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专项训练课外阅读8│语文S版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课外知识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课外知识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
鸽子邻居朱伯伯养了四只鸽子。
这四只鸽子全身长着灰色的羽毛,中间还夹杂着几簇雪白的羽毛。
它们还长着金黄的小嘴,红红的小脚,漂亮极了。
它们那亮得像宝石似的小眼睛总是警惕地看着四周,好像时刻在提防谁来侵犯它们似的。
它们的“卧室”很讲究,是个两层楼房,上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和下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好像不认识似的。
有一次,我把上层的一只放到下层,把下层的一只放到上层。
嗬,这下可热闹了,鸽子们打起来了!你用嘴啄我的身子,我用翅膀打你的头。
结果,你啄我打,两败俱伤。
我只得把它们各自送回自己的家里。
两对鸽子渐渐长大了,两只母鸽都生蛋了。
不久,小鸽子孵出来了。
它们长着细细的羽毛,长长的嘴,活像一只只小鸭子。
我觉得挺有意思,就伸手去摸。
谁知还没碰到小鸽子,我的手就被母鸽子用力啄了一口,鲜血流了出来。
朱伯伯看到了,对我说:“母鸽子最爱自己的孩子,就像妈妈爱你一样。
你伸手去摸小鸽子,母鸽子以为你要伤害小鸽子,所以就啄了你。
”我听了点点头。
啊,小鸽子,你们真有意思!1.用“____”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鸽子外形的句子。
2.文中的鸽子有哪些特点?( )(多选)A.漂亮B.好斗C.凶残D.爱自己的孩子3.鸽子好斗,文中可以看出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A.上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和下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好像不认识似的。
B.你用嘴啄我的身子,我用翅膀打你的头。
C.谁知还没碰到小鸽子,我的手就被母鸽子用力啄了一口,鲜血流了出来。
D.它们那亮得像宝石似的小眼睛总是警惕地看着四周,好像时刻在提防谁来侵犯它们似的。
4.文章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B.首尾呼应C.过渡5.文章最后一句中的“小鸽子”是指:( )A.两对鸽子B.两对鸽子的孩子C.所有的鸽子6.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课外知识阅读理解专项习题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课外知识阅读理解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汉字与中国心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
其形声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从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
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1.下想一想下列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
“神州”指:_________________ “海内”指:__________________ “天涯”指:_________________ “知己”指:__________________ 2.连一连。
爆竹声中一岁除《满江红》(宋)王安石清明时节雨纷纷《水调歌头》(唐)王维明月几时有《元日》(唐)杜牧劝君更尽一杯酒《清明》(宋)岳飞凭栏处潇潇雨歇《送元二使安西》(宋)苏轼3.文中说汉字“是人类的一绝”,请陈述文中的两个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出文中下列几句诗句的后半句。
五年级下册语文专项训练课外阅读8│语文S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专项训练课外阅读8│语文S版子夜,我和爸爸离开岱宗坊,末尾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爬。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
刀劈斧削般的岩石居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
而山石上屹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
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中央,一讲就是老半天。
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
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
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掩盖下的山路上,果真是别有一番情味!‖ 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分,我们已坐在中天门冷热闹清的茶社里了。
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旋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爬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决计了。
突然,爸爸指着攀爬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
〝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
我很奇异,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上去休息。
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
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暴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
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发动,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
一天至少一趟!〞他安静地回答。
〝您不累吗?〞我信口开河。
〝哈哈!〞他收回一阵活跃的大笑,〝小冤家,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任务。
〞他严肃起来,有板有眼地说:〝如今国度在奔?四化?,开展旅游事业,不光国际,许多本国冤家也慕名来逛泰山。
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及答案语文S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及答案语文S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崂山的来历很早以前,东海滩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并没有山。
草原上,四十八个村的村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们捕鱼捞虾、种地打粮、放牛牧马,幸福极了。
可是,有一年突然来了一只巨鳖,它不仅搅得东海不得安宁,还经常卷着大浪蹿到岸上。
渔船被掀翻了,庄稼被淹没了,牛马被卷走了,房屋倒塌了……从此,人们的笑脸再也不见了。
海边的村里有对兄妹,哥哥叫大智,妹妹叫大勇。
他俩看到巨鳖祸害乡亲,非常气愤。
一天,巨鳖又卷着大浪扑来,兄妹俩抓起鱼又拿起弓箭,勇敢地迎了上去。
可是没有制服巨鳖。
为了找到制服巨鳖的办法,兄妹俩决定去向高人求教。
告别乡亲,他们跨过几十道河,越过几十道岭,翻过几十座山,有一天遇见了一个白须、白发、白眉毛,穿着白衣衫的老人。
老人听了他们的话,说道:“用万人纺的万斤线拧成的绳子,能拉动巨鳖;用万人凑的铁打的万斤重的鱼钩,能钩住巨鳖;用万人攒的牛皮和万斤草做的假牛,能引得巨鳖上钩;力能拔山的人,能把上钩的巨鳖拉上岸制服。
”听了老人的话,兄妹一齐跪下求教怎么才能找到这样的人。
老人说:“你俩真有心除害的话,就背我走上一千里。
巨人自然就出现了。
”大智二话没说,立刻背起老人往家乡走去。
老人非常沉,但大智一直咬牙坚持。
他每走一步,身子就长高一些;每走十步,就觉得力量增了几分。
就这样走了五百里,大智已经力能拔山了。
大勇背着老人继续走,走满五百里时,就变成了力大无穷....的巨人。
回到家乡,兄妹俩带着乡亲们备齐了万人绳、万人钩和大草牛,将巨鳖拖出水,钉在了岸上。
被制服的巨鳖和大智、大勇一起化成了整山,也就是崂山。
现在崂山著名的巨峰和美人峰,传说就是这对兄妹的化身。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无忧无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力大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简短的话概括这篇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香的生命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
