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整脊手法的绝密手法

合集下载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揭开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整脊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颈腰疾病,其疗效是众所周知的,但其治疗机理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由于得不到科学的解释,所以在外行看来,中医整脊术就很“神秘”。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医骨科高级研修班——整脊专题研修班上,北京光明骨伤医院院长韦以宗主任医师提出的“一说二论”,即“脊柱圆筒枢纽学说”、“椎曲论”和“椎体板块移动论”,科学地诠释了中医传统的六大整脊疗法,即旋转法、牵引法、悬吊法、垫枕法、枕缸法和整盆法的治疗机理,自此揭开了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为中医整脊技术进一步数据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开辟了道路。

韦以宗在深入研究中医整脊术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800多例颈腰痛病例进行临床治疗的体会,认为中医传统整脊技术是依据中医整体观的脊柱认识论作指导的,而中医的脊柱认识论与现代机能解剖学的主要观点不谋而合。

机能解剖学是现代新兴的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机能的角度认识人体解剖,认为人体的机能与形态结构是统一的。

韦以宗的“一说二论”,就是从脊柱机能解剖学的整体观、系统论着手,在将脊柱系统分为静态骨结构系统、静态关节结构系统、动力肌肉韧带系统和神经调控系统四大系统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传统的“体相观”,对中医整脊术的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

一、圆筒枢纽学说中医自《内经》的“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之说,到明代名医汪机的“有诸中,必形诸外”,都是认为人体内部结构会反映在体表,所以可从体相来认识人体内在结构,这就是中医的“体相观”。

《医宗金鉴》指出,正骨需“素知体相,识其部位”,韦以宗据此将中医整脊术与中医的“体相观”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圆筒四枢纽”说,即将躯体比拟为由脊柱作为轴心支柱的三个圆筒,这三个圆筒分别为头颅、胸廓和骨盆,连接这三个圆筒的脊柱上有四个“枢纽关节”,它们是头颅与颈椎连接的“颅椎枢纽关节”、颈椎与胸椎相邻的“颈胸枢纽关节”,胸椎与腰椎相邻的“胸腰枢纽关节”,腰椎与骶椎相邻的“腰骶枢纽关节”。

脊柱与健康,整脊疗法复位手法(带图讲解)

脊柱与健康,整脊疗法复位手法(带图讲解)

脊柱与健康,整脊疗法复位手法(带图讲解)
导语:
脊柱健康很重要,脊柱异常会刺激相应脊神经、内脏神经及自主神经引起头晕头痛、耳鸣、眼胀近视、咽部异物感、颈源性高血压、胃胀、胃痛、食欲不振、便秘、心悸、失眠等内科及五官科症状,针对相关脊椎节段进行整脊,效果立竿见影。

1、寰枢关节错位常引起
头晕、头痛、失眠、颈性高血压
(寰枢关节复位手法)
2、颈椎中段错位常引起
眼干眼胀、耳鸣、鼻炎、胸闷、呃逆、口腔溃疡
(颈部中段复位手法)
3、颈椎下段错位常引起
颈部不适、手麻、心律失常、咽喉症状
(颈部下段复位手法)
4、胸椎上段错位常引起
咳嗽哮喘、胸闷胸痛、心悸、胆胀
(胸椎上段复位手法)
5、胸椎下段错位常引起
腹胀腹痛、食欲不振、血糖高
(胸椎下段复位手法)
6、腰椎错位常引起
便秘、月经不调、小便异常
(腰椎复位手法)。

