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纺织应用论文
论文绪论

第1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 课题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也得到日益加强,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效率,而且为产品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纺织染整行业已从原有的简单光电检测技术向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更新,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织物全面而细致的检测。
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纱线混纺比测试、织物外观评价、织物瑕疵检测和织物密度及结构检测等方面。
在纺织染整行业中,许多企业遭受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低,纬斜、门幅与克重等质量指标不达标的困扰。
产品不合格造成的返修,大大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质量指标波动较大将直接导致织物档次降级[1]。
究其原因是企业生产过程缺乏产品质量指标的在线检测与控制。
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3]也加大了对染整后整理中产品质量指标在线检测控制的支持力度,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染整生产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推进染整产业的升级。
染整的工艺流程概括起来为“漂、染、印、整”[2]。
其中后整理工艺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道重要工序,包括烘干、热定型、预缩等主要工艺。
而热定型工艺对产品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热定型是利用合成纤维的热塑性,将织物在一定的张力下加热到所需温度,并在此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然后迅速冷却,使织物的尺寸形态达到稳定的过程。
现阶段热定型工艺中对织物的处理所需的工艺参数都是通过操作人员的经验给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反复的人工测量克重、门幅等质量指标对运行参数进行校正,直到指标符合客户订单的要求。
这一调节过程不仅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而且在参数确定后很少再进行技术指标的检测,因而造成同批次织物成品质量指标波动大,甚至不达标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产品一次合格率。
在实际生产中我省染整企业弹力针织物热定型的一次合格率普遍不足70%,由于不合格产品的返修成本远高于正常生产成本,因此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品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如果在成品检测阶段没有发现问题,在交付客户后引起退货索赔等问题,这样造成的损失更是巨大。
纺织品毕业论文

纺织品毕业论文纺织品毕业论文纺织品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代表,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中,不仅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识和技术实力的企业,也催生了许多纺织品相关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探讨纺织品毕业论文的主题,旨在为有志于从事纺织品研究的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纺织品设计与创新纺织品设计是纺织品行业中的核心环节,它不仅关乎到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还涉及到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比如探讨纺织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纺织品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纺织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等。
通过对纺织品设计与创新的研究,可以为纺织品企业提供更多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支持,推动纺织品行业的创新发展。
二、纺织品材料与工艺纺织品的质量和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纺织材料和工艺的选择。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研究不同纺织材料的特点和应用、纺织工艺的发展和改进、纺织品的加工与整理等。
通过对纺织品材料与工艺的研究,可以为纺织品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方向,提高纺织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三、纺织品市场与消费行为纺织品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化的环境,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对于纺织品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研究纺织品市场的特点和趋势、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和购买行为、纺织品品牌的建立和推广等。
通过对纺织品市场与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为纺织品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情报和营销策略,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四、纺织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纺织品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这个主题下,可以研究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纺织品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
通过对纺织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以为纺织品企业提供更多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纺织品行业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迈进。
总结纺织品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研究课题涉及到众多领域和学科。
基于CiteSpace的智能纺织服装产品研究进展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第38卷第1期(总185期)2024年2月V o l .38,N o .1(S u m.N o .185)引文格式:周捷,刘长青,张文博.基于C i t e S p a c e 的智能纺织服装产品研究进展[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24,38(1):31-42.Z HO U J i e ,L I U C h a n g q i n g ,Z HA N G W e n b o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 t e x t i l e a n d c l o t h i n g pr o d u c t s b a s e d o n C i t e S p a c e [J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2024,38(1):31-42. 收稿日期:2023-06-01 修回日期:2023-11-25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 B S F -203) 通信作者:周捷(1969 ),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功能性内衣㊁服装结构和人体科学等㊂E -m a i l :x i a n z j99@163.c o m 基于C i t e S pa c e 的智能纺织服装产品研究进展周 捷1,刘长青1,张文博2(1.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48;2.