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第23课《出师表》课件 (共26张PPT)

好的差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 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 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
疏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 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作品简介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帝王陈说 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言辞恭敬恳切。
没有成效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勉励,统帅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 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 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 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 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
偏袒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 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 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 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 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
疏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 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作品简介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帝王陈说 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言辞恭敬恳切。
没有成效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
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勉励,统帅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 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 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 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 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
偏袒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 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 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出师表》优秀PPT课件

人生哲学思想
文章中表达了诸葛亮的人生哲学思想,如“淡泊明志,宁 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思想,对于后人的 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5
CATALOGUE
《出师表》的影响与传承
后世对《出师表》的评价
高度评价
后世对《出师表》评价极高,认 为它是诸葛亮的代表作,文笔优 美,情感真挚,表达了诸葛亮对 蜀汉的忠诚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诸葛亮的《出师表》、《诫子书 》等文学作品,语言优美、思想 深邃,成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典范
。
民间传说与信仰
诸葛亮在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神奇 的形象和事迹,被尊为智慧和忠诚 的代表,受到广泛的信仰和崇拜。
历史地位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 事家和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具 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出师表》优秀ppt 课件
目 录
• 诸葛亮简介 • 《出师表》的创作背景 • 《出师表》的内容解析 • 《出师表》的艺术价值 • 《出师表》的影响与传承
01
CATALOGUE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的生平
01
02
03
04
出生与成长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 一个官吏之家,从小就展现出
过人的才智和学识。
反映蜀汉政治状况
通过文章可以了解蜀汉的政治状况、军事策略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 的信息。
揭示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文章揭示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过程,对于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演 变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价值
儒家忠义思想
文章体现了儒家忠义思想,强调忠诚、仁义、礼智等价值 观。
国家治理思想
通过文章可以了解诸葛亮对于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策略,如 “亲贤臣,远小人”、“赏罚分明”等思想。
文章中表达了诸葛亮的人生哲学思想,如“淡泊明志,宁 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思想,对于后人的 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5
CATALOGUE
《出师表》的影响与传承
后世对《出师表》的评价
高度评价
后世对《出师表》评价极高,认 为它是诸葛亮的代表作,文笔优 美,情感真挚,表达了诸葛亮对 蜀汉的忠诚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诸葛亮的《出师表》、《诫子书 》等文学作品,语言优美、思想 深邃,成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典范
。
民间传说与信仰
诸葛亮在民间传说中被赋予了神奇 的形象和事迹,被尊为智慧和忠诚 的代表,受到广泛的信仰和崇拜。
历史地位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 事家和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具 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出师表》优秀ppt 课件
目 录
• 诸葛亮简介 • 《出师表》的创作背景 • 《出师表》的内容解析 • 《出师表》的艺术价值 • 《出师表》的影响与传承
01
CATALOGUE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的生平
01
02
03
04
出生与成长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 一个官吏之家,从小就展现出
过人的才智和学识。
反映蜀汉政治状况
通过文章可以了解蜀汉的政治状况、军事策略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 的信息。
揭示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文章揭示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过程,对于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演 变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价值
儒家忠义思想
文章体现了儒家忠义思想,强调忠诚、仁义、礼智等价值 观。
国家治理思想
通过文章可以了解诸葛亮对于国家治理的理念和策略,如 “亲贤臣,远小人”、“赏罚分明”等思想。
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56张PPT)

解题目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 在决定北上伐魏、克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出
师
表,古代臣子向君
表主陈情言事的一 种文体,言辞往往 恭敬、恳切。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
书: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 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 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 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诸葛亮追随效忠的是刘备, 为什么这个时候却是向刘禅陈情言事呢? 此时发生了什么事——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 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 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 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 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传旨召诸臣入 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 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 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 ” 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 遇之恩也。”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 之言相告!” 孔明曰:“有何圣谕!”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 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 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 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 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 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 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 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 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 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整体感知—— 背景链接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 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亭(今湖北 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 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 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 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 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 “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 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 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自己的三条建议,即:
开张圣听
赏罚严明
亲贤臣,远小人
你认为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 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第三、四、五段之间的关系
亲 贤亲 臣贤 ,远 远侫 小 人
荐 宫中之事 贤 臣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引 亲贤臣,远小人 教 训 亲小人,远贤臣
注释译文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亲自;耕:耕种。 (47)南阳: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48)苟:苟且;全:保全。 (49)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 今义不同。 (51)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2)顾:探望。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4)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55)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整体感知—— 背景链接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 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亭(今湖北 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 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 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 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 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 “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 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 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自己的三条建议,即:
开张圣听
赏罚严明
亲贤臣,远小人
你认为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 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第三、四、五段之间的关系
亲 贤亲 臣贤 ,远 远侫 小 人
荐 宫中之事 贤 臣 营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引 亲贤臣,远小人 教 训 亲小人,远贤臣
注释译文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亲自;耕:耕种。 (47)南阳: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48)苟:苟且;全:保全。 (49)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 今义不同。 (51)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2)顾:探望。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4)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55)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第23课《出师表》课件(共36张ppt)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应为“监崩以大事寄臣) 2、省略句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省略主语,应为”后值倾覆,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 3、判断句 此皆良实。(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为:
一词多义
(1)俱为一体
是。
(2)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行。
(3)众议举宠为督 须知,当。
2、道:
(1)中道崩殂 路途。
(2)咨诹善道 方法。
通假字
1、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整体感知
1、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整体感知
创立帝业
文章品析(第一自然段)
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朝内廷,忠志之士忘身于疆外场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
堵塞
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 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 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 大概都是在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厚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 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 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3《出师表》课件(共94张ppt)

