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礼制建筑特征
浅谈中国古建筑“礼制”的体现

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 的说 以黄色最 总
为尊贵 , 其下依次为: 、 、 蓝 、 、 。宫殿一般用金 、 、 赤 绿 青、 黑 灰 黄
赤等色调 , 民居却 只能用黑 、 、 而 灰 白为墙 面及屋顶色调。
2 “ 礼制” 中国古典建筑 中的集 中体 现 在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家庭制度以及建筑制度都被礼制化了同时礼在建筑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生了一系列礼制建筑例如坛宗庙社稷明堂辟雍等还有因礼而产生的一系列建筑等级上的差异古代中国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古代中国的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古建筑的形制甚至建筑材料和装饰都深深地打上了礼制的烙印
本构思 , 所谓的“ 前朝 后寝 ” “ 堂后 室” ,前 等都 是这种思想 的体
现。居住建筑的布局中 ,也 是按 三纲五常的人伦关 系展开 的,
“ 北屋 为尊 , 为次 , 两厢 倒座为宾 , 杂屋为 附”尊卑有别 的功 能 ,
空间所对应 的大小 、 位置 、 装饰 的不 同, 使居住建筑理 想地体现
浅谈 中国古建筑 “ 礼制" 的体现
伍 江 (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湖南 长沙 4 07 ) 105
重要 的位置 , 旁边是贵族 区 , 色彩鲜 明, 建筑精美 , 周边 围着灰
暗、 低矮的平民区 , 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 , 充分体现了古 代皇权 至上 的礼乐制度。 古 建筑族群的布局 , 以儒家 的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 也
以僭越 。 23大屋顶 的“ . 礼制” 屋顶在中国古建筑 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其等级 限制也
障, 是中 国两大等级社会统治 的基本 建制与规 范 , 其精 神 已随 着统治与教化深入人心。 制制度努力表现的是宇宙 与 自然的 礼
5中国传统建筑之礼制建筑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 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 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 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 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 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 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的明堂及在建的天堂
三、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 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 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 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 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龙川胡氏宗祠
和顺寸氏宗祠
二、明堂 明堂,作为最独特的礼制性建筑,是中国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来是帝王宣明政教的 地方,后来衍生成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礼”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有充分的体现。古代文化的中心在 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清代 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 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商 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 儒家经典对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代聚讼纷纭。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想仿照古代传统修建明堂, 却无人能说清其具体样式。于是方士公玉带献上了一张黄帝时期的明堂图:图中有一宫殿,四面无壁,以茅草 为盖,四周环水。汉武帝就照这张图,修建了汉家明堂。但据后人考证,这张黄帝明堂图是公玉带伪造的。尽 管如此,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即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这在古代有着神 秘的象征意义。历代所建明堂,以唐朝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 称“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
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制建筑主要由坛、庙、宗祠类建筑组成,其中坛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庙是用于纪念祖先的建筑,宗祠则是用于祭祀祖先和家族聚会的建筑。
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发展而来的。
