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字被动句
被动句的句法结构

被动句的句法结构嘿,朋友!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教室里,老师正在黑板上写下密密麻麻的句子,而我们这些学生呢,正一脸懵地盯着,试图搞清楚这些句子的门道。
这其中啊,就有一种叫被动句的句法结构。
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被动句。
比如说,“苹果被小明吃了”,在这个句子里,“苹果”是承受动作的一方,它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被小明”这几个字就表明了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那被动句到底是怎么构成的呢?咱来好好说道说道。
被动句通常由“被”字加上施动者,再加上动词和受动者组成。
这就好比一场“动作戏”,受动者是“主角”,施动者是“配角”,“被”字就是那个连接他们的“导演”。
你可能会问,那为啥要有被动句这种东西呢?这用处可大了去啦!比如说,当我们不知道或者不想说出施动者是谁的时候,被动句就派上用场啦。
“我的钱包被偷了”,可能我压根就没看到是谁偷的。
再比如,为了强调受动者,突出它所受到的影响或者遭遇,我们也会用被动句。
“这座古老的建筑被保护得很好”,这里重点就是在说建筑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来看看生活中的例子吧。
“那扇窗户被风刮破了”,这时候我们关心的是窗户的状况,而不是风。
还有“这份工作被他完成得非常出色”,重点就在工作的完成情况。
被动句有时候就像一个“神秘的盒子”,打开它,能让我们看到语言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它可不是随便存在的,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你想想,要是没有被动句,咱们的语言得多单调啊!就像每天都只能吃一种菜,那多没滋味儿。
所以啊,被动句的句法结构可真是语言世界里的一个奇妙存在,它让我们能更准确、更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咱们可得好好掌握它,让它成为我们表达的得力助手!。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3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3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一、主动句与被动句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出奔共。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
如:《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大楼建好了。
鸡杀了。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构成被动句式,古汉语还可以用“于”、“为”、“见”等构成被动句式。
如:《鞌之战》:“郤克伤于矢。
”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1、“于”字被动句式构成方式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
“于”和主动者构成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且主动者必须出现。
主语+谓语+于+主动者兵破<于陈涉>。
(《汉书·贾山列传》)“于”的词性和作用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含义,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
如: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
如:孙嘉聘于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
)屈原放逐于楚国。
(《盐铁论·相刺》)(屈原被楚国放逐。
)2、“为(wéi)”字被动句式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后还可加“所”字,“为”和主动者构成介词词组作状语。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

文言文被动句的举例(1).“于”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