丽晶维珍妮内衣(深圳)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摘要 为揭示智能纺织服装的研究现状㊁热点和趋势,以C N K I 数据库和WO S 数据库中2012 2022年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 i t e S p a c e 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智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家㊁机构㊁作者方面的分布现状及合作情况,对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进行梳理㊂结果表明,2012 2022年,C N K I 数据库发文量稳步上升,WO S 数据库发文量快速增长且中国学者发文量较多;C N K I 数据库研究合作强度较低且以东华大学和江南大学为主体;WO S 数据库合作关系密切,研究集中度和合作强度大;C N K I 数据库研究方向更注重应用和设计模式,WO S 数据库则更注重电子元件制造和智能纤维与面料的开发;健康检测㊁变色肌理㊁仿生设计㊁生物材料㊁可穿戴应变等是目前智能纺织服装领域的前沿热点,电子元件制造㊁智能纤维及面料智能化研究是未来智能纺织服装领域研究的热点及趋势㊂关键词 智能纺织服装;智能纤维;C i t e S p a c e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中图分类号:T S 941.19 文献标志码:AD O I :10.13338/j .i s s n .1674-649x .2024.01.005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 t e x t i l e a n d c l o t h i n gp r o d u c t s b a s e d o n C i t e S pa c e Z H O U J i e 1,L I U C h a n g q i n g 1,Z HA N G W e n b o 2(1.S c h o o l o f A p p a r e l a n d A r t D e s i g n ,X i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 710048,C h i n a ;2.R e g e n t V i t r i n e U n d e r w e a r (S h e n z h e n )C o .,L t d .,S h e n z h e n 518000,G u a n g d o n g,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r e v e a l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h o t s p o t s a n d t r e n d s o f s m a r t t e x t i l e a n d a p pa r e l ,t h e r e l e v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C N K I a n d WO S d a t a b a s e f r o m2012t o2022w e r e u s e d a s r e s e a r c h o b-j e c t s,a n d C i t e S p a c e v i s u a l a n a l y s i s s o f t w a r e w a s u s e d t o d r a w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m a p,a n a l y s e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t a t u s a n d c o o p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s m a r t t e x t i l e a n d a p p a r e l f i e l d i n t e r m s o f c o u n t r i e s,i n-s t i t u t i o n s,a u t h o r s,a n d t o s o r t o u t t h e r e s e a r c h h o t s p o t s a n d c u t t i n g-e d g e t r e n d s.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f r o m2012t o2022,t h e n u m b e r o f C N K I d a t a b a s e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i n c r e a s e s s t e a d i l y,t h e n u m b e r o f WO S d a t a b a s e p u b l i c a t i o n s g r o w s r a p i d l y,a n d t h e n u m b e r o f a r t i c l e s p u b l i s h e d b y 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s r a n k s f i r s t i n t h e w o r l d;C o o p e r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i n C N K I d a t a b a s e i s l o w a n dm a i n l y b a s e d o n D o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a n d J i a n g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W h i l e i t s c o u n t e r p a r t i n WO S h a s a c l o s e c o o p e r a t i v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h i g h r e s e a r c h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a n d c o o p e r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C N K I d a t a-b a s e's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e s m o r e o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a n d d e s i g n p a t t e r n s,w h i l e WO S d a t a b a s e f o c u s e sm o r e o n e l e c t r o n i c c o m p o n e n t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m a r t f i b e r s a n d f a b r i c s.H e a l t h d e t e c t i o n,c o l o u r-c h a n g i n g t e x t u r e,b i o n i c d e s i g n,b i o m a t e r i a l s a n d w e a r a b l e s t r a i n a r e t h e c u r r e n t h o t s p o t s a t t h e f o r e f r o n t o f t h e f i e l d,w h i l e e l e c t r o n i c c o m p o n e n t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s m a r t f i b r e a n d f a b r i c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a r e t h e h o t s p o t s a n d t r e n d s f o r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K e y w o r d s i n t e l l i g e n t t e x t i l e a n d c l o t h i n g;s m a r t f i b e r s;C i t e S p a c e;k n o w l e d g e g r a p h;v i s u a l a n-a l y t i c s0引言随着智能纺织服装的普及和发展,各种智能服装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对智能纺织服装产生更多功能上的多维度需求[1-2]㊂智能纺织服装产品不但能够感知外部环境与人体内部状态的变化,而且能够通过反馈机制实时地对这种变化作出反应,实现人体㊁环境与服装之间的三角交互,组成互相依赖的有机体;智能纺织服装涉及多学科的技术支持,需要结合生物技术㊁传感器技术㊁计算机科学㊁微电子学㊁聚合物化学和材料科学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来实现纺织服装的智能化[3-6]㊂目前对智能纺织服装的可穿戴技术[7-8]㊁服装设计[9-11]㊁智能服装[12]等方面已有大量相关研究㊂本文旨在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相关理论,选取中国知网(C