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 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 常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 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文言知识积累
重
字音易错。
点 字
崩殂·(字c音ú易)错。恢弘( · )hóng 驽(
·)钝nú
·裨( bì )补 阙( · )qu漏ē 行( ·)阵háng
第三部分 (8)
明确各方责任,向后主提出殷切的期 望 , 表达即将出征的心情,抒发对刘氏 父子的真挚感情。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 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指刘备
指帝王之死
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困苦穷乏
时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 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穷 乏,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 难料的时候啊。
奔走效劳
驱驰。
因此
感奋 激发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 驱驰。 译文:先帝不介意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 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 拜访我,询问我对时局大事的看法,因此我感 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 年(208),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昌盛的原因;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 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 灵帝的时代表示痛心和遗憾的。
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 (指以死报国)
第23课 出师表 课件(共35张幻灯片)

文体知识
表
“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 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 李斯的《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 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 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 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 因此,“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 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之类的话。
[答案] 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 事。理解略,能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聚焦
联系文本,开放探究 考点解读:开放性试题是中考命题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体现学生学 习能力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一种主要考查形式。其基本特点是,通过开放性 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或分析综合,或联想想象,或探究批判,鼓励和激发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试题允许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发挥潜能。此考点题型 多样,列举如下:
追溯背景
公元222年,刘备伐吴,被吴国大将陆逊打败,丢了 荆州。公元223年,刘备卒,其子刘禅继位。刘备在临 死时,急从成都召回诸葛亮,把儿子刘禅托付给他,嘱 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 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亮涕 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 死!”(《三国志·诸葛亮传》)此后,诸葛亮主持政事, 用了五年的时间做伐魏的准备。
追溯背景
在此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与吴国通好,免 除了“东”顾之忧;二是加强内政建设,制定“汉科”, 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国有法度,社会风气好 转;三是平定南方叛乱,公元225年,率军南征,直到 滇池,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到公元227年,蜀汉的整 体状况已初步恢复。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诸 葛亮准备完成“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宏愿。因此他 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写下了这篇表文,陈述自己的政 治主张,表明伐魏的决心和临行前的心情。
《出师表》优秀PPT课件