转载 整脊术

转载 整脊术

转载整脊术[转载]整脊术2011年05月30日````整脊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现代医学观点诠释先贤的经典,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推拿手法.仅供从事推拿的朋友鉴赏.```(一)手的练习(1)取一根头发放在桌面上,用一张纸盖住.左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轻轻触及头发的走行方向.反复触摸,增强手指的敏感度.以后逐渐增加纸张的数量,三指指腹轻微下压触及头发的走行方向及粗细.再增加纸的厚度,直到手指不能触及为止.(2)方法如上.右手离桌面约10公分,右手食中无名指的指腹从上方迅速向下戳,触及头发后,右手迅速提起.在极短的时间内,感知头发的走行和大小.左手同右.手指向下的速度适宜,防止挫伤手指关节.在练习过程中,纸张可换成布料,头发也可换成其他细小器物.(3)大拇指的练习.右手大拇指放在左手的掌骨或者近节指骨的背侧面,稍微施压并从近端向远端滑去,感知骨的形态和皮下组织的形态和大小.(4)取脊柱模型一具,用手先触摸胸椎的棘突\棘突间隙\椎弓根部\横突.用毛巾盖住胸椎继续触摸以上部位,在用折叠的毛巾盖住胸椎继续练习.逐渐折叠毛巾次数以增加厚度,达到冬季衣服的厚度即可.用(1)(2)两法触及胸椎的后侧的各个部位.依次类推,分别向上触摸颈椎\腰椎\骨盆.(5)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即可在自身的四肢骨上进行触摸练习(二)手肿痛的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由于用力不当,可造成术者手指关节肿胀\疼痛.经过休息或者温水浸泡可自行缓解.重者可以用手轻拉捻动患指.(1)脊柱骨的摸法(一)胸\腰椎的摸法胸椎的棘突呈瓦状排列,棘突与横突呈等边三角行.胸椎的弯曲度约为60度.用戳法在脊柱中间从上往下反复戳摸,感知棘突连线是不是在正中线上.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棘突向同一侧偏歪,我们就叫脊柱侧弯.一个或两个棘突偏歪我们就叫脊柱第X胸椎侧摆.一个胸椎棘突过度向下与下位椎体的棘突间隙变小,这个胸椎的椎体就会上抬,我们就叫它仰倾,也叫抬头.反之,就叫它俯倾也叫低头.如果发现一个棘突向左偏歪后,你就会在棘突的右侧根部触摸到隆起的椎弓根.从根部向外约两指出触摸到隆起的横突.我们认为椎体发生了侧旋.吻合的上下关节突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关节半脱位.椎体间就形成错位着锁,以维持脊柱生理的代偿功能.抬头\低头\侧旋\侧摆不是单独发生的,都是从不同轴向描述的胸椎的运动状态,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找到胸椎运动的轴向,才能找到纠正错位的力的方向.胸椎在纵轴上的也会有前后运动,胸椎向前移位,脊柱表现为下陷.胸椎的弧度变大.多个胸椎向后发生移位,脊椎表现为后凸畸形,也叫驼背.胸椎的弧度边小.腰椎的摸法同胸椎.腰椎的前移位叫滑脱,后移位叫腰椎变直.(二)骨盆的摸法骶骨在六个轴向上均可运动.骶骨先摸上位骶中嵴,依次触摸中间骶中嵴和下位骶中嵴.在下腰椎X光侧片上,腰骶角增大时上位骶中嵴向前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后移位.我们称之为骶骨点头.上位骶中嵴触摸不清,下位骶中嵴触摸时隆起.腰骶角减小时,上位骶中嵴向后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前移位.触摸时上位骶中嵴明显突起,下位骶中嵴下陷.这是骶骨在横轴上的运动形式.在纵轴上同样有旋转运动,在X光片上是不容易发现的,骶骨左旋时,右侧骶骨粗隆\骶外侧嵴隆起,触摸时应手,感觉明显.右旋时相反.骶骨在斜轴上的运动,也有左右翻转运动.骶骨向左侧翻转时,左侧骶骨粗隆下限,不宜触及,右侧骶骨下侧部突起明显,并伴有强烈的触压痛.骶骨向右侧翻转时情况相反.颈椎的摸法较为困难,故另述.筋的摸法<<素问>>:宗筋束骨而利关节也.筋有刚柔之分.刚者附着关节而束骨,柔者超越关节互相交接,稳定关节.筋主要是指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椎间盘关节软骨盘等软组织.筋有筋位,各守其则.筋在病理情况下,有筋断筋转筋歪筋柔筋结筋萎等形态表现.<<医宗金鉴>>:筋隆起骨必错缝.就是说骨的生理力学系统紊乱,它相邻的筋同样会以病理形态表现出来.筋附着在骨的表面,一旦发生隆起,那么它下面的骨一定发生了错位.对于脊柱骨来说,位置较深,形态不规则,不宜触摸.先触摸隆起的筋就变的非常重要.摸筋是寻找错缝骨的向导,为整复做好准备.触摸到隆起的筋时,还要注重感知其形态性质深浅大小,为下一步的理顺做好准备.颈椎的形态各异,结构不同,棘突变异较大,重要的神经血管在此经过,触摸困难,因此另述.第一颈椎的摸法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两臂向前弯曲,两手掌重叠放在床上,额部枕在双手上,颈部略向上弓起,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术者端坐,面向患者,两手放在患者头枕部,两手中指分别触摸两侧的乳突.再向下向外约0.5公分,轻轻用力触摸,即可摸到第一颈椎的横突和横突的前部,此时感觉两侧横突的长短\高低.