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冬长大课程设计
冬的课程设计

冬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冬季的自然现象、文化和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季节变化的认知和感受。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冬季的自然现象,如冰雪、低温等,并了解其科学原因;了解冬季的文化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等,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等方法,收集冬季的自然现象和人文活动的相关信息;能够进行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冬季的自然现象、文化和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冬季的自然现象,如冰雪、低温等,引导学生了解其科学原因。
2.第二课时:冬季的文化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文化内涵。
3.第三课时:冬季的自然景观,如雪山、冰川等,引导学生欣赏和描述。
4.第四课时:冬季的运动项目,如滑雪、滑冰等,引导学生了解其规则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冬季的自然现象、文化和活动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冬季自然现象和文化的关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冬季自然景观和运动项目,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特点和魅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冬季自然现象的观察实验,如冰雪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内容丰富、图片生动的教材,如《四季的变化》、《冬季里的乐趣》等。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与冬季相关的参考书,如《冬季的自然现象》、《冬季文化探秘》等。
3.多媒体资料: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冬季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资料,如冬季景观宣传片、冰雪运动教学视频等。
2015年度体育教学计划

2015年度体育教学计划———付帅一、指导思想:以学生健康为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二、教学目标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5.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教学重点:1、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2、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教学难点:1、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2、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们对体育课有着很浓厚的兴趣。
对于刚刚接触体育课的一些新同学来说。
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的兴趣,发掘其潜力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充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初期,他们生性好动活泼开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常规还不大了了解。
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将因材施教,提高兴趣,发现体育人才,重点抓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
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
去创造。
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
五、教材分析:小学一二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
小学生冬季特色课程设计

小学生冬季特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冬季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冰雪的形成、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
2. 学生能够了解冬季在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特色,如我国北方冬季的传统习俗、冰雪节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探究冬季现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冬季知识,创作与冬季相关的作品,如绘画、手抄报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冬季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在了解和体验冬季特色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3. 学生通过学习冬季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小学冬季特色课程,结合科学、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
学生特点: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知识,善于通过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来学习。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冬季自然科学知识:- 冰雪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象知识:如寒潮、雾凇等2. 冬季人文社会知识:- 我国北方冬季传统习俗- 冰雪节的文化背景及活动介绍- 冬季运动项目及其起源3. 冬季艺术创作:- 冬季主题绘画技巧- 手抄报制作方法- 冰雪雕塑创作实践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介绍冬季自然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冬季现象,了解冰雪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第二周:探讨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认识气象知识,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实践。
第三周:学习冬季人文社会知识,了解我国北方冬季传统习俗,讨论冰雪节的文化意义。
第四周:开展冬季艺术创作活动,分别进行绘画、手抄报制作和冰雪雕塑创作实践。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教材中关于物态变化、生物适应环境等章节相关。
课程设计---铁路货场平面设计

课程设计---铁路货场平面设计货场课程设计货场设计说明书第一章概述一、货场特征该货场年货运量为150万吨,办理整车、长达笨重货物、散堆装货物、集装箱货物、混合货物、整车危险货物等,因此该货场是综合性的、运量比较大的货场,将其设计为尽头式扇形货场,货场占地较少,线路和汽车道路比较短,工程投资少,易于地形条件的展开,货场内道路与装卸线交叉少,搬运与取送车干扰少,同时安全性比较好,运量增加时便于扩建。
货场的主要种类包括:尽头式、通过式、混合式,其主要的优缺点如下:尽头式:其优点是占地少,线路和汽车道路较短,工程投资少易于结合地形,安全性好;运量增加时,货场扩建比较方便。
主要缺点是车辆取送作业只能再一端进行,该端咽喉负担过重;取送车作业与装卸作业有干扰。
通过式:其优点是取送车作业可在两端进行,取送车作业与装卸作业干扰少;可以办理整车或成组装卸作业;有可能利用装卸线接发列车。
主要缺点是占地和铺轨较多,工程投资较大,货场道路和与装卸线交叉较多。
混合式:分别具有尽头式和通过式的优点。
也具有尽头式和通过式的缺点。
扇形布置的优点是因为货物线布置在走行线两侧,取送车调车作业时视线较好,本例中没有说到地形限制问题,所以占地多的缺点可以忽略,采用扇形布置。
根据货物的种类,车流特点、作业特点、作业量和取送车方式,本货场采用尽头式的扇形货场,可以较好的完成货运任务,为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共13页第1页货场课程设计符合本次的设计要求。
二、设计任务的来源(一)某城市需设置综合性货场一处,经调查核定该货场经济吸引区内的年度货运量为150万吨。
所办理的货物种类及各类货物总货运量的比重如表所示: 其中(万吨) 附注占总货运量比货物种类重(%) 发送到达整车 28 22 20 长大笨重货物 15 12 10 散堆装货物 32 34 14 集装箱货物15 13 10 混合货物 6 9 包括有轮货物整车危险货物 4 6合计 100 96 54 (二)设计背景货运站是以办理货运作业为主的车站,而货场是铁路货运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运输服务社会的窗口。
2015年冬季运动会活动方案

