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甜食7大禁区
这4类“甜食”千万不能给孩子吃

这4类“甜食”千万不能给孩子吃我们都知道,孩子吃多了糖容易长蛀牙,还容易肥胖,并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
但其实现在的很多加工食品中都不是直接使用糖,而是使用“甜味剂”,那么这些含“甜味剂”的甜食能给孩子吃吗?糖精代表食物:蜜饯、酱菜、冷饮、糕点等。
糖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
因为价格低廉,它的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女**吃的果脯蜜饯里,大部分都添加了糖精。
科学研究表明,其致癌的可能性尚未完全排除,因此,应避免长期大量食用。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可用于酱菜类、复合调味汁、蜜饯、配制酒、雪糕、冰激凌、冰棍、糕点、饼干和面包,最大用量为/kg;瓜子中最大用量为/kg;用于话梅、陈皮类为/kg。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婴幼儿食品中不得添加糖精。
不宜食用人群:所有婴幼儿。
阿斯巴甜代表食物:可乐、防止蛀牙的口香糖、零食等。
阿斯巴甜也叫甜味素或蛋白糖,是天门冬氨酸和苯丙氨酸两种氨基酸结合并酯化的产物。
由于甜味接近蔗糖,甜度又是蔗糖的150-200倍,因为用量少、热量低,被广泛地运用在食品加工中。
阿斯巴甜是被我国政府批准使用的正规食品添加剂,在安全上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阿斯巴甜有摄取量的限制,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阿斯巴甜每日允许的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且孕妇及哺乳的母亲最好不要食用。
不宜食用人群:2岁以内的宝宝、患有苯丙酮尿病的宝宝、孕妇及哺乳母亲。
甜蜜素和安赛蜜代表食物:多数标明“低糖”、“无糖”、“低热量”、“减肥”的零食和饮料。
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和安赛蜜( 乙酰磺胺酸钾) 都是化学合成的甜味剂,在标明或宣传“低糖”、“无糖”、“低热量”、“减肥”的甜味食品和饮料当中,最常见的甜味来源就是这些合成甜味剂,常常和白糖混合使用。
它们既便宜又稳定,不含热量,不升高血糖,也不会引起龋齿。
目前我国使用的合成甜味剂都经过毒理学实验和多年的使用效果验证,在食品中的添加数量和范围都有国家标准把关,不超标的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可察觉的危害。
孩子的零食该注意什么

孩子的零食该注意什么
孩子都是小馋猫,平时不离手的除了玩具就是零食。
所谓“病从口入”,食物是紧密关乎孩子健康的,除了每日三餐要营养均衡,平时孩子吃的零食也要注意。
1.“三高”零食不宜吃
高糖、高盐、高脂肪类零食最好不要吃。
糖果、油炸食品、碳酸饮料、雪糕、冰淇淋等要少吃或尽量不吃。
2.中等量的脂肪、盐、糖类零食可以适当吃
诸如黑巧克力、牛肉片、松花蛋、火腿肠、酱鸭翅、肉脯、卤蛋、鱼片、蛋糕、月饼、怪味蚕豆、卤豆干、海苔片、苹果干、葡萄干、奶酪、奶片、琥珀核桃仁、花生蘸、盐焗腰果、甘薯球、干地瓜干等食品,都是比较理想的儿童零食。
另外果汁含量超过30%的果(蔬)饮料如咖啡、山楂饮料、杏仁露、乳酸饮料等、鲜奶冰淇淋、水果冰淇淋等。
3.低脂、低盐、低糖类零食是儿童可以常吃的
此类儿童零食包括:煮玉米、全麦面包、全麦饼干、豆浆、烤黄豆、香蕉、西红柿、黄瓜、梨、桃、苹果、西瓜、葡萄、纯鲜牛奶、纯酸奶、瓜子、大杏仁、水煮蛋、无糖或低糖燕麦片、松子、榛子、蒸、煮、烤制的红薯、地瓜、土豆、不加糖的鲜榨橙汁、西瓜汁、芹菜汁等。
幼儿园糖分监管计划

