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多高层课程设计
t粱课程设计

t粱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现代物理等部分。
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和能量、机械波等。
2.热学:热力学定律、热传导、热力学循环等。
3.电磁学:库仑定律、电场和磁场、电磁感应等。
4.光学: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光的波动性等。
5.现代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物理现象和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应用。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物理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和原理。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华北理工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编号:H04404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课程属性:必修课学时:48学分:3.5分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后续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深入理解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系统掌握流体流动和热量与质量传递过程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常用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工艺过程的基本计算方法。
课程第一部分重点阐述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物料与能量衡算以及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沉淀、过滤、吸收、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基本分离过程的理论。
本课程从环境工程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与环境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例题,对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系统整体优化的观念,使学生具备扎实、系统和宽厚的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启发、引导、讨论等多种方式,借助教具、课堂举例、课外习题、案例、视频演示以及图片讲解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理论问题,进而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单元:绪论(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并理解其作用原理;了解环境工程专业体系,了解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的学习方法。
2.能力培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教学方法讲授、引导法。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并理解其作用原理; 课程的学习方法。
【难点】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二单元: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建议学时数: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理解量纲和无量纲准数的概念,理解非稳态系统质量衡算的思路,能够进行简单非稳态系统的质量衡算,理解能量衡算方程和热量衡算方程。
高结构课程设计

高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X、XX,并能够准确描述其定义及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课程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能,如XX、XX、XX,进行实际操作,形成技能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3. 学生能够认识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选取以下重点知识点进行教学:1. 章节一:XX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内容:XX的定义、特点、应用场景。
- 教学安排: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XX知识点的内涵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章节二:XX技能的培养- 内容:XX技能的操作方法、技巧。
- 教学安排:实践操作、分组练习,提高学生的XX技能水平。
3. 章节三:XX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内容:XX知识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
- 教学安排: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章节四:XX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内容:XX领域的优秀人物、事迹,以及相关价值观的探讨。
高校课程设计模板

高校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XX学科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具备XX技能,如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等;提高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理解XX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能够进行XX技能的操作和应用;3.能够运用XX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2.认识XX学科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技能的训练。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概述– 1.1 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1.2 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 2.1 XX概念的引入和解释– 2.2 XX概念的应用和实例分析3.第三章:XX学科的方法与应用– 3.1 XX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3.2 XX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第四章:XX技能的训练– 4.1 XX技能的基本操作– 4.2 XX技能的综合应用5.第五章:XX学科在现实中的应用– 5.1 XX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5.2 XX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XX学科基础》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XX学科进展》等;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如计算机、实验仪器等,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华北理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编号:H01514英文名称:Safetylawsandregulations 课程属性:必修课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法律基础适用专业:安全工程一、课程简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消防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和《煤矿安全规程》等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并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范从事生产,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规范职工的生产行为,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大大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改善目前的安全生产现状。
本门课程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单元:法学基础。
(建议学时数: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L知识掌握了解法的起源、本质、分类、效力及其法的作用和法律责任。
熟悉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能力培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3.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讲课法)【重点】重点,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难点]如何蜃解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的设置原则。
第二单元:安全生产法(建议学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L知识掌握了解安全生产法立法背景和立法的必要性,理解掌握安全生产法的基本内容和违反安全生产法的责任。
掌握安全生产法的基本规定,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2.能力培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全生产法的基本规定,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3.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讲课法)、案例教学法【重点】重点帛提安全生产法中关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应具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以及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
高校的课程设计

高校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高校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原则,掌握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2. 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分析课程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 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明确课程学习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课程设计方法,进行课程内容分析、目标设定和教学策略制定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3.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课程相关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认识到课程设计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对课程设计提出质疑,勇于创新,形成独立的见解。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高校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课程设计基本理论:介绍课程设计的概念、原则、方法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参考教材相关章节,使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历史发展、基本模式和实践案例。
2. 课程体系与结构:分析高校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探讨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课程设置、课程类型及课程模块的设计方法。
3. 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阐述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课程目标。
参考教材章节,举例说明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的对应关系。
北理工课程设计

北理工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北理工课程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北理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教材:以北理工课程教材为主,系统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践案例:分析具体的实践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最新进展: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了解领域的最新动态。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完整的北理工课程教材,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
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章节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课程内容。
华北理工大学毕业设计

