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满族作家老舍笔下的旗人形象

合集下载

隐藏的民族依恋和反思_谈老舍建国前的_隐式满族文学_

隐藏的民族依恋和反思_谈老舍建国前的_隐式满族文学_
19
○ 语言文学研究 2011年4月号中旬刊
处展示满族风俗,或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或是满族 人独有的。
1.婚俗 满族初期(尤其在清入关前后)尚早婚,娶长妇,“男 子结婚多在十岁内,过则以为晚”⑦。 满人“凡隶属旗者,皆 可以为兵”⑧,所以,入伍前就结婚生子,实现人口繁衍,保 证血脉传承。 康乾后,战争减少,满族男子的适婚年龄逐 渐延迟。 到20世纪初,黑龙江瑷珲地区满人“当儿子满21 岁时,家里必须为他们完婚,通常满族所有的青年男子都 在达到这个年龄前结了婚”。 ⑨尚早婚的风俗渐渐不明显 了,但娶长妇的风俗一直延承至20世纪中叶。 福建长乐琴 江满族村的一位满族老者告知, 五六十年前村里的姑娘 嫁人的年纪一般比周边汉族姑娘的适婚年纪大, 通常二 十来岁才结婚。 在老舍的作品中,就有不少“姐弟夫妻式” 的小丈夫大媳妇。 在《骆驼祥子》中,虎妞与祥子结婚时, 虎妞三十七八岁,祥子二十三岁,为此经常有人指责虎妞 不只丑,还“老牛吃嫩草”。 实际上,这是人们不了解满族 婚俗而误会了。 满族女子本来就比男子晚结婚,清末女子 随着男子适婚年龄的推延而推延, 未婚女子年龄大在当 时是很平常的。 虎妞三十多岁才结婚一是受其父亲的控 制,二受是满族风俗的影响。 现代人嫌弃虎妞高龄结婚, 责怪她年龄比祥子大确是有失公允。 在《老张的哲学中》 中,“赵姑母比赵姑父永远大十来岁”,十九岁的王德“娶的 妻二十七岁”,也是这一风俗的体现。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 老舍的婚姻不再遵循这种俗制,但老舍把满族传统的婚俗 写进小说, 是他自然流露出的对本民族文化的再现与寻 拾,并无抱有否定或讽刺的态度。 老舍最初介绍虎妞,只针 对她的相貌和习性,“她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得住男人”, “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 多一些花样”,⑩后来又通过高妈之口,强化了她不漂亮的 面相,“她像个大黑塔,怪吓人的”。 輥 輯 訛然而,在小说中老舍从 未对虎妞年龄发表任何意见,没有讽刺嘲笑她比祥子大十 五岁的婚姻,对虎妞也没有用“老姑娘”的称呼,可见,祥子 虎妞的年龄差距在老舍和满族风俗文化看来是正常的现 象,指责虎妞“老牛吃嫩草”是有失妥当的。 满族婚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究场面、排场。 在 《骆驼祥子》中,虎妞与父亲闹翻后,和天顺煤厂的冯先生 说:“告诉你,我出回门子,还是非坐花轿不出这个门! ”輥 輰 訛 虎妞此时已经失去刘四爷这座经济靠山, 只拿着五百来 块钱,本应该好好节省,为日后生活打算。 可是,她仍然租 轿,裱糊新房,置办婚嫁衣裳,请人抬轿敲锣,走繁华地 段,买东西,不计本钱地撑起结婚场面,“那些锣鼓在新年 后的街上响得很热闹, 花轿稳稳的走过西安门, 西四牌 楼, 也惹起穿新衣的人们— ——特别是铺户中的伙计— —— 一些羡慕,一些感触”。 輥 輱 訛两天不到,她就花去了家产的五 分之一。 满人婚丧嫁娶,有钱则真讲究,没钱则穷讲究,无 非为了排场,赚足面子。 虎妞的讲究,正符合了满人婚嫁 的心理特点。 2.“当家姑娘” 满族入关后,受汉文化影响,满族妇女的地位略有下 降,但未出嫁的姑娘在家中的地位仍然很高,有“当家姑 娘”輥 輲 訛之说。 满族家庭希望女儿通过选秀女制度成为贵族 夫人, 未嫁女子自然被家人捧在手心里, 指望有一天能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骆驼祥子》中,虎妞凭她那“大 黑塔”似的长相,就无缘中秀女这种幸事了,更不用说她

