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常见细菌胞外特征有机酸对方解石的溶蚀研究_王建萍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进 行 了研 究 。 通 过 氯仿 和 旋转 蒸 发获 得粗 提 物 , 后利 用 先 然
硅 胶 柱层 析 和 薄层 层 析 对 胞 外 溶 藻 物质 进 行 了分 离 纯 化 ,
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已经成 为开发生物杀藻剂 的新思路 。
目前 报 道 的细 菌 胞 外 溶藻 活性 物 质 主要 有 蛋 白质 [] I、 - 多肽 d
王飞, 燕 华 理 大 环 科 与 程 院广 广 14 李 (南 工 学 境 学 工 学 ,东 州56) 00
摘 要 利用 溶藻 细 菌治 理水 华 引起 了人 们越 来越 多的 关注 。通过 间接 方式释 放特 异 性 或 非特 异性 的胞 外物 质是 溶 藻 细菌溶 藻 的主 要 方式 。 总结 了 国内外在 溶 藻 细 菌胞 外 溶藻 活性 物 质 方面 的最 新 分 离进 展 , 讨 了研 究的趋 势 和应 用前 景 。 探 关 键词 溶 藻细 菌 ; 溶藻 活性 物 质 ; 离 分
中图分 类号 Q 3 . 文 献标 识码 9 91 A 文章 编号 0 1 — 6 1 2 0 )7 0 0 1 0 5 7 6 1 ( 0 8 1— 7 7 — 3
De eo v l pm e o e soft pa a onof t a e l la ysngCo p e t r m la ysngBa tra ntPr gr s Se r t r c HuarA g e4 i m on n sfo A g e4 i ce i he i Ex
矾冰纳米乳对临床常见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矾冰纳米乳对临床常见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刘丽芳;张阳德;伍参荣【摘要】研究纳米化提高白矾与冰片复合物体外抗菌活性的效果.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体外杀菌试验及试管稀释法,测定白矾与冰片O/W型复合纳米乳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杀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MIC),实验中以等浓度矾冰液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矾冰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及杀灭活性均明显强于矾冰液(P<0.05).上述实验结果提示,矾冰纳米乳与矾冰液均有广谱体外抑菌及杀菌活性,白矾及冰片复合物纳米化可提高抗菌效果.【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白矾;冰片;矾冰纳米乳;体外抗菌活性【作者】刘丽芳;张阳德;伍参荣【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长沙,410007;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白矾、冰片系常用中药,临床应用广泛,历史悠久。
以白矾、冰片制备的矾冰液,在烧伤、皮肤病、静脉炎、外科创面感染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矾冰液为淡黄色混悬液,是一种分散不均匀的给药系统,其中冰片水溶度差,易结晶析出,故生物利用度较低。
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显著提高药物水溶性、分散性好、有利于机体吸收等优点。
本研究制备了白矾与冰片的O/W型复合纳米乳,检测了该纳米乳体外抗菌活性并与传统矾冰液进行了比较,以期为矾冰纳米乳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来源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10株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 m idis)、12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8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aeruginosa)、11株白假丝酵母菌(M onilia albicans)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病原与免疫临床教研室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细菌检测中心分离、鉴定并提供;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株、白假丝酵母菌ATCC10231株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微生物室提供。
硕士论文--红树植物桐花树内生菌Streptomyces+sp.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海洋微生物处于低温、高压、低养分的特殊环境,生物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生物,其许多
重要次级代谢产物是陆地生物所没有的,因此,是寻找和发现新药火星先导化合物的重要
资源【l捌。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海洋微生物已发展出独特 的代谢方式,也提供了在陆地微生物中未遇到过的代谢产物。海洋微生物中,放线菌具有
H2N
O
OH
oH
O
l・
化合物1★,为黄色油状物,【a】苦.20.O。(c O.015,MeOH);Uv A懈(MeoH)318,
206咖;IR(I①r)%蟠3733,3357,2964,931,1698,1650,1595,1379,1175,826 cm-1;
ESIMS刀心364【M+H】+,HI也SIMS刀如364.211 85[M+H】+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文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2、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文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