以此判断第一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转.两手指沿两侧横突向内触摸,触摸到隆起椎弓的后侧,还可以触摸到隆起的筋.颈椎触摸的力度要合适,不可用过力,更不能盲目触摸.第二颈椎的摸法医患体位同前,在颈部后侧中间可以触摸到分叉的棘突,并不做为重要的标志.继续向外可以触摸到颈椎弓跟的后侧,再向外触摸到第二颈椎的横突和横突的前部,此时感知左右两侧横突长短高低,静心感知附近的筋的变化.以次判断第二颈椎的运动形式.在颈椎X-光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钟士元在魏征龙丛花的基础上,对颈1的错位给予清晰明确的分型,可以借鉴.第一二颈椎错位可引起头面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头昏眼干视物不清晰失眠健忘的病症.1983年美国颈椎病研究学会确定的脊椎关节半脱位是:可能由椎间盘退行性变所引起的伴有关节突压迫,而脊椎小关节面没有破坏的一种非创伤性损坏.如何理解压迫二字的内涵,有的教科书认为是相互接触的两个关节面之间的向前或向后移动,也有的说至少移动3毫米以上,或用脊柱生理力学紊乱等模糊的概念来解释描述脊椎关节半脱位.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物体的运动给予形式和数量的研究,物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的运动都看到平移旋转变形三种运动形式的合成.物体在空间运动距离可以用三维坐标系来确定.在人体上要确定两个原点(1)第二胸椎,(2)两踝连线中点.正Y轴垂直向上,正Z轴正对前方,正X轴向左.原点在人体中灵活移动.椎体在Y轴上有上下前后旋转两个自由度,在Z轴上也有前后左右旋转两个自由度,在X轴上有左右和两个方向的旋转运动.在脊柱关节半脱位的定义中只有前后一个自由度的运动,而忽略了另外5个自由度上的运动.因此是欠妥当的.人体的头颅胸廓骨盆三个球体在肌肉的作用下,形成各种姿势.有人计算大约有130000000种体位.每一种姿势都是由单一的平移和旋转组成.人体姿势的改变使某一节段的脊椎发生移位和旋转,导致相邻椎体的吻合破坏(关节面吻合紊乱椎间盘变性).半脱位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骨错缝和由此引起的神经干扰.骨错缝会引起骨的变形(另述),变形骨可以产生应力诱发电位,在变形骨的凸侧产生正电荷,破骨细胞促使骨的重吸收;凹侧产生负电荷,成骨细胞促使骨的再生.即骨质增生(另述)该电位的特性如下:(1)频率1-75Hz;(2)电流10-20毫安;(3)电压0.005-0.5伏特.这是用高低频磁疗治疗仪治疗疼痛的理论基础.神经干扰的四种形式:(1)神经根受压(2)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异常的机机械张力(3)躯体内脏异常反射(4)电神经干扰以上三种形式我们都接触过,这里只介绍电神经干扰.1980年Harrsion 证实在超低频范围的频率可影响动物的白质功能.1-75Hz这个范围也即是所有动物脑电波的频率.因此,她提出了神经干扰的一种新类型的假说:电神经干扰.简要概括为异常的躯体姿势使得异常的应力和应变作用于椎体,从而导致节段性的脊柱紊乱.这种变形造成在脑电波范围的应力诱发电位,该诱发电位可影响中枢神经和脊髓的白质,形成干扰.任何脊柱关节的错位都与某种类型的神经障碍有关,这种错位就是脊柱关节半脱位.因此,半脱位是一种电现象.脊椎关节半脱位有两种类型:(1)头\胸廓\骨盆异常的体位平衡(2)韧带\椎间盘损伤后节段平移.不管何种形式的脱位,只要纠正脊椎关节半脱位,就能使异常的体位姿势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第34颈椎的摸法第34颈椎的棘突较短,排列紧密,触摸困难.医患体位同前.(1)术者两手中指在第2颈椎横突向下触摸,就可以摸的34颈椎的横突,向前触摸的34颈椎横突的前部.以次判断34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转.(2)术者两手中指在颈部后侧,轻轻拨开后群肌肉,并向中线挤压,就可以触摸到棘突根部,向外触摸到横突的后侧的根部,如果34颈椎发生了错位,在这里还可以摸到隆起的筋.(3)术者两手中指在颈部后侧,轻轻拨开后群肌肉,并向中线挤压,轻轻向下连续触摸34567颈椎的横突时,你的脑海里就会出现火车道的印象.此时可以感知整个颈椎有没有发生反弓变直侧弯.第34颈椎出现问题,可引起咽部异物感牙疼咽喉炎等症状.纠正错位的34颈椎,咽部的一些异物感,可以立即消失.第567颈椎的摸法(1)医患体位同前.基本手法同前(2)567颈椎的棘突逐渐变大,是可以触摸到的,棘突间隙也逐渐清晰.从两棘突间隙的大小也可以初步判断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仰倾或俯倾.从两侧的横突长短高低判断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旋转.在一个水平面上,触摸相邻两个颈椎的横突时出现了台阶感,那么其中的一个颈椎必然发生了错位,这是一个特征.下位颈椎错位时,隆起的筋表现较为明显,更容易触摸.(3)第7颈椎的棘突最大,是重要的骨性标志.在颈椎病患者中,以第7颈椎的棘突作为标志却容易出现错误.远不如以横突定位准确.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华陀捏脊法