2015年冬季运动会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为推动我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开展学校“百日冬锻”活动。
经学校研究决定。
于2015年12月30日举办学校冬季运动会。
请各班主任认真作好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工作,准时组队报名参加。
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二、活动主题: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三、时间安排:报名时间:2015年12月29日前(上交各班各项运动员名单)举办时间:2015年12月30日四、比赛项目及裁判安排:(一)全校按年级分为三个组,低年级组、一、二年级中年级组(三、四年级)、高年级组(五、六年级)1、低年级组:1分钟拍球 1分钟跳绳筷子夹弹珠定点投乒乓球2、中年级组:1分钟跳绳乒乓球羽毛球跳远 50米短跑3、高年级组:1分钟跳绳乒乓球羽毛球定点投篮 50米短跑(二)各项目裁判安排1分钟跳绳:巩晓静李剑飞1分钟拍球:李艳艳张俐佳筷子夹弹子:李碰光刘佳义定点投乒乓球:冀素峰刘思宇定点投篮:张文鑫贾晓波乒乓球:马冰霞彭爱芳羽毛球:刘彦辛王清如跳远:贾鸿飞任祥荣50米短跑:贾瑞斌武昊楠五、其它工作安排:议程(张拉元主持)1、升旗仪式。
2、代校长致开幕词。
3、庞玲宣读各项比赛规则及裁判员名单;宣布比赛开始。
4、运动会各项比赛。
5、师生互动拔河比赛。
6、颁发奖品。
7、郭主任作冬季运动会总结。
8、运动会结束。
比赛规则项目一:1分钟跳绳1、时间限制为1分钟;男女不限。
2、限制范围为直径一米的圆圈内。
时间由一名裁判统一控制,“预——备”口令后,运动员都做好准备了,才可开始比赛。
3、跳绳数量最多者为第一名,以此类推,取前三名。
项目二:1分钟拍球1、时间限制为1分钟;男女不限。
2、限制范围为直径一米的圆圈内。
时间由一名裁判统一控制,“预——备”口令后,运动员都做好准备了,才可开始比赛。
3、拍球数量最多者为第一名,以此类推,取前三名。
大河湾学校四年科学下册学科教学计划 .刘昕 2015

大河湾学校四年科学下册学科教学计划2015.3.1 刘昕本册教材在课标中的体现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本册教材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学生情况分析及预期目标学生虽经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地板辐射采暖课程设计

地板辐射采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板辐射采暖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 学生能够描述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3. 学生掌握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安装要求及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估不同环境下的地板辐射采暖设计方案。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和计算采暖区域所需热负荷的基本技能。
3. 学生能够设计出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新能源技术应用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的责任感。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沟通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地板辐射采暖技术,认识到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板辐射采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能源技术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板辐射采暖原理:讲解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地板辐射采暖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
教材章节:《新能源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二节。
2. 系统组成及功能:介绍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热源、管道、地面材料等,并分析各自的功能。
教材章节:《新能源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三节。
3. 安装与维护:详细讲解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安装流程、注意事项及日常维护方法。
教材章节:《新能源技术应用》第三章第四节。
4. 热负荷计算:教授如何根据房间面积、保温性能等因素计算所需热负荷,以实现节能、高效的采暖效果。
教材章节:《新能源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五节。
5. 设计与评估: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不同环境设计地板辐射采暖方案,并进行评估。
教材章节:《新能源技术应用》第三章第六节。
2015年11级七年制课生长发育B