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sp.(GT20021545)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5个化合物,4个对氨基苯乙酮酸类化合物(1★.4★), 4个吲哚类化合物(6.9),5个苯环类化合物(10.14),1个环二肽类化合物(15),1个其 他类型化合物(5★)。其中新化合物5个(1★.5★),其余为已知化合物。
1.1.1对氨基苯乙酮酸类化合物
3,3-bis(3’血dolyl)propane-l,2-diol(6),IIlethyl-2一(1H一砌ol-3-y1)acetate(7),1H-砌ole-3-aCetic
产胞外多糖极地微生物的筛选及其胞外多糖对大菱鲆免疫活力的初步研究

产胞外多糖极地微生物的筛选及其胞外多糖对大菱鲆免疫活力的初步研究赵惠娅;刘同军;郑风荣;林学政【摘要】Ten Antarctic bacteria strains with higher exopolysaccharide-producing ability were screened from more than 600 strains by phenol-sulfuric acid and alcohol precipitation.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9 strains belonged to genus of Pseudoalteromonas and 1 strain belonged to genus of Psychrobacter.The crude exopolysaccharide (EPS) was obtained after fermentation broth treated by alcohol precipitation,proteins removal (Sevag method) and lyophilized.Strain 3-3-1-2 had highest EPS-producing ability,and its EPS yield was up to 0.6 g/L.The EPS produced by 4 strains with higher yield was chosen to test their immunologic activity on turbot.Results showed that on the 3 d after injected with EPS 20 # 3,the activities of both AKP and CAT in the serum of turbot increased 39% and 24%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s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On the 5 d after injection,the activity of ACP increased 20%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The activity of T-SOD increased 24%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increas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1).On the 3 d after injected with EPS 3-3-1-2,the activity of AKP in the serum of turbot increased 12%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increase was not significant(P>0.05).On the 5 d after injection,the activity of both ACP and CAT increased 24% and 5% than those of positive control groupsrespectively,the increase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P<0.05).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2 of 4 kinds of EP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immunologic activity of turbot.It indicates that EPS produced by strain 20 # 3 and 3-3-1-2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nonspecific immunity index of turbot,and they could be used as additives and immunity-stimulants in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of turbot.%采用苯酚硫酸法和醇沉淀法,从600余株南极微生物中筛选得到10株胞外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9株菌株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1株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 robacter).对10株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发酵液经醇沉、除蛋白、冷冻干燥后得到粗胞外多糖.其中菌株3-3-1-2的胞外多糖产量达0.6 g/L.对粗多糖产量较高的4株菌所产的胞外多糖进行免疫活性试验,粗胞外多糖20#3在注射3d时,实验组AKP 活性比对照组增加了39%,CAT活性比对照组增加了24%,二者均差异显著(P<0.05),注射5d时,ACP活性比对照组增加了20%,差异显著(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比对照组增加了14%,差异极显著(P<0.01);粗胞外多糖33-1-2在注射3d时,实验组AKP活性比对照组增加了12%,差异不显著(P>0.05),注射5d时,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比对照组增加了24%,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比阳性对照组增加了5%,二者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菌株20#3与3-3-12产生的胞外多糖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oimus)具有显著的免疫促进作用.