N K I)数据库和W e b o f S c i e n c e(WO S)数据库近10年发布的智能纺织服装相关主题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 i t e S p a c e进行数据分析,以了解我国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为未来智能纺织服装的研究提供参考㊂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研究方法利用C i t e S p a c e软件分析智能纺织服装的知识结构㊁发展规律与分布情况,将智能纺织服装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量㊁组织机构㊁作者合作等之间的关系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并对其内在联系和轨迹进行直观反映,梳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轨迹与未来趋势[13-14]㊂1.2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 N K I)数据库和W e b o f S c i e n c e(WO 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㊂在C N K I数据库中以主题= 智能服装 ,篇关摘= 纺织 和 服装 进行高级检索,文献类别为学术期刊,共检索到与智能纺织服装研究相关的文献879篇,通过人工初步筛选,去除会议㊁指南㊁学术论文与不完整文献等,共计424篇文献,以r e f w o r k格式导出,后经去重处理得到385篇有效文献㊂在WO 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以主题(T S)= ( S m a r t c l o t h i n g* )o r主题(T S)=( S m a r t t e x-t i l e s* )进行精准检索,文献类别为论文㊁综述和在线发表,语种为英语,将检索出的文献 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 以 纯文本 格式导出,总共为2456篇,经过去重导出文献共2384篇㊂2智能纺织服装产品的研究现状2.1年度发文量分析年度发文量可以直观反映研究现状并梳理发展历程,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㊂基于23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第38卷C N K I数据库和WO S数据库绘制发文量趋势图,如图1所示㊂图1发文量趋势图F i g.1 S t a t i s t i c a l c h a r t o f p u b l i c a t i o n s从图1可以看出,在2015年之前国内外期刊的发文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WO S数据库年增发文量在14~30篇,C N K I数据库的年增发文量在1~ 13篇,此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企业面临用工荒问题,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15]㊂在此期间,企业为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开始向智能时尚看齐,处于智能纺织服装起步阶段㊂2015年以后WO S数据库发文量快速增长,2017年较前一年发文量增到40篇,到2020年已增加到100篇以上,而C N K I数据库的发文量一直持续性上升㊂到2021年WO S 数据库的发文量达到顶峰,2022年虽有所下降,但发文增长量仍呈现良好态势,而C N K I数据库的发文量增长趋势较为缓慢,到2019年甚至有所下降,但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㊂2015~2022年处于 中国制造2025 时期,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智能制造,各大企业响应号召,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发展[16]㊂随着智能纺织服装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导致了国内外相关发文量的增长,说明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㊂2.2发文国家及地区的网络分析国家及地区合作网络图谱能直观看出该研究领域在不同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程度及社会关系,为评价国家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能力提供新视角㊂因C N K I数据库收录文献主要为国内作者,较少出现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仅以WO S数据库文献为基础绘制国家间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㊂图中节点大小代表国家发文量,连线反映国家间的合作关系强度,节点外轮廓线颜色反映国家的合作中心度,节点内部由多个同心圆环组成,圆环颜色越深代表发文时间越早,圆环宽度反映当年的发文量㊂图2国家及地区合作网络图谱F i g.2 M a p o f n a t i o n a l a n d r e g i o n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s智能纺织服装领域共有83个国家和地区发表的2384篇文献被WO S数据库收录,其中中国以909篇居于榜首,其次为美国338篇,排名第三到第五的国家依次为韩国246篇㊁英格兰187篇和澳大利亚105篇㊂在共现图谱中中国和美国为最大的2个节点,说明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相较其他国家更为丰富㊂美国的合作中心度最大为0.24,说明美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合作紧密,共与42个国家及地区存在着合作关系,中国近年来发文并被WO S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量大幅增长,且合作中心度为0.21,位居第二,说明我国学者的国际合作参与度很高,如表1所示㊂表1发文量(篇)及中心度排名前5的国家T a b.1 T o p5c o u n t r i e s i n t e r m s o f p u b l i c a t i o n v o l u m ea n d c e n t r a l i t y排名发文量国家篇数/篇中心度国家数值1中国909美国0.24 2美国338中国0.21 3韩国246意大利0.19 4英格兰187德国0.15 5澳大利亚105英格兰0.122.3机构分析分析该领域的重点科研机构,可以为学者选择合作交流机构提供指导㊂统计C N K I数据库和WO S数据库中发文量前10的机构[17],如表2所示㊂在C N K I数据库中,国内发文量超过20篇的有江南大学㊁东华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其余发文量较高的有苏州大学㊁北京服装学院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㊁大连工业大学㊁西安工程大学等㊂在WO S数据33第1期周捷,等:基于C i t e S p a c e的智能纺织服装产品研究进展库中发文量超过100篇的有2个科研院所,分别为东华大学㊁中国科学院㊂发文量超过50篇的机构还包括香港理工大学㊁江南大学㊁青岛大学和布罗斯大学㊂其他上榜的科研院所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44篇和成均馆大学43篇㊂表2 发文量(篇)排名前10的机构T a b .2 T o p 10i n s t i t u t i o n s i n t e r m s o f p u b l i c a t i o n v o l u m e WO S 数据库科研机构频次/篇C N K I 数据库科研机构频次/篇1D o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138江南大学412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f S c i e n c e s 136东华大学363H o ng K o n g P o l y t e ch ni c U n i v e r s i t y84天津工业大学214J i a n g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69苏州大学195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64北京服装学院196U n i v e r s i t y of B o r a s 5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77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f S c i e n c e s 44大连工业大学158S u ng k y u n k