老舍的旗人身份与“国家至上”的想象

老舍的旗人身份与“国家至上”的想象

老舍的旗人身份与“国家至上”的想象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不辞辛苦,为呼吁人们共同抗日而四处奔波。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宣告成立,老舍当选为总务部主任,成为文艺界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

他团结各派作家,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抗战文艺活动中。

老舍在“文协”工作不仅拿不到报酬,还常常自掏腰包,可他对此毫无怨言。

在此期间,老舍始终坚持自己泛民族主义的政治立场,他宣称:“我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谁真正抗战,我就跟谁走,我就是一个抗战派!”不无吊诡的是,文艺统一战线的领袖居然是由一位边缘族群的作家来充任的,但从老舍个人的精神历程来看,这又似乎是一个势所必至的结果。

老舍独特的族群意识使他在抗战之前处于新文学的边缘地位,正是这种边缘地位为他在抗战时期进身中心创造了契机。

从老舍前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舍所理解的“国家”是一个静态的、绝对的、抽象的、毋庸置疑的概念。

显然这种国家意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知识界主流思想具有相当大的距离。

即便当时鼓吹“国家主义”的“大江会”知识分子,也将人权、自由、理性等现代理念视为未来国家不可或缺的要义,也就是说他们所理解的国家是一个建构性的具体概念。

在中国现代,几乎每一种现代化方案对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界定,这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一个必然的趋势。

及至抗战军兴,当“一致对外”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任务的时候,“国家”概念的抽象含义得以凸显,而老舍颇显边缘或“超然”的民族主义立场则与这一时代需求若合符节,从而使他成为文艺统一战线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

在这一时期,老舍创作了大批宣传抗战的作品,与宋之的合作的话剧《国家至上》通过一个回汉两族人民消除误会、合作抗敌的故事,宣扬了“中华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主题。

虽然《国家至上》诞生于全民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但从老舍思想的演进过程来看,它却具有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

“国家至上”意识在老舍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作为旗人意识的一种替代性表达策略,在个人、族群、民族、社会之间起到了沟通和整合作用,从而有效地缓解了老舍的身份焦虑,满足了他内在的社会归属需求。

论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以《正红旗下》为例

论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以《正红旗下》为例
舍 生 活 的 时代 满 族人 的 生 活 状 态 ,展 现 了老舍 充 满激 情 的 民族 文 化 气质 。
关键词 : 《 正红旗下 》;老舍 ;民族性 ;满族
“ 老舍 以久存心底 的激情赞美福海 ,赞美定 四爷 ,赞美 那些具体推进历 史转 折、使艰 难历程轻松化 、将人生无痕地
汇入 时代 的一代 旗人 。也许再不会 有谁 比之老舍 ,更能感受 到此中的庄 严性 了。他力图给你看到当历史 的轮子迎头驶来
如他交代大姐婆婆父亲是子爵丈夫是佐领儿子是骁骑校因此大姐婆婆这位旗人便有着不同于汉人王掌柜回民金四把的威风大姐婆婆是气派与身份有关有钱真讲究没钱穷讲究的典型书中写大姐婆婆打扮是写到气派与身份有关她还非打扮不可

文 学研 究 ・
青 年时 代
2 0 1 4 年 第 2 3 期
论 老舍作 品中的民族性
与害怕 ,老舍 生活的年代 ,旗人的地位几乎降至与汉人 和回 民一样 的地位 。 ( 下转第7 页)
所见所 闻的满族礼仪 。如他 交代 大姐 婆婆 “ 父亲是子 爵,丈 上 了。是呀 ,连 向她讨债 的卖烧饼 的都敢指着她的鼻子说 :
革 与外敌入侵的情况下 ,满人 自身也感觉 到了满人 地位的变 化, “ 我只赶上了大清皇朝 的 ‘ 残灯末庙 ’。在这个 日落西
的。不幸的是 ,从第二年开始 , “ 阶级斗争 ”又升温了 , 他
的写作被迫 中止 。这部小说 刚写 了个开头 ,然 而 ,我们 可以
根据已出场 的人物及可以想见的将要描写 的历史场面来进行推 断 ,全书完成后应该如同那些伟大的中国传统章 回小说一样 。 其 次从小 说 的内容来 看 ,老舍用 细致 的笔 墨描写 了他 夫是佐领 ,儿子是骁骑 校”因此 大姐婆婆这位旗人便有着不 同于汉 人王掌柜 ,回民金 四把的威风 ,大姐婆婆是 “ 气派与

