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

合集下载

地热是如何形成的原理

地热是如何形成的原理

地热是如何形成的原理
地热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在地壳表面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原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 放射性衰变:地球内部包含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如铀、钍和钾等,在它们的衰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就是地热的一部分来源。

这些放射性元素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地幔和地壳中,它们的衰变热会逐渐传递到地壳表面。

2. 行星形成和地球内部的热量残余:地球形成时,原始的行星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内部。

这个过程伴随着剧烈的碰撞和摩擦,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了地球内部的热量。

这些热量在地壳下部分凝聚成热核,并逐渐向地壳表面传递。

3.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地球内部存在着热的对流运动。

地幔是地球内部热对流的关键部分,地幔物质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发生循环运动,热量从深处上升到地壳,再经过地壳的传导传递到地表。

这种热对流促使地热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匀,形成了温泉、地热能等地热资源。

综上所述,地热的形成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行星形成和地球内部的热量残余,以及热对流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地热是什么原理

地热是什么原理

地热是什么原理
地热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来产生能源。

地球的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球的核心和地壳深部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热利用的原理是通过将地下的热能转换成可利用的能源。

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方法是地热发电和地热供暖。

地热发电利用地热能将水转化为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地热供暖则是通过地下管道将地热能传输到建筑物内部,用于供暖和热水。

在地热发电中,通常会选择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地热温泉区或地球热流较高的地区。

地热发电厂首先要找到地下热水资源,在地下钻井中抽取热水,然后将热水转化为高温蒸汽。

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涡轮机组,使涡轮旋转,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

蒸汽在发电过程中会被冷却后变回水,再循环利用。

地热供暖则是通过地下管道传输地热能。

首先需要进行地下钻井,将热能源转换器安装到地下深处。

通过热交换器将地下的热能传输到水或其他传热介质中,在管道中循环流动,将地热能输送到建筑物内部进行供暖或热水使用。

总的来说,地热利用的原理就是通过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来产生能源,从而满足人们的发电和供暖需求。

地热怎么形成的

地热怎么形成的

地热怎么形成的地热是指地球熔岩向外的自然热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热能资源。

你对地热有多少了解?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地热的相关知识。

地热怎么形成的地热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长寿命放射性元素(主要是铀238、铀235、钍232和钾40等)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热在地球上有不同的呈现形式。

按照其储存形式,地热资源可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熔岩型5大类。

地球可以看作是平均半径约为6371km的实心球体。

它的构造就像是一个半熟的鸡蛋,主要分为三层。

地球的外表相当于蛋壳,这部分叫做“地壳”,它的厚度各处很不均一,由几千米到70km不等,其中大陆壳较厚,海洋壳较薄。

地壳的下面是“中间层”,相当于鸡蛋白,也叫“地幔”,它主要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厚度约为2900km。

地壳的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球每一层的温度很不相同。

从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 ℃,在地热异常区,温度随深度增加的更快。

中国华北平原某一个钻井钻到1000米时,温度为46.8 ℃;钻到2100米时,温度升高到84.5 ℃。

另一钻井,深达5000米,井底温度为180℃。

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约为1100 ℃~1300 ℃,地核约为2000 ℃~5000 ℃。

地壳内部的温度产生的热量,它的热量是哪里来的呢。

一般认为,是由于地球物质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有人估计,在地球的历史中,地球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热量,平均为每年5万亿亿卡(即卡路里)。

这是多么巨大的热源啊。

1981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如开了联合国新能源会议,据会议技术报告介绍,全球地热能的潜在资源,约为,相当于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地下热能的总量约为煤全部燃烧所放出热量的1.7亿倍。

丰富的地热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

到2050年,根据不同部门的估算,中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方案:高方案为3.6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0%),中方案为2.4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低方案为1.2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0%)。

