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恩泽:催化人生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

闵恩泽:催化人生不断创新甘作奉献——记闵恩泽院士作者:王玲来源: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08-1-9 22:10:59眼前的闵恩泽院士,鹤发童颜,笑声爽朗,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这位为我国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技术创新默默耕耘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对科技界的最高褒奖,显得平静而谦虚。
他说:“能够获得这项大奖,我非常高兴。
但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石油化工学界。
”(一)回首往事,闵恩泽无怨无悔。
他说:“回国是正确的选择。
能把自己一生的科研工作同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195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并工作4年的闵恩泽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
之后,他被分配到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的催化剂研制生涯。
当时,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依靠从前苏联进口,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实验室是向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
”闵恩泽回忆说。
1959年,兰州炼油厂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
该厂生产航空汽油的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所用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一直从前苏联进口。
1963年,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满足国家急需,当时的石油部早已决定建设一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厂,闵恩泽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
试生产时,他带领科研人员吃住在工厂车间,经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终于试生产出我国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这不仅及时保证了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使小球的完整率达到92%,超过了进口催化剂86%的水平。
在之后的几年里,闵恩泽接连攻克难关,研制出了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等一系列新型炼油催化剂,为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要自觉地面向重大应用研究技术问题、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搞科研。
”这是闵恩泽多年治学的基本准则之一。
闵恩泽 中国催化剂之父

|大家|◎编辑|任红雨闵恩泽 中国催化剂之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
. All Rights Reserved.图片|中国石化报闵恩泽,1924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中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半个世纪前,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前身,以下简称石科院)办公室只有几间小平房,实验设备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放眼周围是一片麦田。
如今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1000多名科研人员,多项石油炼制技术国际领先,被称为“中国石化的重点科技支撑机构”。
这里,就是闵恩泽半个多世纪科学人生的主战场。
—————————————————结缘石油化工—————————————————闵恩泽生于四川成都,自幼受“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风熏陶,喜爱读书。
1942年抗战时期,因高中会考成绩优异,闵恩泽被保送到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学习土木建筑;后来又在大二转到化工化学工程系。
1946年,闵恩泽大学毕业后,在上海第一印染厂学习、工作两年。
1948年3月,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学位。
1948年暑假,闵恩泽刚去美国没多久,学校组织学生暑假去参观工厂,其中就有肯塔基州阿希兰德炼油厂。
当看到用流态化原理建设起来的催化裂化装置,见到那黑褐色的原油馏分在这套装置中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时,闵恩泽惊奇且激动不已。
在返程的路上,闵恩泽思绪万千:中国不知哪一天能建成这样的装置?1951年7月闵恩泽获得博士学位,在芝加哥纳尔科公司担任副化学工程师,生活宽松、富裕。
然而闵恩泽一心想要回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
为了回到祖国,闵恩泽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公私关系。
经过不懈努力,1955年10月,闵恩泽夫妻历经辗转,绕道香港,最终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首都北京。
【人物】闵恩泽:催化人生,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人物】闵恩泽:催化人生,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闵恩泽,因病于2016年3月7日5时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本文于2008年1月9日刊发于当日出版的《科技日报》。
200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闵恩泽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的精神是激励我国石油和化工领域科技人员致力科技创新、打造化工强国的不竭力量。
我们这些后人都应该学习他,继承他的精神。
如释重负,没有想到,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国家建设、人民需要相吻合,是最大的幸福!出人意料的获奖感言在迄今为止所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闵恩泽的获奖感言可能是最出人意料的——面对在场的十几位大小媒体记者,他用“如释重负”来表述他确定自己已获该奖之后的第一感。
