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历史趣谈:真实杨家将 杨六郎并非是排行第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真实杨家将杨六郎并非是排行第六
导语:杨家将的故事几乎是伴随着我们长大,在系列评书和电视剧中,杨家将英勇无敌,但是遭奸人陷害最终未能光复土地。
同样,杨六郎的故事一直受到
杨家将的故事几乎是伴随着我们长大,在系列评书和电视剧中,杨家将英勇无敌,但是遭奸人陷害最终未能光复土地。
同样,杨六郎的故事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那么史书中真实的杨六郎到底是怎样的呢?他真的是郡王驸马?
杨延昭生于958年,死于1014年,是杨家将中唯一生卒年月都有记载的人物。
杨延昭起初叫延朗,后来因避道士赵玄朗之讳而改为延昭。
按理说一个道士的名字无须避讳,但这个道士非同一般,宋真宗将其尊为圣祖。
杨家将故事中,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因而又叫杨六郎,不过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宋史》中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杨延昭至少比其中的五位要大,他不是因为排行第六才叫杨六郎,而是另有原因。
杨六郎是辽兵对他的称呼,宋史称辽兵对他非常惧怕,至于为什么叫他六郎、其中有些什么缘由则无可考。
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这更是没有任何依据。
从杨六郎的生活轨迹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怎么可能成了柴家的郡马?杨延昭少年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对兵法及行军打仗之事却非常上心,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
杨业对他很是钟爱,觉得他最像自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经受战斗锻炼。
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征辽战役,28岁的杨六郎就在阵中。
攻打朔州城时,杨六郎冲锋在前,手臂被流矢射中,入肉很深,但他没
生活常识分享。
杨延昭是哪个朝代的

杨延昭是哪个朝代的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
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下面就跟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资料吧,欢迎阅读!个人简介杨延昭(958—1014),本名延朗,后改名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北宋抗辽大将杨继业的长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他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
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
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
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延昭,山西太原人。
于五代时北汉天会元年、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出生于并州(今山西太原)。
当时他的父亲杨业(此时约二十五岁左右)在北汉已居官六、七年,杨六郎青年时代是在北汉度过的。
他是否参加过杨业在北汉为将时抗辽的战斗,史书无记载,但杨业说过“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宋史·杨业传)的话,可见杨延昭的青年时代是随着父亲参加过战斗的。
抗战时期,在黄土岭战役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杨成武是杨延昭的直系子孙,属38代。
家庭:父——杨业(金刀老令公)母——佘太君(老令婆)兄——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安;四郎延辉;五郎延德弟——七郎延嗣妹——八妹延琪;九妹延瑛妻——正妻柴熙春(有书称柴文意、柴美容、金花郡主、金花公主,为后周主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次妻王兰英(有书称玉林公主王怀女或重阳女,善使双刀,人号“大刀王兰英”)。
杨家将历史真相是什么?

杨家将历史真相是什么?杨家将历史真相: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样的?杨家将历史真相是什么?以杨继业为主的杨家将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就历史演绎出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戏剧、小说、评书还是说其他的形式,可以说广为传扬,杨家将的事迹广为人知。
我们来看看杨家将历史真相。
杨家将历史: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
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
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杨家将历史: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
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实为杨业的叔父)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
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
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
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
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的流传,是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许多民间愿望和思想。
这也是杨家将历史的一部分。
杨家将历史上是怎么说的?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
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
王洗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详见(《刘娥》第五章西夏之乱)可能是由于王洗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在杨家将的传说中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杨家将历史真相:杨延昭为什么称为杨六郎?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
中国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 他到底是杨业的第几个儿子?