03
答辩演示
学生需要在答辩环节对毕业设计进行口头陈述和演示,以展示设计思路
、方法和成果。演示要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创新性
评价毕业设计时,首要 标准是设计的创新性。 这包括问题的提出、解 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等 方面是否具有新意和独 特性。
实用性设计方案应针对实际问 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 值。在设计过程中,学 生需要充分考虑用户需 求、市场趋势等因素,
强化实践环节
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 中锻炼自己,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评价体系
对于毕业设计的评价,除了传统的答辩评分外,还可以引入同学互评 、指导老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
毕业设计在个人成长中的价值与作用
知识整合与应用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整合与应用, 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 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职业规划的参考
毕业设计往往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密切相关,通过毕业 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与方向,为未 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THANK YOU
设计与实施
学生依据开题报告,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实验或调查 等工作,完成毕业设计的主体部分。
总结与反馈
答辩结束后,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总结与反思,指导教师 给予评价与反馈,共同推动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提升。
02
选题与开题报告
选题原则与要求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题目:多高层结构课程设计
专 班 姓 学 日
业:土 木 工 程 级: 名: 号: 期:
1
一、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的确定 根据该房屋的使用功能及建筑设计要求,进行了建筑平面、立面及剖面设计,其标准建筑平 面、结构平面和剖面示意图分别见下图。主体结构共 8 层,层高均为 3.3 米。局部突出屋面
12i 计算, 式中系数 c 按规定取值。 根据梁柱线刚度比 K 的不同, h2 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的柱可分为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柱和边柱、边框架中柱和边柱以及楼、电梯间柱等。 由于只计算 3 轴线框架, 故值计算中框架和边框架的侧移刚度, 其计算结果如下表 5 (a) 、 (b)、 (c) 。
柱的侧移刚度按式 D= c
125.69
G
i
/KN
229.808 274.89
206.1
130.68
207.63
109.81
109.81
注: (1)表中 为考虑梁、柱的粉刷层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g 表示单位长度构件重力荷载;n 为构 件数量。 (2)梁长度取净长;柱长度取层高。
3、重力荷载代表值 集中于各楼层标高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i 可根据式 G E D K i LKi 计算,按各楼层取 左右半跨作为该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原则确定。 屋面(上人) : G EAD (4.96×7.2×13.2)+0.3×0.5×(13.2-0.55×3)×25+(2.0 × 1.0+0.2×0.5)=516.81KN 5-7 层楼面: G EAD (3.3×7.2×13.2)+0.3×0.5×(13.2-0.5×3)×25+(2.0×1.0) = 359.51KN 2-4 层楼面:
表 7 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 层次
Hi / m
Gi / kN
Gi H i /( kN / m)
Gi H i
Fi /kN
j
Vi / kN
G H
j
31.3 8 7 6 28.3 25.0 21.7
1423.73 7393.85 8098.09 8098.09
44562.749 209245.955 202452.25 175728.553
合计 4.96 KN/M2 1-7 层楼面:瓷砖地面(包括水泥粗沙打底)0.55 KN/M2 100 厚钢筋混凝土板 25×0.1=2.5 KN/M2 V 型轻钢龙骨吊顶 0.25 KN/M2
合计 (2)、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上人屋面均布荷载标准值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屋面雪荷载标准值
3.30 KN/M2 2.0 KN/M2 2.0 KN/M2
表 5(a) 中框架柱侧移刚度 D 值(N/ mm)
边柱(15 根) 层次 5~8 3~4 2 1 K 0.501 0.354 0.393 0.344 中柱(15 根)
c
0.20 0.15 0.164 0.360 A-1,A-10
Di1
15277 16253 17770 20528
K 1.078 0.761 0.847 0.741
bh 3 。 12
4
表 3 横梁线刚度 ib 计算表
类别 层次 1 2~8 Ec /(N/mm2) 3.15×104 3.0×104 b×h /mm×mm 350×500 300×500 I0 / mm4 3.646×104 3.125×104
l
/ mm 5400