华陀捏脊法

华陀捏脊法五步骤轻松正脊椎丹道养生武医堂的博客2015-02-03 10:41我要分享10多人脊椎歪七扭八的,不正,其实只是脊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绷的太紧不够放松而拉扯脊椎所致,这种人不放松此处的肌肉,光去整脊不会有效;要放松肌肉,“华陀捏脊法”是非常好的方法,特此推荐!捏脊“华陀夹脊穴”在中医属于经外奇穴,沿着脊椎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在脊椎棘突下旁开5分,左右共三十四个穴,贯穿整个后背。

上半部可治上肢及胸部疾病,下半部则可治下肢及腹部疾病,除了针灸效果好之外,用手指捏拿也可达到很好的疗效。

“华陀捏脊法”即是徒手沿着脊椎两旁由下往上捏拿,通经活血,调和五脏六腑,对治局部的肩、颈、背、腰疼痛更是效果显着。

尤其此法简单易学,立即见效。

动作分解及说明:一、先用双手拇指及食指夹起腰椎两旁的皮下组织(也可从尾椎开始),食指及中指在前导引,拇指下压并往前推,一松一紧,由腰部开始往肩颈部有规律地捏。

最好不要中途间断,让“气”能上下贯通,不致堵在某处。

二、到颈部时,手顺着脊椎滑下来,把气由上导到下,再重覆第一步,由腰或尾椎往上捏脊,至少做三次,之后再针对患处局部加强。

若力道掌握得宜,三次后背部便松了,会有通体舒畅之感。

症状较严重者在捏完后的几天内,背部还会有疼痛感,但会越来越轻松,不必担心!三、遇到肌肉僵硬、阻塞严重的情况,被捏者可能会疼痛难忍,此时动作可放缓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开),让对方可喘口气、放松一下,免得事后翻脸或飞拳相向。

还有手指甲不宜过长,免得刮伤被捏者。

四、大人小孩均可捏,小婴儿则建议用食指及中指沿脊椎两旁按摩即可。

五、捏脊时间不拘,但饭后不要马上趴着做,以免因压迫反造成肠胃不适。

整脊手法应用的技巧、范畴和操作歌诀_崔彦杰

整脊手法应用的技巧、范畴和操作歌诀_崔彦杰

一、整脊手法的应用技巧:
整脊手法主要以“稳、准、轻、巧、快”见长。

“稳”是指手法操作要平稳自然。

如何做到稳?首先要的患者的偏位情况了然于心,对患者的体征、肌肉的僵化程度、关节的松紧度等做一简单综合的判断,心中有数后在手法操作时才能运用平稳自然;
“准”是指手法操作定位要准。