中国历史故事-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他到底是杨业的第几个儿子?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他们的精忠报国,血染沙场让许多人钦佩赞扬。
杨延昭,作为杨家将故事中的第六个儿子,因为其在七子之中天赋最高,成就最大,所以最为人们所熟知。
在各类话本小说演绎中,杨延昭是金刀老令公杨业的第六个儿子,依照顺序称为杨六郎,籍贯麟州。
杨六郎是杨家七子之中,最为聪慧之人,可谓有勇有谋,能文能武,以一素缨蘸金枪为武器,兼具父兄的优点。
杨家是将门世家,六郎在铜台关救驾之后,因功被封为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
后来杨六郎与柴郡主相爱,两人结为夫妻,育有杨宗保、杨宗勉两子。
金沙滩一战,可以说是陨星之战。
杨家七子,最后只有杨六郎成功突破重围,正应了七子去,六子回的偈语。
金沙滩谈判,杨六郎跟随哥哥前往。
却不料在谈判途中,杨大郎假扮的宋太宗被天庆王识破,由此引发战斗。
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下,杨业命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光左路进攻,杨业和六郎延昭、七郎延嗣走中路突破,四郎延辉、五郎延从右路冲锋。
在敌军的重重包围及不断的增加兵力的情况下,最后只有杨六郎杀出了包围圈。
回到京中,杨六郎状告潘仁美想为父兄报仇。
奈何当时潘仁美的女儿是皇帝爱妃,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最后还是在寇准的帮助下,才给潘仁美定了个发配充军的罪名。
杨六郎不甘心害了自己父兄性命之人,如此轻快的便脱了身。
于是在寇准的帮助下,在潘仁美发配充军的途中,将人杀害。
此后仍然为国家守卫边疆,抗击辽军,成为三关大帅。
这是小说中的杨延昭,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的确也是一位抗击辽军的大将。
在身为北宋著名抗辽大将的父亲的带领教导下,杨延昭也成为一名极其优秀的将领。
在与辽军对战时,作战勇猛,威武无双,给敌军和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他的父亲杨业去世之后,杨延昭扛起了父亲守卫河北抗击辽军的重任,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百姓。
在话本演绎中,杨延昭共有七子,分别是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从、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
杨家将真实历史

杨家将真实历史:佘太君和穆桂英根本不存在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
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
杨延昭为什么称为杨六郎?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
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第一代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后来,年少英武的杨重贵改名为刘继业。
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
《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
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30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
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
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
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
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
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
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
起初各路进展顺利,后遭辽国十余万大军反击,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认为不需要与敌人决战。
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
杨家将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

郎。
火 器 。辽 军 又死 伤 无 数 。 当然 , 正 如 赤 壁 之 战借 助 老 天 的 东风 起 , 而 正 当辽 军 的攻 势 如 潮 遂 城 岌 岌 可 危 之 际 ,
岁。
而更能显示他 的军事奇才 的神来之笔 , 是潘老将军智勇平南汉小国。当时的南汉政 治一片黑暗,当朝皇帝刘银为保皇位安稳长 久, 竟然杀尽所有 的亲兄弟才肯罢手, 还 出兵
千 古奇 冤 潘 仁 美
1 5 万 北犯 中原。当时 的潘仁 美时任 湖南主
将, 把此 事 奏 知 北宋 朝 廷 , 接 到朝 廷 命他 领 兵
军 士 兵着 实恐 惧 到 了极 点 ,这 黑 压 压 不见 边 郎从此美名扬 ……
际的辽军旗幡帐篷辎重,即使不打仗就这般
宋真宗景干耗着, 也真够 宋兵喝一壶的哩 ! 并且辽军 向 亲率 3 0万大军 , 绕过杨延 昭的防区, 向土地 城 内还射 入一封信给杨延昭,扬言不投降的 肥 美 的 中 原杀 奔 而 来 。主 战派 的宰 相寇 准 命 话, 辽国 1 O万大军将踏平 小小的遂城 ; 若 肯 杨延昭所部主动进攻辽国房 山,牵制辽军 的
战, 并与 辽签 订 了屈辱 的 《 澶 渊之 盟》 。
割据势力 ,口 了 别摁倒 了葫芦瓢又起 。思来想
杨 延 昭 的 内心 深 处何 等 得 憋 屈 、郁 闷 与 去,宋太祖皇帝想到 了潘仁美前去后周面见
忧愤 , 本可借此天赐 良机, 一则可杀敌报 国, 众文武大臣是最佳人选。 潘仁美单人独骑 , 很 z . N也可替父报仇 ,自己的雄才大略也可风 有 些慨 然 悲壮 地 来 会 后周 的文 武 百 官 。他 是 采尽展……这就是历史上杨六郎真 实的生活 怎样的唇枪舌剑战“ 群儒” 后人不得而知 。倘
杨家将的真实历史故事