w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K K U )43西安工程大学139S o o c h o w U n i v e r s i t y42江西服装学院910U n i v e r s i t y of M a n c h e s t e r 39嘉兴学院82.4 作者合作可视化为了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骨干力量,识别核心作者是关键步骤,发文量排名前十的作者见表3㊂根据普赖斯公式M =0.79N 2m a x 进行统计分析,公式中M 代表核心作者发文量,N 2m a x 代表统计年限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文量[18],评选标准需达到发文量大于等于核心作者发文量[13]㊂对C N K I 数据库进行统计,发文量最多的为江南大学的沈雷,累计发表20篇,N 2m a x =20,M =3.35,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核心作者共14人㊂在WO S 数据库中,发文量最多的为曼彻斯特大学的L i Y i ,累计发表34篇,因此,N 2m a x =34,M =4.367,即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计71人㊂表3 发文量(篇)排名前10的作者T a b .3 T o p 10a u t h o r s i n t e r m s o f n u m b e r o f a r t i c l e s WO S 数据库作者姓名所属机构发文量/篇C N K I 数据库作者姓名所属机构发文量/篇L i Y i曼彻斯特大学34沈 雷江南大学 20T i a n M i n g w e i 青岛大学 19刘 皓天津工业大学12Q u L i ju n 加州大学 19桑盼盼江南大学 7W a n g Z h o n gl i n 中国科学院 19薛哲彬江南大学 7C h e n J u n加州大学 18李 俊东华大学 5L i u Z e k u n香港理工大学13洪文进江南大学 5J i n L u曼彻斯特大学13方东根江南大学 4Z h e n g Z i j i a n 香港理工大学13王 军大连工业大学4B e e b y S t e v e 南安普顿大学12任祥放江南大学 4L i C h a o x u中国科学院12唐 颖江南大学4在C N K I 数据库中,以核心作者为基础绘制合作关系分布图,如图3(a )所示㊂发文量超过5篇的作者有6人,分别为江南大学的沈雷20篇;天津工业大学的刘皓12篇;江南大学的桑盼盼和薛哲彬各7篇;东华大学的李俊5篇;江南大学的洪文进5篇㊂其中江南大学沈雷的合作网络共有7位核心作者,为最大合作关系网㊂其余较大合作网络还包括大连工业大学王军团队㊁天津工业大学李津团队㊁西安工程大学蒋晓文团队等㊂相比国外,国内的合作研究分支较少,呈现出以江南大学㊁天津工业大学㊁东华大学为中心的众多学者及机构的合作㊂部分研究机构如苏州大学㊁北京服装学院㊁西安工程大学等43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第38卷也形成了分散的次核心力量,次核心力量之间的合作强度较低㊂在WO S 数据库中,以核心作者为基础绘制合作关系分布图,如图3(b )所示㊂发文量超过20篇的仅有一人,为曼彻斯特大学的L i Y i ,共计34篇,其所在的关系网为该领域最大的合作网络,共有9位为核心作者㊂较为突出的关系网还包括:以中国科学院W a n g Z h o n g l i n 为代表的合作网络,共3位核心作者发表31篇论文,以青岛大学T i a n M i n g-w e i 和加州大学Q u L i j u n 为代表的6位作者共发表46篇论文㊂71位核心作者中有39位为中国学者,其中青岛大学T i a n M i n g w e i 和中国科学院W a n g Z h o n gl i n 均组建了包含3位核心作者的合作网络㊂(a )C N K I数据库(b )WO S 数据库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F i g.3 A u t h o r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a t l a 3 智能纺织服装产品的趋势分析3.1 关键词共现分析借助C i t e S pa c e 可视化软件绘制智能纺织服装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出现时间越早㊂为深入了解和分析智能纺织服装领域,本文对导出的385篇中文文献和2384篇英文文献分别构建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㊁5所示㊂图4 C N K I 数据库关键词共现图谱F i g .4 K e y w o r d c o -o c c u r r e n c e m a p of C N K I 图5 WO S 数据库关键词共现图谱F i g .5 K e y w o r d c o -o c c u r r e n c e m a p of WO S 以C N K I 数据库文献为基础对智能纺织服装关键词进行分析,剔除自我指向性关键词后频次较高的依次为应用领域㊁服装设计㊁发展前景㊁传感器㊁交互技术㊁健康监测和电子元件,与WO S 数据库文献相比,C N K I 数据库文献较为突出的节点是交互技术和应用领域的相关文献,智能穿戴㊁健康检测㊁特征提取㊁电子元件等节点与自我指向性关键词关联,说明学者们更多是在交互设计和应用领域实现智能纺织服装的开发研究㊂通过对用户进行需求分析,根据用户需求将传统服装与电子技术相融合,构建交互模式,解决用户问题[9]㊂以WO S 数据库文献为基础对智能纺织服装关键词进行分析,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s m a r t t e x t i l e s(智能纺织品)㊁f i b e r s (纤维)㊁pe rf o r m a n c e (性能)㊁53第1期 周捷,等:基于C i t e S p a c e 的智能纺织服装产品研究进展s e n s o r s (传感器)㊁c o m p o s i t e s (复合材料)㊁t e x t i l e s (纺织品)㊁d e s i gn (设计)㊁f a b r i c a t i o n (制造)㊁n a n o -c o m po s i t e s (纳米复合材料)㊂剔除自我指向性关键词后,高频关键词为f i b e r s ㊁pe rf o r m a n c e ㊁s e n s o r s ㊁c o m p o s i t e s ㊁d e s ig n ㊁f a b r i c a t i o n 和n a n o c o m p o s i t e s ,根据关键词可以看出智能纺织服装存在2种不同的研究方向㊂第一种是材料研发方向,如智能纤维材料[19-21],包括复合材料㊁纳米复合材料㊁导电纤维㊁相变纤维㊁形状记忆纤维等,智能电子信息材料,包括传感器㊁电极㊁柔性电子产品等[22]㊂第二种是服装设计方向,通过服装结构㊁面料弹性等方面对智能服装进行分区设计,以实现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功能性服装设计的目的[23]㊂3.2 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对上述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能够提炼出2012 2022年智能纺织服装研究领域的科研热点,其聚类图谱如图6所示㊂(a )C N K I数据库(b )WO S 数据库图6 关键词聚类图谱F i g .6 K e y w o r d c l u s t e r i n g在C N K I 数据库文献关键词中,选用L L R 聚类算法,聚类后会出现聚类模块值Q 和聚类平均轮廓值S ,一般认为Q >0.3聚类结构显著,S >0.5聚类合理,保留频次最高的前9个关键词,结果如图6(a )所示,可以看出在C N K I 中对于智能纺织服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服装㊁服装材料㊁智能化㊁服装设计㊁可穿戴㊁服装㊁应用㊁现状㊁设计模式9个方面㊂在关键词聚类图谱中,有时会出现多个聚类相互重叠,说明重叠部分聚类间联系紧密,即智能纺织服装的研究方向各有差异,但主题集中,依据聚类结果可将其大体分为以下几类:#0㊁#2㊁#4探讨智能化服装,#1㊁#5研究服装与所用材料,#3㊁#8探讨服装设计相关领域,#6㊁#7为智能纺织服装应用及现状发展㊂智能化服装的关键技术为智能传感器监测的柔性及轻量级传感器,而此类传感器的不足之处在于高成本㊁技术攻克以及实际使用的耐用性问题㊂智能面料的关键技术为电导性㊁柔韧性㊁可塑性㊁抗菌性等多功能面料的开发,而面料开发则会遇到成本高㊁复杂的加工步骤等问题,因此需要在面料的选材㊁加工工艺㊁性能测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24-25]㊂智能纺织品的应用包括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可将太阳能电池作为纺织材料的基底,主要技术有纳米晶薄膜㊁光伏聚合物纤维等,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纺织品的美学属性,如手感㊁垂感等;重量和耐久性;成本因素限制市场规模㊂WO S 数据库文献关键词聚类如图6(b )所示,保留频次最高的前9个关键词,分别为 w e a r a b l e e -l e c t r o n i c s (可穿戴电子产品) s m a r t t e x t i l e s(智能纺织品) f l e x i b l e a n t e n n a (柔性天线) e n e r g ys t o r a ge (储能) t e x t i l e a c t u a t o r s (纺织执行机构) 