”“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
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
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
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
”“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
”“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近代汉语考试专用

解释名词题1、俗体字答:与正体字相对而言,多半笔画比较简单易写,流行于民间,经常出现在近代汉语文献里,特别是手抄文献里。
如:赞,俗体有“賛”。
2、穷尽调查答:在一定数量的文献范围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的、没有遗漏的观察,称为穷尽调查法。
3、抽样调查答:在一种著作中选择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4、内部综合研究答:指在本学科范围内对语言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以求全面地、合理地解决问题。
5、清声母答: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声母。
如36字母中的帮、非、端、精、心等。
6、浊声母答: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母。
如36字母中的奉、澄、床、群等。
7、《广韵》答:是北宋前期陈彭年、丘雍等人根据前代韵书而修订编写的一部韵书,对当时汉语音节里的韵腹和韵尾做了较细的分类,共分206韵。
8、反切答:汉字的一种注音方法,指抽出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拼合成一个音节。
如徒(t)红(òng)切。
9、浊上变去答:指《切韵》音系中浊声母的上声字,在南宋以后的北方话中变成去声。
如“仕”(浊上)写作“事”(去声)。
10、入派三声答:指隋唐时候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被归入平声、上声和去声。
1、叠音词答: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不能分解的词。
如:刀刀、赤赤赤。
2、联绵词答:指两个音节联缀成义、不能分解的词。
如:尴尬、伶仃。
3、合成词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词单位(语素)的词称为合成词。
如:离别、问当。
4、别义答:指一个词除了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
如“睁”的本义是“用力张大眼睛”,引申出的“张开(眼睛)”,就是它的别义。
5、常用义答:一个词若具有几项意义,其中频率较高的意义称为常用义。
如“张开(眼睛)”这个意义就是“睁”的常用义。
6、引申义答:指在词的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意义。
如:“张开(眼睛)”这个意义就是在“睁”的原有的意义“用力张大眼睛”的基础上演变来的。
7、影响义答:指词新生的意义不是从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产生的,这种新生义称为影响义。
汉语被动句式探讨(一)

汉语被动句式探讨(一)一.被动句的种类及特点主语为受事,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做被动句。
(一)意义上的被动句(受事主语句),主语是确指的某事某人。
房间刚刚打扫过。
他的自行车丢了。
垃圾不要随手乱扔。
护照丢了要及时补办。
思考异同:信写好了。
信被小丽拿走了。
钱包我放在桌子上了。
钱包被那个人给偷了。
(二)使用介词的被动句1.常用“被”、“叫”、“让”引进施动者。
一壶茶都被他喝光了。
我同学前天叫人给打了。
那道难题让他无意中解决了。
小偷很快被警察抓走了。
2.被动句的结构和特点主语(受事)+ 被(叫、让)+ (施事)+ 动词+ 其他成分那本词典还没有被她借走。
他昨天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地毯叫谁踩脏了。
冰箱里的东西全被吃光了。
那女婴刚出生就被父母无情地抛弃了。
(三)被动句的特点(1)主语是确指的或已知的。
(2)被动句中没有其他状语时,谓语动词一般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词,需要带其它成分,如补语、宾语或者助词“过”、“了”。
(3)动作的施事不必说出或不能说出,可以用泛指的“人”或者“谁”代替;也可以把施事主语省略。