地热的五种类型

地热的五种类型

地热的五种类型
1. 浅层热水型地热:被称为直接使用型地热,是指深度不超过300 米的热水。

由于其温度较低,一般用于供暖、温室种植、游泳池加热等方面。

2. 中深层高温干热岩型地热:是指深度在1-5 公里之间,温度在200-300℃之间的地热,并且热源来自于地壳深部。

它具有较高的热量和稳定性,可以进行各种发电,如干热岩体发电、闪蒸发电等。

3. 深层高温沸水型地热:是指深度超过5 公里,温度超过350℃的地热,可以用于制造干热蒸汽发电等。

4. 生物质沉淀型地热:主要是指古代沉淀的有机物(如煤、油、天然气),利用地下热源把水加热蒸汽发电等。

5. 热岛效应地热:通常用于城市建设,利用深埋在地下的管道网络回收城市排放的热能,在供暖、游泳池加热等方面发挥作用。

地热开发及利用

地热开发及利用

关于中国地热资源及开发利用一、我国地热资源概述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发出的热量。

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它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统称为新能源,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加以比较,地热能是新能源中最为现实的能源。

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4种类型:一是热水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到的热水或水蒸汽;二是地压地热能,即在*些大型沉积盆地深处(3~6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三是干热岩地热能,由于特殊地质构造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四是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200°C)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地热能可分为高温型(>l50°C)、中温型(90~150°C)和低温型(<90°C)三大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直接利用。

我国是地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地热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7.9%(表一),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5亿t标准煤。

我国的高温地热资源(热储温度>150C)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以及**省,环太平洋地热带通过我国的**省,高温温泉达90处以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通过**南部和**、**西部。

**高温热田主要集中在羊八井裂谷带,其中藏南西部、东部及中部约有108个高温热田,构成中国高温热田最富集的地带;**是全国发现温泉最多的省,高温热田主要分布在怒江以西的腾冲-瑞丽地区,约2O处;川西分布着8个高温地热区,为藏滇高温地热带的一部分。

我国主要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主要热储层为厚度数百米至数千米第三系砂岩、砂砾岩,温度在40~80°C左右,目前已发现全国共有地热温泉3000多个,其中高于25C 的约2200个。

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

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

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1. 引言1.1 地热能介绍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是地球内部储存的热能在地壳表面释放出来的一种能量形式。

地热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这些热量会通过地热系统的循环作用传导到地表,形成地热资源。

地热能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具有丰富的储量和广泛的分布。

利用地热能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的成本,同时也能避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地热能具有稳定、持续、零排放等优势,不受地埋深度、季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利用地热能可以产生电力、供暖、供热、供冷等多种形式的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民用建筑、农业生产等领域。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提升,地热资源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为地热能的更好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2 地热能的优势1. 环保性: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极小,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的环境。

2. 可再生性:地热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稳定性:地热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受外界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能够稳定供应热能和电能,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4. 经济性: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地热能具有较低的运营成本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可以为人们节约能源开支,降低能源消费成本。

地热能具有环保、可再生、稳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应用前景的能源形式。

在未来的能源转型过程中,地热能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3 地热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地热资源的开发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地热供暖所需条件

地热供暖所需条件

地热供暖所需条件
1.良好的地热资源:地热供暖的原理是利用地热能为主要热源,因此需要所
在地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以保证可以提供足够的热量。

2.先进的开采技术:地热供暖需要从地下抽取热水或者热蒸汽,因此需要采
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如水平井钻井技术、地下换热技术等,以保证开采过程的安全和效率。

3.供暖系统建设:地热供暖需要建设供暖系统,包括地热井、管道、换热器、
水泵等设备,以保证可以将地热能输送到需要供暖的地方。

4.合适的建筑物:地热供暖适用于新建和既有建筑物,但建筑物必须具备一
定的保温性能,以充分利用地热能。

同时,建筑物需要采用地热供暖系统,如地板辐射供暖等。

5.管理和维护:地热供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对供暖系
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同时,还需要对地热资源的开采进行管理和控制,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地热供暖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地热资源、开采技术、供暖系统建设、建筑物和管理和维护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保证地热供暖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性。