如何做到准?要根据需要矫正的部位,精确的调整前屈(或过伸)侧曲的角度;
二、整脊手法的应用范畴:
脊柱侧弯症
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嗜睡、耳鸣、颈部发紧、发皱甚至僵硬疼痛、落枕、手臂麻木、肩背酸痛、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

胸椎病:背痛、胸闷、岔气、气短、心慌等。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等。

美体治疗:驼背、斜颈、斜肩、翘臀、内外八字脚等。

常规脊椎保健延年益寿。

三、整脊手法歌诀:
整脊手法三字经:安全性、记心中、要排除、禁忌症、先定点、再锁定、假动作、为放松、巧用劲、快闪动、勿蛮力、用寸功、力深透、短行程、莫犹豫、一气成。

中华整脊医学协会崔彦杰。

正骨手法培训之脊柱整复三十六法

正骨手法培训之脊柱整复三十六法

2.椎体棘突前倾后仰纠正法 一般讲,颈椎棘突前倾和/或轻度后凸时宜后仰复位,椎体棘突后仰 和/或曲度过深时要前屈复位。腰椎棘突前倾后仰曲度变化不大。颈 部触诊时,颈5以上取前屈位,下颈段取后仰位。以患者腰椎棘突右 偏前倾为例:病人端坐,两脚分开与肩等宽,右手自然搭于头部, 左手抱在胸前。术者坐于病人身后,触诊查清偏歪前倾棘突,助手 面对患者站立,两腿夹在患者左下肢,按住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 坐姿势。术者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出,掌部搭在患者左肩上;左手 拇指向左下方扣住右偏前倾的棘突,右手压患者左肩使身体前屈30o, 接着向右侧平旋至45o,尔后术者以右上肢牵引患者向后内侧旋转。 在此过程中,助手施以助旋力。力点到达时,左手拇指向左下方扳 动棘突,此时可感到指理顺,同时松动腰肌。 复位完毕。
正骨手法培训内容之脊柱整复三十六法 1.单多个棘突偏歪纠正法 以第五颈椎棘突向左偏歪为例:病人端坐,头部前倾 10o~20o,向右偏15o左右(摆位)。术者立于病人身后,身 体贴在病人背部。颈部触诊,查清偏歪棘突(触诊过程中, 左手触诊,触摸椎体棘突四条线时,右手放在病人下颌部; 改变病人颈椎曲度时,右手放在病人额部)。术者左手拇指 顶住偏歪棘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右侧胸大肌靠在病人右 枕部,右前臂掌面紧贴病人下颌体,掌心抱住左枕部(以固 定患者头颅),向上牵提并向右侧旋转。此手法有时可完成 三次复位;部分病人旋转至45o时即可听到复位音:大多数病 人旋转至60o~70o时能听到复位音;若上两次未实现复位, 再将病人头颅后仰10o~20o,后仰的同时,左手拇指向前外 方顶推偏歪棘突,此时感觉指下椎体轻微错动,往往伴随复 位音。然后以持续力将病人头颅送回中立位。如此再反向操 作一次,其他手法同上,只是接触偏歪棘突的拇指的动作由 顶推改为扳。最后顺压棘突和项韧带,松动两侧颈肌。复位 完毕。

龙氏整脊

龙氏整脊

龙氏整脊治脊疗法-------正骨整脊手法要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1、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环关节、环枢关节错位。

病人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

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低头摇正法适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度,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之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将头转动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复位。

3、侧头摇正法适用于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低枕,颈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另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处,将头抬起(侧屈)进行转动摇正。

4、(1)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要配合用阻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4、(2)侧卧摇肩法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副损伤。

5、侧向搬按法适用于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

病人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病者头托起作侧屈活动(先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的手同时作一搬按闪动力,可听到关节弹响,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

6、挎角搬按法适用于2~4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位者病人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将其头偏向健侧前屈位,充分展开患病关节,轻按摩其下位颈部紧张之肌肉,使嵌顿之滑膜退出,揉捏颈肌放松后,术者一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隆起之下方,另一手扶其头顶或额部,先搬向健侧前外侧45度方位,后斜向外侧45度方位,重复3~5次即可。

