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乐
《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抬头不愧对于天,低头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难忘的八个字随着年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
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因此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
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
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
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
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
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
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
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
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
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
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
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
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
”或者“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
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三乐指的是哪三乐

三乐指的是哪三乐
三乐指的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出处:
本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3、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怨恨,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
扩展资料:
孟子“三乐”的赏析:
平凡而质朴的“孟子三乐”道出了快乐人生的真谛。
家庭平安乃能无忧,问心无愧方才安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则是享受,一个人如能获此三者,快乐自会如同清泉汩汩流淌,常伴左右。
这些朴素的快乐看似寻常,却难能可贵,这样的快乐才是真快乐、大快乐、长久的快乐。
何为乐哲理句议论文

何为乐哲理句议论文孟子曾曰:“君子三乐:父母俱存,也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仔细理解,我们便可知,君子这三“乐”是分层次的。
对于心明之人,普遍小民来说,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家庭和睦,伦理和谐。
这种乐是基本方面的,是人之常情。
对于正直有守节,有抱负和操守的人,乐即“仰不愧于天,俯不炸于人。
一生坦荡,这种乐上升到一个层次,是高洁志趣。
而对于胸怀天下,明智通达的人,乐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普于天下,惠及世人,这种乐是无私智慧,是圣人之范。
君子之乐,三个层次逐步推进升华。
孰谓君子?观此便知。
但是,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君子之乐似乎很少出现。
娱乐化,浮躁化,快捷化已是是人生之乐的主要节奏。
但回望历史,拨开风尘,我们或许仍会为那些君子之乐而心动。
人生之”乐,起初确实很简单。
古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不在于物质层面的满足而去追求精神上的充实。
至于荣华富贵便也只是身外之物了。
当然孔子“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率性之言也会让我们莞尔一笑。
人生之”“乐”,是真乐矣。
后来,社会发展,生活充实富足。
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乐趣。
我们会为古代君王以“博美人笑而不惜代价”为乐而批判指责;我们也会为晴雯以“精撕扇子,听扇子嘟啦碎裂之声”为乐而会心一笑;也会为魏晋风骨侠士以“醉酒入林,倚竹而酣”为乐而羡慕不已;也会为传统工面以制精美良心工艺,传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乐而心生佩服。
是的,人生绚丽多彩,乐趣也会五彩班阑。
人生之“乐”,乐此不疲。
在历史的史册中,乐趣,人生之“乐”有低俗,有腐朽,也有高雅,高洁。
而那些永流史册,永垂不朽的人生“乐”却是高雅的,高洁的。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范仲淹曾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志向。
确实如此,他在职多年,一心为民,正直公正,为百姓做不了许多好事,发出此话,实是他的人生写照。
君主若“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便可使国家民事和顺,风调雨顺,风光霁月。
(完整版)《孟子三乐:君子有三乐》作文: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

《孟子三乐:君子有三乐》作文: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也就是说,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而这是常人做不到的。
因此,孟子的“君子三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上的主体内心体验,也就是说,这是君子才能获得的快乐。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
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
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
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
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二】孟子在我心中向来是个有几分仙风道骨、精神健硕、白胡子飘飘的老头,会让人油然生出敬意的形象。
这段话他说出来,立刻有隐隐浩然之气在其间流荡。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永远不过时,不随时间而褪色。
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感悟

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感悟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尧舜之道、颜子之行”。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他提出了君子有三乐的观点,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本文旨在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探讨。
君子有三乐,指的是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获得乐趣和满足。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仁义、知足和自得,也是孟子主张的人的修养和品德的体现。
仁义是指具备同情心和关爱之心,并将这种心态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
知足是指知足常乐的心态,不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得与失。
自得是指君子能够从内心深处找到满足和快乐,不依赖外界的评价和认可。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追求往往局限于物质层面和功利主义。
孟子的君子有三乐的理念提醒我们要回归人性的本源,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仁义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只有关爱他人、关心社会问题,才能真正体会到乐趣和满足;知足的态度让我们意识到,财富和地位只是外在的衬托,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自得的状态让我们明白,外界的赞誉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自足和快乐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创造。
通过对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应忽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在追求外界的赞誉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
总之,孟子君子有三乐的理念是我们思考人生的重要参考。
通过仁义、知足和自得,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秉持高尚的品德和追求,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论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布局,我们将分析孟子对君子三乐的理解和感悟。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简明扼要地介绍孟子的观点和君子三乐的概念。
君子有三乐写作文