由此可知,筛选出的极地细菌胞外多糖20#3和3-31-2可显著提高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力,可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大菱鲆的生产养殖.【期刊名称】《海洋科学进展》【年(卷),期】2013(031)002【总页数】10页(P237-246)【关键词】极地微生物;胞外多糖;大菱鲆;免疫活力【作者】赵惠娅;刘同军;郑风荣;林学政【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力物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力物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活力物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1微生物多糖种类众多,包括胞内多糖、结构多糖、胞外多糖等, 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微生物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
沈萍 微生物学 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多样性

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微生物在营养类型、酶系统、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其独特性。
目前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以16S rRNA(原核生物)、18S rRNA(真核生物)、DNA和蛋白作为系统发育的指示物进行自然界中生物系统发育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原核微生物(真细菌、古生菌)和真核微生物(真菌、黏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多样性。
第一节真细菌的多样性一真细菌系统发育总观自然界中所有微生物被分成细菌、古生菌、真核生物3个域domain,古生菌和真核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细菌与古生菌亲缘关系不如前两者密切。
细菌域比其他的域都更早出现。
在每一个特定系统发育类群中的大多数或者所有生物的rRNA中都有一段保守的寡核苷酸特征性序列oligonucleotide signature sequence。
通过16SrRNA序列分析揭示出不同细菌本身保守的16 S rRNA寡核苷酸序列是识别系统发育的标记。
据此可将《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一版中真细菌23个门归纳成细菌系统发育的12个独特类群。
类群1 紫色光合细菌及其有关细菌目前类群1称为变形细菌protebacterium (变形杆菌门)是细菌中包括的属最多且在生理特性上最具有多样性,由α、β、γ、δ和ε 5个纲组成。
其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紫色细菌包括在α、β、γ三个纲中,有机化能营养属(埃希氏菌属、假单胞菌属、醋单胞菌属)和无机化能营养属(硝化杆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贝日阿托氏菌属)的一些菌也包含在这三个纲。
δ和ε只包含菲光和作用的细菌。
所有的肠道细菌、大多数假单胞菌、自生和共生固氮细菌、大多数化能无机营养细菌在形态、生理和生态分布的表型上与紫色细菌明显不同,但在系统发育上却有关系。
由紫色细菌谱系可引伸出各种差异大的重要细菌。
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AAAUUGG序列可鉴别α纲的紫色细菌;CYUUACACAUG 是β纲序列特征;ACUAAAACUCAAAG 位于大多数δ纲紫色细菌的16 SrRNA中,尚未发现γ和ε纲的特征序列。
棉花根际解磷菌的解磷能力和分泌有机酸的初步测定

07微生物学杂志 2007年9月第27卷第5期 JOURNAL OF M I CROB I O LOGY Sep t.2007Vol.27No.5棉花根际解磷菌的解磷能力和分泌有机酸的初步测定席琳乔1,2,王静芳2,马金萍2,龚明福1,张利莉13(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盆地微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新疆阿拉尔 8433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畜牧科技重点实验室,新疆阿拉尔 843300)摘 要 利用特殊培养基对盐碱地棉花根际解磷菌进行了分离以及pH值和分泌有机酸能力的初步测定。
利用溶磷圈法筛选出10个解磷能力较高的菌株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液体培养条件下测定了菌株的溶磷能力,有效磷在4.04~185.63mg/L,其中wpL2溶磷量达到185.63mg/L;测定了培养液pH值,下降到5.12~6.67,但是pH与溶磷量之间没有线性关系,测定了培养液的有机酸含量,菌株溶磷量与有机酸总量没有线性相关性,其中所分离到的解无机磷菌株均可以分泌酒石酸,除此之外,wpc1还分泌乙酸,wpc2和wpL2还分泌柠檬酸;分离到的解有机磷菌株均可分泌乙酸,除此之外,ypL1和ypc2分泌酒石酸,ypL3分泌柠檬酸,ypL2和ypc3分泌柠檬酸和丁二酸,均不能产生苹果酸。