杨家将的真实历史故事中国民间有两家⼈英雄事迹,妇孺皆知,其⼀河南岳家军,其⼆⼭西杨家将,杨家将是讲解中不可或缺的⼀环。
杨家七郎⼋虎并⾮真实历史,害死杨业的也不是潘美。
宋史对杨业的功绩记载也是不值⼀提,⽽是其对⼿辽史则对其⼤书特书。
下⽂对杨家将的介绍还是相对客观,篇幅有重复仅看前半段即可。
【杨家将故事】⾸⼊太原,后降北宋 提起杨家将,⼈们⾸先想到的便是杨业。
历史上,这位名震千⾥的⼀代名将,20多岁便⼊事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任侍卫新军都虞侯。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后周政权,建⽴⼤宋王朝,全国统⼀⼤局已定。
杨业向北汉皇帝刘继元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
但他深感刘⽒厚遇之恩,并未变⼼投宋,⽽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
后来,北汉战败,杨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
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的亲信前去劝降。
见到刘继元派来的劝降使者,杨业悲愤地⼤哭了⼀场,投降了宋朝。
宋太宗因他常年与北⽅少数民族作战,经验丰富,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都部署潘仁美共同担负起了⼭西防御契丹的重任。
实际上,潘仁美只是挂了个虚衔,重担全部压在代州前线杨业的⾝上。
⼀战扬名,⼈称—杨⽆敌杨业不负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军出⼊的各个要道⼝,连续修建了阳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寨、⼤⽯寨(均在今代县、繁峙境内)6 个兵寨。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 980年)三⽉,契丹⼗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堵截和奇袭办法,⼤败契丹军,杀死他们的节度使、驸马、侍中肖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
从此,敌兵⼀见“杨”字⼤旗,便吓得⼼惊胆战⽽不战⾃退,称杨业为“杨⽆敌”。
朝廷由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
杨业驻守雁门关⼋年之久,契丹军始终不敢侵⼊⼀步。
杨业的显赫战功,使得⼀些⼼胸狭窄的同僚妒⽕中烧。
⼀些⼈给宋太宗写匿名信,诋毁杨业。
宋太宗没有轻信,⽽是把这些谤书封好交给杨业,表⽰了对他的信任。
历史上的杨延昭到底是谁