E c I0 / l /N. mm 2.127×1010 1.736×1010
149004.856 123716.414 97800.642 70449.615 48543.248
VGi / kN
9043.97 17142.06 25240.15 33338.24 41531.38 49819.57 58107.76 67443
Di / 98.1 10 6 N / m
8.096 8.096 8.096 8.096 8.848 8.848 9.616 8.752
2Ec I0/ l /N. mm 4.254×1010 3.472×1010
横梁
表 4 柱线刚度 ic 计算表
层次 1 2~4 5~8 hi/mm 5100 3300 3300 Ec /(N/mm2) 3.15×104 3.0×104 3.0×104 b×h /mm×mm 700×700 600×600 550×550 I / mm4 2.001×1010 1.080×1010 7.626×1010 Ec I/ l /N. mm 12.36×1010 9.818×1010 6.392×1010
T
0 .9
max (
0 . 3 0 .9 ) 0 . 16 0 . 074 0 . 706
F ek 1 G eq 0 . 074 57134 . 12 4227 . 9 kN
因 1.4 T g 1 . 4 0 . 3 0 . 42 s T1 0 . 706 s ,所以应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查表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F 0 . 126 4227 . 9 532 . 7 kN
n 0 . 08 T 1 0 . 07 =0.08 × 0.706+0.07=0.126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
Fi
G iH
n j 1 j
i j
G H
( 1 n ) F EK
具体计算过程见表 7。
本设计柱截面尺寸取值估算如下: 1 层 : 700mm×700mm 2-4 层:600mm×600mm 5-8 层:550mm×550mm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如图 1.14 所示,取顶层柱的形心线为框架柱的轴线;梁轴线取至板底, 2-8 层 高 度 即 为 层 高 , 取 3.3m : 底 层 柱 高 度 从 基 础 顶 面 取 至 一 层 板 底 , 即 h1=3.3+0.6+2.5-1.2-0.1=5.1m。注:本设计取③轴 A.D 跨为计算单元。跨度距离为 5.4m,为 8 层标高为 26.400m。结构计算简图如图 1:
的塔楼为电梯房和水箱间,层高为 3.0 米。 结构平面布置 各层梁截面尺寸如下:
表1 层次 2~8 1 混凝土强度 等级 C30 C35 横梁 AB 跨,CD 跨 300×500 350×500 BC 跨 300×400 350×400 纵梁(b×h) 次梁(b×h) 300×600 350×600 300×450 300×450
2
二、重力荷载计算 1、屋面及楼面荷载 (1).屋面(上人) : 30 厚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三毡四油防水层 20 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150 厚水泥蛭石保温层 100 厚钢筋混凝土板 V 型轻钢龙骨吊顶
22×0.03=0.66 KN/M2 0.4 KN/M2 20 ×0.02=0.4 KN/M2 5×0.15=0.75 KN/M2 25×0.1=2.5 KN/M2 0.2 KN/M2
四、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5
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横向自振周期计算。
3 3 G e 1423 . 73 1 1650 . 12 KN 2 28 . 3
表6 层次 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
Gi / kN
9043.97 8098.09 8098.09 8098.09 8193.14 8288.19 8288.19 9335.24
S k r s 0 1.0 0.2 0.2 KN / m 2
2、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梁、柱可根据截面尺寸、材料容重及粉刷等计算 出单位长度上的重力荷载;对墙门窗等可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表 2。
3
表 2 轴 A.D 跨梁、柱重力荷载标准值 层次 构件 边横梁 中横梁 1 次梁 纵梁 柱 边横梁 中横梁 2--4 次梁 纵梁 柱 边横梁 中横梁 5--8 次梁 纵梁 柱 b/m 0.35 0.35 0.3 0.35 0.7 0.3 0.3 0.3 0.3 0.6 0.3 0.3 0.3 0.3 0.55 h/m 0.50 0.40 0.45 0.60 0.7 0.50 0.40 0.45 0.60 0.60 0.50 0.40 0.45 0.60 0.55
6
0.047 0.219 0.212 0.184
173.67 809.24 783.38 679.91
173.67 982.91 1766.29 2446.2
5 4 3 2 1
18.4 15.1 11.8 8.5 5.2
8098.09 8193.14 8288.19 8288.19 9335.24
T1 1.7 0.7 0.35213 0.706 s
Geq 0.85 Gi 0.85×(9335.24+8288.19×2+8193.14+8098.09×3+7393.85+1423.73)
=0.85×67216.61=57134.12 KN
g 1 T 1
G EAD (3.3×3.6×13.2)+0.3×0.5×(13.2-0.6×3) ×25+(2.0×1.0)
=201.57KN 1 层楼面:
G EAD (3.3×3.6×13.2)+0.35×0.5×(13.2-0.7×3) ×25+(2.0×1.0)
=207.38KN 三、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过程见下表 3。柱线刚度计算过程见表 4 框架侧移刚度按式 I=2I0 计算,其中 I0=
c
0.350 0.276 0.298 0.453 B-1,B-10
Di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