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机械性能) a s y mm e t r i c s u p e r c a pa c i t o r s (不对称超级电容器) c a rb o n n a n o t u b e s (碳纳米管) f i b e r e x t r u s i o n (纤维挤压成型) ㊂由此可见,英文文献同样注重智能可穿戴产品及智能纺织品,与中文文献不同的是,英文文献更注重智能纺织服装方面的一些机械性能㊁电容器等电子器件方面,说明电子器件与服装的交互设计是研究热点㊂柔性天线技术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天线结构的设计及导电和柔性基板材料的选择,二是特定需求的天线样机制作和性能评估,而创新型材料㊁结构设计㊁样机制作与测量和性能调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㊂储能领域常用的处理方法有静电纺丝技术和炭化处理等方法,此类方法对材料能耗大,环境友好性差,提升储能器件的整体环保性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3]㊂不对称超级电容器的关键在于电极制备,电导率低和利用率低是需要解决的问题[26]㊂碳纳米管的关键在于吸波性能,具有尺寸小㊁质量轻㊁长径比高㊁比表面积大及导电性能好等优点,但其作为吸波剂具有磁损耗性能弱和介电损耗性能强等缺点[27]㊂63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第38卷3.3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分析根据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时间线图谱分析,对不同聚类从时间跨度上进行关联与分析,根据时间跨度说明该聚类下的研究内容发展时间以及连贯性,从而清晰展示智能纺织服装研究的发展趋势㊂图7为C N K I 数据库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知,不同时期研究关注点有所差异,对于智能纺织服装的研究从2012年持续到2022年,其中2012年出现关键性节点,通过对本次实验数据库中2012年所收录的被引用频率最高的相关主题文献[28]分析可知研究者探讨了将传感器㊁显示器技术和服装相结合,用来监测人体生理指标的方法,为今后智能服装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㊂随着时间的推移,自2018年起,该聚类逐渐向健康检测㊁变色肌理㊁实时监测等方向发展㊂结合中心度㊁时间跨度和近期热度,智能服装将成为该领域的持续性热点㊂自2015年服装设计成为关键性节点,一直持续到2020年,文献[29-30]将服装设计要素㊁法则进行梳理及量化后与计算机信息等技术相结合,最后完成图像识别与智能化㊂总之,从2012年起智能服装和设计模式研究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多,2013年对连接技术与涂层技术深入研究,其中连接技术是智能服装和设计模式最重要的环节,2014年智能纺织服装研究集中在服装材料㊁智能纤维等方面的交互技术,2015年研究领域主要在智能穿戴和服装设计方面,2016年到2018年集中于仿生设计与定制化,2019年到2022年的智能服装研究主要集中于光纤织物㊁特征提取㊁变色机理等方向发展㊂图7 C N K I 数据库关键词时间线图谱F i g .7 C N K I d a t a b a s e k e yw o r d t i m e l i n e 在WO S 数据库关键词时区图中,如图8所示,2012年出现关键性节点s m a r t t e x t i l e s (智能纺织品),通过对本次实验数据库中2012年所收录的被引用频率最高的相关主题文献[31]可知研究者们开发了柔性可拉伸电子电路技术,将电子系统完全嵌入弹性体材料从而产生可拉伸的柔软电子模块,从而实现具有复杂功能的可伸缩系统㊂2013年的关键词节点是b i o l o g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 (生物材料)㊂自2015年起,y a r n s u p e r c a p a c i t o r s (纱线超级电容器)成为关键词节点,一直持续到2022年,预测其将成为该领域的持续性热点㊂总之,从2012年起开始出现s m a r t t e x t i l e s (智能纺织品)和c a r b o n n a n o t u b e s (碳纳米管),2013年开始s m a r t m a t e r i a l s(智能材料)的研究,2014年智能纺织服装研究集中在w e a r -a b l e e l e c t r o n i c s (电子产品)和e n e r g y s t o r a ge (储能)方面,2015年研究领域主要在p o s t u r e p r e s s u r e(姿式压力)方面,2016 2018年集中在w e a r a b l e s t r a i ns e n s o r s (可穿戴式应变传感器)和3D p r i n t i n g (3D 打印)方向,两者皆是智能纺织服装重点研发方向,2019到2022年的智能纺织服装研究主要集中于s h a p e m e m o r y (形状记忆)㊁w e a r a b l e s t r a i n (可穿戴应变)和e l e c t r o n i c s k i n(电子皮肤)等方向发展㊂图8 WO S 数据库关键词时间线图谱F i g .8 WO S d a t a b a s e k e yw o r d t i m e l i n e 3.4 突发性节点分析关键词突显性是某一时段内出现频率较多的词,该词的突发增长率随强度扩大而增长,强度越大越能反映该时段的研究热点和趋势,通过对C N K I 数据库和WO S 数据库文献的突显词追踪,可掌握智能纺织服装领域内研究热点的演化动态,进而预测发展趋势㊂通过对C N K I 数据库文献进行关键词突显分析,得到不同时期突显强度最高的25个关键词㊂2012 2022年智能纺织服装领域C N K I 研究突显词如图9(a)所示㊂研究热点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73第1期 周捷,等:基于C i t e S p a c e 的智能纺织服装产品研究进展以下3个阶段㊂1)2012 2017年㊂该阶段共有13个突显的研究热点,其中, 设计模式 智能纤维 2个研究热点从2012年出现后延续了3 6年㊂学者们关注到智能化服装问题,从舒适感㊁安全感和美学者们在智能纺织服装研究中还关注到了有关 智能服装设计模式 这种新型设计技术,从3个维度的交互关系角度出发,分别为技术㊁面料和结构造型,同时引用功能服装的评价体系,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研发模式,面向专业集成化和商业大众化两大消费群体的智能服装设计研发[3]㊂2)2018 2019年㊂该阶段突显关键词包含 设计流程 童装设计 网络技术 老年人 特征提取 纺织 ㊂该研究热点中出现了网络技术与特征提取,网络技术带动了智能安全服装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微型传感器㊁信息处理模块和终端反馈系统等的整合[32],从分区设计㊁可持续性和人机交互原则出发,将智能核心技术与服装技术进行融合[32-34],表明在该阶段学者们已基本了解网络技术相关的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方法,并基于这些理论探索智能服装层面的网络技术安全防护系统的设计[35]㊂此外,学者们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加速度传感器采集人体特征部位的运动信息,以达到识别人体运动状态的目的[36-37]㊂智能纺织服装在消费群体范围上也更加细化,如在老年人的服装纽扣上应用N F C芯片解决老年人走失问题[38]㊂3)2020 2022年㊂该阶段突显的关键词相比较其他阶段的多,主要包括 人工智能 智能材料 老年服装 心电监测 智能技术 等㊂智能纺织服装在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的同时,新兴研究热点在该阶段突增,进一步加大对于智能材料的研究,如热敏变色材料㊁蓄光型彩色发光纤维㊁可探测心率变化的衬衣㊁形状记忆纤维等,将这些材料与服装相结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39]㊂随着智能纺织服装的快速发展,学者们通过研究心电监测等智能技术,在纺织电极传感器中加入吸湿性纱线来改善电极与皮肤的接触状态,提高信号质量[40]㊂此外,智能技术在加热元件的应用模式㊁温度控制算法的实现和人体热生理模型的应用中还需进一步深化[41]㊂近年来,老年群体的占比大幅增加,更重视户外活动需求,智能纺织服装采用液态氨纶材料与微纳传感元件对老年冲锋衣进行功能设计,以解决老年人户外运动安全性的问题[42]㊂2012 2022年WO S数据库中智能纺织服装研究领域突显词如图9(b)所示㊂通过对WO S数据库文献进行关键词突显分析,共得到突显强度最高的25个关键词,从时间上大概分为2个阶段:(a)C N K I数据库(b)WO S数据库图9智能纺织服装研究的突显词F i g.9 P r o m i n e n t w o r d s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 t e x t i l ea n d a p p a r e l r e s e a r c h1)2012 2018年㊂该阶段共有15个突显的研究热点,其中 电路 智能面料 纱线超级电容83西安工程大学学报第38卷器 柔性超级电容器 纱线 5个研究热点一直持续了3 4年㊂该领域学者在这一阶段关注到了智能面料与电子元件的问题,智能纺织服装利用纱线超级电容器为储能器件,采用C N I(c a l l i