这种原始的以祭祀为特征的礼,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可豁却的制式,礼制。
自中国产生儒家思想以来,几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礼一直是含蓄的、深沉的、神秘的。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的准则。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例如为祭祀而设的郊丘、宗庙、社稷,为宣传教化而设的明堂、辟雍、学校等就均属礼制建筑之列。
在建筑布局上,因礼而产生的建筑元素,诸如阙楼、钟楼、鼓楼、肺石、华表等等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些项目。
礼制建筑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封建社会,礼制建筑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

・43・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古徽州‘礼’文化在芜湖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资助,项目编号:201310363109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耿小娇 唐振燕 张慎成(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本文对传统礼制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民居中的存在及应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总结;进一步分析了作为礼制思想的演绎形态,宗法伦理观在传统建筑营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内在的关联度。
从礼制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伦理特征。
进而有利于从民族文化的特殊角度深化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建筑。
关键词:礼制思想;宗法伦理;传统建筑封建礼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倡导的宗法伦理制度反应在建筑领域,不仅影响着城郭、聚落的空间布置和营造方式,也影响着宅院空间规划与布置。
可以说,在古代社会,宗法礼制被赋予了一种制度上的权利,以此来决定城市空间布局方式、住区社会生活约定方式、住宅空间的营造和使用方式以及单体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标准制定方式。
1 空间组织规划方式依宗法伦理制度建立的城郭或相邻部落的布置,在规划中一方面以政治或经济地位为参照,以此制定和区分相应的等级关系。
如城市在古代社会中有“聚”、“ 邑”、“ 都”的划分。
在形成的初期体现着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至其后来,又有了都城、州府城、县城的相关划分方式。
所对应的行政区域无论是在规模、设施、形制等方面均由着严格的礼制规定。
通常来说,都城被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加以规划,但也有二者分属的情况存在,如“皇宫和城区是一国的政治中心,郭区和7个陵邑是一国的经济中心,那里有与全国各地经济发生联系的市场存在”;[1]除此之外,宗法礼制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城郭内各住区及院落布置及营造上。
如城郭中,宫城为等级最高的居住区,区内建筑林立、院落围合,自成一体,往往成为城中城。
如汉代长安城内的未央宫、长乐宫、桂宫等宫殿之间还有架空的复道相联接,[1]达官贵人往往深居与此,占据着居住条件优越的位置并保持独立。
礼制建筑的名词解释

礼制建筑的名词解释礼制建筑,顾名思义,是按照特定礼制要求而建造的建筑物。
礼制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各异。
本文将探讨礼制建筑的定义及其演变,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一、礼制建筑的定义与特点礼制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建造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仪式和礼仪的需求。
这种建筑通常在特定的场所、环境和时间条件下兴建,以展示统治者的权威和尊严,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
礼制建筑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宏伟壮观:礼制建筑往往在规模和建筑风格上力求宏伟壮观,体现统治者的权力和威严。
如中国的皇宫和帝陵、埃及的金字塔等,都是典型的礼制建筑。
2. 高度符号性:礼制建筑通过其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传达特定的象征和意义。
例如,翼展的建筑形状可以象征统治者的权威和力量,圆顶则代表着完美和至高无上。
3. 严格仪式与礼仪规范:礼制建筑始终与特定的仪式和礼仪相联系,其设计和使用都要遵循严格的规范。
建筑的布局、供奉的神像、修建的仪式等都要符合特定的礼制要求。
4. 注重功能与实用:尽管礼制建筑注重象征性和仪式性,但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以古代宫殿为例,除了用于举行仪式和执行统治者的政治功能外,还提供了居住和办公的空间。
二、礼制建筑的演变和影响因素礼制建筑的演变是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变迁密不可分的。
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礼制建筑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1. 原始社会的宗教建筑:早期的礼制建筑主要是原始社会的宗教建筑,用于供奉神灵或进行宗教仪式。