幼儿园糖分监管计划幼儿园糖分监管计划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甜食是很多人的最爱,对于幼儿而言更是如此。
然而,过多的糖分会对幼儿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个幼儿园糖分监管计划。
一、制定监管标准在制定监管标准时,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段和身体素质。
根据相关专家建议,每日摄入糖分不应超过总能量摄入量的10%。
因此,我们可以将每日糖分摄入量控制在20克以内。
二、实施监管措施1. 食谱设计为了确保每日摄入糖分不超过20克,我们需要设计合理的食谱。
在配餐时要注意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尽量避免使用高糖分、高脂肪、高盐等不健康的食物。
2. 食材采购采购时要选择新鲜优质、无添加剂、低糖低盐的原材料。
其中,果汁和饮料应该优先选择无糖或低糖饮品。
3. 糖分评估每日对供应的食物进行糖分评估,记录每种食物的含糖量和摄入量,以便于后期制定更加精确的监管措施。
4. 宣传教育向家长宣传健康饮食知识,在家庭中加强对幼儿糖分摄入量的关注和控制。
同时,向教师灌输营养知识和监管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5. 监督检查定期对食品供应商、餐厅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所提供的食品符合标准,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误用或新增高糖分食品等情况。
三、效果评估在实施计划后需要定期进行效果评估。
通过对幼儿身体指标、血液指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监管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同时要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监管措施,不断完善计划。
四、总结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幼儿园糖分摄入量,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
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家长和供应商共同配合,营造出健康的饮食氛围。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成长的机会。
幼儿园甜品区规则

幼儿园甜品区规则
幼儿园甜品区规则是针对幼儿园甜品区的规则。
这些规则旨在确保幼儿园甜品区的安全和卫生,以及保护幼儿园学生的健康。
规则应该详细说明幼儿园学生在甜品区的行为规范,以及如何保持文明礼貌。
同时,规则也应该说明如何处理学生在甜品区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甜品区的安全和愉快体验。
幼儿园甜品区规则应该定期检查,以确保学生在甜品区的安全和卫生。
幼儿园甜品区规则还应该说明如何学生在甜品区的购买和食用甜品的规则,以及如何确保甜品的质量和安全。
规则应该简洁明了,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遵守。
此外,规则还应该说明如何给予学生在甜品区的鼓励和赞扬,以激发他们对甜品的兴趣和热情。
育儿知识:宝宝吃零食也可以,避开7不宜

宝宝吃零食也可以,避开7不宜相信小宝宝们最爱的就是吃零食,但是,一提到零食,各位家长们就紧张起来,其实不必这样,很多零食是可以给宝宝吃的,只要你科学吃零食,就可以减少零食带给宝宝的不必要伤害,下面,我就给大家带来,宝宝吃零食的7不宜,各位家长一起看看吧。
1.不宜吃夜食不少孩子在晚餐之后,边做作业边吃零食,或者边看电视边吃零食,更有甚者上床以后还要吃零食。
这样进食的结果,必然导致进食过量,而这段时间,孩子又没有什么体力活动。
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体重超标。
2.不宜过多吃油炸食品我国儿童的营养特点是:蛋白质和热能供给充足,脂肪和食盐过多,而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2以及膳食纤维供给不足。
因此,应当适当减少脂肪供给,而增加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膳食纤维供给,如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现在孩子喜欢的小食品多是油炸食品,脂肪含量太高,如炸薯片、炸薯条、炸鸡腿、炸羊肉串以及干脆面等。
脂肪含量过多的食品还包括奶油蛋糕、冰淇淋、黄油类食品以及各种果仁,如花生、瓜子、核桃等。
油炸食品对食物中的维生素破坏较多,不宜吃得太多。
3.不宜过多食用高糖食品所谓高糖食品不仅包括加入太多蔗糖的甜食和糖果,也包括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食品,如膨化食品和饼干、面包,因此这类食物要少吃。
现在市场上的无糖食品渐渐多了起来,但它并不是没有甜味,而是用一种叫木糖醇的东西代替了糖的甜味,父母可给孩子选择这类食品,既安全也能满足宝贝的口感。
4.不宜过多喝饮料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绝大多数含糖均较高,如各种果汁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
同时这些饮料还包含可能会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的色素、香精和防腐剂。
有些儿童饭量不大,但体重却严重超标,究其原因,原来他们每天喝三四瓶饮料,使糖摄入量太多,导致肥胖。
有些体弱儿童大量喝饮料影响食欲,使正餐食量减少,妨碍身高、体重的增长,并可能出现多动、脾气暴躁及贫血等症状,国外称之为“果汁饮料综合征”,在我国也相当常见。
甜食对于儿童都有哪些危害

