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2.5 人和]
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A .见.(jiàn)利轻亡其身 栎社见.(jiàn)梦曰 B .衣.(yì)葛(x ī) 散.(s ěn )木 C .棺椁.(ɡuǒ) 实熟则剥.(pū) D .女.(nǚ)将恶.(è)乎比予哉 小枝泄.(xiè) 解析 A 项中后一个“见”应读“xiàn”,是“出现”的意思。
B 项中“”应读“chī”。
C 项全对,“剥”通“扑”。
D 项中“女”通“汝”,应读“rǔ”;“恶”应读“wū”,作疑问代词“何”用;“泄”通“抴”读“y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A .其高临.山 临:俯视 B .弟子厌.观之 厌:厌恶 C .因杖.策而去之 杖:拐杖 D .实.熟则剥 实:确实 解析 B 项中“厌”应为“满足”。
C 项中“杖”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拐杖”。
D 项中“实”为名词,“果实”。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 B.⎩⎪⎨⎪⎧ 而不以.害其生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 犹之.可也勿言之.矣 D.⎩⎪⎨⎪⎧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解析 A 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
B 项均为介词,因为。
C 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栎社树”。
D 项介词,被/介词,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A.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B.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C.虽贫贱不以利累.形D.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解析A项中“尊”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把……看得尊贵”之意,而B、C、D三项中“苦”“累”“伤”均为使动用法,有“使……受苦”“使……劳累”“使……受伤”之意。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B.女将恶乎比予哉C.小枝泄D.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解析A项“旁”通“方”,将近、大约。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5 人和5-人教版

《人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古汉语知识。
2、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3、理解深刻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字道出了华夏子孙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2、面对这个“和”字,你们想到什么?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相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友好(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生意)、和衷共济(面对困难,地震、雪灾)、团结和洽(企业)3、孟子所说的“和”又是什么意思?二、正文学习(一)第一则: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A.慎而无礼则葸.(sī)B.不迁怒,不贰.(èr)过C.由也,女.(rǔ)闻六言六蔽矣乎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解析“葸”读xǐ。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B)A.女闻六言六蔽矣乎B.敏于事而慎于言C.今也则亡D.出则弟解析A项“女”通“汝”,你。
C项“亡”通“无”,没有。
D项“弟”通“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之人。
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A.生而.知之者B.困而.学之C.困而.不学D.鲤退而.学《诗》解析C项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却”。
余下各项均为顺承关系的连词,译为“就”。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D)A.君子..食无求饱B.古人学者..为己C.尝独立....,鲤趋而过庭D.好仁不好学解析A项古义为“地位高的人”,今义为“品德高尚的人”。
B项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古义为“独自站立”,今义为“不依靠他人”。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D)A.故旧.不遗,则民不偷B.贤.贤易色C.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D.鲤退.而学《礼》解析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交,老友”。
B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
C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不偏爱”。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B.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C.敏于事而慎于言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与鉴赏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第三单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和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 .天不为人之恶.(厌恶)寒也辍(chuò,废弃)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也辍行。
B .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区别),则日切瑳.(cuō,通“磋”,切磋)而不舍也。
C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wán ɡ,大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阴暗险恶)而亡矣。
D .大天而思.(思慕)之,孰与物畜.(xù,蓄积)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 C 项“王”应读“wàn ɡ”,意思是“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 君子有常.体矣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B.⎩⎪⎨⎪⎧ 三者错.,无安国小人错.其在己者 C.⎩⎪⎨⎪⎧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德行厚,知.虑明 D.⎩⎪⎨⎪⎧其说.甚尔,其灾甚惨万物之怪,书不说. 解析 A 项无通假字/通“尝”,曾经。
B 项无通假字/通“措”,废弃。
C 项均通“智”,智慧,聪明。
D 项均无通假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怪.之,可也万物之怪.,书不说 B.⎩⎪⎨⎪⎧日.月食而救之是以日.进也C.⎩⎪⎨⎪⎧ 治.乱天邪禹以治.D.⎩⎪⎨⎪⎧本事不理.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解析 A 项前一个“怪”带了宾语“之”,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当“对……感到奇怪”讲;后一个“怪”作主语,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当“奇怪的现象”讲。
B 项前一个“日”与“月”共同作主语,是名词,当“太阳”讲;后一个“日”用在谓语动词“进”前修饰谓语,是名词作状语,当“一天天地”讲。
C 项前一个“治”是形容词,当“安定,太平”讲;后一个“治”是使动用法,当“使……安定”讲。
D 项两个“理”均作谓语,是动词,当“治理”讲。
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同步精练:5.4 尊生5.4 尊生 学案(人教版选修

四、尊生“尊生”一词出自《庄子·让王》,就是要尊重生命。
庄子在叙述完大王亶父为了保全邠地百姓的性命而主动拄着拐杖离开了邠地而最终赢得民心的故事后,大发感慨:“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表达了自己对尊重生命的人的由衷敬仰与赞美之情。
在常人眼中,“天下”是最尊贵的东西,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的眼中,生命的价值才是无与伦比的。
世间万物,人的生命无疑是最宝贵的。