这种建筑通常简单朴素,以自然材料和原始手工艺为主,如石头、木材和麻草等。
2. 封建社会的宫殿和寺庙: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礼制建筑逐渐成为统治者权力和威望的象征。
宫殿和寺庙成为重要的礼制建筑,它们代表了政治和宗教的权威性。
这些建筑通常充满了装饰细节,使用了贵重的材料和工艺。
3. 现代礼制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的礼制建筑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简述我国礼制建筑的类型

简述我国礼制建筑的类型一、引言我国礼制建筑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为了进行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类型、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简述我国礼制建筑。
二、类型1.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我国礼制建筑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类型,主要用于皇帝举行重要活动或处理政务。
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富有雕刻和绘画艺术。
代表作品包括紫禁城和颐和园等。
2.寺庙式建筑寺庙式建筑是用于佛教活动的礼制建筑,主要包括佛塔、佛殿、经堂等。
其特点是造型优美,富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代表作品包括少林寺和峨眉山等。
3.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以花园、池塘等为主要景观元素的礼制建筑,主要用于皇帝的游乐和赏景。
其特点是布局精致,景色优美,富有文化内涵。
代表作品包括颐和园和圆明园等。
4.城墙式建筑城墙式建筑是用于保护城市安全的礼制建筑,主要包括城门、城楼、城墙等。
其特点是结构坚固,造型简洁,富有历史意义。
代表作品包括故宫和北京古城墙等。
三、特点1.规模宏大我国礼制建筑的规模通常都非常庞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被视为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因此皇帝所居住的宫殿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规模和气势。
2.布局严谨我国礼制建筑的布局通常都非常严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象征着宇宙秩序,“人”则象征着社会秩序,在礼制建筑中这两者必须得到完美地结合。
3.富有雕刻和绘画艺术我国礼制建筑的建筑装饰通常都非常精美,富有雕刻和绘画艺术。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思想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是一种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方式,在礼制建筑中这种思想得到了完美地体现。
四、代表作品1.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
它是我国礼制建筑中最为典型的一座宫殿式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识别礼制建筑特征共44页

56、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识别礼制建筑特征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

浅析中国礼制性建筑特点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
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标签:古代建筑;礼制;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1、“礼”—中国建筑的“伦理”理性“伦理”理性集中体现在“礼”对建筑的一系列制约。
《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在长期古代社会发展中,它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涉及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即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约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制约着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诸多方面。
“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2、靖江王城的建筑布局的礼制文化靖江王府是按照藩王府的体制建造的,它是南京明内宫的缩影,比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造的故宫,历史还要早些。
王府南北长557米,东西宽336米,城墙高约7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靖江王府与靖江王陵一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地带,(现又称桂林王城)墙高门深、气势森然,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
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圜丘
皇穹宇位于由圆形围墙围合 而成的小院内,是一座单檐 攒尖顶的圆形殿宇,内供 “昊天上帝”神版,东西配 殿内供从祀的日月星辰和云 雨风雷诸神神牌。
【特别提示】