负重感并非来自对能否获奖本身的焦虑,而是“大家的期望对我形成了压力”。
闵恩泽被推荐为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之后,在相关学术界、企业界,碰到同事、朋友、学生,人人都会问上一句“怎么样了?”真正使他感到,这个奖不只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整个石化、化工领域。
这副“重担”他一直扛着,“恐怕只有到人民大会堂把奖拿到手里,才能真正卸下!”颇能说明闵恩泽个性的,还有他的夫人陆婉珍女士在他获奖之后的感言——“以前看王选、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总有神秘之感;而闵恩泽对我来讲很平常。
我要说的是,有平常人的能力,加上系统训练和勤奋,人人都能获得成功。
”——有科学证据说夫妻共同生活日久,连性格甚至长相都会趋同。
而闵、陆作为为数不多的院士伉俪中的一对,即将迈入“钻石婚”的殿堂。
“没有想到”,是闵恩泽获最高奖之后的第二感。
“中国诺贝尔奖”得主闵恩泽

“中国诺贝尔奖”得主闵恩泽作者:岳岳来源:《中华儿女》2008年第06期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科技奖、中国催化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众多的荣誉背后是同一个泰斗级人物闵恩泽。
2008年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台上,满头银丝的耄耋院士闵恩泽面带微笑,平静而泰然:“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是我最大的幸福。
”从一片空白突破催化剂的国际封锁1955年10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并工作4年的闵恩泽冲破道道封锁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被分配到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实验室是向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
”闵恩泽回忆说。
更棘手的问题是,国内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
但是,他满怀信心地组织大家制订建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
仅仅几个月,就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试验装置。
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闵恩泽和他的助手们在大连石油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配合下,研制成功了石油炼制催化剂,并陆续投入工业生产。
1959年,苏联援建的我国现代化100万吨/年兰州炼油厂投产,其中有一套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是核心,它把重油二次转化为航空汽油。
所用的移动床小球裂化催化剂一直从前苏联进口。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苏联开始以次品供应。
“1960年开始,苏联逐步减少以至最后停止了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当时库存的催化剂,只能维持一年,直接威胁到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石油工业部的老部长余秋里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把研制催化剂的重担,交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闵恩泽同志……”当时,石油部高瞻远瞩,决定建设一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厂,并组织会战,闵恩泽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
他临危受命,全身心投入其中,立即组织专题组开展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
构建合理的逻辑通路(举例)

苏轼突破了围墙,于是有了赤壁的一唱三 叹,千古留名。
墙,普通又不普通。我们的身体、思想、 情感,无不与一面墙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 系。请围绕“墙”这一意象,展开合理联想, 写一篇文章,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要求:⑴角度自选; ⑵立意自定,鼓励有创意的思想; ⑶题目自拟; ⑷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⑸不少于800字。
[例文风的。可以想象, 身处围墙之中会让人感到多么压抑困顿。当 然这只是身陷围墙之中,倘若,哪天我们突 然觉醒,打破这围墙,一切美好将尽收眼底。 可生活中又有几人能打破这围墙呢?于是我 想到了苏轼,想起了他在黄州突破围墙的身 影。
[宣武一模]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一位古人,看到庭院内越来越多的短墙,不禁伤感: “墙往往而是,老死不相往来,一个大家庭就这么散了。” 一位诗人,面对一座断壁说:“你的一生,接受了那么 多单梯的凭靠;现在你快倒了,你想过那些靠着你的梯子 吗?” 一个囚徒,望着监狱的高墙,泪流满面:“这墙让我失 去了自由,此地决不可再来。” 一名学子,望着清华大学的围墙感动不已:“尽管很多 东西都在改变,但这墙没有变,一百年来,它挡住了太多 的喧嚣,将我们包裹其中,给我们一种可贵的安全。” ……
应舍则舍,往事如烟,为过去画上句号。 舍得舍得,能舍方能得。既然过去,就已成为 往事,人不应只活在过去中。贝多芬在鼎盛时期失 聪,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虽然他 已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他躺在功劳是舒舒服服地过下 半辈子,但倔强的他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成就与眼 前的痛苦之中,而是凭借自己音调的记忆创作出了 激昂的《命运交响曲》,达到了自己音乐的又一巅 峰。同样地,居里夫人在实验中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在这一莫大的痛苦之中,她并没有消沉下去,也没 有沉浸在丧失的痛苦中,而是重新走进实验室,继 续为了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理想奋斗,终于以无人能 及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催化剂之父——闵恩泽

领域 的研 究还 是空 白。
“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 ,实验室是
向当 时 的北 京石 油 学 院 借 的 几 问 平 房 。 ” 闵恩
泽 回忆说 。 实验 设 备 也 只 有 从 大连 石 油 研 究 所