小组合作:分析《出师表》中的文学手法。
总结词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出师表》中的文学手 法,培养团队协作和文学鉴赏能力。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或多个文学 手法(如对比、排比、对偶等)进行深入分 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比较,让学生更全面地 理解《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同时提高他们 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思想。
04
CATALOGUE
课堂互动
课堂讨论: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总结词
深入探讨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在《出师 表》中的体现,以及这些品质对现代社 会的启示。
VS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的忠 诚与智慧在《出师表》中的具体表现,如 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后主的智慧劝诫等。 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些品质与现代社会联 系起来,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 义。
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是《出师表》的主题思想之一。需要深入了解诸葛亮的生平、思想 和政治主张,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出师表》的重要思想基础,文章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仁爱、礼义 等观念。需要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出师表》的主题
当时,蜀汉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北有曹魏, 东有孙吴,西有南蛮孟获不断反叛。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的 遗愿,决定北伐中原,统一中国。
《出师表》的文学地位
《出师表》是诸葛亮创作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表文之首 ”。
该文以四字句行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引用神话传说。文章从头至尾 贯穿着一条“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主线,内容上把对内政、军事的全面规划 融为一体,结构上前奏点题,后奏扣题,起伏跌宕,波澜壮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义: 非常恨。
布衣 卑鄙
古义: 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 布的衣服。 古义: 身份低微。
今义: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古义:扩大 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
古义:通晓、熟悉 晓畅
今义:明白通达
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大。 3.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4.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 5.亲贤臣。 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队伍,指军队。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才能高的和才
能低的人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
译文: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公正,又 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 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 使部队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 合理的安排。
思考探究: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 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
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
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
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
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
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
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苟全性命:苟:苟且,姑且。苟且保全性命。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一再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 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 两 件事:
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 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词语积累:古今词义
古义: 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痛心遗憾。 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 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 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没有不 感到痛心、遗憾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 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 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 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 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 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 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 什么?
第一段分析
( 开广 张开 圣言 听路
)
危急 存亡
追殊遇 报陛下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不利
诚宜…… 不宜……
有利 (正反)
蜀建兴8年。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五丈原。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
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
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
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
译文: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 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此 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 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 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
通晓,精通。
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返
回
文学常识部分: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 辞往往恭敬恳切。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 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 略之策。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
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
人 物力力疲缺劳乏,。 实在,
时
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
经典句段停顿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 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 外异法也。
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 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
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严明赏罚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以昭陛下 不宜偏私, 平明之理 内外异法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
因此
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
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
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更多的益处、成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亲自
苟且保全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闻名做官。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
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我原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 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有名望, 显贵。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亲自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中来拜 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奋激发, 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遇兵败,我在 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 使,自那时以来二十一年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
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做好事的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判定
显示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公平严明的治理。
译文: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 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 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奸邪事情,触犯 科条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应该交给负责 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显 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该有所偏爱, 使宫中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重任 观察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
不尽
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流下眼泪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 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 祭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皇上盛德的话, 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揭示他 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询问(治国 的)好方法,考察并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 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 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 些什么。
第八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 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陈 述出师理由。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 决心。
板书设计
出师表
开张圣听
一、分析形势—提建议 赏罚严明 寓情于议
亲贤远佞
(181年-234),公元181
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
南县)。字孔明,号卧龙,三 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外交家。在隆中 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 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代表散文 《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
诸葛亮的经历:
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
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 “隆
大概是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特别厚待。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
过分地看轻自己。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 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 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 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大概是 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想在您的身上进 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 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 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致堵塞 忠言进谏的道路。
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
内容应怎样概括?请逐句加以理解。
布衣 卑鄙
古义: 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 布的衣服。 古义: 身份低微。
今义: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古义:扩大 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
古义:通晓、熟悉 晓畅
今义:明白通达
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大。 3.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4.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 5.亲贤臣。 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队伍,指军队。
好的差的各得其所,才能高的和才
能低的人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
译文: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公正,又 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 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 使部队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 合理的安排。
思考探究: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 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
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
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
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
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
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
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苟全性命:苟:苟且,姑且。苟且保全性命。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一再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 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 两 件事:
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 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词语积累:古今词义
古义: 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痛心遗憾。 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 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 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没有不 感到痛心、遗憾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 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 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 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 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 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 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 什么?
第一段分析
( 开广 张开 圣言 听路
)
危急 存亡
追殊遇 报陛下
先帝崩殂 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不利
诚宜…… 不宜……
有利 (正反)
蜀建兴8年。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五丈原。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
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
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
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
译文: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 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此 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 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 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
通晓,精通。
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返
回
文学常识部分: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 辞往往恭敬恳切。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 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 略之策。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
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
人 物力力疲缺劳乏,。 实在,
时
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
经典句段停顿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 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 外异法也。
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 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
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严明赏罚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以昭陛下 不宜偏私, 平明之理 内外异法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
因此
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
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
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更多的益处、成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
亲自
苟且保全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闻名做官。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
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
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我原本是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身耕种。 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有名望, 显贵。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亲自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中来拜 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奋激发, 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遇兵败,我在 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 使,自那时以来二十一年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
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做好事的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判定
显示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公平严明的治理。
译文: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 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 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奸邪事情,触犯 科条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应该交给负责 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显 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该有所偏爱, 使宫中和丞相府的赏罚不同。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重任 观察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
不尽
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流下眼泪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 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 祭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皇上盛德的话, 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揭示他 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询问(治国 的)好方法,考察并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 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 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 些什么。
第八段分析
首先,严于律己 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 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陈 述出师理由。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 决心。
板书设计
出师表
开张圣听
一、分析形势—提建议 赏罚严明 寓情于议
亲贤远佞
(181年-234),公元181
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
南县)。字孔明,号卧龙,三 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外交家。在隆中 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 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代表散文 《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
诸葛亮的经历:
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
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 “隆
大概是
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 特别厚待。
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
过分地看轻自己。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 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 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 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大概是 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待遇,想在您的身上进 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 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 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致堵塞 忠言进谏的道路。
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
内容应怎样概括?请逐句加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