甜食对于儿童都有哪些危害甜食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更别说是对孩子了。
当然,过多的食用甜食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到底过多的食用甜食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呢?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明显缩短,并提出了戒糖的口号。
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对甜食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吃甜食的危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到。
据日本营养学家认为,儿童食用甜食过多是造成骨折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此外,如果体内的钙不足,宝贝可能出现肌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调节血压的机制紊乱等症状。
当宝宝正在遭遇这种麻烦时,减少甜食的同时,给宝宝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品,如乳制品、豆制品、海产品、肉类与蛋类、蔬菜以芹菜、油菜、胡萝卜、香菜、雪里红、黑木耳等含钙量较高的食物比较好。
过多的食用甜食会让宝宝的身体发胖,糖类在体内吸收的速度很快,如果不能被消耗掉,很容易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
在儿童时期更是如此,如果宝贝很喜欢吃甜食又不喜欢运动的话,可能很快会变成小胖子。
当宝宝正在遭遇这种麻烦时,控制糖的摄入量,减少宝宝吃糖果、甜点、喝甜饮料的量和次数,同时增加运动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宝贝患肥胖症的几率。
甜食中的蔗糖会促进口腔中的细菌大量繁殖,使牙齿脱钙、软化,产生龋齿。
专家支招:从婴儿期开始,就不要给孩子喝甜水、饮料,要多喝白水;尽量不吃糖果、蛋糕等加工零食。
当宝宝遭遇这种麻烦时,应该控制各种甜制品的摄入,要让孩子勤漱口、做到早晚刷牙,尤其是吃过甜食后,更要及时清洁口腔。
糖吃得多会增加宝宝体内血糖量,相应地降低体液的渗透压,使晶状体凸出变形,屈光度增高,容易导致近视。
此外,吃糖过多会导致孩子体内钙含量减少,使正在发育的眼球外壁巩膜的弹力降低,如果再加上不注意用眼卫生,易形成儿童近视眼。
专家支招:要想宝宝视力好,要少吃甜食,多吃一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蛋黄、胡萝卜、动物肝脏等。
喝牛奶时 请让宝宝远离这七类零食

喝牛奶时请让宝宝远离这七类零食!
父母们也许不知道,有些食物让孩子喝牛奶的时候一起吃,或者当作零嘴喝完奶立即吃,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轻则会让孩子消化不良、肚痛腹泻,重则会导致结石、影响发育,甚至中毒危害孩子的性命。
幼儿教育专家提醒你,喝牛奶时,请让宝宝远离这七类零食,别让无知害了娃!
1.桔子
虽然桔子含多种有益的维生素,但牛奶中的蛋白质一旦与桔子中的果酸相遇,就会发生凝固,从而影响牛奶的消化与吸收,会导致孩子消化不良、腹泻等肠胃炎,影响孩子的胃口。
2.巧克力
巧克力诱人的香味和各种可爱形状成为孩子们的最爱,但牛奶与巧克力不能同时食,牛奶与巧克力两者同时食用,结合而成的物质,在人体内不能被消化吸收,而且会引孩子头发干燥、无光泽,还会出现尿结石等症状,危害孩子健康。
3.糖果
喝完牛奶吃上一粒小糖果,或者为了哄孩子牛奶配糖果?赶紧停止!热牛奶能与果糖反应,产生有毒的果糖氨基酸,有害孩子身体发育。
4.菠萝
菠萝含有较多的果酸,若和牛奶、鸡蛋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一起食用,果酸可使蛋白质凝固,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并能让孩子身体产生不适。
5.红枣
红枣酸酸甜甜,不少孩子都喜欢,但红枣含维C,会使牛奶的蛋白质凝成块不容易吸收,所以要在吃枣1~2个小时后,再吃高蛋白食品。
市面上有红枣牛奶饮品?别以为有多好!
6.猕猴桃
虽然猕猴桃含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C易与奶制品中的蛋白质凝结成块,不但影响消化吸收,还会使孩子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影响消化吸收。
7.果汁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果汁属于酸性饮料,在胃中能使蛋白质凝结成块,影响吸收。
大量的果汁,会导致宝宝分泌胃酸少,容易导致宝宝消化系统紊乱。
幼儿不可多吃巧克力,弊端很多