中医整脊正骨学八法精要秘诀

中医整脊正骨学八法精要秘诀

中医整脊正骨学八法精要秘诀医整脊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积累,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

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

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

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

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

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

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

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

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

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

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

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

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

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

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

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

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

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腰椎病定位歌:一三七颈难前后,二五六椎侧弯难。

唯有颈二旋转难,颈椎有病垂先变,腰一有病前弯难,腰二病难左右弯。

腰三左右难转动,腰五不敢往后弯前后左右都难动。

必是腰四病无疑。

第一步:检查偏歪错位的椎休。

首先确定第四腰椎的位置,两骨盆连线的中点即为第四腰椎。

向下则为五腰椎,向上逆推则可知三、二、一椎。

先熟悉脊椎定位歌:颈七腰五胸十二,肩胛胸七盆骨四。

大椎颈七向上推,逆推方便定病位。

所谓逆推:是由下向上推按。

经多年经验本法对脊椎偏歪,增生比向下推按更容易,更方便定位。

检查方法:1、用拇、食二指分开由下向上推按,仔细体会有无硬结,条索状或压痛点等异常情况。

2、望诊法:正常的脊椎若无病变则脊椎颜色无异常,当脊椎偏歪或错位日久则在相应的椎体附近出现:青紫,红等色或点状,片状的色素沉着,斑生在哪一椎为那一椎有病变,对应的脏腑也有病变。

3、看突起:哪一段椎体在人站立时向后突起则该脊椎必有问题。

突起一般不是单一,而是几全椎体“排状突起”胸椎上段突起为肺心病无误。

中段突起则为肝胃胆病。

当然凹陷也为病变。

记住:过人的观察能力,是造就一个名医的首要条件。

学会认真的观察是成功的前提。

第二步手法放松肌肉:凡腰腿病放松必须由胸七放松至承山穴为止,这一点为极大多数按摩技师或医生所忽视。

由上向下用按、摩、揉、推、拿、提、滚等手法放松,共3---5分钟。

第三步手法点穴:压痛点,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每穴按30—60秒。

指力不足者可用点穴笔代。

第四步手法复位:现在流行的“斜扳法”极易出医疗事故,本人在这个基础上改良后定为“旋扳法”。

本手法实即借鉴颈椎复位手法。

“旋扳法”:即利用上下,左右四种交叉旋转的力量(即内家拳的螺旋力)综合运用,上面在肩部的手必须要有向上向后的力量。

放在臀部的这只手必须向前向下的力量。

四力形成旋转力度。

则医生用力小,病椎易复位,病人无痛苦。

要点:1、严重腰椎病在复位时,病人必须将头转过来,面向医生。

2、腰椎上段及胸椎错位者,医生在肩部的力量必须大于在臀部的力量。

腰骶椎错位者,下部用的力量必须于上部的力量。

“旋扳法”适用于左右错位者,不适用于前后突出者。

曲膝扳骶法:病人仰躺,医生用一手拉起一腿曲膝向胸部按压,凡有病的那一侧椎体必压不到胸部,然后叫病人双腿曲膝,医生用一手横肘按于胫骨部并向下压,一手向上向前搬顶腰骶部,两手协同上下,一起用力。