我们是否珍惜生命呢?假如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是否会同样珍惜他人的生命呢?从一般意义上说,“尊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珍重自己的生命,二是要珍重他人的生命。
这两篇故事,庄子强调了要以生命为本,反对让世俗名利牵累和祸害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又要关怀他人的生命,大大地张扬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庄子的“尊生”思想在一个把拥有天下视为最高价值、最高追求的时代里,无疑是对世俗观念的反叛。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庄子“尊生”思想的内涵,学会珍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学习体会庄子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技巧。
1.字音字形①未暇.(xiá)②葛④邠.地(Bīn) ⑤岐.山(qí) ⑥栎.社树(lì)⑦絜.之(xié) ⑧沈.没(chén) ⑨棺椁.(ɡuǒ)⑩液(mán)虫(dù)梨.(zhā)⑬橘.柚(jú) ⑭果蓏.(luǒ) ⑮小枝泄.(yè)⑯掊.击(pǒu) ⑰几.死(jī)2.通假举要①大王亶父居邠.:“邠”同“豳”,地名②见利轻亡.其身:“亡”通“忘”,忘记 ③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旁”通“方”,将近,大约 ④女.将恶乎比予哉:“女”通“汝”,你 ⑤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柤”同“楂”,山楂 ⑥实熟则剥.:“剥”通“扑”,击打 ⑦小枝泄.:“泄”通“抴”,拖,用力拉 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匠石之.齐:往 ②絜.之百围:用绳子计量周围 ③弟子厌.观之:满足 ④走及..匠石:跑着赶上 ⑤以为柱则蠹.:蛀蚀 ⑥女将恶乎比.予哉:相比,相提并论 ⑦剥则辱.:挫,挫伤 ⑧自掊击..于世俗者也:打击 ⑨奈何哉其相.物也:看待 (2)一词多义①适⎩⎪⎨⎪⎧ 我适.有幽忧之病:碰巧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去削足适.履:适合②作⎩⎪⎨⎪⎧ 日出而作.:劳动一鼓作.气:振作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开始③去⎩⎪⎨⎪⎧ 于是去.而入深山:离开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去.伪存真:除去,去掉④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供奉,敬赠工欲善其事.:事情有事.则兵强:特指战事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职务、工作无所事.事:做⑤惑⎩⎪⎨⎪⎧岂不惑.哉:糊涂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⑥执⎩⎪⎨⎪⎧ 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拿执.其手而与之谋:握着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掌握、控制能执.大义,以身救民:守、坚持(3)词类活用①冬日衣.皮毛: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②事.之以珠玉而不受:名词活用为动词,敬赠,供奉 ③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被杀 ④因杖.策而去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杖 ⑤是不材.之木也:名词活用为动词,成材 ⑥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名词活用为动词,追逐利益 (4)古今异义①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 古义:虽然这样。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后精练 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https://img.taocdn.com/s3/m/bf352e026edb6f1aff001f12.png)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B)A.仪封人请见.(jiàn)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 耰.而不辍(yōu)C.夫子怃.然(wǔ) 趋而辟.之(pì)D.以杖荷.蓧(hè) 杀鸡为黍而食.之(sí)解析A项“见”读xiàn。
C项“辟”通“避”,读bì。
D项“食”读sì。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是鲁孔丘与?B.而谁以易之?C.使子路反见之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解析A项“与”通“欤”。
B项“而”通“尔”。
C项“反”通“返”。
3.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D)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B.明日..,子路行以告C.子路从而..后D.鸟兽..不可与同群解析A项“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岳父。
B项“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C项“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
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4.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B.何以.战C.作《师说》以.遗之D.遇丈人,以.杖荷蓧解析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而谁以易之?B.晨门曰:“奚自?”C.孔子曰:“何陋之有?”D.子路宿于石门。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难点 1、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学法指导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诸子思想及其争鸣。
2、通过讨论点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 2.5 人和

课时作业12 人和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奚暇治.礼义哉 治:治理 B .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 C .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 D .则君子不患.矣 患:患难 【解析】 A 项,“治,”学习。
B 项,“择”,区分、区别。
D 项,“患”,担心。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 .黎民..不饥不寒 C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 .则与禽兽..奚择哉 【解析】 B 项,“黎民”指百姓。
古今意义相同。
A 项,“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
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C 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
D 项,“禽兽”古义指鸟兽,今义比喻行为恶劣卑鄙的人。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B .其横逆由是也C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解析】 A 项,“亡”通“无”。
B 项,“由”通“犹”。
D 项,“畔”通“叛”。
C 项,很可能误以为“罔”通“网”,其实“罔”本身就有陷害的意思。
【答案】 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如是,孰能御之其.横逆由是也B.⎩⎪⎨⎪⎧夫环而.攻之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 舜为法于.天下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D.⎩⎪⎨⎪⎧君子以.仁存心以.天下之所顺 【解析】 A 项,指示代词,那(苗)/第三人称代词,他;B 项,表修饰的连词/表因果的连词;C 项,介词,给/介词,在;D 项,均为介词,拿、用。
【答案】 D5.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C .则君子必自反也D .其待我以横逆【解析】 A 、B 、D 三项均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后置;C 项为宾语前置句,意思是,那么君子一定反省自己(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环绕 B .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 C .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 D .礼人不答.答:答应 解析 A 项“环”,包围。
B 项“择”,区分、区别。