幼儿不可多吃巧克力,弊端很多
众所周知,巧克力口感细腻、口味甜美、香气馥郁,是很多人都喜爱的美食,但是对于宝宝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很好的选择。
幼儿不可多吃巧克力,弊端很多。
三岁以下幼儿不宜吃巧克力
◆巧克力是一种高热量食品,但其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脂肪含量偏高,营养成分的比例不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
◆在饭前过量吃巧克力会产生饱腹感,因而影响食欲,但饭后很快又感到肚子饿,这使正常的生活规律和进餐习惯被打乱,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
◆巧克力含脂肪多,不含能刺激胃肠正常蠕动的纤维素,因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再者,巧克力中含有使神经系统兴奋的物质,会使儿童不易入睡和哭闹不安。
◆此外,多吃巧克力还会发生蛀牙,并使肠道气体增多而导致腹痛。
因此,3岁以下小儿不宜吃巧克力,稍大一点的孩子吃巧克力要适量。
◆另外,牛奶与巧克力不宜同食。
有的家长为给孩子增加营养,常常在牛奶中放些溶化的巧克力或吃奶后再给孩子巧克力吃,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结合以后,可形成草酸钙,草酸钙不溶于水,如果长期食用,容易使孩子的头发干燥而没有光泽,还经济腹泻,并出现缺钙和发育缓慢的现象
总之,根据宝宝的特质来看,3岁以下的宝宝并不建议食用巧克力,3-8岁的宝宝也要慎食。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有关于高糖食物对儿童有哪些危害的资讯,可以登录,更多详情等着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甜食7大禁区
小孩大多数都是很喜欢甜食的。
吃糖是很多孩子在春节都不会缺少的食物,而在年货中糖果也是决不能缺少的,那吃糖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1、不宜吃太多
糖是不含钙的酸性食品。
正常人体需要保持碱性,吃糖过多,人体会变为中性或弱酸性。
机体要恢复弱碱性,就要消耗人体的碱性物质--钙。
天长日久,会影响儿童的骨骼发育。
此外,吃糖过多,还会引起咽炎、扁桃体炎及肥胖等疾病。
2、餐后不宜马上食甜品
餐后立即进食糖果,可造成血糖负荷过大,胰腺就要加倍工作以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长此以往,胰腺会因疲倦而怠工,导致病变。
享用甜品的时间可放在两餐之间,如上午9~10点,下午3~4点等。
3、空腹别吃甜品、糖果
空腹状态下进食甜品,会导致胃肠胀气、胃酸分泌过多、出现恶心、反酸和烧心感。
还有人以一杯甜饮料替代正常早餐,认为这样做“方便快捷”。
其实空腹饮用甜饮料会造成糖分迅速吸收,血糖瞬间升高,使胰岛素大量分泌来降低血糖,结果可能导致血糖过度下降,出现低血糖反应,不仅严重影响上午的工作和学习,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4、部分人士不宜吃糖
不可否认,确有部分人士不能或不宜吃糖果,或者必须在营养师的指导之下才能适量吃糖,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糖耐量低减、胃肠功能弱、胃炎和消化道溃疡、胃食管反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患者等。
5、餐前不要吃糖果
甜食有一种特性,可以延缓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抑制食欲。
有些人因某种情况在餐前半小时饮用了一杯高糖的饮料,结果导致正餐食量大减,营养摄入失衡。
因此,每餐前1小时应禁用任何甜食、糖果。
6、不宜睡前吃糖
睡前吃了糖不刷牙,牙缝里的残渣是细菌繁殖的培养基,从而产生酸,使牙齿脱钙、溶解,形成龋洞。
7、皮肤感染的患儿不宜吃糖
吃糖能促使血糖升高。
血糖高是葡萄球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可造成皮肤感染经常复发,久治不愈。
因此,患有脓疱疮、化脓性疖肿等皮肤感染的儿童不宜吃糖。
8、父母有糖尿病的孩子不宜多吃糖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若父母有肥胖型糖尿病,且都在60岁左右患病,其儿女又喜爱吃糖,体重超过标准,则这些子女中的75%中患糖尿病。
而平时注意少吃糖、体重正常或偏瘦者,则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小。
9、不宜衔糖过久
在口中衔糖时间过长,既限制了唾液中化学物质对细菌生酸的中和作用,又会助长口腔中细菌的繁殖,容易造成口疮和形成龋齿。
吃糖的认识误区
吃糖不一定发胖
在一些人的眼中,糖和脂肪一样,是饮食的“禁区”。
人们之所以禁糖,无外乎担心吃糖长胖。
但糖的整体产热功效远远不及脂肪,加之糖类在体内不能大量储存,在需要能量时,肝脏和骨骼肌中蓄积的少量糖分仅够24小时的需要,其余则全部需要脂肪的援助。
因此,在发胖方面,糖的“贡献”要远远逊色于脂肪。
当然,体内消耗不了而剩余的能量,即便是由糖新产生的,也要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
因此吃糖与发胖之间,关键在于适量,而非一个“禁”字了之。
吃糖≠糖尿病
一些朋友一提到“糖”马上联想到“糖尿病”。
其实,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就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到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
当然,如果一个人处于肥胖或超重状态,患糖尿病的风险较体重正常者增高。
但正如前述,肥胖或超重绝非糖类一家的“功劳”,而往往是“糖类+脂类”结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脂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糖类。
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糖简单地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