(4)跟“把”字句一样,被动句式动词也具有处置意味,范围比“把”字句的动词范围稍大些,例如“知道”、“听见”等表示感觉的词也行;但表示身体部位动作的词不用于被动句式,(* 手被她举了起来。
)手是她的一部分,等于没有受事主语。
(5)被动句中的状语,有几个不同的位置:当状语的语义指向“被(叫、让)+(施事)+ 动词”整个结构时,必须放在“被”的前面;这类状语有否定词、助动词、表示时间的名词以及时间副词、语气副词等,“还没有”、“刚出生就”;当状语的语义指向受事时,状语放在“被”前还是谓语动词前都可以,“全”当状语的语义指向“被”后面的施事时,状语必须放在谓语动词、施事的后面,“无情地”、“狠狠”。
(四)被动句中动词的特点(1)不是所有动词都能用于被动句,只有三类动词强制性地使用:所表示的动作可以使受事受到损害的,比如打、骂、罚、害、骗、批评、批判、处分、逮捕,等。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一、被动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是施受关系,即主语是受动者,是谓语发出动作的接受者。
二、两类被动句:(1)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形式标记,是被动句的胚胎。
(汉语多此类句子:杯子打烂了,英译?be+broken+by me)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②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③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2)被动句,有形式标记。
三、古汉语常用形式标记:见、于、为、被(一)、“见”字句(见,助动词,表被动,最早的被动句式,先秦时期)1、SP(受事主语)+见+V。
这是最古老的句式,甲骨文已经出现。
如:①今日王其步,见雨,无灾。
(今日商王出行,被雨淋,无灾)这种句式在春秋战国及其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在使用。
如:①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③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2、SP+见+V+于/於+OA(主动者)(用介词“于/於”引进主动者)如:①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SP+见+V+O如:①后有渤海陈斐见授此郡,忧愁不乐。
(太平广记)4、主+见+V有两种句式:(1)受事主语+见+V(2)施事主语+见+V(见≈我)①少加孤露,母兄见骄。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客气说法:①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
②张希祖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今天:请见谅、见怪、过蒙您见爱,实不敢当、不知有何见教?让您见笑了。
(二)、“于”字句(“于”介词,引进主动者,先秦时期)1、SP+V+于+OA。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对比,常常用“于”字句,如: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为”字句(由助动词—→介词,先秦——唐代)1、SP+为+V,“为”是助动词。
常见动词有:戮、禽、虏、杀、笑等。
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为”与“见”相互呼应,并列,所以说此处的“见”和“为”字的功能是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拨”字被动句作者:范俊敏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1期摘要:“拨”字被动句是口语体中以“拨”字作为被动标志用在谓语前,表示被动语义关系的句子。
宁波方言中的被动句分为无标记被动句和有标记被动句两类。
传统甬剧作品中的被动句则以有标记被动句为典型,其中“拨”字被动记为最。
本文以“拨”字被动句的结构、特点及相关问题为考察重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拨被动句句法格式一、关于“拨”字句与“拨”字被动句宁波方言中的“拨”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含义。
具体表现为:(一)作为动词的“拨”1.“拨”字作为动词,可表示“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挑动或拨动”的意思。
例如:(1)一日到夜拨算盘,时时刻刻费心机。
