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现代化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
由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1988“菜篮子工程” 1995年城镇“安居工程”
休闲方式多样化 生活质量提高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社会风尚逐 步形成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 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动荡中近代生活发 生变化
西装、中山装、旗袍 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出现欧式洋房和 中西合璧的豪宅
现代化进程
中国由古代文明迈向近代文明,不的化装技 术连最亲 的人也认 不出来。
本 世纪— 现在流 行个性 婚纱 照。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 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 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 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 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2.社会主义,崭新风尚——现代
①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②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③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 成。
封建传统
知识 结构
近代化
新中国成立 后
衣着朴素 食物简单 住房拥挤 实行统购包销 保障基本物质 生活需要 但未能解决 温饱问题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婚姻制度和婚丧仪式 社交礼仪简化,增添新节日
衣
食
住 习俗风尚
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带来西方文化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影响
人民当家作主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 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 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 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 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 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义
礼
旧式旗袍
新式旗袍
校 服
中西结合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衣
1、总趋势(总特点):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近代:
出现时间?
①长袍马褂 ----流行整个近代
(1)男子服饰: ②西装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③中山装
2、饮食方面
南方饮食
北方饮食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改革开放后
变化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 目标。
变化特点:变化深刻,主动与世界接轨
改革开放后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
际潮流
(2)饮食方面
改革开放前: 人们凭票购买
改革开放后: 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 百姓的餐桌。
们的思想解放。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
(1)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 伴随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2)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 过程(如服饰的变化) (3)变化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别 极大 (4)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 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始终保持着中国 民族特色
川菜
徽菜
鲁菜
苏菜
闽菜
湘菜
粤菜
浙菜
变化:西餐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 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 馆,还有面包房、咖啡 店。西式的糖、烟、酒 和饮料传入。
中西餐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 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差异;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 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 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 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 否恰到好处。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重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难点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局面出现的原因 三、自主学习列表比较我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后 20世50~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物 质生 活衣食住社会风俗四,小组探讨简要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其原因【当堂检测】1.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中国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 .明朝后期B .鸦片战争后C .民国初年D .新中国时期 2.下面两幅图片分别展示了上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外来文化的影响B .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 .人们的思想解放D .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他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该征婚启事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婚姻自主的要求②女子教育的开始普及③删繁就简的婚俗④封建思想的痕迹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 “来是康母(come)去是狗(go)”,“一个铜板叫文到来(one dollar)”曾经是近代风靡上海的“洋泾浜”英语。
这种现象是A.崇洋媚外心态的反应 B.殖民同化政策的反映C.中外交流的需要 D.当时的上海英语教育水平很高5.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在反映晚清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当主人要暗示送客之意时就会“端茶送客”。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w0kpvTKgOn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w0kpvTKgOn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w0kpvTKgOn三、情感态度价值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w0kpvTKgOn教学重点从衣、食、住、习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引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物质追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和住房等方面。
1. 日常生活用品的变迁: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用品不断更新换代。
从古代的简陋工具到现代化的家电产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
2. 食品的变迁: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食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从原始的采集和狩猎过渡到农耕和养殖,再到现代的工业化食品生产。
3. 住房的变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从古代的草屋和土屋,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人们的住房越来越豪华和舒适。
二、习俗的变迁习俗是一种社会传统,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变迁,习俗也在不断演变。
1. 传统节日的变迁: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了许多改变。
例如,中国的春节经历了从农耕文明时代的祈求丰收到现代化社会的家庭团圆的变迁。
2. 婚丧嫁娶的变迁:婚丧嫁娶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重要仪式,它们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演进。
例如,现代社会的结婚习俗和传统社会相比,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和幸福感。
3. 社交礼仪的变迁: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的规范,也是人们相互尊重和表达友好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社交礼仪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注重的是尊重对方的感受和表达真实的情感。
三、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 经济发展的推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经济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社会关系的改变:随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文化涌入中国。 内因:近代工商业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兴起;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以及民主 革命运动的发展。 为什么农村的社会生活变化不大? (落后、封闭)
影响
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促使了中国近代
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由传统的陈规陋习发展为 简约文明的习俗 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近代工商 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思想 的传播;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 生活放在首位。
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
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
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
[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下一页
清代夫妻照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 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袍”。式样分男 女两种。清初男式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四面 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 袖是为了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 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 (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马甲(俗称坎肩)。清末由四 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与 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 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年间,女式旗袍多改为胸 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 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 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而 女式旗袍不但满族妇女至今喜爱,而且其他民族妇女也多 穿着。
男子发型 清代孩童多于额顶之 天窗留贴髻(俗称额匈),稍 长则蓄发留辫子。直到辛亥革 命后,人们才剪去辫子。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鱼 香 肉 丝
麻婆豆腐
清炖狮子头
清炖蟹粉狮子球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为
代表构成。选料精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在 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精 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
西餐的传入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 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
A.鸦片战争前后 B.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C.辛亥革命前后 D.五四运动前后
•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 精神风貌。下列图片反映的服饰属于中西合璧的 产物的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 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 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 现了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 调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烤乳猪
东江盐焗鸡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之 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 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婚姻习俗的变化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30年代婚纱在上海率先 流行。新娘穿白色婚纱, 新郎穿黑色礼服。特点 是有傧相、双方父母及 证婚人一起拍,地点为 教堂。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现代年轻人的结婚照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 的婚礼.