关键词 解磷菌;解磷能力;有机酸;测定;棉花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7)05-0070-05D eter m i n a ti on for Solub ili z i n g Phospha te Ab ility and O rgan i c Ac i dsSecreti on of Phosphobacter i a i n the Cotton Rh i zosphereX IL in2qiao1,2,WANG J ing2fang2,MA J in2p ing2,G ONG M ing2fu1,ZHANG L i2li1(1.X injiang Prodution&Construction Corps key laboratory of P rotection and U tilization of B iological R esourcesin Tari m B asin X injiang,A laer,843300;2.X injiang Production&Construction C rops Key L aboratory ofTari m A ni m al Husbandry Science&Technology X injiang,A laer,843300)Abstract I n this research,the is olati on,culture of highly effective phos phobacteria fr om s oil and screening,purif2 ying of the m were studied.Ten strains which have a diss olving phos phorus capacity of4.04~185.63mg/L under liq2 uid conditins were screened thr ough studise on capacity of diss olving phos phorus.The pH included the diss olving phos2 phorus and basic character of these strains.Itwas found that strains had comp lete capacity t o s olubilize the phos phate.The changes in pH value and in phos phor contentwere deter m ined when strains were gr own in liquid mediu m cultures.pH decreased t o5.12~6.67.The t otal quantity and constituents of the organic acid were quite different for each strains.O rganic acids p r oduced by the strain were analysised in liquid chr omat ogra m.The bacteria mainly p r oduced tartaric acid,succinic acid,malic acid,citric acid and acetic acid.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he phos phate s olubilizati on capacity and the t otal and single quantity of the organic acids.Solubilizing organic phos phate strains can p r oduce tartaric acid,wpc1can p r oduce acetic acid,wpc2and wpL2can p r oduce citric acid;Solubilizing organic phos phate strains can p r oduce acetic acid,ypL1and ypc2can p r oduce tartaric acid,ypL3can p r oduce citric acid,ypL2and ypc3can p r oduce citric acid and succinic acid.But all did not p r oduce malic acid.Keywords Phos phobacteria;Capacity of diss olving Phos phorus;organic acids;deter m inati on;s olubilizing phos phate 收稿日期:2007-04-13 作者简介:席琳乔 男,讲师。
发状念珠藻、集胞藻及小球藻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发状念珠藻、集胞藻及小球藻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蔡露阳;范华;焦文冬;刘宁;王宁【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7(043)003【摘要】提取纯化发状念珠藻、集胞藻及小球藻胞外多糖,研究其理化性质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采用醇沉法提取发状念珠藻、集胞藻及小球藻的胞外多糖并经透析得到纯化的发状念珠藻、集胞藻及小球藻胞外多糖EPSF、EPSJ和EPSX.对3种胞外多糖进行光谱测定、分子量测定以及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比较分析其理化性质和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表明,EPSJ的得率最高,是EPSF的4.10倍、EPSX 的1.84倍.3种多糖都不含有淀粉、酚羟基和硫酸基,但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和糖醛酸.EPSJ、EPSF、EPSX中均存在B-糖苷键,并且EPSJ和EPSX中还存在α-糖苷键.EPSF为低分子质量多聚糖,而EPSJ和EPSX为高分子质量多聚糖且组分相对均一.EPSF、EPSJ及EPSX都具有一定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其中EPSF最强,EPSJ次之,EPSX最小.与EPSJ和EPSX相比,发状念珠藻胞外多糖EPSF提取物产量较低,但具有更高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总页数】5页(P73-77)【作者】蔡露阳;范华;焦文冬;刘宁;王宁【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发状念珠藻胞外多糖的抑菌与抗炎作用 [J], 郭金英;杜洁;李彤辉;任国艳;王萍;张玉先;李政军2.发状念珠藻胞外多糖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J], 郭金英;杜洁;李彤辉;任国艳;王萍;张玉先;冯惠敏3.液体悬浮培养发状念珠藻胞外多糖的提取、纯化及性质研究 [J], 于海峰;贾士儒4.发状念珠藻胞外多糖对小鼠免疫活性的影响 [J], 郭金英;杜洁;李彤辉;任国艳;张玉先5.发状念珠藻胞外多糖的纯化与性质分析 [J], 于海峰;贾士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淀粉芽孢杆菌Q-12抗真菌特性的研究