地热概述

地热概述

“地热”是地热资源的简称,常指能够经济地为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

地球内部蕴藏有由放射性物质衰变作用等原因所产生巨大的热,有人称之为“大热库”,时时刻刻通过地球表面散发到大气中。

据估计地球内部的热每年散发到大气中的热量达1.089×1021J,大大超过火山和地震活动所释放出的总热量。

此量虽大,但因分散,能够直接利用的地区有限。

只有在地球内热相对富集地区如近代火山活动、构造活动强烈地区并达到为人类能? 豢?发利用程度的这种地热,才构成可利用的地热资源。

广义的地热资源包括:①地热过程的全部产物,主要指天然蒸汽、热水和热卤水等;②由人工引入地热储的水、气或其他流体所产生的二次蒸汽和其他气体、热水、热卤水等;③由上述产物带出的副产品(指价值比较高的矿物质)。

目前可判明的地热资源有五类:以蒸汽为主的地热资源;以液态水为主的地热资源;地压型地热资源;干热岩体型地热资源和岩浆型地热资源。

前两种称“水热型”地热资源,是目前国内外地热开发的重点;后两种统称“干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尚不? 毡椤!暗厝取弊魑?能源矿产的组成部分,直接用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早已为人们所认知。

中国有计划地投入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则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投入了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主要用于发电、供暖、医疗、洗浴、水产养殖、农业温室栽培、灌溉等,应用范围日广。

地热作为能源矿产, 目前虽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重甚小,但因其是以“水”为载体,开发地热是通过开发地热水(或地热流体)来实现的,既可利用其能量,又可利用其水量,有着其他能源矿产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开发利用已日益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

一、地热资源特点“地热”作为一种矿产与其他矿产资源的区别在于它主要是通过开发其载体(地热水或地热流体)得以利用。

因此对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主要是对地热水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其开发利用潜力的大小也主要取决于地热水的存储量及其补给速度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热,绿了大地蓝了天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2012-01-31 09:44 ]编者按:在全球呼吁节能减排的今天,国人对清洁能源的渴望日益强烈。

一时间,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纷纷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而在众多清洁能源中,地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清洁能源,却有待引起更多的重视。

实际上,我国地热资源充足,开发优势明显。

地热,有望成为清洁能源中的新秀。

华北油田采油三厂员工在对留北地热发电机进行巡回检查。

齐新宽摄在多哈世界石油大会上,东道主卡塔尔国家元首哈马德提出:严峻的现实赋予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一个共同的责任,那就是开发替代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

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也提出要发展绿色能源,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发展替代能源、绿色能源既是一种责任和趋势,也是打造“绿色、国际、可持续中石油”的内在要求。

正是这样一种远见卓识,中国石油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能源领域。

其中,开发利用地热能,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正在系统上下形成共识。

地热开发——石油人的情感选择“石油行业开发利用地热能,有其必然性。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能源室高级工程师闫家泓说。

盆地是石油、天然气等矿藏的宝库,也是地下水、地热的“家园”。

这种“亲缘”关系,决定了石油工业与地热,理应有着紧密的联系。

1970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看到地热的潜在价值,提出要像开发石油、煤炭一样开发地热资源。

闫家泓说,从那时起石油系统就开始参与全国地热资源勘察等地热开发活动,但由于找油找气任务更紧迫,以至地热开发工作未能继续进行下去。

地热开发成了石油人的一段“未了情”。

20世纪80年代,华北石油会战频繁打出了温度在100摄氏度至130摄氏度的高产、高温油水井,地热开发再次引起石油人的关注。

此时,经历了十年动乱后的中国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恢复经济更需要石油,石油人无力顾及地热资源利用。

“等有朝一日闲下来的时候再开发吧。

”看着热腾腾的地热水白白浪费,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阎敦实的感叹,代表了当时石油人的不舍之情。

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石油人终于能腾出手来关注地热了。

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成立“京津冀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经理部”,开展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调查,对地热开发技术、效益进行系统研究。

