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学基础童志平主编复习要点及习题解答
化工基重要础知识题点

化工基重要础知识题点
1. 化学基础概念:了解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化学键、物质的分类以
及化学平衡等基本概念。
2. 化学计量学:学习原子与摩尔的关系,掌握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
摩尔质量、摩尔比例以及计算反应产物的方法。
3. 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反应速
率方程、速率常数等基本概念。
4. 热力学:掌握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学习化学反应的焓变、熵变、自由能变化等关键概念。
5. 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盐的生
成以及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等相关知识。
6. 化学平衡:了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平衡常数与温度、浓度之间的关系。
7. 配位化学:学习复合物的形成与分解,了解配位键的形成与性质等
重要知识。
8. 化学分析方法:了解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如滴定法、电化学分析
法等,掌握样品的预处理、试剂选择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技巧。
9. 有机化学基础: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反应类型,包括烷烃、
烯烃、芳香化合物、醇、醛酮、酸碱反应等。
10. 聚合物化学:了解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掌握常见的聚合反应及其机理。
以上是化工基础知识的一些题点,涵盖了化学、热力学、分析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等方面的重要知识。
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打好学科基础的关键。
工程化学复习重点

+ +
+ +
+
不成键
成键
附图 p轨道共价键形成示意图
5.
元素的电负性
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1932年,鲍林(Pauling)首先提出了电负性的概念。 鲍林指定氟(F)的电负性为4.0,从而求出其它元 素的电负性。 电负性是一个相对数值 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加。 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电负性下降。
0.05917 V
当T=298.15K时: lg K
以上讨论可知,电化学方法实际上是热力学方法 的具体运用。
共轭酸碱解离常数之间关系
根据已知弱酸(碱)的解离常数Ka(Kb),可计算得其共轭离子 碱(酸)的Kb(Ka)。以Acˉ为例 Acˉ(aq) + H2O(l) = HAc(aq) + OHˉ(aq)
{c(H ) / c } {c(共轭碱) / c } Ka c(共轭酸 ) / c
c( H ) / c K a
pH pK a lg
c(共轭酸 ) c(共轭碱 )
c(共轭酸 ) c(共轭碱 )
1.
离子键
当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互相接近时, 前者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后者得到电子形成负离 子。正、负离子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成离子型化 合物。
【例】计算下列反应的 △rG m,并判断反 应的自发方向。 C6H12O6(s)+ 6O2(g)= 6CO2(g)+ 6H2O(l) 解:查 -910.5 △rG
m
0
-394.4
-237.2
= 6(-394.4) + 6(-237.2) – (-910.5) = -2879.1 kJ.mol-1
《工程化学》总复习

《工程化学》总复习绪论掌握几个概念(系统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化学反应计量方程与计量数等)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目的要求]1.了解物质的主要聚集状态及特性。
2.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华方程的意义,了解分压定律与分体积定律的含义。
3.了解液体的特性,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4.了解固体、超临界流体、等离子体等的特性和应用。
[教学内容] 1.1 气体重点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混合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简单介绍实际气体方程—德华方程。
1.2 液体介绍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蒸汽压与沸点,液晶的概念。
1.3溶液介绍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包括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重点难点]1.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与分体积定律。
2.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第二章 化学反应热效应 能源利用[目的要求]1.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涵、本质和应用;2. 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明确热、功、状态函数(U 和H )的意义、状态函数的特性;能熟练地计算各种变化过程中Q 和W ,体系的∆U 和∆H ;明确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来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并能灵活应用盖斯定律。
[教学内容]2.1 化学反应热效应介绍热效应的定义,符号(+,-), v Q 、p Q 及其关系,热效应的测定。
2.2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热力学标准态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重点介绍焓和焓变、状态、状态函数及盖斯定律。
2.3 能源简单介绍能源的种类与清洁能源(氢能,太阳能等)[重点难点]1.标准摩尔生成焓θm f H ∆和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θm H r ∆(计算) 2.盖斯定律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目的要求]1.理解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掌握熵(S )及吉布斯函数(G )的定义和意义,熟悉判断过程变化方向、限度的方法;2.能熟练计算∆S 、∆H 和∆G ;了解熵的统计意义以及基于热力学第三定律所建立的规定熵、标准熵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工程化学基础(第二版)习题解答