搬 来 的 几件 I设 备 ,试 验 装 置 要 靠 自己制 备 。 E t 更 棘 手 的是 ,国 内没 有 现 成 可 循 的技 术 资料 。 不 过 闵 恩泽 认 为 ,落 后 并 不 可 怕 ,可 怕 的是 落 后而 不争 气 的颓 废 习气 。他 满 怀信 心 地 组 织 大 家 制订 建组 规 划 ,设 计 实 施 方 案 。 他亲 自出去 购 买 材 料 ,添 置 设 备 ,选 拔 人 才 。 仅 仅 几 个 闵 恩 泽 ,1 2 年 2 8 9 4 月 日生 ,四 川 成 都 人 ,石 油 化 工 催 化 剂专 家 ,中 国石化 石 油 化 工 科 学研 究 院 高 级 顾 问。 1 4 年 中央 大 学 化 工 系毕 业 ,1 5 年获 美 国俄 96 91 亥 俄 州 立 大学 博 士 学 位 。主 要从 事 石 油 炼 制 催 化剂 制 造 技 术 领 域 研 究 , 是 我 国 炼 油 催 化 应 用 科 学 的 奠 基
突破催化剂的国际封锁
1 5 年 1 f ,在 美 国俄 亥 俄 州立 大 学 化 学 工程 系 95 o I
催化 剂 ,并投 入工 业生 产 。
,
, ,
I 人 口 l 1物 1 , I. m ,_
l 5 年 , 苏联 援 建 的我 国现 代化 1 0 吨 99 0万 / 兰 州 炼 油 厂 投 产 ,其 中有 一 套移 动床 催 化 年
1物 ■ 人 II
’
r一
2023感动中国演讲稿(通用7篇)

2023感动中国演讲稿(通用7篇)2023感动中国篇1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号选手田启雯。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中的感动》每年的二月,在看完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后,我的心里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一直在久久的思考,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走进他们,叩问自我,我们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20xx年的感动中国中,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扯住了我的目光,让它再也收不回来。
“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才有家。
”小小的佩杰颤抖着声音向养母乞求着。
那只是五岁的垂髫年华啊;那是怎样无力的一种请求啊;那是怎样隐忍的泪水啊?五岁,当我们五岁的时候,正绽开着怎样的花朵?骑在爸爸的肩膀上,兴奋的想要再靠近一点看看绚烂的烟火;牵着妈妈的手,流连在那个挂着漂亮裙子的橱窗外。
可是!可是她孟佩杰,却在童稚的年岁里,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
她的存在,是养母活着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从五岁那年,小佩杰开始了与命运的拉锯战:亲生父亲不幸身亡,亲生母亲溘然而逝,原本温暖的家,支离破碎。
无助的小女孩,被好心人收养。
然而,命运并没有开始眷顾她。
三年后,养母卧床不起,养父不堪家庭重担,一走了之。
从此,母女俩相依为命。
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尽父母亲人无限的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经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了。
小小的倔强的身躯,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冰心有这么一首诗: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我想:真的感动,的确感伤。
感动中国老师事迹演讲稿

感动中国老师事迹演讲稿1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动与生命同在。
时光流逝,当我们蓦然回首之时,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每当我们拾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感动存在。
父母牵挂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是一生一世的感动;朋友的信笺、一条祝福的短信是温暖心灵的感动,感动是什么?或许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能带给我们最好的诠释。
正是因为他们,因为他们无比高尚的灵魂与精神使得一个个平凡的夜晚不再一般,使得十三亿中国人为之动容,为之倾心。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邂逅这些感动中国,中国感动。
2009年度获奖人物中,有一诺千金,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坚强老人朱邦月;有40多年来收养多个民族孤儿,用母性光辉谱写民族团结之歌的维吾尔族老人阿里帕。
有20多年如一日,义务保护滇池环境的生态卫士张正祥;还有何东旭,方招等英勇救人的“90后”大学生群体。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片红土高原之上,也冥存着这样一份感动。
“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他是一个战士,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他,就是滇池卫士张正祥。
张正祥,一位普通农民,以其对“母亲湖”滇池、西山深深的爱情,三十年一如既往地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感人事迹,登上了领奖台。
感动了十三亿中国人。
他说:我是靠滇池、西山养大的,它们对我有养育之恩,我对它们有很深的感情,谁伤害它们,我就跟谁过不去……张正祥所以这么执拗地守护滇池和西山的生态环境,基于一种单纯而朴素的感情。
他成为一个独立作战的战士,巡逻、抗争、受辱、流血….,成了家常便饭。
被人称为:“一个农民的滇池保卫战”、“一个人的战斗”。
保护滇池勇者无敌。
坚持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
各位,我坚信每一个人在听到他的事迹后心中总会有一丝波澜,总会有一丝冥动,这种难于言表的意味便是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闵恩泽:催化人生不断创新甘作奉献——记闵恩泽院士作者:王玲来源: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08-1-9 22:10:59眼前的闵恩泽院士,鹤发童颜,笑声爽朗,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这位为我国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技术创新默默耕耘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对科技界的最高褒奖,显得平静而谦虚。
他说:“能够获得这项大奖,我非常高兴。
但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石油化工学界。
”(一)回首往事,闵恩泽无怨无悔。
他说:“回国是正确的选择。
能把自己一生的科研工作同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195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并工作4年的闵恩泽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
