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

合集下载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蜀道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蜀道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蜀道难》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气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一叹:高难行蜀道来历蜀道高峻二叹:险可畏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山水险恶三叹: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合作交流】1.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从、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①神话传说:以“六龙回日”的传说极言山势高危。

②衬托:以“回川”之险正面衬托山势高危。

以黄鹤不得飞度和猿猱愁于攀援之情形来反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夸张: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扪参历井等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使蜀道的雄奇险峻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④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作者先用虚写的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难行,接着用实写的手法具体表现了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走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3.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诗人一开始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等景物,给人以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之感;接着写飞湍、瀑流、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川的惊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第三专题之蜀道难》课件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第三专题之蜀道难》课件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
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 惊险的气氛。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 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 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 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 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 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 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 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 宝初,因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供奉 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漂泊 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 豪迈,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 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 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 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 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
李白简介 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
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 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 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 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 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 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 上下对举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名句名篇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三轮复习 名句名篇

2015届高三考前名句名篇背诵默写强化训练(一)班级姓名得分1.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论语》3.,行道之人弗受。

,气人不屑也。

《孟子》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何不为也?《孟子》5.,可以为师矣。

《论语》6.,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7.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8.后生可畏,?《论语》(二)班级姓名得分1.,不宜妄自菲薄。

2.宫中府中,局为一体,。

《出师表》诸葛亮3.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4.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岳阳楼记》范仲淹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岳阳楼记》范仲淹6.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也。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三)班级姓名得分1.苟全性命于乱世,。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4.,。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无丝竹之乱耳,。

8. ,往来无白丁。

(四)班级姓名得分1. ,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范仲淹2.酿泉为酒,。

《醉翁亭记》欧阳修3.水何澹澹,。

《观沧海》曹操4.,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5.,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6.,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李白7.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8.,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五)班级姓名得分1.白头搔更短,。

《春望》杜甫2.最是一年春好处,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3.莫道官忙身老大,。

凭君先到江头看,。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4. ,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5.最爱湖东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6.角声满天秋色里,。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四:第三专题《声声慢》导学案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四:第三专题《声声慢》导学案

《声声慢》【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资料链接】走进作者,背景介绍:《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二.赏析全词1.齐读上阙.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B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3。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级(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C级(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二)赏析下阙1。

齐读下阙2.“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C级(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3。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梧桐材质清脆,古时常用来制作古琴,叶子硕大茂盛,落叶较早,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之说,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雨霖铃》教案2 苏教必修4苏教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雨霖铃》教案2 苏教必修4苏教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雨霖铃》教案2 苏教必修4苏教《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二、题解及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但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仕途坎坷,为人放纵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阔市民的欢送,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开展有一定影响。

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慨。

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三、文本赏析〔一〕初读本词,概括上下两阕内容: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二〕赏析上阕。

(1)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消沉伤感情调,衬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⑵“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⑶分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无答案)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无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使用说明】1.在熟读文本并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认真现时完成,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背诵全诗。

2.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学法指导】学习本诗,要善于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艺术魅力。

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最难用语言描摹的音乐描绘得有声有色,作为欣赏者,要想真正体味出其中的奥妙,就必须进入情境当中,用心、用情来感受。

学习本诗时,还可以联系其他一些描写音乐的名诗,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对照阅读,体会将会更深。

【学习过程】一、背诵全诗,注意以下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自主学习1.文中的主旨句是哪句?怎么来理解它?2.能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和语段。

3.研讨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写出了音乐的哪能些特点?这些手法有何好处?三、课堂探究,讨论完善上面的问题四、小结本课内容1.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2.整体感知,品味感情五、当堂训练1.下面加黑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浔.阳(xún)枫.叶(fēng)瑟.瑟(sâ)迁谪.(zhã)B.慢捻.(niǎn)霓.裳(ní)贾.人(gǔ)嘈嘈..(cáo)C.幽咽.(yâ)暂.歇(zhàn)乍.破(zhà)转徙.(xī)D.收拨.(bō)裂帛.(bó)钿.头(diàn)银蓖.(bì)2.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1~2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酒杯长精神。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之 第三专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无答案)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之 第三专题《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无答案)

【学习目标】: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4、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学习指导】1、反复吟诵,这是一首离别诗,却又不同于一般格调凄清惆怅的离别诗。

2、重点理解文章的第二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本段的层次。

3、这首诗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要借此对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及其创造特色有一定的了解【课前预习】一、认真诵读全文积累基础知识1、给下列词语注音瀛.暝.栗冥鸾悸怳2、理解诗文,解释下列词语或可睹因之尚在来下如麻事权贵开心颜3、熟读并背诵诗篇【课堂导学】二、熟读的基础上理出全诗的结构轮廓三、思考以下问题1、本诗的题目包括哪些层次2、诗人描绘了天姥山哪些景致3、诗中运用哪些表现手法,举一例详细说明三、合作探究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这种思想感情?2、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塑造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3、如何理解“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李白怎样的情怀?【巩固训练】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云霞明灭或可睹我欲因之梦吴越失向来之烟霞且放白鹿青崖间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栗深林兮惊层巅B、云青青兮欲雨C、虎鼓瑟兮鸾回车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默写(1)海客谈瀛洲,。

越人语天姥,。

(2)谢公宿处今尚在,。

(3)千岩万转路不定,。

(4)诗中表现诗人理想志向的诗句:。

4、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山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与丑恶现实完全相对立。

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和现实世界的缩影。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蝶恋花》教案 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蝶恋花》教案 苏教版必修4

《蝶恋花》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初步体会词中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卒谥元献。

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

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

晏殊词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艺术。

他常用委婉手法,巧妙地运用景物暗示的能力去表现作品的主题。

造语工妙,是晏殊词的一大特色。

作品集:《珠玉词》。

三、诗词赏析1、熟读全词,找出文章的词眼。

离别苦2、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上片: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人的感情,点出离别苦。

下片:通过高楼独望,欲寄彩笺兼尺素写出对远方人的思念。

3、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片选取了哪些意象?菊兰燕子明月4、思考:这些景物蕴含了作者怎么的感情?(1)“愁烟”、“泣露”将兰和菊人格化,烘托人物的哀愁(2)“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3)“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月亮无情反衬人有情,月圆人不圆。

5、在词的下片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孤独、迷茫、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6、下片中,哪些字词点染出主人公的情感?(1)“凋”,点出孤寂凄苦;(2)独),点出孤独无依;四、总结全词。

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寄托于景物之中,深婉而含蓄地表现了临秋怀人那种执著而真挚的感情,深刻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五、晏殊轶事有一次,晏殊路过扬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

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

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

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
施永忠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思考。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自主思考问题(放录音“拿来主义”)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指定一个学生诵读1~4段)
1、思考: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思考: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思考: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

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

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思考: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

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

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