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湘教小学语文四上《23古诗两首浪淘沙》[黄丽]【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湘教小学语文四上《23古诗两首浪淘沙》[黄丽]【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学情分析学生对古诗这一类的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有一定的韵味,加强学生对古诗背景的了解,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浪淘沙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

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3、板书课题:浪淘沙。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 、2句。

(1) 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

教师随机答疑。

(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 句。

(出示3、4句诗)(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读诗句。

(板书:想象写实)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5、尝试背诵。

(指名背。

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3《古诗两首-别董大》PPT2-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23《古诗两首-别董大》PPT2-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
别董大
高适
学诗三部曲
读诗题 知作者 抓字眼 解诗意 诵诗句 悟诗情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唐代著
名边塞诗人, 青年时代仕途 失意,高适送 别董大,也可 能正是诗人失 意的时候。
董庭兰,是 玄宗时代的 著名琴手, 他善古琴, 但当时盛行 胡乐,受到 冷落。
❖ 牢记名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回忆学过的送别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谢谢大家
朗读
全诗翻译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 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 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
别董大
〈唐·高适·送别诗〉
景 千里/黄云//白日/曛, 凄凉悲苦
北风/吹雁//雪/纷纷。
情 莫愁/前路//无/知已, 昂扬豪壮
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勉朋友,情谊深厚
❖ 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 该怎样对待朋友、怎样 对待友谊?
川为静其波,
鸟亦罢其鸣。
——李颀的长诗
《听董大弹胡笳黄云:乌云 ❖ 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 ④莫愁:不要愁不要担心。 ❖ ⑤知己:朋友。 ❖ ⑥谁人:哪个人。 ❖ ⑦君:你。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给人 凄凉空旷 之感
莫 前路无知己, 天愁下谁人不识君。 表现诗人_昂_扬__、_乐_观_、_对__生_活_充_满_信__心_的_人_生_态__度_.

最新精选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第六单元23 古诗两首课后练习九十七

最新精选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第六单元23 古诗两首课后练习九十七
【答案】:
【解析】:
读诗《赠汪伦》我会填。
______乘______将欲行,
忽______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______,
不______汪伦送我______。
【答案】:
【解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
【答案】:
【解析】:
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答案】:
【解析】:
读诗《赠汪伦》解释划线词语和句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答案】:
【解析】:
你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______,疑是地上霜。
举头______,低头思故乡。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写出《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答案】:
【解析】:
读诗《赠汪伦》根据意思写出对应的诗句。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答案】:
【解析】:
读诗《赠汪伦》,根据解释写出对应词语以及文中诗句。
【答案】:
【解析】:
比一比,组成词语
意______桃______回______
音______逃______面______
【答案】:
【解析】:
默写古诗。
赠汪伦
李白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答案】:
【解析】:
你还想到怎么变换句式?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_____(感叹句)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及汪伦送我情______(反问句)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23 古诗两首 元日 |湘教版 (共20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23 古诗两首 元日 |湘教版  (共20张PPT)
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元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暖意”何处来?
放鞭炮的热闹 长大一岁的快乐 春风送暖 屠苏的力量 曈曈日
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屠苏酒,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 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 避瘟疫,求得长寿。
迎红日
千门万户曈曈日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换桃符
总把的名字,悬挂门旁,
用来压邪。后来,演变 成春联。
再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品味文字给 你的感受。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 大家的感受?
元日
《元日》这首诗是王安
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 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 “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 一。
自读要求:
• 把整首诗读通、读顺。 • 通过自己的朗读,试着把节律画出来。 • 边读边把不懂的字或词用圈圈起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谁“暖”?
作者“暖”: 新法推行成功。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 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
在王安石担任宰相之后,积极 推行新法,《元日》就写于这一年 的春节。在他的心目中,新的国家 政策好像春风浩荡,阳光普照,一 定会给国家带来了欣欣向荣、人民 安居乐业的新气象,此时此刻,王 安石的心情怎样?
元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爆 bào (爆竹) 苏 sū (屠苏)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古诗两首-别董大》课件PPT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古诗两首-别董大》课件PPT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去,忽 然听到岸上有熟悉的歌声,原来 是老朋友汪伦特意来送行。 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深,也 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意: 傍晚时分,光线昏暗,天空 中布满黄云。 北风呼啸,大雪 纷飞,一群大雁正往南飞去。 不要发愁前行的路上没有知 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你董大 呢?
赠汪伦
唐 李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3、古诗两首 课件 ] 冬夜读书示子聿

23、古诗两首 课件 ]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子聿 子聿 示
(指示、训 示)