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段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
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
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嗅.()沁.()人心脾凋.()零静谧.()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短文补充成语。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语文S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语文S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课外阅读。
《莫干山的蝉鸣》①到莫干山避(bì pì)暑,这儿的蝉鸣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②晚饭以后,夜幕降临,一片寂静,只听见凉风吹过满山竹林,哗哗作响。
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满山的蝉儿“吱啦”一下呜叫起来,整齐得仿佛有谁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
于是,夜空中就只充盈(yíng réng)着这“吱啦啦、吱啦啦”的合唱曲了。
粗听,一成不变,平淡乏(fá fán)味;细品,却也五花八门,饶有兴趣。
有些,“叽哩喳、叽哩喳”;一会儿,这边山头的蝉儿嗓门提高了三度,似(sì shì)乎有心要形成二部和声;一会儿,那边山头不知哪只蝉儿在伙伴们的烘托下突然领唱起来,颇有争当一流男高音的气概。
如此这般此起彼伏,倒也让人生出一番仿佛置身于音乐大厅的陶醉来。
③突然——又一个突然,停了。
漫山遍野的蝉儿一齐闭了嘴,又像是有谁指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
④真奇怪……1.给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
2.找出第2自然段中的两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什么现象引起了“我”对莫干山蝉鸣声的注意?用横线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句子。
4.短文怎样描写蝉鸣声的“五花八门”?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5.把第3自然段划横线的那个长句,缩写成“谁干什么”的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
那时候,家里生活拮(jié)据,吃饺子当然只能挨到年节。
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馅儿(xianr),一种素菜馅儿的。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课外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文/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姓徐,名锦澄。
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
他的大墨杠子打的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
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
”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
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
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每每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不禁还怀着深深的敬慕之意。
1.从文中找出一组反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2.第二自然段中的“果然”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徐先生教了“我”哪些作文的技巧?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知识阅读理解专项调研含答案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知识阅读理解专项调研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空城计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一面命关兴、张苞领人马到武功山埋伏作为疑兵,一面派张翼带兵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的道路,又秘密传令,叫全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诸葛亮调兵遣将,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搬运粮草。
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大军十五万朝西城这边蜂拥而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马,已分了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下二千五百兵马留在城中,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
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
诸葛亮知道想走也来不及了,于是连忙传令下去,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却把四面城门大开,每一个城门,用二十个军士扮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可乱动。
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纶巾,带领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司马懿前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
司马懿笑着不肯相信,下令停止行进,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
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麈(zh ǔ)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军,前军改作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
司马昭说:“或许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就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如果进兵,就中了他的计。
”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起来。
众官无不惊奇,便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到此,见了丞相,为何退得这样快?”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决不冒险,见了如此模样,便怀疑有埋伏,所以很快退走。
我并非想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决定如此。
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兵马,如果放弃城池逃走,必不能跑远,岂不被司马懿捉住?现在他们一定从山北小路退走,我已让关兴、张苞在那里等候迎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上的挑夫
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开始了对五岳之尊泰山的攀登。
天是墨蓝色的,那镶嵌在墨蓝色天幕上的闪烁的繁星是那么明亮。
刀劈斧削般的岩石竟然有那么多奇形怪状。
而山石上耸立的松柏更是云雾般的朦胧。
什么美妙的乐曲能同山涧里潺(chán)潺的溪水声相比呢?更何况还有蛙鸣,蝉唱,不知名的昆虫的低吟……爸爸拿着手电边走边指点,有时停在一个地方,一讲就是老半天。
我饶有兴味地看着、听着。
红门、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回马岭……都被我们甩在身后了。
我脑子里萦(yínɡ)绕着唐槐、汉柏、金刚经以及各种各样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走在这夜幕笼罩下的山路上,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当红日出山、天色大亮的时候,我们已坐在中天门熙熙攘攘的茶社里了。
也许是太疲劳的缘故吧,我仰看那白云缭绕的泰山主峰上的南天门,对攀登泰山极顶简直有些失掉信心了。
忽然,爸爸指着攀登在山路上的一队挑夫让我看。
“那是干什么的?”我问。
“挑夫!泰山上的挑夫!”爸爸激动地大声说。
我很奇怪,爸爸为什么这样激动!
