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尝试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教材P101例3、P103例4.2.某城市出租车起步价为8元(3km 以内),以后每千米2元(不足1km 按1km 算),某人乘出租车花费20元,那么他大概行驶了多远?解:设这个人大概行驶了xkm ,根据题意得:8+2(x-3)=20解得:x=9答:这个人大概行驶9km.3.甲、乙两列火车的长为144m 和180m ,,从相遇到全部错开需9s ,问:两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解:设乙车每秒行驶x m ,则甲车每秒行驶(x+4) m ,根据题意得:9(x+x+4)=144+180,整理得:2x=32,解得:x=16,x+4=20.答:甲车每秒行驶20m ,乙车每秒行驶16m.4.甲、乙两地的路程为360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72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48千米.(1)若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遇?(2)若快车先开25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长时间两车相遇?解:(1)设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x 小时两车相遇,即72x+48x=360,解得:x=3,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2)设慢车行驶y 小时两车相遇.根据题意有:48y+72(y+6025)=360, 解得y=411. 答:慢车行驶了411小时两车相遇. ,用气量如果不超过60m 3,;如果超过60m 3,为,求该用户10月份应缴的煤气费是多少元.解:由10月份的煤气费平均每立方米为,可得10月份用气量一定超过60 m 3,设10月份用了煤气x 立方米,由题意得:60×0.8+(x -60)×1.2=0.88×x,解得:x=75,则所缴的电费为75×0.88=66(元).答:10月份应缴的煤气费是66元.6.某水果批发市场香蕉的价格如下表:二次分别购买香蕉多少千克?分析:由于X强两次共购买香蕉50千克(第二次多于第一次),因此第二次购买香蕉多于25千克,第一次少于25千克.因为50千克香蕉共付264元,,所以第一次购买香蕉的价格必然为6元/千克,即少于20千克,第二次购买的香蕉价格可能是5元,也可能是4元.我们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可.解:(1)当第一次购买香蕉少于20千克,第二次购买香蕉20千克以上但不超过40千克时,设第一次购买x千克香蕉,则第二次购买(50-x)千克香蕉,根据题意,得:6x+5(50-x)=264解得:x=1450-14=36(千克)(2)当第一次购买香蕉少于20千克,第二次购买香蕉超过40千克时,设第一次购买x千克香蕉,则第二次购买(50-x)千克香蕉,根据题意,得:6x+4(50-x)=264解得:x=32(不符合题意)答:第一次购买14千克香蕉,第二次购买36千克香蕉.信公司开设了两种业务:一是“全球通”,使用者先缴纳50元月租费,;二是“快捷通”,使用者不缴纳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通话费0.60元.(1)小明的爸爸一个月的通话时间约为200分钟,你认为他应选择哪种通讯业务,可使费用较少?请说明理由.(2)当每月通话时间为多少分钟时,两种通讯业务缴纳的费用一样?解:(1)他应选择快捷通业务;使用全球通业务需要50+0.4×200=130(元),使用快捷通业务需要0.6×200=120(元),120元<130元,所以他应选择快捷通业务.(2)设当每月通话时间为x分钟时,两种通讯业务缴纳的费用一样.,解得x=250.所以当每月通话时间为250分钟时,两种通讯业务缴纳的费用一样.,在市场上若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 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4 0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该公司加工厂的生产能力是: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如果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6吨,,,公司研制了三种方案:方案一: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方案二:尽可能地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没来得及加工的蔬菜,在市场上直接出售;方案三:将一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刚好15天完成.如果你是公司经理,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案,说说理由.解:方案一:4 000×140=560 000(元);方案二:15×6×7 000+(140-15×6)×1 000=680 000(元);方案三:设精加工x吨,则+=15;解得:x=60,7 000×60+4 000×(140-60)=740 000(元);答:选择第三种方案.【教学说明】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做适当地提示.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再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4”中第5、6、7题.。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第3课时行程问题课件(新版)湘教版

2018年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3.4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第3课时行程问题课件(新版)湘教版

解:设乙船由 B 地航行到 C 地用了 x 小时,则甲、 乙两船由 A 地航行到 B 地都用了(4-x)小时,下面分两 种情况讨论:
①若 C 地在 A,B 两地之间,则根据题意得: (4-x)(7.5+2.5)-x(7.5-2.5)=10, 解得 x=2,这时(7.5+2.5)×2=20(千米);
第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
第课时 行程问题
1. 相遇问题: 甲的路程 +乙的路程 =甲、乙出 发点之间的距离.
2. 追及问题:先走者的路程+ 两者相距的路程 = 追者所走路程.
3. 顺水速度= 静水速 + 水速 ; 逆水速度= 静水速 - 水速 .
知识点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②若 C 地在 A 地的上游,则根据题意得: x(7.5-2.5)-(4-x)(7.5+2.5)=10, 解得 x=130,这时(7.5+2.5)×130=1030(千米). 所以乙船从 B 地到达 C 地时,甲船离 B 地有 20 千 米或1030千米远.
B.350x+250x=800
C.350x-250x=800 D.350x-250x=400
4. 甲、乙两人同时从 A 地到 B 地,甲每小时走 10 千米,乙每小时比甲少走 1 千米,结果甲比乙早到半小 时.设 A,B 两地相距 x 千米,可列方程为 1x0=x9-12 .
5. 甲、乙两列火车的车长分别为 160 m 和 200 m, 甲车比乙车每秒多行驶 15 m,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相遇 到错开需 8 s,则甲车的速度为 30 m/s ,乙车的速度 为 15 m/s .
(1)爸爸追上小欢用了多长时间? (2)追上小欢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解:(1)设爸爸追上小欢用了 x min,依题意,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