解淀粉芽孢杆菌Q-12抗真菌特性的研究王军华;权春善;徐洪涛;范圣第【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06(032)006【摘要】从土壤中分离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Q-12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能够强烈抑制镰刀菌、曲霉、青霉、毛霉等能引起食品腐败的真菌.受到抑制的真菌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变慢,并且菌丝的形态发生变化.Q-12的发酵液经过(NH4)2SO4沉淀得到的粗提产物对热稳定,121℃高压灭菌15 min仍能保持很高的活性,易溶于水及极性有机溶剂,经非极性有机溶剂萃取后,保留在水相的活性物质活性变化不大,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并且对蛋白酶K、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不敏感.【总页数】4页(P47-50)【作者】王军华;权春善;徐洪涛;范圣第【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大连,116024;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大连,116600;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大连,116024;大连民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大连,11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相关文献】1.解淀粉芽孢杆菌IMAUB1034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J], 宗志友;王海宽;肖瑞峰;闫艳华2.解淀粉芽孢杆菌BW-13产生的抗真菌物质特性研究与初步分离纯化 [J], 钱英; 汪琨; 章小洪; 朱廷恒; 崔志峰3.一株抗真菌的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抗菌性研究 [J], 陈成;崔堂兵;于平儒4.解淀粉芽孢杆菌F11抗真菌活性研究 [J], 冯蓉;刘丽;陈海念;杨胜竹;雷钦卿;丁志峰5.解淀粉芽孢杆菌F11抗真菌活性研究 [J], 冯蓉;刘丽;陈海念;杨胜竹;雷钦卿;丁志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健康。微生物个体也是重要超细颗粒物, 与大气 1 . 3 细菌胞外有机酸的表征 颗粒物在形态、 共存状态和空气动力学上高度关联。 分别将 3 种细菌培养至稳定期, 离心, 收集菌 , , 0. 85% 3 ( 大量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与微生物作用时 微生物 生理盐水清洗 次 排除培养基的影 体 用 自身的结构及其代谢活动会对矿物某些性质造成重 大影响。目前有关微生物代谢活动中有机酸对大气 颗粒物( 其中方解石细颗粒为典型成分) 作用的报道 还不多。鉴于此, 本文以方解石 ( PM2. 5 ) 作为研究对 象, 在测定 3 种常见细菌 ( 硅酸盐细菌、 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大肠杆菌) 的胞外有机酸特征组分的基础上, 模拟研究有机酸对方解石离子溶出情况 、 溶蚀率、 表 面基团及表面形貌的影响, 从而探讨细菌胞外有机 酸对方解石的溶蚀效果。实验结果对理解矿物细颗 粒与微生物界面作用机制、 微生物浸溶难溶矿物可 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对建立可吸入矿物细颗粒环境 和健康影响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响) 后悬浮在 20 mL 的 0. 85% 生理盐水中振荡 8 h, 离心, 收集上清液, 用 0. 45 μm 微孔过滤待用。 细菌胞外有机酸的测定参考文献 ( 冯德明等, 2009 ; Kelebek et al. ,2009 ) 中的方法并加以改进, HPLC ) 定性定量分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 RP析。色谱条件: 美国 Agilent1260 高效液 相 色 谱 仪, ZORBAX SBC18 柱 ( 4. 6 mm × 150 mm, 5 μm ) ; 柱 温 30℃ ; 以 pH = 2. 45 的 3% CH3 OH0. 05 mol / L Na2 HPO4 缓冲溶液作为流动相; 流速为 1. 0 mL / min; 检测波长 205 nm; 进样量 10 μL。4 min 内 7 种有机 酸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且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 都在0. 999 9 ~ 1. 000 0 之间, 说明线性关系良好。 1 . 4 有机酸对方解石的溶蚀实验 量取超纯水 50 mL 于 150 mL 锥形瓶中, 加入 3 种细菌胞外液中检测到的几种含量较多的有机酸, 振 荡使有机酸完全溶解。方解石经紫外杀菌 12 h 后加 入上述有机酸溶液中, 使方解石的最终浓度为 8 mg / mL, 测定溶液初始 pH 值后放置于恒温振荡培养箱
388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第 34 卷
region 1 600 ~ 500 cm - 1 in citric acid. Key words: bacteria; extracellular organic acids; calcite ( PM2. 5 ) ; dissolution 大量研究表明, 微生物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来 腐蚀碳酸盐岩石。马恒等( 2009 ) 认为是因为微生物 表面以及胞外分泌物富含酸性基团, 所以具有吸附 Warscheid 和 和富集阳离子的能力。连宾等 ( 2008 ) 、 Braams( 2000 ) 指出微生物通过代谢转化会对矿物产 生溶蚀效应。有机酸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重要产物 之一, 在微生物对碳酸盐的溶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有关有机酸对碳酸盐作用的研究已经有 50 多 年 的 历 史 ( Harris,1961 ; Chatelain et al. , 1976 ; Fredd and Fogler,1998a,1998b; AlKhaldi et al. ,2007 ; Pokrovsky et al. ,2009 ; Oelkers et al. , 2011 ) 。其中 Oelkers 等 ( 2011 ) 指出当 EDTA4 - 和柠 -4 檬酸的量大于 10 mol / kg 时, 能显著增加方解石的 Burns 等 ( 2003 ) 、 Barwise 等 溶解率; Perry 等( 2004 ) 、 ( 1990 ) 对方解石在有机酸中的溶解速率和阶跃速率 的研究结果发现, 酒石酸、 海藻酸和天冬氨酸都能促 进方解石的溶解。