君子有三乐写作文君子有三乐【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意思是说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君子三乐,就是指君子的三种人生乐趣。
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事故,从而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
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
它的更深一层涵意是:躬行孝悌会给人带来道德的满足和快乐。
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也就是说,人天生就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便是一大快乐。
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能得到天下英才,启发他们的心智,解答他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传授给他们知识,看到他们茁壮成长,并通过他们把真理遍传天下,为社会所用,泽惠百姓,这对君子来说,无疑也是人生一大快乐。
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历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 孟子三乐

历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孟子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是今天成为我们崇尚的人生之乐。
请选择三乐中一乐作文。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每一个不曾快乐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现代人都在寻找快乐,寻觅幸福,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安静的天地,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幸福呢?我以为能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坦坦荡荡,清清明明,快乐就会如源头活水一样,源源不断,自心里汩汩而出。
无愧天地人,就是拥有了快乐之枕。
康德说,人世间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是头顶无比深邃的星空,一是人间道德法那么。
心灵上有所敬畏,头上放有三尺神明,为人做事就会有所忌惮,不超越做人的底线,不越过欲望的雷池,不践踏人性的尊严,君子勇于慎独严己,才会获得恒久的大安详,觅得人生的大安静,获得人生的大快乐。
东汉名臣杨震,有人夜半送礼,杨震严词予以拒绝,来人说,这件事没有任何人知道。
杨震厉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曰不知?杨震,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己,这就是他一生行事的准那么,做人的高标,快乐安详的枕头。
抵御诱惑,不趋炎热,守住灵魂,砥砺品格;有坚持,有担当,有勇气;以良心为人生之塔,以良心为处世之基,始终坚持人间正气,保持一生清白,恪守心灵的底线,所以在宦官专权吏治的东汉,杨震犹如一脉清流,而他“四知”之金玉良言更是掷地有声,永著史册,警戒后人。
当年路易十五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一个人像路易十五那样思考的时候,他惟一的可能就是成为暴民,现实有人也正如此,他会心安理得地把三聚氰胺混杂在牛奶中卖出,而不屑一顾一个个大头婴儿痛苦的面容,“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频频发生,这些人,鼠目寸光,只要眼前!竭泽而渔,忘乎所以!良知泯灭,肆意的践踏的正是人性的底线!等待的必将是法律的之剑,快乐也自然消遁隐形!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文言文读破句翻译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此段文言文读破句翻译如下: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的事情并不包括在内。
父母双亲健在,兄弟间没有事故,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的事情并不包括在内。
”具体翻译如下: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翻译解释:1.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的事情并不包括在内。
”其中,“而”字在此处起到转折作用,表示后面所述的内容与前面所述的内容相对立。
2.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父母俱存”指的是父母都健在,“兄弟无故”指的是兄弟之间没有发生不幸的事情,“一乐也”表示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3.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仰不愧于天”表示抬头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表示低头无愧于人,“二乐也”表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4.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表示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加以教育,“三乐也”表示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5.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这句话是对前面所述的总结,再次强调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的事情并不包括在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第一乐”,应该说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
可以提炼出观点,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
与人相处,和谐社会。
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可以说是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
旨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
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正是愧对于天,愧对于人。
“第三乐”,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极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
孔子说过:“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为上,熏染而学者次之,困而学者又次之,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
”孔子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于孟子的观点,说明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
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
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