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

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

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
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

下面是几个老舍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
1. 饶漱石:《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市井小人物。

他有着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为了摆脱贫穷和奴性,他不断奋斗努力,但最终却被社会现实所击败。

2. 范小钗:《茶馆》中的女主角,是一个身世坎坷的妓女。

她聪明、机智,并且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她在茶馆中与各色人等斗智斗勇,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3. 雷雨:《雷雨》中的女主角,是一个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

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最终却受到了家庭和社会道德的压迫,导致悲剧的发生。

4. 莫文蔚:《我这一辈子》中的女主角,是一个身份复杂的女性。

她有着艳丽的外表和聪明的头脑,但她的一生却受到了男性的掌控和利用,最终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富,他们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人生经历,通过他们的故事,老舍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老舍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研究

老舍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研究
一 、 封建传统蘩锢 的老市 民特征 在众多的 中国现代小说家 中,老舍是一位优 秀而独特 的作家。其作 品大 都是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特别又多是写北京 的市 民生活 的。老舍 自从在英 国开 始了创作,一直到全国解放,他都没有住在北京 ,然而他写 的作 品绝大 多数 却 是离不开北京、离不开 北京的市民生活 。 在老舍笔 下出现了许许 多多老市民形 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 “乡 土”中国的子民,这类形象充分体现 了在 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禁锢老 市民特征 , 他们 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 “旧派 ”,很保 守、闭塞 。老舍 常常通 过戏 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 ,表现 出来 的是坐井观 天,人性缺 失, 是 非颠 倒 。 最具代表性 老市民性格 的人物有 《四世 同堂》里祁老 人祁天佑 。另外 还 有 马 则 仁 《二 马 》 、 张 大 哥 《离 婚 》 、赵 姑 母 《老 张 的哲 学 》 、 牛 老者 、 牛 太 太 《牛天赐传》等等。他们都是 “一点不含糊 的 老 ’民族里 的一个个 ‘老’ 分子”,是在中国古老的都市中 ,在封建社会长期 的发展 中形成 的带有极其浓 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负着几千年传统担子 ”的 “老 中国的儿女”。 《骆驼祥 子》里的祥子,扮演的是人性美被毁灭 的悲剧 ,老舍揭示造成祥子 悲剧 的社会 原因是充分的、深刻的 。社会的或家庭 的多方面压迫造成祥子 的彻底堕落 ,由 祥子的彻底堕落来暴露 旧社会、 旧制度 的阴森恐怖 ,让人 “观察 到地狱 究竞 是 什么样 子的 ”。这也正体现 了老舍先生从个人悲剧到社会 悲剧 ,从 个人性格 到 社会 性格手法。从这一个个脸上 印着 “封建 ”两字 的市民身上 ,看 到了作者对 现实社 会制度的批判 二、中酉 文化夹层 的扭 曲 在老舍小说 中 还塑造 了中国文化转 型期 ,在中西文化 之间徘徊挣扎 的 市民知识分子形象,揭示 了他们的双重人格 ,以及他们特有 的内心矛盾与痛苦 。 如 《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就是一个典型 的代表 ,作为 “五 四”时期 成长起来 的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在这一创作中,老舍始终是怀着深厚的情愫与自觉的反思意识表现市民阶层的这一特殊的社会群落,并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清朝皇城正红旗的一名护城兵,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父亲在一次巷战中不幸身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艰难的生活。

老舍从小生活在大杂院里,与车夫、工匠、小贩等下层社会人民朝夕相处。

这样的身世经历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老舍比大多数现代作家更深入地了解黑暗社会压迫下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1919年“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和科学民主的新思潮给老舍以重大影响。

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

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为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做洋奴。

”[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老舍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

老舍《茶馆》人物分析《茶馆》人物形象分析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 王利发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

(1)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2)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

他知道马五爷是谁,他对大人物的身份了如指掌,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费尽心机”,他明白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

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对大兵、警察、特务,他说“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表现了他的圆滑世故。

(3)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

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老舍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

相反,他透细致入微的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得琐碎的活动,一层层的、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浅谈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身份认同