<<工程化学基础(第二版)>>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 绪 论练习题(p.9)1. (1)×; (2)√; (3)×; (4)√。
2. (1)C 、D ;(2)C ;(3)B 。
3. 反应进度;ξ; mol 。
4. 两相(不计空气);食盐溶解,冰熔化,为一相;出现AgCl ↓,二相;液相分层,共三相。
5. 两种聚集状态,五个相:Fe (固态,固相1),FeO (固态,固相2),Fe 2O 3(固态,固相3),Fe 3O 4(固态,固相4),H 2O (g )和H 2(g )(同属气态,一个气相5) 6. n =(216.5 -180)g / (36.5g · mol -1) = 1.0 mol7. 设最多能得到x 千克的CaO 和y 千克的 CO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 3(s) = CaO(s) + CO 2(g) 摩尔质量/g ·mol -1 100.09 56.08 44.01 物质的量/mol100095%10009103⨯⨯-. x 56.08×-310 y 4401103.⨯-因为n(CaCO 3)=n (CaO)=n (CO 2) 即100095%10009103⨯⨯-.=x 56.08×-310=y 4401103.⨯-得 x =m (CaO) =532.38kg y =m (CO 2) =417.72kg分解时最多能得到532.28kg 的CaO 和417.72kg 的CO 2。
8.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2H 2+1/2N 2 = NH 3时:22(H )6mol4mol 3(H )2n ξν∆-===-22(N )2mol4mol 1(N )2n ξν∆-===-33(NH )4mol4mol 1(NH )n ξν∆===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H 2+ N 2 = 2NH 3时:22(H )6mol 2mol 3(H )n ξν∆-===-22(N )2mol2mol 1(N )n ξν∆-===-33(NH )4mol 2mol 2(NH )n ξν∆===当反应过程中消耗掉2mol N 2时,化学反应方程式写成3/2H 2+1/2N 2 = NH 3,该反应的反应进度为4 mol ;化学方程式改成3H 2+ N 2 = 2NH 3,该反应的反应进度为2 mol 。
工程化学基础练习题答案

-OH、-CHO、-COOH、-NH2、-SO3H等,亲水基团是指与水有较大亲和力的原子团《工程化学基础》练习题答案绪论1.两相(不计空气);食盐溶解,冰熔化,为一相;出现AgCl ,二相;液相分层,共三相。
2.两种聚集状态,五个相: Fe(s),FeO(s),Fe2O3(s),Fe3O4(s),H2O(g)和H2(g)(同属一个相)。
3. 1.0 mol。
4. m(CaO) =532.38kg,m(CO2) =417.72kg。
5. 4 mol。
6.消耗掉1 molH2,生成1 molH2O。
第一章第一节1.见教材8页。
2.化学式见教材10页;均属于碳链高分子化合物。
3. 尼龙66:化学式见教材9页,属杂链高分子化合物。
聚二甲基硅氧烷:化学式见教材10页,属元素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AAS :化学式参考教材10页ABS,属碳链高分子化合物。
4.(C H2-C H)n--中的链节、重复单元都是CH2-CH,聚合度是n。
有两个链节:,两个链节组成一个重复单元, 聚酰胺的聚合度是2n。
5. 配合物化学式名称中心体配位体配位原子配位数K[Pt(NH3)Cl3] 三氯一氨合铂(Ⅱ)酸钾Pt(Ⅱ) NH3,Cl-N,Cl 4Na2[Zn(OH)4] 四羟合锌(Ⅱ)酸钠Zn(Ⅱ) —OH O 4[Ni(en)3]SO4 硫酸三乙二胺合镍(Ⅱ) Ni(Ⅱ) en N 6[Co(NH3)5Cl]Cl2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钴(Ⅲ) Co(Ⅲ) NH3,Cl-N,Cl 6Na[CaY] 乙二胺四乙酸合钙(Ⅱ)酸钠Ca(Ⅱ) Y4-O,N 66. 见教材13~17页。
第二节1. MgO>CaO>CaF2>CaCl2 ,理由略。
12.提示:钠卤化物是离子晶体,而所列硅卤化物均为分子晶体。
3. SiC>SiBr4>SiF4,理由略。
4. (1)熔点由高到低为:BaCl2>FeCl2>AlCl3>CCl4因为BaCl2为典型的离子晶体,熔点较高;FeCl2和AlCl3同为过渡型晶体,FeCl2与FeCl3比较,FeCl2为低价态,而Al3+与Fe3+比极化力更大,能使AlCl3比FeCl3更偏向于分子晶体,即熔点更低;CCl4则为典型的分子晶体,熔点更低。
工程化学基础课后答案啊