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大气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 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 外的其它物相, 采用定量 X 射线荧光 ( XRF ) 光谱法 SiO2 测 定 其 成 分 为 CaO 55. 11% , MgO 0. 54% , 0. 36% , Al2 O3 0. 36% , Fe2 O3 0. 19% , Na2 O 0. 03% , K2 O 0. 04% , MnO 0. 06% , TiO2 0. 01% , P2 O5 0. 01% , SO3 0. 02% , LOI 43 3 7% , 由此可知方解石中 CaCO3 的含量超过 98% 。 方解石( PM2. 5 ) 制样时, 研磨料球比为 1 ∶ 3 , 浆 3SP4J 型 ) ( 转 料浓度为 40% , 卧式行星球磨机 ( QM速 30 Hz) 研磨 90 min, 将矿物洗出后, 置于 40 ℃ 烘 箱 中 烘 干,封 装,待 用,用 马 尔 文 激 光 粒 度 仪 ( LS13320 型 ) 测 定 粒 度, 其 中 位 径 D50 为 2. 512 μm, 与 2. 5 μm 相接近, 满足实验要求。 1 . 2 细菌培养和准备 硅酸盐菌株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连宾研究 1998 ; 连 宾 等, 2005 ) ; 大 肠 杆 菌 员提 供 ( 连 宾, ATCC25922 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金黄色葡萄 球菌由四川省绵阳四零四医院友情赠送。 硅酸盐细 1998 ) , 菌采用无氮培养基培养( 连宾, 大肠杆菌和金 黄色葡萄球菌采用普通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 。
Abstract: In order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between microbe and atmospheric inhaled mineral fine particles, the authors used calcite ( PM2. 5 )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ad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mponents of Silicate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extracellular organic acids by reverse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RP_HPLC) . On such a basi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dissolution of calcite by bacterial organic acid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main organic acids components of three common bacteria include oxalic acid, lactic acid, citric acid and succinic acid; Different organic acid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dissolution of calcite: ① Serveral different nic acids can promote the release of Ca 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② Calcite exhibits the weight of grain decrease under the action of oxalic acid, lactic acid and citric acid, whereas recrystallization occurs under the action of citric acid, which aslo can chang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calcite, making the residue exhibit fibrous form; ③ Under the action of oxalic acid and citric acid, the residue absorbs the organic acid groups ( e. g. C = O, C —C or C —H) , especially in the
-1 吸附, 特别是柠檬酸在1 600 ~ 500 cm 区域。
关键词: 细菌; 胞外有机酸; 方解石( PM2. 5 ) ; 溶蚀 中图分类号: P579 ; Q939. 99 文献标识码: A 6524 ( 2015 ) 03038706 文章编号: 1000-
A study of the dissolution of calcite by three common bacterial typical extracellular organic acids
1022 ; 修订日期: 20150209 收稿日期: 2014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41130746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41472309 ) ;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 14ycx076 ) mail: mywangjianping@ 163. com; 通讯作者: 李琼芳, 作者简介: 王建萍( 1988- ) ,女,汉,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环境微生物,EEmail: liqiongfang1992@ 126. com。
第 34 卷 第 3 期 2015 年 5 月
岩
ACTA
石
矿
物
学
ET
杂
志
PETROLOGICA
MINERALOGICA
Vol. 34 ,No. 3 : 387 ~ 392 2015 May,
3 种常见细菌胞外特征有机酸对方解石的溶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