陆游
陆游冬夜读 书领悟到哪 些道理要来 训示子聿呢?
争做小诗人
• 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 少年时下工夫到老才 能有所成就。 从纸本上得到的知识 始终觉得肤浅不完善, 要深刻理解这些知识 要亲身践行。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 将各句中的一些字词 删去,这样将各句压 缩成七个字,成一首 七绝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 躬行 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知:深入、透 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 践。)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
一点也不保留。)
少壮工夫老始成。
(始,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深入、透
彻地理解。)
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亲自实
践。)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悬梁刺股
纸 上 谈 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明代著名医药 学家李时珍,从小 立志学医。他翻山 越岭,走遍了大半 个中国,访名医, 尝药草,经过 二 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终于写成了药学巨 著《本草纲目》。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无遗力 (用出全部力量,一
点也不保留。)
工夫 始 少壮工夫老始成。
(始,才。)
你会区分“工夫”和“功夫”的不同用法 吗?
“工夫”侧重于表示间 。 “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让我们来做一做选词填空: a.他三天( 工夫 )就学会游泳。 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功夫 )。 c.明天有( 工夫)再来玩吧! d.中国( 功夫),名扬海外。
巩固练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 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 )的精神; (2)一个既有( ),又有( )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课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课件

所见的注解和韵译
牧童:指放牛的 牧童骑在黄牛背
孩子。
上,嘹亮的歌声
振:振荡。说明 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 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在林中回荡。忽 然想要捕捉树上 鸣叫的知了,就 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 在树下。
鸣:叫。
第三课《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的注解和韵译
寻:寻访 隐者:隐居的人 不遇:没有遇上
苍松下,我询问 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 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 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 不知他的行踪。
牧童骑黄 牛,
歌声振林 樾。
意欲捕鸣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第23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第23课《古诗两首》导学案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导学重难点:背诵和默写《别董大》,领悟诗句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相见时难别亦难”,知己朋友,别离依依,情深意更浓。

说说你和好朋友分别时的经历及当时的心情。

2、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为了永远记录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

然而除了不舍以外,他对朋友还怀着另一种心情。

让我们来体会体会吧!二、自主学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争取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查工具书,了解作者。

《别董大》的作者是,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看看资料,他们为什么要分别呢?(董大名为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3、再读诗歌,边读边看课后注释,感受诗人和董大别离时的心情。

4、“,。

”这两句诗渲染了他们分别时的环境。

“曛”的意思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分别的时间是。

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5、白云和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诗句中怎么是黄云呢?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6、再带着你的体会读读前两句诗。

同学们,在这大雪纷飞、黄云密布、北风呼啸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它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它会怎么想,对自己怎么说?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

大雁对北风说大雁对飞雪说大雁对自己说我想对大雁说7、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联系诗句揣测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君”的意思是,诗句中指。

这是高适对董大的离别赠言,是对朋友的。

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30年,直到50岁才得到了一个官衔。

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

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这首诗少了几分凄凉,多了几分乐观、豪放和鼓励,这正是他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带着体会再读一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期:年月日(星期)授课教师:编号:24
课题24古诗两首重
点难

学习水平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识
记理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
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突破重点难
点设想
按“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赏意境”的顺序学习古诗。

教学媒体小黑板、卡片
主要教学活动或语言学生活动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1、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时学过的课文《西湖》吗西湖的那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
2、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位大诗人的传世佳作。

(板题)
3、质疑:对于这两首古诗你将去解决那些问题?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再读古诗,试标出诗句的节奏。

3指名学生有节奏的读诗句。

4 引导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一)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知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2解释题从题目中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望湖楼上带着醉意写下的。

你知道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吗?
3明诗意
(1)全诗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雨前雨中雨后)(2)分句理解指名说
读题
设疑
说一说
自读
标节奏
有节奏读
自读
说一说
交流汇报
赏意境
4 赏意境
二)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 自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3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1)题目:晓:早晨。

(2)全诗大意:六月西湖的美景与其它时节大不相同,那碧绿的荷叶一直延伸到天边,那盛开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分外美丽。

4 品读名句,体会意境。

(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西湖美在哪儿?
(2)看着这满湖的荷花,杨万里会对朋友林子方说写什么?(3)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诵读古诗练习背诵
1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2 指名读,评读,齐读。

3 让我们记住这西湖六月的荷花,记住这脍炙人口的佳作。

(练习背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回顾古诗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印象
2 自编题
把你掌握的知识出成测试题考考大家读
标节奏有节奏读
自读
说一说交流汇报
自编题目
板书设计
黑云
白雨雨中之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大风景色壮观
湖水景中之奇
晓出净慈寺感受—不与四时同—议论景色醉人
送林子方写景—无穷碧别样红—抒情令人惊喜



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