n g n u m b e r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浸渍和P P y(p o l y p y r r o l e)电沉积工艺制造大型高拉伸纱线电极[43],而柔性超级电容器在灵活㊁形状和重量上都有着独特优势,比如基于碳材料㊁复合材料以及柔性微型超级电容器的开发等[44-45]㊂此外,智能面料的研究也大大促进智能服装的发展,比如超疏水涂层织物有助于开发智能油水分离器㊁微流体阀和芯片实验设备[46-47]㊂2)2019 2022年㊂该领域学者主要研究压力传感器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开发以及导电纺织品的研究,压力传感器中的薄膜柔性无线压力传感器可提供无线监测平台[48]㊂在可穿戴产品的应用中,导电纺织品有石墨烯基纺织品,在高导电性㊁超柔韧性和可机洗方面有着技术优势[49]㊂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可穿戴设备方面,涉及到多学科交叉,由信息收集㊁处理与存储装置㊁电池技术㊁智能操作系统和人机交互设计等方面共同构成,综合运用了数据处理㊁软件与触感技术来实现特定的智能功能[50]㊂4结论1)从发文量和发文国家看,自2015年后WO S 数据库和C N K I数据库的发文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2018年后C N K I数据库发文量增长迅速㊂中国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量也跃居世界前列,与其他国家及地区间的合作十分紧密㊂2)从发文作者和机构看,C N K I数据库中,研究机构以东华大学和江南大学为主体进行智能纺织服装领域的研究,呈现散点式分布㊂其中沈雷㊁刘皓㊁桑盼盼㊁薛哲彬㊁李俊等形成核心作者群,而非核心作者群间的合作交流较少㊂WO S数据库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则更为密切,以瑞典布罗斯大学㊁韩国成均馆大学㊁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为代表的机构形成中心合作力量㊂其中L i Y i㊁Q u L i j u n㊁J i n L u等学者构成核心作者群,其研究集中度和合作强度较大㊂3)从关键词共现分析来看,WO S数据库关键词出现频次显著高于C N K I数据库,研究主题多样化,而C N K I数据库关键词较为单一㊂WO S数据库智能纺织服装关键词整体强度大,且各突显词间强度差异大,C N K I数据库突显强度小,差异小㊂WO S数据库文献更注重智能纺织服装的电子元件制造㊁智能纤维及聚合物等,而C N K I数据库文献更注重应用及设计模式㊂因此,未来对于智能纺织服装领域的电子元件制造及智能纤维与面料的研究是需要关注的重点㊂4)从研究热点和阶段性特征看,近年C N K I研究热点有健康检测㊁变色肌理㊁实时监测㊁服装设计㊁连接技术㊁智能纤维㊁仿生设计㊁变色机理等㊂WO S 的研究热点较广,涉及纱线超级电容器㊁生物材料㊁碳纳米管㊁3D打印㊁可穿戴应变㊁电子皮肤等㊂未来研究领域应更注重纤维㊁面料的智能化与电子元件的准确检测性,我国应当突出研究重点,与国际研究保持同步,加强对智能核心技术的攻克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冯英杰,蒋高明,彭佳佳.人工智能引领纺织行业创新发展[J].现代纺织技术,2021,29(3):71-77.F E NG Y J,J I A N G G M,P E N G J J.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d e-v e l o p m e n t o f t e x t i l e i n d u s t r y u n d e r g u i d a n c e o f a r t i f i-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J].Ad v a n ce d T e x t i l e T e c h n o l o g y,2021,29(3):71-77.(i n C h i n e s e)[2]杜劲松,李司琪,余雅芸,等.智能化服装设计与研发[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20,33(3):58-63.D U J S,L I S Q,Y U Y Y,e t a l.D e s i g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 g a r m e n t[J].B a s i c S c i e n c e s J o u r n a l o f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i e s,2020,33(3):58-63.(i n C h i n e s e) [3]田苗,李俊.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J].纺织学报,2014,35(2):109-115.T I A N M,L I J.D e s i g n m o d e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e n d e n c y o f s m a r t c l o t h i n g[J].J o u r n a l o f T e x t i l e R e s e a r c h, 2014,35(2):109-115.(i n C h i n e s e)[5]于佐君,张冰洁,孙健.功能性材料创新在智能服装发展中的应用[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9,32(2):129-135.Y U Z J,Z HA N G B J,S U N J.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f u n c t i o n a l t e x t i l e m a t e r i a l s i n n o v a t i o n o n i n t e l l i g e n t c l o t h i n g d e-v e l o p m e n t[J].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t y,2019,32(2):129-135.(i n C h i n e s e)[6]石金泽,谷林.基于智能优化的动态人体特征部位尺寸预测[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23,36(2):86-92. S H I J Z,G U L.I n t e l l i g e n t o p t i m i z a t i o n-b a s e d d y n a m i ch u m a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p a r t s s i z e p r e d i c t i o n[J].B a s i cS c i e n c e s J o u r n a l o f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i e s,2023,36(2): 86-92.(i n C h i n e s e)[7] A H S A N M,T E A Y S H,S A Y E M A S M,e t a l.S m a r tc l o t h i n g f r a m e w o r k f o r h e a l t h m o n i t o r i n g a p p l i c a t i o n s[J].S i g n a l s,2022,3(1):113-145.[8]孙悦,范杰,王亮,等.可穿戴技术在纺织服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18,39(12):131-138.93第1期周捷,等:基于C i t e S p a c e的智能纺织服装产品研究进展。
纺织企业IERP系统研究与实现

构 、 库 存信 息和 工艺 信 息 等 作 出生 产 计 划 的 决策 支持 ,供计 划 人 员参 考 ,计 划 人 员确 认 最终 的 生 产计 划 ,生 成加 工 单 或委 外 单 ; 采购 部门根 据加 工单 要求 通过 W eb方式 或 常 规 方式 向织 厂供 应 商 纱 厂 进 行 所需 原料 纱 的采 购 , 收登 记 入 库 ;生产 主 管 则根据 验 加 工单 按 系 统提 示 的 决 策 方 案 作 出 具 体 的 车 间生 产 作业 计 划 , 成 工卡 ; 间 生产 人 生 车 员 根 据 工 卡 领 料 进 行 生 产 ,每 张 工 卡 以 移 交 的 方 式 跟 踪 整 个 车 间 生 产 过 程 ,成 品 检 验 后登 记入 库 ; 于 外 发加 工 生产 情况 , 对 由 跟 单 员 负 责 对 外 发加 工 单 中的 坯 布 生产 进 度 和 产 品 的 工艺 参数 进 行 信 息 和 质 量的 跟 踪 ;外 发加 工 的 成 品 最终 也 要 验 收 后 才 人 库 。所 有加 工 订 单完 工 后 , 货给 客 户 , 发 财 务部门作最终结算和成本核算 。 根 据 以 上 系 统业 务 流 程 模 型 ,设 计 出 以 织 厂 生 产计 划 和过 程 管 理 为核 心 的 系统 功 能模 型 如 下 图 l。
维普资讯
T技 术
S i c n Tcnl yIoai ea c nead eho g n vtnHrl e o n o : ! d
纺织 企业 ERP 系统研 究 与实现
赵 龙 ( 军航 空工程学 院 山东烟台 2 4 0 海 6 0 0)