之后,他被分配到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的催化剂研制生涯。
当时,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依靠从前苏联进口,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实验室是向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
”闵恩泽回忆说。
1959年,兰州炼油厂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
该厂生产航空汽油的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所用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一直从前苏联进口。
1963年,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满足国家急需,当时的石油部早已决定建设一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厂,闵恩泽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
试生产时,他带领科研人员吃住在工厂车间,经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终于试生产出我国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这不仅及时保证了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使小球的完整率达到92%,超过了进口催化剂86%的水平。
在之后的几年里,闵恩泽接连攻克难关,研制出了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等一系列新型炼油催化剂,为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要自觉地面向重大应用研究技术问题、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搞科研。
”这是闵恩泽多年治学的基本准则之一。
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从含铅汽油到无铅汽油再到清洁燃料,我国油品经过几次升级换代,闵恩泽奠定的催化剂制造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拼搏和刻苦钻研,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不断丰富齐全并形成系列,不仅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5%,而且已经开始出口欧美、亚非等地区。
目前,闵恩泽指导开发的渣油催化裂化分子筛催化剂每年用于加工渣油3600万吨,经济效益可达百亿元以上;他指导开发的Y型分子筛仍是各种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活性组元;半合成催化裂化催化剂制造方法至今仍被各催化剂厂普遍采用。
闵恩泽对石油化工技术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承认,并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日本桥口隆吉基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自主创新,是闵恩泽一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关键词。
正是一项项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支撑着我国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技术实现跨越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总结几十年的创新体会,闵恩泽诙谐地说:“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
”原始创新要如何实现?闵恩泽说,一定要把现有技术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以获得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为例,这项成果把原有的晶态镍合金和釜式反应器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全新的非晶态和磁稳定床反应器的科学知识基础上,最终实现原始创新。
其实,闵恩泽对自主创新的思考,得益于一次印象深刻的会晤:1980年,东京国际催化会议后,56岁的闵恩泽邀请美孚石油公司的中心研究室主任来华访问,他讲到美孚在分子筛领域成功的经验时提出,要搞新的催化材料,而不是搞催化剂。
闵恩泽听后很受启发,便和同事们广泛调查石化技术创新的历史,调查催化材料怎么发展,研究国外大公司怎么干,最后明确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
创新总会有风险,创新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
“失败和挫折教育着我们,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
闵恩泽常用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也鼓励学生、同事。
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从试验到失败,从失败再到试验,一项项创新成果最终获得了成功。
作为战略科学家,闵恩泽非常关注和熟悉国际科技前沿,并始终站在世界石油化工科技的前沿。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发展我国绿色化学的建议,并指导开发成功多项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新工艺。
新世纪以来,他进入绿色化学中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新领域,指导学生开展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研究。
目前,已开发成功高压醇解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建成2000吨/年的中试装置,计划于2008年建成5万吨/年的工业示范装置。
如今,83岁的闵恩泽还在科技创新的路上“飞奔”。
如何发展生物柴油、开发化工产品让生物柴油“有利可图”……科学前沿的各种新思路仍然在他脑海中闪现。
(三)在辛勤工作、不断钻研科学的同时,闵恩泽没有忘记传道、授业、解惑,以教育后人,培养我国科技发展的后继力量。
闵恩泽的学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记忆中的片段足以证明闵恩泽的言传身教。
“闵先生很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我1985年开始师从闵先生读博士,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写了七八遍,闵先生对论文的写作层次、词句改了又改。
那时候计算机还不普及,两三万字的论文,硬是一遍遍地抄写。
现在,我也带学生了,也非常认真,感觉就像闵先生在身后站着一样,不认真不行。
”何鸣元院士对恩师的教诲也记忆犹新:“我做了石科院基础部主任时,闵先生要求我,要时刻以国家和中石化的需求作为我们研究的方向,将自己的兴趣融入到研究中去。