本法适用于凹陷或前凸。

向后突者:用双手交叉按压法,按在病人病椎,叫一助手拉病人双腿向后拉。

两人同时用力,即可复位。

要点:后拉,下压必须同步。

第五步协同疗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本法的理论。

即:人是一个整体,一个人不论是胸椎,颈椎,腰椎。

那一个椎体有病变,必将影响其它的椎体,如果只在其病变椎体复位,而没有在其“协同病椎”复位的话,那么这个病只治好一半,完全有复发的可能。

腰一对颈五,腰二对颈四。

腰三对颈三,腰四对颈二,腰五对颈一即:腰一错位日久则颈五必有错位。

在腰椎复位的同时必需复位颈五椎才是完整复位手法。

望各弟子记住了。

记得自己几年前刚刚学习手法时,同学“密授”一颈椎手法,如获至宝。

后来机缘成熟,反复学习钻研各家各派手法,虽不能尽得其真传,亦往往有所得。

不经意发现了很多很好的手法,如颈椎滑脱手法,环椎手法,骶髂关节前错位手法等等。

虽有漏洞,但往往对临床有良效。

从迷茫走向成熟,用了几年的心路。

很多手法虽都是在学习其他各派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往往都是灵感乍现的结果。

偶然中有必然的因素。

一个好的手法的建立,简直需要一个太多的时间过程。

但学习的时候,也许几分钟就学会了。

所以手法的学习并不难,关键是老师肯不肯教给你的问题。

本篇所收集的手法,都是本人常用的手法,很多朋友一般两天就可以掌握了。

但有个手法是例外,就是冯氏手法。

结合朋友学习的体会,和自己的一些感悟,把冯氏手法的一些机理谈了出来,希望给大家以启发。

今天将自己所有的手法整理出来,旨在抛砖引玉,推动手法的发展,更希望广大手法爱好者尽量少走弯路,在手法上尽快成熟。

手法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境界。

2010-12-12序二正脊实践录第一版出来后,经过一年多的临床与实践发现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或错误的地方。

现重新修订,有删减的,有增加的,有些是根本上的改变。

此版增加了很多图片以便大家学习,此书凝聚了本人几年以来的所有心血,和研究成果。

写出新版只为启发大家的思路。

本人才疏学浅,错误之处难免。

谨以此书献给对手法长期执着的朋友!梁子峰2012-3-18夜一、环椎手法(一)旋前手法操作:病人坐位,以左侧为患侧(左侧横突隆起),术者左手虎口张开,食指等四个指头远端两节指节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桡侧指面抵住左侧横突,拇指抵住左侧枕骨下缘;术者右肘部托着病人的下颌,向右侧旋转病人头部,并后仰其头部,同时左手配合,待头部旋转力量到达左手食指下,术者以腰部发力,双手同时端提病人的头部。

往往会听到弹响声。

1、如果病人的横突只是单纯侧摆就用食指压在,旋转病人头部角度就可以拔伸发力了。

2、如果病人的横突侧摆,并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颌方向移动,就用左手桡侧勾拉住横突前侧,旋转病人头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

3、此手法的运用使环椎的矫正简单化了,定位,定性,这也是本人最满意的一个手法了。

4、横突侧摆旋前的手法好像国内外很少,此手法的发力技巧和以前本人发表的滑脱手法有相似之处。

是一个难得的好手法。

注:手法完善只是治疗方法的完善,但不等于疾病就可以治愈。

(二)旋后手法病人坐位,术者站病人身后,以拇指抵住风池穴饱满隆起处,另手肘部托住病人下颌,寸劲发力。

此手法适合环椎后错位。

此手法可以同样的手法调整颈2到颈6的后错位。

注:此手法是曾在中央保健团工作的王俊兴老师所赠。

二、枢椎手法枢椎错位通常表现在关节突,有时候也表现在棘突,因为棘突比较大,所以椎体失衡往往会表现在棘突的错动上,摸上去是有棱角,棘突左右不对称。

关节突错动,通常表现为隆起,用各种手法都可以调整。

有时关节突摸上去不明显,只有棘突的表现,或按压痛等。

而棘突的错动,好像冯氏就是棘突为定点发力。

今天解绍一种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颌,左手搭于病人对侧的头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侧,其余四个指头按压在同侧耳朵前方的面部,双手协调,左旋病人头部,感觉拇指下力量所至。

然后以腰部发力,端提病人的头部。

往往有卡塔弹响。

此手法适应于以枢椎棘突隆起为表现方式的错位,尤其是关节卡压明显者。

三、改良颈椎手法病人仰卧,不用枕头,术者站在病人头方,矫正手虎口张开,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关节掌面,抵住错位的关节突或节段突起;另手虚掌扶住对侧头部(耳朵及周围),辅助矫正手做健侧旋转及锁定,寸劲发力时双手协调旋转头部。

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2到颈6的矫正,尤其是侧弯者,不适用前曲大的颈椎。

2、此手法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有效,而且病人没有恐惧感,有人甚至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手法结束了。