摘 要: 以织厂 为例 , 分析 了纺织企业传 统业务运 作模式 的特点及存 在的 问题 。针对 纺织企 业的生产特 点 , 结合 先进 的企业生产 管理 思 想 , 计 了织 厂 业 务 功 能 模 型 , 设 用微 软 最新 的 . e 解 决 方 案 , 用 B t 采 /s三 层 架 构 实 现 了织 厂 生 产 管 理 系统 。该 系统 能 够 在 有 效 实 现 企 业 间电子协作的基础上 , 为企业计 划人 员提 供科学的生 产计划决策支持 , 高生产车间计 划的动态管理水平 , 强生 产过程 实时监控能 力, 提 加 实现 产品 的质量追 踪 , 并作 为生 产人 员的有效合 理绩效 考核 的依据 。 关 键 词 : 织 企 业 生 产模 式 生 产 管 理 系统 三 层 架 构 . t 纺 e 中图分类号 : 4 G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4 9 x 2 0 ) 5a-0 2 -0 l 7 —0 8 ( 0 80 () 0 5 2
纺织专业论文15篇

纺织专业论文15篇纺织专业论文摘要:纺织品安全问题是系统性问题,它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管理及体制问题是我们纤检部门面对的大问题,它需要我们纤检人在国家不断完善纺织品的安全标准保障体系的前提下,对与纤检有关的纺织品进行安全质量监督,确保在执法监督过程对纺织品进行安全质量检查时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标准可执行,给人们一个放心消费、生活的空间。
关键词纺织专业纺织论文纺织论顶岗实习的纺织专业课程改革一、顶岗实习过程学生素质提升顶岗实习经过岗位师傅的现场指导及学生工作过程的切身领悟,使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鉴于此,我们课题组通过对纺织工程学科各专业顶岗实习一年后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问题见表1。
(一)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纺织工程学科4个专业共147名学生,发放147份调查表,收回147份。
填表过程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及感受可不选或多选,这样每道题目统计的人数有所不同,大致在146~148人次,对问卷分析无影响。
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二)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1.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第7题你认为___专业课对你们未来工作比较重要,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与之有关的专业课程;其次是实践技能课;再次是与之职业生涯有关的其他学科。
这些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都有设置,只是课程内容、课时比例有主次之分。
通过学生的问卷回答说明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长。
2.与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第8题你希望开设___技能鉴定,第9题根据顶岗实习的感受你认为___专业课程需要增加技能训练课时,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我院已实施实训课程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或只开设实训课程而未实施技能鉴定且学生希望实施技能鉴定的专业课程,如纺织品检测(与纺织纤维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面料分析(与针纺织品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研发及小样设计与制作(与纺织品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面料设计(与面料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服装制版、羊毛衫工艺设计、纺织工艺、织造工艺等技能课程;其次是计算机程序、专业英语、销售、机械操作等课程。
纺织技术论文

纺织技术论文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纺织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纺织技术论文篇一浅谈纺织品检测技术摘要: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但是由于我国在纺织品的检测方面还和西方先进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纺织品检测研究。
文章通过纺织品中甲醛、农药残留、重金属离子、禁止使用的染料等四个方面对纺织品的检测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为纺织品检测人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纺织品检测技术研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并且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以每年平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
尽管我国在纺织品的数量上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在纺织品的生产和检测方面还和西方先进国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生态纺织品消费的快速兴起向我国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提出了挑战,为此,除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某些能够产生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以外,还应该在检测水平上下功夫,争取生产、出口的纺织品符合国际通用的检测标准,从而实现我国纺织品的无障碍出口,为我国出口创汇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纺织品中甲醛的检测通常情况下,纺织品中检测甲醛的方法有三种,即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和色谱法等。
其中分光光度法以使用仪器简单、操作手段方便、检测效果显著和重现性能良好等优点,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普遍使用。
在操作的过程中,通常使用乙酰丙酮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进行纺织品甲醛含量的检测,实验发现,如果在该检测手段中使用水浴恒温振荡器替代普通恒温水浴能够有效改善化学反应的条件,从而使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二、纺织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在纺织原材料的生长过程中,通常会有大量的杂草、有害昆虫或者菌类对纺织原材料造成危害,为此,为了保证纺织原材料的正常生长,避免大面积减产,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以及除草剂等化学制剂,这样,在纺织原材料上非常容易形成化学制剂残留。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论文(精选)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论文(精选)先进制造技术内涵广泛、学科交叉,并且不断地发展与完备,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制造业要求生存和发展,必须掌握并科学运用最先进的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也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力武器。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今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当今制造技术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先进制造的前沿科学,并展望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
制造业在国家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占很大比重,因此若想增强综合国力,大力发展制造技术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先进制造特点发展现状趋势0引言: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为AMT)是指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1]。
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