那一队挑夫在茶社门前停下来休息。
爸爸迎上前去和为首的一位中年汉子攀谈起来。
我端详着那位中年挑夫: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风刀霜剑刻下的皱纹,眼睛里闪着坚毅的光芒;一件对襟布褂没有系扣,裸露着胸脯,结实而丰满;胳膊上、肩头上以及腿部的肌腱,鼓得高高的。
我想,即使最好的体操运动员,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健美的肌体吧!
“当天能来回吗?”爸爸问道。
“能。
一天至少一趟!”他平静地回答。
“您不累吗?”我脱口而出。
“哈哈!”他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小朋友,你想,肩上百把斤的担子,脚下百把里的山路,能不累吗?”
“那您为什么非干这活儿?”
“傻孩子!和你上学念书一样,这是我们的工作。
”他严肃起来,一板一眼地说:“现在国家在奔?四化?,发展旅游事业,不光国内,许多外国朋友也慕名来逛泰山。
要是山上没有旅馆,没有饭店,那住在哪里?吃什么?要吃、要住,就离不开咱这挑担子的。
不错,这活是累,是苦,可你不干,我不干,谁干呢?”
“要是用机器运输就好了。
”
“对,这样就省劲多了!所以,你们从小得好好念书,长大了搞出机器来。
可是你记住,就是机械化了,也得干。
不花力气,图省劲,干什么也不行……好,你们歇着吧,俺们该走啦。
”说着,就招呼同伴们去挑担子。
‖
他们又上路了,踏上了攀登东岳之巅的最艰难的旅程!他们迈着坚定的步子,用不急不缓的稳健动作换着肩,走着“之”字形,奋力地攀登。
我望着他们的背影,耳边又响起那位中年挑夫的话,心里不禁翻腾起来……泰山上的挑夫啊!您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是落后的,您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您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人格是多么高尚啊!您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您挡住。
我们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挑夫精神啊!……我猛然想起自己,我不也应该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伟大祖国的腾飞而献身吗?……
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放开喉咙大声喊道:“爸爸,走啊!追挑夫去!”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2.按文中“‖”划分的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3.“我”在泰山看到的中年挑夫是什么样子?请用“~~~~”画下来。
4.“挑夫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5.“想到这里,我再也沉不住气了,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
峨嵋道上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
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
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眺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坚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
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
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
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干这个铺路我疑惑地说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pū pù)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
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
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如果即使)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也)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给短文第三段加上标点符号。
3.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用句号的句子,要求意思不变。
4.短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我”内心愧疚的原因,请用“~~~~”划出来。
5.给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标出。
6.这篇短文通过记叙“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赞扬了铺路人的精神。
《泰山上的挑夫》答案
1.①形容人来人往,热闹拥挤。
②忽然、突然。
2.第一段:写子夜,我和爸爸来到岱宗坊攀登泰山,来到这里果然是别有一番情趣。
第二段:写在途中我们和挑夫的谈话。
第三段:写我要做一名祖国的挑夫,挑起革命重担,为中华崛起,为祖国腾飞而献身。
3.“古铜色的脸上布满……鼓得高高的。
”
4.是坚毅、勇敢、无私无畏、任何困难都不能挡住的精神。
5.意思是在挑夫精神的鼓舞下,我再也沉不住气,决心肩负革命的重担,为中华崛起、祖国腾飞而献身,所以,觉得全身都是力量。
《峨嵋道上》答案
1.划去:眺望 p) 即使……也……
2.,。
,:“!”“?”。
3.这数不清的石板,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
4.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5.第一节末“‖”,第六节末“‖”,第八节末“‖”。
6.不畏艰辛和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