浅谈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身份认同

文化CULTURE老舍为“满洲三杰”之一,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对老舍的研究不计其数,包括其作品中的贫穷世界、英国形象、幽默风格等,但老舍“还远远不是并不存在任何历史遮蔽和艺术密码的作家。

”“他的语言、他掌握的文艺形式,他熟悉的人物的社会地位,他对人民的态度,他所取得的现实主义文学成就都和他的这一个独特的出生背景有密切关系。

这是研究老舍先生及其作品时所绝对不应忽视的。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其作品中或隐晦或张扬地体现了老舍对满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感。

“《正红旗下》作于1961至1962年,解放后老舍先生早就放弃了不愿意说自己是满族的顾虑,他还要正正经经地写满人。

他有很大的计划,上至康熙大帝,下至自己的家史,他都想写。

”因此,《正红旗下》的创作期间,由于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消散了长期以来满族卖国形象对老舍造成的心理压力,所以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老舍身份认同感的最佳体现,将满族的文化风俗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体现。

1 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理论与文学研究文化认同的含义是“对本民族生活方式、发展历程、价值观念等的理解、认可与信奉,以及对族际关系的认识。

”因此,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的确认,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的认知与肯定,包括本民族的风俗礼仪、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语言习惯等多个方面。

“表现为对本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和维护,并为此付出了强烈的感情甚至是生命。

”本文中所指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中的“民族”不是指现代意义下以国度区分的国族,而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多个民族即以汉族为主体民族以及55个少数民族。

“具体到少数民族文学,认同牵涉到不同的民族,各少数民族中的社会阶层,文化的各个侧面,又因为书面的文学写作是个体进行的,所以认同问题也比较复杂。

少数民族作家除了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中西方文化认同问题,还要面对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问题。

”在老舍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变化的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即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对满族的话语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史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满族作家老舍笔下 的旗人形象
何馨桐 ( 西理工学 院 7 3 o ) 陕 2 o o
摘 要 :作 为一位 满族作 家 ,老舍在 其作 品 中塑造 了一批 鲜活的 旗人形象。这些旗人 形象可分为三类 : “ 上层”旗人形 象、 “ 下层” 旗人形 象、女性旗人形 象:通过这 些旗人 形象的塑造 ,老舍艺术地表 现 了清 王朝 作 为 统 治基 础 的八 旗 制 度 的 衰 朽 和旗 人 社会 的 分 化 , 由此 揭 示 了 清 王朝 最终 走 向崩 溃 的 必 然 结局 、通 过 这 些 人 物 形 象 ,可 以发 现 老舍 对本 民族 文化 既 批 判 又眷 恋的 矛盾 情 感 。 关键 词 : 满族 ;老 舍 ;旗 人 形 象 “ 金戈 铁 马入 中原 , 统 汉 家二 _ , 关 山百 战血 犹热 ,铁 : 白年 骑 干旅 锋 刀寒 ”。满族 就 像这 首诗描 写 的这样 ,是 一 勇敢 、彪 个 悍 的民族 ,也 是 个 富取 博 收外 来文 化 并善 于融 创 新 的 民族 , 一 它 是 中华 民族 重要 的组成 部分 ,肯着 悠 久的 历史 。满 族 是个 很注 重礼 仪 的民族 ,在 K期 的历 史发 展 中, 形成 了许 多 约定 俗成 的礼 仪 。尤 其在 入 关后 ,在 本 民族 传统 礼 仪基 础上 ,又吸 收 了汉族 的 些礼 仪 , 比如请 安方 式 ,在 当 时男 女 的请安 方 式还 不一 样 ,这 样 的礼 仪在 他 们眼 巾是 很 蘑要 的 ,而 且满 族先 民 有着 自己独特 的 文 化艺 术 ,在 长期 的 生产 劳动 实践 中,创 造 了丰 富 多彩 的 说唱 曲 艺 艺术 ,在 他 们 巾 K期流传 诤p 叫做 “ 春戏 ”的 民间喜 剧 ,是 朱