■ 各种病理性反射
□ 巴宾斯基(Babinski)征 □ Oppenhiem征 □ Gordon征 □ Hoffmann征
■ 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 □布氏征(Brudzinski sign) □克氏征(Kernig sign)
思考题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哪些? □如何计算小儿体重和身高? □小儿神经反射发育有什么特点? 请分别举例。
50cm 75cm 85cm 身高=年龄x6+77(cm)
身高的测量
□ 身长(高):头顶到足底的长度 □ <3岁:仰卧位测量 □ >3岁,立位测量
身高(长)增长规律
□ 与体重增加规律平行: 生后第一年为第一个生长高峰; 青春期前随 年龄增加体重增加先快后慢,再趋于稳定。
□ 身长生长为非匀速增长过程 : 生后第一年内前3个月身长增长≈后9个月身长 增长。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的过程
男 女
图:两个生长高峰
■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图:各系统发育不平衡
■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 由上到下
□ □ □ □ 由近到远 由粗到细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12
走
10
8 6
站
爬 坐
4 翻身 2 抬头
(月龄)0
2
4
6
8
10 12
0
(月龄)
图:运动发育的头尾规律
第二节 体格生长
□
□ □
□
□ □ □
体重 身高(长) 坐高(顶臀长) 头围 胸围 上臂围 皮下脂肪
体重(
□ 器官、系统、体液
weight,W. )
的综合重量
□ 反映儿童生长与营
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课程设计,是配合《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课程学习的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的要求高于平时的作业,是对整个课程及相关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
设计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设计方案、查取相关资料、进行过程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校核,经过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最终掌握建筑电气消防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具体应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本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本课程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步骤和方法;
3、提高消防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能力;
4、学会应用有关国标、规范等设计资料,进行设计计算的能力;
5、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对实际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二、设计题目:
某三层实验楼电气消防设计
三、设计工况参考参数
1、一层是1号实验室,其面积为2000 m2;自行设置防火分区
2、二层是2号实验室,其面积为800 m2;
3、三层是计算机中心大厅:20×10×3.5m(长×宽×高)。
四、设计内容:
1).一层设计出预作用式自动水喷淋灭火系统;
2).二层对防烟、排烟、加压送风系统、防火卷帘等消防联动控制进行设计;
3).三层的计算机中心大厅,要求用自动气体灭火系统保护;
4).完成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平面布置;
5).完成消防通讯的设计(选择事故广播、直通电话、GPRS通信或互联网等的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五、设计说明要求:
撰写规范的设计说明书,要求:有必要的计算说明;数字要准确,公式、数据要有根据并符合国标规范;文字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目录、正文、总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六、推荐的参考文献:
1、标准与规范: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2007》
5)、《消防联动控制系统GB 16806-2006》
6)、《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 50974-2014》
7)、《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GB 25204-2010》
8)、《七氟丙烷(HFC227ea)灭火剂GB 18614-2012》
9)、《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及部件GB 19572-2013》
10)、《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GB50370-2005》
11)、《气体灭火系统及部件GB 25972-2010》
12)、《消防控制室通用技术要求GB 25506-2010》
13)、《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GB 17945-2010》
14)、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D11
2、期刊文章
[1 ] 蒋永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李引擎.建筑防火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保胜等.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 杜文丽.论高层建筑的防烟与排烟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4).
[5] 胡忠日.安全疏散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1(6).
[6] 李根敬.实用建筑防火[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 程远平等.消防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8] 蒋永琨.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 龚延风等.建筑消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 李先洲等.暖通空调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 郎禄平.建筑自动消防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 张学魁等.地铁防排烟及人员疏散模式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04(1):31-33.
[13] 程旦等.建筑防排烟问题探讨[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4(2):46-48.
[14] 许宏禊.自然排烟计算方法的探讨[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4(1):48-51.
[15] 余威等.浅谈建筑排烟系统的设计及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S1):14-16.
[16] 徐志胜等.高层建筑火灾防排烟的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79-81.
[17] 曲毅等.建筑防排烟系统刍议[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8):6-9.
[18] 潘毅杰.高层建筑排烟设计[J].福建建筑,2003(1):31-34.
[19] 史聪灵等.室内火灾机械排烟效果的模型计算与实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3
(6):46-50.
[20] 兰彬等.国内外防排烟技术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方向[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1(3):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