D 项“答”,回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C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解析 B 项“终身”指一辈子。
古今意义相同。
A 项“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
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C 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
D 项“于是”古代是两个词语。
“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
今天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C )A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B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C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解析 A 项“亡”通“无”。
B 项“由”通“犹”。
D 项“畔”通“叛”。
C 项很可能误以为“罔”通“网”,其实“罔”本身就有陷害的意思。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 其.如是,孰能御之其.横逆由是也 B.⎩⎪⎨⎪⎧ 夫环而.攻之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舜为法于.天下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D.⎩⎪⎨⎪⎧君子以.仁存心以.天下之所以顺 解析 A 项假设连词,如果/第三人称代词,他。
B 项表修饰的连词/表因果的连词。
C 项介词,给/介词,在。
D 项均为介词,拿、用。
5.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C )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C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D .其待我以横逆解析 A 、B 、D 三项均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后置。
C 项为省略句,省略了“委而去之”的主语:守城之人。
6.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解析 A 项第一个“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
B 项“刑”,通“型”,名词用作动词,做出榜样。
C 项“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二、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7~15题。
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数,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今.王发政施仁 今:现在B .今也制.民之产 制:规定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 .然.而不王者 然:这样 解析 今:假如。
8.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请⎩⎪⎨⎪⎧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②臣请.为王言乐 以⎩⎪⎨⎪⎧③仰足以.事父母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 “请”,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以”,连词,用来/介词,用。
9.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①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②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为什么不);“反”通“返”,返回。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楷模,用作动词。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①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
②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
③然后从而刑.之: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11.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①莫之能御: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②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③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
④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2.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B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③/②④/⑤⑥B.①③⑥/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②⑥解析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其社会理想的核心。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
解析B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
14.翻译下列各句。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译文: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够赡养父母,向下足够养活妻子孩子。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译文:没有稳定的财产而有稳定的能坚持道德准则的心,只有士才能做到。
像一般百姓,那么没有稳定的财产,于是就没有稳定的心。
15.孟子认为“发政施仁”的具体措施有二,请你用原文的话回答。
一是:制民之产(不超过5字)二是:谨庠序之教(不超过5字)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邹与鲁哄.。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邹与鲁哄.哄:冲突B.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转:弃尸C.是上慢.而残下也慢:怠慢、漠然D.君无尤.焉尤:罪过解析尤:责怪。
17.下列对“之”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①而民莫之死也②诛之,则不可胜诛③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④如之何可也⑤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⑥壮者散而之四方者⑦君之仓廪实⑧戒之戒之⑨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A.①②④⑨/③/⑤⑦/⑥/⑧B.①②⑨/③/⑤⑦/⑥/④⑧C.①/③/⑤⑦/⑥/②④⑧⑨D.①⑨/③/⑤⑦/⑥/②④⑧解析①②④⑨代词/③主谓间结构助词/⑤⑦结构助词“的”/⑥动词/⑧凑足音节的助词。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①而民莫之死.也②亲其上、死.其长矣③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④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A.①与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①②“为……死”,③④“死亡”。
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译文:您不要责怪他们吧!(如果)您能施行仁政,这些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解析需注意重点词语“尤”“斯”“死”的翻译。
20.“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可也”一句中,是陈述穆公“疾”还是百姓“疾”?答案是陈述穆公。
前后两句都是写穆公面对此事的感受:杀又不能全杀,不杀又难解心头的愤恨(疾)。
恨(疾)的内容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语法结构上表现为动宾关系:动(疾)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弃尸于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几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
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
您不要责怪他们吧!(如果)您能施行仁政,这些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