(《张古董借妻》)2.“拨”字作为动词,还可表示“给”的意思。
如:(2)侬总要拨我一条路走走……(你总要给我条路走,……)(《呆大烧香》)(二)作为介词的“拨”1.相当于“给”,表示交付。
如:(3)她家身世我明白,讲拨侬听勿值一钿。
(她家的身世我明白,讲给你听你就知道不值一文)(《天要落雨娘要嫁》)2.相当于“被”,引出施事者。
如:(4)奈只好拨侬逼煞!(那只好被你逼死了!)(《后磨豆腐》)3.表示让、给,表示允许、听任的意思。
例如:(5)我马上叫东生转门庭,拨丈姆娘来见一见,……(我马上叫东生回来,让他丈母娘见一见,……)(《阴阳团圆》)“被”字句不等于被动句,如“见”字式、“让”字式、“给”字式等都是被动句中的不同形式。
在例(5)中,“拨”字不被译为“被”,而译为“让”“给”,符合我们日常说话的习惯,相当于普通话的“让”字被动句和“给”字被动句,在语义和结构上来讲表现的是受事与施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拨”字用来表示被动意义是其作用中重要的一种,它的意义和用法都与普通话中的“被”字不完全对接。
本文研究的“拨”字被动句即以示例(4)与(5)为对象。
二、“拨”字被动句的句法格式“拨”字被动句以“拨”字为被动标记,横亘于体词性成分之间,因而“拨“字被动句的基本句法格式可以概括为:“X+拨+Y+VP”。
“X”表示处在主语位置上的体词性成分,“Y”为被动标记词后的体词性成分,“VP”指谓词性成分。
例如:(6)面孔拨伊打得肿起来(《天要落雨娘要嫁》)甬剧作品中的“拨”字被动句严格遵循这个句法格式的极少,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个格式基础上有些附加成分或者有些形式上的分离。
(一)X成分X在以下条件中可以隐去:1.主语位置上的体词性成分即X出现在前一个分句中,后一个具有被动句法格式的分句即使没有X成分,也不会造成意义的残缺以致影响阅读。
例如:(7)伊还勿肯来,拨我硬拖来。
(他被我硬拖来。
)(《天要落雨娘要嫁》)2.主语为被动语句的表达者或表达对象,以及在相关语境下话语场中的任何一方都心知肚明的人、事、状态等。
例如:(8)再烦,“拉、拉”拨我摔一顿。
(《阴阳团圆》)意思是如果你再烦我,你就会被我打一顿。
这里的受事者即此话语的表达对象“我”。
例如:(9)奈只好拨侬逼煞!(《后磨豆腐》)例(9)意思是:那我只好被你逼死了。
这里省略的X成分即此话语的表达者“我”。
再如:(10)嗳,勿要哗啦哗啦,拨李相公听见仔,伊心里要勿安个。
(《张古董借妻》)例(10)意思是:“嗳,不要大声吵嚷,我们的话如果被李相公听见了,他心里会不安的”。
此时的话语表达者有两个人,而X成分代表的是表达者正在说话的状态。
3.述宾短语在被动句式中成分位置调换,使得作为受事者的X成分成为简单逻辑判断便可得知的内容,因而省略。
例如:(11)奈拨侬一话,我晓得穷人搭穷人应当要有同情心,……(《扒垃圾》)“说话”这一短语在被动句式的干扰下,受事成分X“话”提前,即“话被你这样一讲,我晓得……”(二)Y成分(Y成分必现)传统甬剧作品中的“拨”字被动句中Y成分全部显现。
即使处在类似X成分隐去的条件下也不例外。
例如:(12)格个小孩并无得罪伊,拨伊打得喳喳稀。
(《天要落雨娘要嫁》)Y成分即施事者“伊”在前一分句中已经出现,但不能隐去。
例如:(13)少爷,侬咋会介勿听话,侬娘拨侬气煞,所以要改嫁。
Y成分“侬”为此话语表达对象,但Y不能隐去。
(14)水瓶困到半夜里拨我敲碎咧。
(《开米店》)Y成分“我”为此话语表达者,Y不能隐去。
即使在相关语境下话语场中的人都能理解,没有必要说出来的状态下,Y成分也不能隐去。
如:“对,你我都是苦命人,我也同样被人来看轻。
”=“对,你我都是苦命人,我也同样被看轻。
”这里的“人”指“别人”,可说可不说,但作为Y成分,一定要表述出来。
(三)语气词的选用传统甬剧作品中的一部分“拨”字被动句,在“X+‘拨’+Y+VP”的基本结构上,还灵活运用了语气词,使此句型显得灵活多变而蕴意丰富。
例如:(15)一课堂学生都拨伊打过咧。
(一班的学生都被他打过了。
)(《天要落雨娘要嫁》)戏曲作品的情感表达主要表现在舞台表演方面,而传统甬剧作品往往通过对语言的把握来反映这种舞台效果。
例(15)中的语气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会影响被动句本身的基本语义,但是合理地增加语气词,显然能够增强感情色彩,使句子在情感表达方面产生更好的效果。
例(15)中的句末语气词就更好地表现出了老师向家长数落孩子时的气愤和无奈。
三、结构成分的考察(一)X成分1.X为受事X为受事在被动句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
例如:(16)饭镬汤滚出来,人也拨伊汆去咧。
(《开米店》)(17)石板会拨我甩豁。
(《双投河》)例(16)中,伊即汤发出汆的动作作用于人。
例(17)中我发出甩的动作作用于石板。
X 都为动作的承受者。
2.X为施事(18)我连忙钻铁丝网拨我逃掉。
(《康王庙》)此句中动作的发出者即“Y”为“我”,“VP”为“逃”,受事成分不但没有出现,而且无法补出,因为“逃”是个不及物动词。