同时,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首先要帮助别人出成果,这样才能激发团队整体作战的精神,充分发挥群体里年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在生活中,闵恩泽是学生们和蔼可亲的朋友,对年轻人帮助非常多。
宗保宁说,“先生特别愿意与年轻人讨论问题,而且交流渠道非常畅通,年轻人都愿意与先生讨论。
”从1987年至今,闵恩泽先后带了50多个学生,其中硕士生16名,博士生20多名,博士后10多名,目前他还在培养博士生。
如今,他的学生许多已经成长为催化剂厂厂长、总工程师;石油化工厂的经理、副经理;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高等院校的催化专业教授……曾与闵恩泽有过多次合作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成岳,道出了闵先生做人做事成功的真谛。
他说:“闵先生是个领军人物,是位大家。
他有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有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风范。
”在采访中,多次听闵恩泽提到要培养人才。
目前,他正在写书,总结自己几十年来在科研道路上的经验教训,把其中的感悟、感受和心得传授给大家。
闵恩泽:催化人生作者:隋笑飞来源:新华网发布时间:2008-1-8 22:22:12闵恩泽院士,1924年2月出生,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53年前,他留美学成归国。
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日,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
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中央,他看起来依然平静又谦逊。
他用一生未改的四川乡音说:“这成绩是属于大家的。
”少年英姿,如今白首。
这位83岁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
创新不止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领域,催化技术不断发生巨大变化。
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国产催化剂早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这其中的一些重大创新和变化,几乎都无法绕过闵恩泽的名字。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是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唯一的一等奖。
此前,该奖曾连续6年空缺。
这23个字,记者每次重复都觉得有些拗口,幸好对面这位总设计师始终和蔼慈祥。
在他的简历上,记者看到一条清晰的创新轨迹:1960年,他捧出质量优于国外产品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1981年,他研究开发成功半合成分子筛裂化催化剂;1995年起,他担任“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主持人……问及创新的感受,他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思考催化剂的问题是快乐的;当想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时,也是快乐的;当课题最终取得成功时,那更是快乐的。
”如今,这位80多岁的长者,其关注点早已放到绿色化学领域。
“我们不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争取技术领先权易于我手。
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超不过人家。
”他说。
一路执着每当北京有一家新的川菜馆开张,闵恩泽都忍不住要立刻赶去。
他喜欢吃川菜,尤其喜爱“麻辣烫”。
他还诙谐地用“麻辣烫”来比喻创新的体会:“创新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
坚持下去,终获成果!”“又辣又爱”道尽创新苦与乐,“坚持下去”折射人生尽执着。
就在老人的讲述中,记者的思维又一次在时空中穿梭。
边学习、边实践、边革新,1960年,闵恩泽等开发成功独特的混捏—浸渍法制备磷酸硅藻土催化剂,生产出合格的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其耐水性超过进口催化剂,且价格便宜。
这背后是他们近5年的努力。
1964年5月,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正式投产。
投产期间,他也亲自到现场主持制定试生产方案和操作规程,甚至食宿都在现场。
这背后,是他们4年的坚持。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更是一个集体为之探索20年的成果,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闵恩泽感慨:“中间的曲折坎坷实在太多了。
但坚持到底,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责任驱动当记者问他:“您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创新,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他回答:“责任。
”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1948年,他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催化裂化装置,看到那黑褐色的原油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当时他除了惊奇,只有感慨:中国何时能建成这样的装置?但让他未料到的是,12年后他却在研究这套装置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而当时,国外对这种催化剂的制造技术严密封锁。
1964年,他研制出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当时我国面临的情况是,国外不再向我们提供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没有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就不能生产航空汽油,我们的战鹰面临飞不上蓝天的危急局面。
这些年,他一直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他告诉记者:“我真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催化领域的攀登者。
这个责任很重。
”可爱又可敬的老头闵恩泽:爱好美食爱听流行歌压力太大、睡觉不好还整天笑哈哈,爱好美食、秘书曾享受他学来的“煎西红柿加起司加黄油”,听李宇春的歌,还能唱三个版本的《上海滩》,他就是——可爱又可敬的老头闵恩泽[科学网易蓉蓉报道]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中午时分,红旗楼前的操场上安上了排球网,很多年轻人争相跳跃,你呼我叫,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