古人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奇数属阳,偶数属阴,而数字 “9”是阳数中的最大数,被视为“极阳数”和最吉祥的数。在 古人的心中,数字“9”具有上天、天道、至大、最高、至尊等 含义。圜丘是祭祀上天的,营造中就要用阳数和极阳数,于是明 清圜丘坛就成了表达古人此思想的一个物质载体。
祈年殿
3北京社稷坛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 征国土和政权。社是土神, 稷是谷神,是中国古代的原 始自然崇拜之物。
社稷坛位于紫禁城外南面御 道的西侧,合乎“左祖右社” 的都城布局形制。
主要建筑是两座面阔五间的 殿(戟门、拜殿)和一座方 形的坛。
北京社稷坛平面图示意
社稷坛采用了象征设计思想:总平面正门设在北部,象征 社属阴;祭坛3层,坛外设壝墙一周,壝墙四面各设一门, 坛面依五行方位铺成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黄之五 色土,四面壝墙上据方位再分别施以与坛面上各方相同的 颜色,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曲阜孔庙平面图 l.牌坊 2.圣时门 3.弘道门 4.大中门 5.同文门 6. 角楼7.侧门 8. 斋宿所 9.明碑亭10.奎文阁11.金碑阁 12.元碑亭 13.大成门 14. 杏坛 15.大成殿 16.寝殿 17.两庑 18.诗礼堂 19.家庙20.神厨 21.金丝堂 22.启圣殿 23.焚帛所 24 后土祠 25.钟楼 25.鼓楼
北京天坛圜丘建筑组群平面图 Nhomakorabea
圜丘由3层圆形台构成,上、中、下三层坛径分别为9丈、 15丈、21丈,均为奇数,即阳数。每层坛面所铺石块均为 9圈,每圈石块数依次为9(1×9)、18(2×9)„„依此 类推。每层坛四面中央各有台阶9级。三层台的栏板数, 从上到下依次为36(4×9)、72(8×9)、108(12×9)。
《汉书》曰:“《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 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也”。
礼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 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 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引言】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礼”贯穿渗 透于中华民族进程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古代,“礼”的 内容之一就是举行隆重的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典礼活动, 那么,隆重神圣的典礼活动在怎样的建筑中举行?这些 建筑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
礼
《春秋说题辞》曰:“礼者,体也。人情有哀乐, 五行有兴灭,故立乡饮之礼,终始之哀,婚姻之 宜,朝聘之表,尊卑有序,上下有体。王者行礼 得天中和,礼得,则天下咸得厥宜。阴阳滋液万 物,调四时,和动静,常用,不可须臾惰也”。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 是非。
礼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 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 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制建筑特征识别
1礼制建筑发展概况 2北京天坛 3北京社稷坛 4北京太庙 5曲阜孔庙
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 中的地画房址(F411)
夏商时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庭院中发现有祭祀 坑,应是当时宗庙所在。河南安阳殷墟祭祀坑,圆形, 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祭祀的特征;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 坑,反映了蜀人图腾崇拜的特点。它们均开了秦汉以后 坛庙建筑的先河。
西周都城丰镐建有明堂、辟雍、灵台等礼制性建筑,春 秋战国礼制性建筑沿袭西周成规。
识别礼制建筑特征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祭坛、祠庙建筑的发展简况和坛庙建 筑的文化特征;理解明清北京太庙建筑组群和曲阜孔庙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艺术特点;掌握明清北京天坛建筑 组群的总体规划意匠和象征设计思想以及明清北京社稷 坛的象征设计思想。
【学习要求】
能力目标 掌握古代坛庙 建筑发展的简单 脉络
知识要点 (1)古代坛庙的历史沿革 (2)古代坛庙建筑的分类
相关知识 不同时期的坛庙遗迹或坛庙实例 介绍;以自然神为主要祭祀 对象的建筑;以祖先为主要 祭祀对象的建筑 明清北京天坛的总布局情况;圜 丘建筑群:祈年殿建筑群; 社稷坛建筑群 太庙的总体布局情况;曲阜孔庙 的总体布局情况
(1)明清北京天坛规划意 能分析古代祭坛 (2)北京天坛圜丘设计思想 建筑设计和文 (3)北京天坛祈年殿设计思想 化内涵 (4)明清北京社稷坛设计思想 (1)明清北京太庙的空间布局 能分析古代祠庙 艺术 建筑的空间布 (2)曲阜孔庙的空间布局艺术 局艺术特点
北京太庙正殿立面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测绘)
寝殿面阔9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是供奉历代帝后神 位之处。 后殿又称祧庙,面阔9间,单檐庑殿顶,是供奉远祖神位 之所,自成院落。 整个太庙建筑群,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加上层层浓密的 松柏林覆盖,在空间意境上取得了祭祀建筑所需要的宁静、 肃穆、庄重的氛围。
【特别提示】
一般祭坛类建筑是“不屋而 坛”,即露天设坛,并设置 斋宫或殿宇作为附属建筑。 在古人看来,此建筑方式可 “达天地之气”,产生“天 人感应”、“人神对话”的 效应,从而显示出人们对天 地等自然神灵的虔诚之心, 以祈求这些神灵保佑天下太 平,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 业。