从语用层面来看,“拨”前的X成为“我”与“拨”后的Y成分“我”相互呼应,起到强调与重点诉说的作用。
从前后文可以看出,行为人本来被官府拉去作民伕,按照常理,行为人是无法摆脱这种困境的,但是行为人通过钻铁丝网的方式竟然摆脱了这种局面。
可见,行为人通过这种表达方式,于言语中透露出侥幸成功的愉悦之情。
3.X为VP结果的影响对象(19)介伊拿勒旱烟管到地下炷火去,拨我将地下火也踏阴。
(《后磨豆腐》)此句中的“拨”前未明确表示出X成分,通过语义分析,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他拿着旱烟管到地上炷火,被我把地下火也踩灭了。
也就是说,他的某个动作引发“我”的动作。
Y成分为“我”,“VP”为“踩灭”,受事者为“地下火”,而“他”只是“我”的行为动作结果的影响对象,“我”使得他的动作行为失去效用。
4.X为身体器官(20)肚肠倒拨侬急断咧。
(《阴阳团圆》)此句应作“(我)肚肠倒拨侬急断咧。
”“急”为形容词作谓语,在此处实际上指向肚肠前省略的主体“我”。
断作为补语将语义指向X我的肚肠。
意思是“侬”的行为导致主体“我”产生急的效果,最终导致我的“肚肠”被急断。
此句将肚肠这个身体器官作为被动句中的X成分,置于“拨”前,从语义角度来看,意在重点强调“侬”的行为对我产生的消极影响,言语之间带有不满意对方这种行为的情愫。
5.“拨”前零成分X成分所在位置为空位,称为零成分。
例如:(21)拨伊拉小辫子拉牢,扳牢车头介咋讲好呢?(被他揪住话柄,这让我怎么讲才好呢?)(《呆大烧香》)通过上下文可知本句在“拨”前省略了一个主体“我”,即“我”被他抓住了话柄。
关于“拨”前零成分是不是能够称为被动句,一向争议很大。
原因在于这种类型的许多例句所表现出的被动意义都不是很强。
但是在《呆大烧香》中出现的这一例句被动意义却是比较明显的。
联系上下文,此语的表达者本来打算随便应付一下别人问他的问题,可是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反被别人抓了话柄,并且就他说的话追问下去,使得表达者陷于被动的局面。
此处的零成分被动句,更好地反映出表达者面临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时被动而不知所措的窘迫感。
(二)Y成分Y成分较X成分单纯得多,都是施事者,只是有的施事者是确定的、特指的,有的施事者则是不确定的、虚指的。
例如:(22)心想偷眼早稻米饭尝尝新,会拨婆婆来看见,……(心想偷点早稻米饭尝尝鲜,又怕会被婆婆看见,……)(《车木人》)(23)死人啥来勿及,我等潮水来拨伊汆去。
(寻死有啥来不及的,我等潮水来了被它汆去。
)(《双投河》)以上例句中的Y成分皆为实指,有的为名词,有的为人称代词。
Y在表示实指的时候,往往是对话中的人物都明白的人、物,或者代词直接指代的特定对象。
(24)奶娘勿要胡乱讲,拨人家听见勿好听。
(“奶娘不要乱说乱讲,被人家听到了不好听。
”)(《张古董借妻》)以上例句中的Y成分为人或人家,指除了在场人之外的他人,具体是哪个或哪些,我们难以陈述。
在普通话中这个成分有时候可以省略,如第一句也可这样说:“奶娘不要乱讲话,被听到了不好。
”但是如前文所述,在宁波方言中这一成分无论是否省略,都必须完整呈现出来。
(三)VP成分传统甬剧作品中的“拨”字被动句中,VP成分以动补式结构为最,也有部分其它结构。
1.VP为单纯的动词(25)伊阿姐明明是拨穷鬼害,怪我爹爹啥事情?(《张古董借妻》)(26)假使我捉去,侬尸骨会拨狗拖,侬忖忖看,想勿想?(《康王庙》)2.VP为形容词式(27)……介鸡拨侬破死咧呢?(《开米店》)一般来说,谓语不是动词组成的,主语也就无所谓施事或受事,但是在宁波方言中,被动句结构中以形容词作VP成分是存在的。
“破”作为形容词是指向鸡的状态的,但置于被动句式后便动态化了。
3. VP为动补式1)趋向补语(28)伊在外面打别……伊还勿肯来,拨我硬拖来。
(《天要落雨娘要嫁》)(29)如话拨伊问出来,就将阿拉送衙门。
(《张古董借妻》)2)程度补语(30)格个小孩并无得罪伊,拨伊打得喳喳稀。
(《天要落雨娘要嫁》)(31)我倒拨侬讲得有眼疑心疑惑了呢。
(《阴阳团圆》)3)情态补语(32)只因丈人来当家,东西拨伊骗干净。
(《张古董借妻》)(33)我拨侬吓昏啦,介哥哥鞋子,小妹收仔。
(《打窗楼》)4)结果补语①V-V类(34)先生马屁拨伊拉来拍进。
(《天要落雨娘要嫁》)(35)东西拨我当掉咧,……(《打窗楼》)②V-A类(36)石板会拨我甩豁。
(《双投河》)5)数量补语(37)再烦,“啦、啦”拨我摔一顿。
(《阴阳团圆》)(38)我还当奉化带来芋艿头,愁愁拨我咬两口。
(《开米店》)6)时间补语(39)阿拉囡囡已经拨我养到十八岁咧。
(《阴阳团圆》)4.动宾式受事宾语有对象宾语和目标宾语两类,当两者并存于被动句中时,其中一者作为X成分置前,另一者仍置于动词后共同承担VP结构,这种例句相对要少一些。
(40)周剥皮诡计多端,如话拨伊看出破绽,格还了得!(《张古董借妻》)5.连动式连动式VP结构在语义方面分为两类,一类是X成分既被V1也被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