此手法是用双手腕协调完成发力的,运动范围小,即使诊断错误也没事,因为发力时会有空虚感,可以有效的保护正常的椎体。

3、制动性好。

但此手法因是手腕发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

4、发力时,双手可以相互协调发力,如定点发力为主,或托头手发力为主,或双手同时发力。

辅助手发力方向是斜上45度。

四、颈椎滑脱手法数年前,本人就发现一种颈椎滑脱手法,感觉在临床上有很好的疗效,特录于下:以病人颈5滑脱,右侧横突侧突明显为例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马扎上,术者无名指和小指指端微曲勾压住病人颈5横突的前结节,拇指卡在病人左侧枕骨风池上方部位,食指卡压在对侧风池上方的枕头上;术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颌,以颈5为中心旋转颈部,旋转20—30度,试着轻提头部,以右中指无名指下紧张为度,然后瞬间顿提头部复位。

说明:1、此手法适应颈椎的滑脱或颈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乱,对颈椎整体强直伴有单椎体旋前,力线断裂一样有效果。

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强中指和无名指的力度,同时辅助右手让颈5以上形成整体,同时保护环枢椎。

中指和无名指压住前结节后,瞬间复位时没有发力动作,只是让牵引的力量达到颈5。

3、左肘托下颌时,肘尖正好放在下颌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样,尽量让病人在发力前舒适不紧张。

发力方向左上。

注意不能把牵拉力集中到环枢关节。

4、滑脱的椎体往往都有侧摆的表现,以一侧横突触觉明显为矫正侧。

强直型的椎体有单个椎体的侧摆旋前,触感也是一侧横突突出前移。

5、此手法最大的特点是着力点在横突前侧,操作时无名指和小指要求拖住软组织压在横突上,减轻病人疼痛。

五、颈胸交界手法颈胸交界手法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手法,手法操作要领:病人俯卧在枕头上,以下颌支在枕头上。

术者站在床头,右手用豆状骨抵住偏歪的棘突(歪向左侧),左手掌轻推病人右侧颞部,让其头部转到适当的角度(面向病人右侧),以豆骨下锁紧为度,术者左手旋推病人头部,右手(定点手)只是辅助作用,不发力或轻微抖动不发力。

说明:1、此手法适合调整C6、C7、T1、T2,2、此手法定点手几乎不发力,以往美式手法是向肩峰方向发力的,但临床效果很差,如果把发力手放在头部则可以最大限度的松解椎体。

3、此手法双手协调,把旋转颈椎的拉力定在定点手对侧的关节突上。

发力手在旋转头部的同时,定点手适时增加压力,以达到力学传导的效果。

六、美式胸椎手法(一)病人仰卧,我一手托其头部,病人双臂抱肩膀,我赞美手垫在病人的后背棘突下,以我剑突下方的上腹部压住病人的双肘部,与病人上身形成整体,上手抬起病人的上身离开床面30——40度,下手赞美手法掌心垫在要矫正的胸椎棘突上,稍稍离开床面,然后迅速将病人的胸椎滚压在床面上。

说明:一、胸椎手法对胸3——10有常规的松解和矫正作用。

操作时术者用前胸压住病人的双臂,病人的身体和医生的身体形成一个整体,用术者体重向前下方按压病人的身体,注意不是垂直按压。

剑突下方的三角区按压在病人的双肘部位,操作时似乎更方便。

而且加长了术者和病人脸部的距离,防止碰脸。

二、术者左手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将病人的脊柱打开,美式胸椎手法(二)病人仰卧位,双臂抱肩膀,低枕,术者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勾拉病人的手腕及手臂,旋转病人的身体,术者右手赞美手插于病人的患椎下,然后让病人从新躺平,左手臂及术者上半身的体重按压病人的身体,发力方向前下。

此手法适应胸3到胸10的后错位。

对肥胖或女性患者比较适合。

七、单侧胸椎手法操作:病人胸椎右侧隆起,或压痛明显,病人仰卧,低枕,双手抱肩膀,双肘重叠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侧,左手在病人右手腕关节处锁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动病人身体向右侧旋30——45度,同时我右手四指关节屈曲,伸到病人的右侧错位处,我左手及身体压到病人双肘,调整病人的旋转角度,让力点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关节上,做寸劲垂直按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