北宋东京的圜丘(天坛) 复原想象图
社稷坛
4北京太庙
明清北京太庙,创始于明永乐十八 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 祀祖先的宗庙,位于紫禁城前面东 侧,与西侧的社稷坛共同构成“左 祖右社”的布局方式。 总平面为矩形,由两重墙垣围合。 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外 垣南门、单孔白石桥、内垣正门 (戟门)、正殿、寝殿、祧庙。轴 线两侧分设前、中、后配殿。还有 神库、神橱、井亭等附属建筑。
5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是中国古代先贤祠庙建筑的典范。
空间布局艺术——沿南北主轴线前后布置九 进院落,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前三进院落 是引导性空间,院中翠柏浓荫蔽日,创造出 宁静幽深的环境气氛;从第四进院落起为孔 庙的主体部分,四面院墙围合,四隅建角楼, 从南向北依次过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 大成门之间的连续过渡空间,最终到达空间 序列的高潮——大成殿,其后设寝殿。
1 礼制建筑文化特征
1.1 礼制建筑历史沿革 1.2 礼制建筑的类别
1 礼制建筑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的祭祀构筑物,是 为氏族祭祀而设置的祭坛及 神庙。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 始社会祭坛遗址二座
东山嘴祭坛遗址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辽宁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 遗存还发现了女神庙建筑 遗址。 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 遗址中的“地画”房址 F411中有用炭黑绘的地 画,为曲左臂至头作舞蹈 状男女各一人,下侧另有 二动物图像,推测可能是 在室内对祖先的崇拜活动。
西汉长安城南郊坛庙 等礼制建筑遗址
隋唐时期,营建的坛庙建筑种类日趋丰富。 两宋时期,坛庙建筑营建方兴未艾。北宋东京城在中央 轴线左侧置太庙,右侧设社稷坛。还建造文宣王庙、武 成王庙等祠庙。 元大都坛庙建筑大都循例修建,规模超出了宋代。 明清时期,中国礼制建筑已经发展到了十分完善的地步。
【特别提示】 明清北京城的坛庙建设成就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营造经验的 一次集中体现,创造出了一组组庄严肃穆、比例端庄的建筑 组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品。
2 礼制建筑的类别
第一类:以自然神为主要崇拜祭祀对象的建筑。
为祭祀天、地、日、月、星、风、雨、雷、电等神灵而建 造的一般是祭坛类建筑,而且种类繁多。有圜丘坛、方丘 坛、社稷坛、日坛、月坛、灵星坛、风师坛、雩坛、雷师 坛、五方帝坛等祭坛。其中天地、日月、社稷等由皇帝亲 自祭祀。
为祭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山水神灵而建的庙宇有 东岳泰山岱庙、中岳嵩山中岳庙、北渎济水济渎庙等。 还有一种叫明堂的建筑,是历代皇帝用于朝会诸侯、布政 施道、季秋大享祭天之所,是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礼制性 建筑。
明 代 《 济 渎 北 海 庙 图 志 碑 》
元代岱庙平面示意图
济 渎 庙 寝 宫 正 面 ( 宋 代 )
西汉长安城南郊明 堂辟雍遗址平面图
西汉长安城南郊明堂辟雍 遗址复原图(王世仁复原)
第二类:以祖先为主要崇拜祭祀对象的建筑。
祭祀对象包括:列祖列宗、先圣、先师、先医等。 为祭祀帝王祖先而建的庙宇叫太庙;为祭祀王公大臣 的祖先而建的庙宇叫家庙或祠堂。
圜丘建筑组群 圜丘是皇帝冬至祭天之所,始 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乾 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 主要由圜丘、皇穹宇两部分构 成。 圜丘坛有方、圆两重壝墙,寓 意 “天圆地方” ,正中均建 棂星门。圜丘坛采用“露天筑 坛”方式,在圜丘的营造中, 古人以极阳数 “9”象征“上天” 的设计思想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礼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 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 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 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 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礼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 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 上层建筑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 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 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北京太庙平面图 1.庙门 2. 神厨神库3.井亭 4. 戟门5.前配 殿 6.正殿7. 中配殿8.寝殿 9. 后配殿10. 祧庙11.后门
正殿原为9间,乾隆时改 为11间,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台 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 内明间与左右次间用金箔满贴 柱梁、斗拱、天花。是祭祀先 祖列帝的祭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