⼯程化学基础课后答案啊<<⼯程化学基础(第⼆版)>> 练习题参考答案谢谢使⽤第⼀章绪论练习题(p.9)1. (1)X;( 2)V;(3)X;2. (1) C、D; (2) C; (3) B。
(4 )Vo3. 反应进度;E; mol。
4. 两相(不计空⽓);⾷盐溶解,冰熔化,为⼀相;出现AgCl ,⼆相;液相分层,共三相。
5. 两种聚集状态,五个相:Fe (固态,固相1), FeO (固态,固相2) , Fe2O3 (固态,固相3), Fe3O4 (固态,固相4), H2O (g)和H2 (g)(同属⽓态,⼀个⽓相5)6. n = (216.5 —180)g / (36.5g mol-1) = 1.0 mol7.设最多能得到x千克的CaO和y千克的CO2,根据化学反应⽅程式CaCO3(s) =CaO(s) + CO2(g)摩尔质量/g -mol-1100.09 56.08 44.01物质的量/mol 1000 95% x y 100.09 10 356.08X 10 344.01 10 3因为n(CaCO3)= n(CaO)= n(CO2)1000 95% _ x _ y100.09 10 356.08X 10 344.01 10 得x =m(CaO) =532.38kgy =m(CO2) =417.72kg532.28kg 的CaO 和417.72kg 的CO2。
分解时最多能得到8.化学反应⽅程式为3/2H2+1/2N2 = NH 3 时:n(N ⼬) (NH3)dm(324mol 4mol化学反应⽅程式为3出+ N2 = 2NH3 时: n(H2)(H2)6m3°l 2moln (N2)2R1O1 2mol(N2)n(N H3)2mol(NH3)当反应过程中消耗掉2mol N 2时,化学反应⽅程式写成3/2H2+1/2N2 = NH 3,该反应的反应进度为4 mol ;化学⽅程式改成3H2+ N2 = 2NH 3,该反应的反应进度为 2 mol。
工程化学总复习资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理解液晶的分子排列特征及其性质,了解液晶材 料的应用。
(1)明确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理解微观粒子的基 本性质(波粒二象性)。
(2)了解波函数、原子轨道、电子云所表达的含义。 (3)掌握主、角、磁、自旋四个量子数的含义、符号。 (4)明确基态、激发态的含义,掌握电子跃迁与光子等
能量子的定性关系,了解原子光谱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
(5)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方法。掌握未成对电子数 的确定及未成对电子存在的意义。
(2)了解物质层次及其运动理论。明确原子和分子 等原子结合态单元是介观粒子的基本概念。
(3)理解系统和环境,聚集体和相等概念。 (4)明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掌握
化学计量数的概念。
(5)明确反应进度的概念。
(1)环境和系统的划分。 (2)介观粒子的概念。 (3)反应进度。
(1)物质的化学组成 (2)固体、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
何军/阳香华
5月6日(第11周/周二) 8-9节(4:30pm-6:00pm)
教材《工程化学基础》 第一、二、三、四、六章相关内容
(1)化学与科学技术 (2)“工程化学基础”的教学对象和目的 (3)教学中怎样使用“工程化学基础”教材 (4)一些基本概念
(1)了解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工程 化学基础”的要求。
(11)掌握水的重要物理性质,氢键的产生及对水性质 的影响,水的电导率和pH及其应用,理解熔化热、汽 化热、摩尔热容、质量摩尔浓度等概念。
工程化学基础(童志平主编)复习要点及习题解答

解:W=-P△V=-△n RT =-1×8.314×10-3×373.15=-3.10 kJ (或V1/V2=T1/T2→V2=? W=-P△V=-PV=?) △U=Q+W=40.63+(-3.10)=37.53 kJ
10
6. 计算下列反应(或过程)的 QP 与 QV 之间的能 量差值。(方法:QP-QV=△n RT)
27
11.
r H m (298.15K ) T2 T1 K2 ln ( ) K1 R T1T2 (298.15K ) 398.15 298.15 2 .5 r H m ln ( ) 100 8.314 298.15 398.15 r H m (298.15K ) 36.41kJ / m ol
浓度、压力可能导致平衡移动并改变v,但不改变K和k;
温度升高会导致平衡移动和v增加,同时使K改变和k(正、逆)增加; 催化剂不改变K且平衡不移动,但使k,v(正、逆)增加
18
习题解答
1.是非题 (1) -; (2)-; (3)+;(4)-; (5)-; (6)-。 2.选择题: (1) c; (2)b ;(3)b; (4)c
反应达到平衡时: rGm(T) = 0
Q = Kθ Q与K的关系与区别
θ G θ r m (T ) ln K RT
rGmθ与r Gm的关系与区别
单位的一致 16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
勒夏特列原理
rGm(T) = RT ln (Q / Kθ)
r Gm (T ) r Gm (T ) RT ln Q
r Gm (T ) r H m (298.15K ) T r S m (298.15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