正因为这一项目,让本应在国有资产“清产核资”中被核销的大量探井、油井、注水井被保留下来。

今天,这些被保留下来的“废井”,有的成了极具经济价值的地热井。

“正是这种对地热资源研究与开发始终不渝的坚持,才有了今天华北油田地热资源的较大规模利用。

”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热研究室主任辛守良说。

2000年前后,输油伴热、社区采暖等地热利用逐步展开。

2006年,华北油田启动了地热综合利用系统研究。

2009年,华北油田启动地热发电试验项目,目前已并网发电。

广东丰顺地热电站。

资源技术——我们有先天的优势近年来,地热发电与综合利用在国内虽然很受关注,但相比发达国家,还不能算“热”起来了,重要原因就是前期勘探开发投资大、风险高、技术要求严。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克文说,这些问题对别人是困难,对石油行业却是一种优势。

高额的勘察、钻井费用占到地热发电成本的60%左右。

这让许多想涉足地热者望而却步。

李克文教授认为,这一部分高额费用对于油田来说基本上可以省下来。

油田内许多不具备油气开发价值的废弃井,经过改造就能成为地热井。

同时,开发地热资源需要的公路、输电线路、管线输送、水质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油田企业也是一应俱全,无须新建,石油行业开发地热资源的成本优势明显,潜在效益巨大。

李克文说,当前我国部分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综合含水率高达95%以上,油田已成“水田”。

许多油田通过增加提液量,来实现油田的稳产增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附带”的地热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既增产量,又获取热能,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在长期的油气资源及地下水资源勘探开发中,石油行业积累了大量的水文地质数据,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认识基础。

”闫家泓说,无须在资源勘探方面再做大的投资,是石油行业开发地热资源的又一有利条件。

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华北、松辽等盆地既是油田也是地热田,而且地热储热层位、分布面积比油田更广。

数据显示,华北油田地热水资源所含地热能相当于400多亿吨标煤。

大庆油田松北区块地热能,相当于895.7亿吨标煤。

辽河油田已探明的地热能,相当于4.9亿吨标煤。

全国12个主要盆地地热资源储量折合标煤8530亿吨,相当于目前我国年耗能总量的300倍。

石油行业拥有的地热开发技术和创新能力,让地热开发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辽河油田自主开发的浅层回灌技术,解决了排放难题,推动了水源热泵技术利用;地源热泵技术使地下水匮乏地区也能利用地热资源;井下气水分离技术,解决了潜水泵气缚现象,使地热单井产量提高30%。

辽河油田地质所姚艳华说:“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辽河油田的地热利用技术正在逐步成熟。

”西藏羊八井电厂。

开发实践——效益与环保的双赢“石油行业开发地热,是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汪集旸院士的话,已经被实践所印证。

2011年11月中旬,记者在华北油田留北工区,见到了“轰鸣”中的地热发电机组。

2011年4月投产运行以来,该发电机组已累计发电25万千瓦时。

“目前,该电站还处于试运行状态,发电量虽不大,但前景不可限量。

地热能供应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优点。

地热能发电利用效率高,利用系数能够达到72%至76%,是风电的3倍至4倍,太阳能的4倍至5倍。

”地热室主任辛守良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华北油田6口地热发电井,年注采液量约为220万立方米,动力费用1005万元,地热利用总收入可达到3.892亿元。

其中,增油收入2.632亿元,占68%;发电收入2925万元,占8%;节约燃油9670万元,占24%。

除了发电外,华北油田地热主要用于输油伴热和取暖。

采油五厂利用一口井的地热水维温伴热,替代加热炉,每年可节约燃气90万立方米至100万立方米,增产原油730吨至2100吨;华苑服务处利用一口地热井为服务处东区居民家庭取暖,出水温度108℃,每年节约燃煤2000吨;采油一厂两个联合站利用地热水伴热输油和站内取暖,每年节约燃油900吨,燃煤2000吨。

截止到2011年5月底,华北油田地热利用累计节约燃油2.5万吨,天然气约1000万立方米,燃煤约2.2万吨,增产原油约3.9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万吨。

目前,辽河油田利用地热为居民和办公区供暖的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地热水每天20小时向小区供应,年节约燃煤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2万吨。