钗 却是 在用 介 入性 的方 式参 与 。止 如以往 论者 所 分析 的那 样 ,黛 玉 近道而 宝钗 近儒 。 针 对 这 两 种 截 然 相 反 的 生 仃方 式 ,作 者 表 现 出含 蓄 的 褒 贬 态 度 。 吕启 祥 先乍 的 《 形象 的_ 满 和批 评 的贫 困— — 关于 薛宝 钗 卞 这 ‘ 型及 其 评论 》 一文 ,深 刻地 分析 了宝钗 在 “ 钏投 井 ”、 典 金 “ 姐 饮剑 ”和 “ 莲 冷 遁 ”等 事 件 表现 出来 的 “ ” ,认 三 湘 冷 为 “ 者对 薛 宝钗 的贬 实在 有千 钧之 力 ”, 同 时又指 出: “ 作 这 是 在 特 定情 况 卜有特 点含 义 的贬 ,有 时 往 往 是褒 而 后 贬 或 褒 中 含 贬 ;而 不 是 简 单地 从 头 到 尾 一 贬 到 底 , 或 主观 随意 地 乱 贬 一

集 传统 的满 语 叙事 文学 、民歌 曲艺 、舞 蹈 表演 程 式为 一体 的 艺术
样 式 。就在 这 样 的 民族 中,也 出过 许 多杰 出人 物 , L  ̄ d 说 家曹 L , 雪 芹 、李汝珍 ,还 有著 名 的现代 作 家老舍 。 老 舍 ,就 是 出生于 这样 一 个特 殊 的 民族之 中 ,他 是 二十 世纪 中 国文 化名 人 当 中少有 的少数 民族 成 员 ,他 出生 于 一户 贫苦 的旗 现 的 。 一 人 家庭 ,他 的祖辈 一 是清 代 护 卫京城 的旗兵 ,但 当时 的生 活水 直 “ 上层 ”旗 人形 象 在 老 舍 笔 卜,这 部 分旗 人 只知 道 玩 耍 挥 霍 ,把 聪 明才 智 和 平 相 当低 下 ,而 日父亲 在抗 击 八 国联 军入 侵北 京 的战 役 中为 围捐 .

躯 了。这 就使 得 老舍 先 生 自幼便 懂 得 了爱 国 的意义 。而 且他 的性 格 、情 操 、 处事 方法 都 有着 他旗 人 父母 影 响 的影子 ,对 他 一生 都 起 了巨大 的作 用 。所 以 ,满族 文 化及 “ 满族 ”出身 对于 老舍 先生 和 他 的文 学创 作来 说 ,具 有 不可 忽视 的潜 在 意义 。他 落 生在 这样 个 “ 艺术 化 ”了 的民族 , 生活 艰难 ,但这 并没 有 阻止 他艺 术 的 追 求 ,反而 因为这 种 艰辛 更 高地 激起 了他 对 艺术 的趣 好 。所 以, 他 创作 了许 多具有 影 响力 的作 品 。 杰 出 的 民族作 家老 舍 ,在 他 的作 品 中从 来没 有 脱离 过 自己的 民族 出身和 文 化 归属 ,鲜 明地 体 现 了一 个优 秀 的 民族 作 家对 本 民 族 问题 的 思考 , 以及 民族 文化 精 神 的寻 找 ,特定 的 文化 背景 决定 了老舍 先 生形 成独 特 的文 学 艺术 样式 。在 他 前期 写 作 中,却 极少 说 明作 品中人 物 的满族 身 份 ,这 是有 深 刻 的历史 原 因 的。 当时他 面 f 着 不利 于 发展 本 民族 文化 的特 殊 时 期 ,辛亥 革 命摧 垮 了清政 I 权 ,终 止 了 中国两 千 多年 的封 建 帝制 ,这 是 伟大 的社 会进 步 。但 由丁统 治者 自身 的局 限 ,推 行 大汉 族 主义 的 民族 政策 , “ 反满 ” 情 绪风 行一 时 ,满 族 的群众 遭 到歧 视 虐待 ,侮 辱 嘲 弄,甚 至会 殃 及 生命 ,为 了逃 避 民族 歧视 ,不 少人 隐 瞒 民族 身份 ,有 的人被 迫 更 改姓 名 。满族 作 家老 舍 的 民族心 理 也 陷入 了无 法排 解 的压抑 之 中 ,他 只好 隐 去作 品 中能够 鲜 明地 体 现 出满族 文 学 的外在 特 征 。 而 在 他 的 后 期作 品 中 ,满 族 文 学 中 的旗 人 形 象 体 现 的 是淋 淋 尽 致 ,特 别是 在 《 馆 》和 《 红旗 下 》 中 ,可将 老舍 笔 下的旗 人 茶 正 形 象分 为三 类 。下 面 ,我们 就 来看 看他 作 品 中旗 人形 象 是如 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