必修2·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衣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为各地自产之物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渗透洋布,洋装,西餐,洋房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 农村依然落后封闭,传统习俗依然沿袭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许多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证供应,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到多样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倡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提高,1995年,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前言: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着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前面。
总结:1.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变化表现:1.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3.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4.风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的思想意识有那些新动向?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变现: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重视知识,主张男女平等,独立自救,积极投身革命浪潮,这种合群或妇女联合,积极准备参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示: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 如此大的变化?
国际
西方资本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主义文明 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的冲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 政治变革: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
[想一想] 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 得以流行? 答案 : A西装适体、潇洒; B政治: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政体的建立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清 朝服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 C社会思潮: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 化思潮的推动。 D民国政府的大量改革政策
返回
60
现代的西装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2.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 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答案: 如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
A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 搬外国,总是搀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 B 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也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C要在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 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新中国成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 思想影响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
1、改革开放前
二、新中国社会生家作主
衣 朴素;颜色款式单调 ( 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灰蓝色)
(2)表现
食 简单;凭票证购物 住 拥挤;陈设简单 社会 风尚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2)鸦片战争后: ①西餐传入 ②面包房、咖啡店等 ③西式糖、烟、酒、饮料等
1、 表 现
农村
2、 特点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列宁装
布拉吉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与革命相关的 服饰成为主流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②60-70年代:绿军装
▲原因: A.文革闹革命 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 D.极左思想影响
中国八大菜系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徽菜 红煨鱼翅
符离集烧鸡
川菜
香辣炒蟹
金牌烧乳鸽 迎宾花篮
粤菜 鲁菜
浙菜
西湖醋鱼 清炖蟹粉 狮子球
苏菜
各式西餐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 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 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 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 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3)特点:受意识形态支配,计划经济色彩浓
2、改革开放以来
(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 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衣 食 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 、 彰显个性 解决温饱;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 宽敞、舒适、环境优美
(2)表现
住
社会 风俗 休闲娱乐多元化、形成社会新风尚。
(3)特点:多元化,与世界接轨,出现时尚中国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服饰变化: 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灰蓝色调 ②60-70年代:绿军装 ③80年代以后: 数量增加、色彩丰富、 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 五彩缤纷 流 ▲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推进,经济较大发展, 物资丰富 B.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 C.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有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自主探究:为何改革开放前人们购物时要 一些票证才能买得到东西?而现在我 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了呢?
改革开放前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经济体制不同。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 至四层。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城 市
衣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新式旗袍 食 传统饮食→引进西餐、面包和咖啡等 住 传统民居→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习俗 传统的陈规陋习→简约文明的习俗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婚丧风俗: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平等民主 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土样并存,中西合璧; 地区发展不平衡。
1.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 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 2.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 代民族服饰是( ) A 长袍马褂 B中山装 C列宁装 D西装
3.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因素有( )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新文化运动 ③新中 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D.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
▲中山装流行的原因: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 B.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的反映 C.新派人士的欢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饮食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基本保障人民物质生活需要 B但食物简单,按计划凭票购买 C温饱问题长期未彻底解决(尤其农村)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饮食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人们自由挑选,种类丰富 B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C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 和绿色食品受欢迎 ▲原因: A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 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B农村改革提高生产力,粮食逐年增加 C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的餐桌
4.习俗风尚变化 (1)表现:
①剪辫易服 A留美幼童,揭开序幕 B维新派提出主张 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 ②废止缠足 A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B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③婚姻: 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④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节气:民国开始改用阳历,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完全西化的独院式“洋房”
这些别墅洋房多为殖民统治者、商业巨头、晚清官 宦的私宅,有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此多精美别致、豪 华气派。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区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饮食变化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人大批来华,移植 西方生活方式 ②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
③观念转变,有钱阶层追求时尚
3.居室建筑变化 (1)传统住宅: (2)近代: ①中西合璧——里弄 ②西式洋房
▲原因: ①西方入侵,西方人来华 ②经济发展,官员、商人效仿
传统民居
上海老洋房
中西合璧
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等促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内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 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 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 下。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