与华北油田不同的是,辽河油田采用的是地源热泵供暖技术,比水源利用更经济环保。

大庆油田利用油田产出水作为低温热量来源,为办公、联合站、食堂、招待所、活动中心等单位供热,供暖面积达到3.1万平方米,年节约燃煤近万吨。

与此同时,集团公司已将地热能开发纳入了新能源开发规划中。

包括地热在内的新能源,正在成为加快“绿色、国际、可持续中石油”建设步伐的重要力量。

专家表示,虽然油田地热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政策、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但地热“热”起来前景光明,潜力无限。

冰岛天然地热场。

地热:改变世界的能源“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温泉作为一种地热资源,早就妇孺皆知。

地热能不只是温泉,科学解释还是一种来自地球深处的巨大自然能源,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热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开发深度,地下200米以内称为浅层地热,200米至3000米的称为水热型地热,3000米以上的称为增强型地热;按照温度,地热分为低温25摄氏度至90摄氏度、中温9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高温>150摄氏度。

地热来自地球内部,地壳的厚薄、地壳运动的强弱,决定了地热的丰度。

我国地壳西厚东薄,因此东部地区地热资源相对丰富。

地热的利用形式很多,在我国洗浴和疗养约占47%,供暖约占31%,发电、温室种植、水产养殖等方面约占22%。

20多年来,我国地热直接利用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而且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2010年年底,我国直接利用常规地热供暖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供暖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

中国能源研究会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利用地热能总量相当于431万吨标煤。

据估算,全国12个主要地热盆地地热资源储量折合标煤8530亿吨;我国大陆3000米至1万米深处增强型地热能,相当于860万亿吨标准煤,是我国目前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的26万倍。

利用空间几乎可用“无限”来界定。

地热能利用简单,通过简单的热交换,就可以直接用于建筑供暖。

地热能可以“就地取材”,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每年的浅层地热相当于95亿吨标煤,可供我们随时“取用”。

地热发电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优点。

地热能发电利用效率高达72%至76%,是风电的3倍至4倍,太阳能的4倍至5倍,而世界最先进的地热发电利用系数是85%。

目前,全球有78个国家在利用地热能,其中,有24个国家利用地热发电。

我国地热能发电量,名列第18位。

利用高温地热发电技术的西藏羊八井电厂,供应了拉萨市夏天41%,冬天60%的电能。

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将地热称为:改变世界的能源,并倡导各国政府重视地热资源应用,加大在地热发电和直接应用方面的投入。

目前,国内地热开发热情高涨。

国家已将地热能纳入“十二五”能源规划,地热发展即将迎来新的机遇。

世界地热发电概述发电是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最早利用地热发电的是意大利人。

1904年,意大利拉德瑞罗最早利用地热干蒸汽发电。

196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盖瑟斯生产出了地热商业电能。

1967年,苏联建成第一套双工质有机兰金循环发电站。

1978年,美国创建了热干岩体地热技术,并试验发出电力。

1984年,罗马尼亚建成采用二氧化碳作为二级工质的地热发电装置,水温低于100摄氏度。

2000年,冰岛建成第一套效率更高的卡里纳循环地热发电装置。

2006年,美国阿拉斯加建成世界上地热温度最低(74摄氏度)的地热发电装置。

2008年,世界上第一套增强地热系统地热发电装置在法国投入商业运行。

截至2007年,全球有24个国家进行地热发电,总发电装机容量达9732兆瓦。

我国地热发电概述中国地热发电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0年,中国在广东丰顺和湖南灰汤第一次利用地热发出电力,开启了我国利用地热资源的序幕。

1977年,西藏羊八井建成首台1兆瓦地热发电机组,并逐渐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地热试验基地。

此后,河北怀来、江西宜春、广西象州、山东招远以及辽宁熊岳和营口等地相继建成地热试验电站,带来我国地热开发的第二次高潮。

1985年,西藏阿里地区朗久地热电厂投产。

1994年,那曲地热电厂投产。

2011年4月,华北油田地热发电站投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