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种子发芽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珍惜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2.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种子发芽的相关知识,准备好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种子发芽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种子发芽的条件,如水分、温度、空气等。
同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发现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回答。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种子发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2023新课标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蚯蚓的选择》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主要讲述了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蚯蚓的特点,掌握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如何保护蚯蚓。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蚯蚓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蚯蚓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生存环境,学会观察和保护蚯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蚯蚓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生存环境。
2.难点:如何观察和保护蚯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蚯蚓的生活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蚯蚓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蚯蚓、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课件:教材相关图片、视频等。
3.场地:实验室、教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蚯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蚯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蚯蚓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生存环境,让学生对蚯蚓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蚯蚓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蚯蚓的生活习性。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蚯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蚯蚓,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16(新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16(新版)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探究种子的发芽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和文字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学习素材。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多个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参与。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
他们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学生对于实验活动充满兴趣,喜欢亲自动手操作。
在学情分析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以便更好地设计和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种子的发芽情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合作和交流,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种子的发芽条件,并能够设计实验来探究种子的发芽情况。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能够分析结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2.实验法: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培养实践能力。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包括种子、土壤、水、透明的塑料袋等。
2.学具:学生准备实验记录本、画笔、彩色纸等。
3.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颗发芽的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吗?”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022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平铺式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2.弱小的生命体3.发霉与防霉4.微生物的“功”与“过”1.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2)科学探索: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2)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本节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7.4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6.2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17.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本课遵照认识弱小个体的主要进程,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从发现细胞到认识细胞的多种形态,展开两个部份的内容。
第一个部份,发现细胞,其中包括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挨次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内表皮,发现它们的特点,为第二个活动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显微镜下看到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的共同之处,为课文介绍细胞打下基础;第三个活动,介绍胡克发现细胞的资料,指导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过程。
第二个部份,观察人体细胞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细胞有多种形状,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五年级学生通过一、三、四年级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动植物多样性、植物生命周期、生物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等生命科学领域的概念,对生命体的宏观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生命体的微观概念还处于含糊认识的阶段。
新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目标1. 了解和掌握第一单元的知识内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教材:新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2. 教具:实验仪器、实物和图片等;3.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4. 课件:包含本单元内容的教学课件;5. 学生练册:包含本单元练题目的练册。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兴趣。
2. 通过简要讲解和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3. 进行一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索某一实验或现象,并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提出相关问题。
4. 复和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通过问答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引入新的实验或现象,并让学生自行提出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发现。
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论和观察结果,得出相应的科学原理或规律。
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三课时1. 复前两节课的内容,通过问答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引入新的实验或现象,让学生自行提出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4.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发现。
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论和观察结果,得出相应的科学原理或规律。
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第四课时1. 复前三节课的内容,通过问答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引入新的实验或现象,让学生自行提出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探究能力: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起子、刀、蔬菜、盒子课时安排:1课时(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1.什么叫机械教学资源开发机械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生产中,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本节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机械。
让学生认识生活.娱乐中的简单机械,总结这些机械好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以后机械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机械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是智慧的结晶。
使学生体会到:现在我们学习和使用这些机械,将来也会创造更先进的机械。
关于简单机械,学生存在着片面认识,他们认为简单机械就是工地上的大吊车.公路上的汽车.自行车,而没有意识到我们每天用的筷子.勺子等物品都是简单机械。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5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科书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方法,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发芽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不牢固,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种子发芽条件的探究,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
2.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创新实验的设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种子、土壤、水、透明塑料袋等实验材料。
2.黑板、投影仪、教学课件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出种子发芽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科书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讲解种子发芽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4.巩固(5分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老师总结种子发芽的条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实验,探究种子发芽的其它条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
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
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他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
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入。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3.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教学内容】本是第一单元的第一,主要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是否改变。
让学生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对沉浮作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的习惯。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法学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11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牙签、纽扣、药丸盒、玻璃球),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胶带、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观察物体的沉浮大家看老师是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呢?(石头和木块),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它们会怎么样呢?我把石头从水面轻轻的放入水中,石头沉入水底,我再把木块轻轻放入水中,木块浮在水中。
如何判断沉和浮呢?标准是什么?物体和容器底部接触是沉,物体和容器底部没有接触是浮。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板书题)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谈话: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袋东西,快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物体吧!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介绍实验材料。
3.谈话:大家想不想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想啊,先别急,我们先预测一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好不好?请同学们把你预测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4.学生预测。
.谈话:好了,现在就让我们动手试试吧,看和我们预测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我们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轻轻放入水里。
6.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7.汇报实验结果。
8.谈话:我们预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一样吗?9.学生回答。
10.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胡萝卜、橡皮。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谈话:我们预测沉的物体它却浮了,我们预测浮的物体它却沉了,那你们觉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呢?如果我们改变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会改变吗?2.讲述:下面我们就以橡皮和胡萝卜为例研究一下,我们要用小刀把它们切分开,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3.谈话:在实验之前我们还是先预测一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册里面的“预测”、“理由”这两列。
4.分发实验材料:小组长前面领小刀,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我们在切的时候下面垫上木块,免得把桌子切坏,要注意安全,千万别切手。
.学生实验。
6.汇报交流。
7.谈话: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同一种材料体积变小沉浮不变)8.(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刚才我们在实验的时候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木块在水中是浮的,如果我们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把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中,它们的沉浮会改变吗?大家赶快试试吧!9.学生实验。
(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10.组织交流,怎么样,沉浮改变了吗?通过上面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呢?11.学生总结。
12.教师小结: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体积变大)13.小结:把上面的两组实验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四、巩固置疑1.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问题请提出?【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体积改变同一种材料{重量改变}在水中的沉浮不变教学反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科学方法始终贯穿于堂。
在刚开始创设情境的环节中,首先让学生明确这节我们要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紧接着在观察实验中观察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是沉还是浮的活动。
实验首先强调、示范把物体逐一放在水中再进行观察,并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提醒指导,让学生在正确地方法指导下亲历活动,最后在拓展活动中。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内容是说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无关,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的重点又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学生的认识经历是“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学生学起很容易一知半解弄混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帮学生理清并强调:上一节的实验是“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这一节是“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之间的比较。
在学生有这样一个认识上才能进行本节的活动。
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内容】本是第一单元的第二,主要研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法学法】实验法【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为什么用上节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数量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建议有兴致的同学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轻重?体积?小球体积相同:重的物体易沉,轻的物体易浮。
变量控制圆柱体轻重相同:小的物体易沉,大的物体易浮。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内容】本是第一单元的第三,主要研究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