历史上的杨延昭到底是谁杨延昭又叫杨延朗、杨六郎,他之所以叫杨六郎是因为辽国人视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为克星,而杨延昭就像这一颗克星,所以杨延昭有了杨六郎的名字。
杨延昭之所以让辽国人这么害怕,是因为他是北宋的一个将领。
杨延朗的父亲是杨业,他也是一个将领,在他的影响下杨延昭从小便和父亲一起出征战场。
在雍熙三年的时候杨业带领军队攻打应、朔等州,当时他的儿子已经二十九岁,是队伍里的先锋。
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他们终于成功地拿下了朔州。
杨延昭的父亲去世了之后他担起了父亲的责任,一生功劳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多次地打败了辽兵进攻。
杨延昭不仅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还是一个喜爱军队的人,以至于杨延昭把所有的赏赐都拿来犒劳军队,而对自己的家事没有过问,所以他的全心都在军队中。
尽管他的地位很高,但是他并没有很大的架子,对自己像对士族一样严苛,在战场上取得的战功也归给自己的部下。
军队中人人都愿意为这个严厉但是爱兵的将领效力,这也成就了杨延昭的伟绩。
杨延昭评价一:杨延昭首先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在杨延昭随父出征的时候,杨延昭曾经在其父杨业攻打朔州的时候担任先锋,在朔州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据说杨延昭曾经被敌军射穿了臂膀,但是杨延昭却丝毫不以为然,带着受伤的臂膀越战越勇,让辽军大为震撼,杨延昭可谓是勇冠三军。
后来杨延昭作为遂城的守将,辽军一路南下,攻取了很多的城池,来到了遂城城下,杨延昭利用寒流来袭,让军兵在城墙上泼水,于是整个城墙被冻住,变得既坚固又滑溜,辽军无法攻克遂城,于是撤退,杨延昭举兵掩杀,获得了大胜。
由此可见杨延昭实在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
杨延昭评价二:杨延昭是一位不错的将领,但是却也是一位不通吏治,对军中的文书和诉状没有审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杨延昭是能武不能文的一个人。
据说杨延昭在高阳关副都部署任上的时候,因为自己不具备管理的能力所以将一切事宜都交给一个小军官周正处理,导致了周正为奸作恶多年,杨延昭也因此受到宋真宗的告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家将长子杨延昭为何被称为杨六郎
在民间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演义》中,老令公的第六个儿子杨六郎(杨延昭)披肝沥胆精忠报国,颇有乃父遗风,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历来为后世称颂。
但根据《宋史》所载,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
也就是说,历史上真实的杨延昭并非是演义中所说的杨家的第六个儿子。
与演义相同的是,《宋史》记载杨业确有七个儿子。
但与演义不同的是,《宋史》记载这七个儿子中,除了一子战死外,其它众子都得以善终,并未阵亡、出家或流落番邦。
那么,身为长子的杨延昭为何被称作“杨六郎”呢?原来,这个“六郎”与兄弟排行无关。
熟悉一点天文学的人都知道,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视为将星。
杨延昭守卫边境20多年“智勇善战”,令辽军见之丧胆,其威名为辽人所畏。
辽人认定他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对于这一点,信史有确切记载,《宋史》云:“延昭智勇善战……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
杨六郎本名杨延朗,后因避道士赵玄朗(财神赵公明)的讳,改名延昭,为北宋名将杨业的长子。
五代时北汉天会元年、后周显德四年,也就是公元957年,杨延昭出生于山西太原城。
当时他的父亲杨业在北汉为官,杨延昭青年时代是在北汉度过的。
杨业说过“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见《宋史·杨业传》)的话,可见杨延昭的青年时代是随着父亲参加过战斗的。
杨延昭之父、骁勇善战的杨业深受北汉君主的器重,他被任命为守边将领,与辽国角逐了很长时间,因而有着丰富的守边经验。
史书载,由于他军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称之为“杨无敌”。
在北汉君主刘继元投降北宋后,杨业仍坚持战斗,在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来劝降后,杨业才大哭着归降。
归附北宋后的杨业依然受到宋太宗的器重,并被授予左领军大将军,镇守边关,亦成为北宋的著名将领。
杨延昭也由此随着父亲经历了不同的王朝。
北宋建立后,面临着来自北部辽国的威胁。
此时,辽国的疆域,西起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今蒙古高原北缘和外兴安岭,东抵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边界分别与西州回鹘、西夏相接,东段在今内蒙古、山西、河北境内与北宋为界。
实力强大的辽国频频进犯北宋边境,为此,北宋决心解除来自辽国的威胁。
杨延昭在北宋历史上的亮相,是在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伐辽的战争中开始的。
这一年,宋军分山西、河北两线进攻辽军。
西路主帅是潘美,杨业为副帅,28岁的杨延昭为先锋。
宋军在杨家父子的率领下,在雁门关外进攻辽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收复了许多城池。
杨延昭的勇敢也初次让辽军见识。
史籍记载,在攻击朔州时,杨延昭担任先锋攻打辽军城池,胳膊不慎被流矢射穿,但他仍然坚持战斗而且越战越勇,并最终率军顽强地攻下了敌城。
而由宋太宗亲自率领的东线,则在高梁河大败,不得不南撤,因此大批辽军压到西线。
当时辽兵势大,杨业认为不可与之硬拚,但随军护军刘文裕等邀功心切,令其进军。
杨业哭谏,但仍未被采纳。
不得已,他率兵进攻辽军。
出发前,他请潘美和刘文裕等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并准备强弓手以等候他转战至此给以接应。
潘美等如约安置了伏兵,但等了很久也不见杨业回来,他们以为宋军一定取得了胜利,正在追击辽军,因此决定撤兵。
而此时,杨业率领的宋军与辽军激战正酣。
宋军伤亡惨重,直到黄昏时分,杨业才带领残部按事先约定来至陈家谷口,却不料根本没有见到宋军的影子。
杨业孤军陷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被俘。
在辽营中,杨业宁死不屈,最后绝食三日殉国尽忠。
与杨业一起殉国的,还有他的一个名叫杨延玉的儿子。
杨业殉国后,朝廷给潘美贬官三级,将刘文裕等革职罢官。
同时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加此!”荣誉表彰之余,朝廷还给予杨家以丰厚的物质奖励。
此役杨延昭突围后,于八月间以丁父忧之名回到河南郑州。
丁忧三年后,杨延昭再次应召抗击辽军,担任保州沿边都巡检使,扛起了边关抗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