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
AMT是制造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充分条件,其优势还有赖于能充分发挥技术威力的组织管理,有赖于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的有机协调和融合。
1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1.1实用性:首先先进制造技术应该能够为我们所用,是实用的,而不是观念上得东西,能够真正为人类造福的。
其是一项面向工业应用并且兼备有实用性的新技术,它的发展是针对其中一具体制造业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先进的、适用的制造技术,它有明确的需求导向的特征,其应用特别注意产品最好的实际效果,以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
1.2先进性:其次,从他的命名来看,他显然应当具有先进性,这符合社会的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的生产力的前进才是他的关键所在。
它从传统的工艺发展而来,既保留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吸收了各种高新技术的最新成果,并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工艺,这些工艺也必须是经过优化的先进工艺。
纺织服装质检机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纺织服装质检机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摘要】:^p :本文介绍了纺织服装质检机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p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纺织;服装;质检机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简介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作为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为社会提供检测或校准服务[1]。
它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在国民经济、科学研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而质检机构检验检测实验室与国民生活质量保障息息相关,大力发展对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出现以前,实验室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使用基于纸质记录的工作流程,“任务靠人盯,记录靠腿跑”,实验室的流程控制和信息数据的管理非常繁琐、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和成本,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工作效率较低。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科学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数量不断增加,使得产生的数据处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对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测试周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使得实验室数据的管理难度大增,原有的人工管理模式已显得不太适应。
如何快速准确地收集、处理、传输、存储、共享数据,成为实验室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问世了。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是集现代化管理思想与基于计算机的高速数据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宽带传输网络技术、自动化仪器分析^p 技术于一体,用于实验室信息管理和控制的一套信息管理系统[2]。
它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能够完成实验室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p 、报告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纺织物的图案色彩混合原理入手,重点分析计算机在纺织业测配色领域目前的主要研究应用,并指出计算机在测配色技术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纺织品;图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77-001
计算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在纺织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工作,能够减轻研究人员的工作强度,创造出更高的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
测配色就是计算机在纺织业当中的运用之一。
纺织物的图案是由不一样颜色的经纬线经过一定的组织结构进行相互融合交
织而构成的,纺织品讲求美观实用,是非常重视色彩和图案的相互搭配的。
1.纺织物图案的色彩混合原理
图案的色彩是通过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而构成的。
1.1梭织物的组织结构
纺织物的结构组织表示的是经纬纱线交织的规律,可以分成原组织、小花纹组织、复杂组织和大提花组织这样几种组织类型。
原织物是最简单的一种在机织物的组织结构当中,特点就是每根经纱或者纬纱上面就只有一个经纬组织点,剩下的别的都是经纬组织点(图1就是一个纺织物的原组织结构示意图)。
原组织纺织物的纹路包括有平纹、斜纹以及缎纹这样几个组织。
每一种其他的复杂的
组织都是以原组织为基础的,任何复杂的过程都有一个相对普通的开始就是这个意思了,原组织经过一些纹路的变化和设计之后,就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更加美丽繁复的图案。
图1当中,黑色代表的是经纱覆盖在纬纱的上面,就会形成经的一个组织点,这个地方的纺织物的颜色就是经纱的颜色;白色代表的是相反的情况,也就是纬纱盖在了经纱的上面,形成了纬组织点,自然这一块的颜色就是纬纱的颜色了。
这样经纬纱之间不断交换着位置,就可以得出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那么就会诞生一个层次鲜明,颜色图案丰富的纺织品了。
1.2各种颜色的相互搭配
物理学告诉我们,大自然有三原色,我们所看到的任何颜色都是通过这三原色进行适当的搭配出来的,这三原色是红色(r)、绿色(g),蓝色(b)。
三原色的基本规律称为grassman定律,这一定律将随意的一种颜色c的表达方法用一个数学式表达了出来:c=r(r)+g(g)+b(b)。
这其中运用到的是色光的加色法。
就是把两缕色光同时汇聚到一个点上的时候,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色光。
在数学量化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的话,就是只要把开始时候的任意两种色光的坐标进行一个两两相加的过程的话,就能够得到一种新的色光了。
2.计算机在纺织业测配色领域的主要应用研究
2.1混纺织物的配色
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混纺织物为主,因此,计算机在纺织测
配色领域的研究也大多倾向于对混纺织物的配色。
一般而言,混纺织物主要有四个影响效应,即有染料的配伍性、沾色效应、混纺比以及纤维的共存性,这四个效应会对纺织物的配色精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其配色难度增大。
因此,加强基础数据的制备,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测配色的一个关键点。
比方说,要对棉、涤两种纤维进行混纺,就要分别进行基础数据的制备,一套是分散染料染涤纶的基础数据,另一套则为活性染料染棉的基础数据,并综合考虑其它因素,才能提高测配色的效果。
2.2底物转移
目前计算机中运用比较广泛的配色软件,大多都有底部转化的模块,而由于一般计算机测配色主要都是应用在大型的生产活动中,其基础数据的制备通常也只是针对一两套底物。
但是由于底物的化学成分不尽相同,其纤维的织法也天差地别,再加上前处理、后处理的不同处理方式以及助剂的差别,都会对纺织物的上染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要对之进行底物转移。
2.3特殊颜色的配色
计算机对于纺织测配色的另一项应用,则是对于特殊颜色的配色工作。
由于光谱具有放射和反射两个部分,因此对其的测量也需要有两套光路或者两个单色仪。
先使用逆向光路测出包含有长波波段放射的反射率曲线,进而使用正向光路测出包含有短波放射的反射率曲线,结合两者进行模拟计算,去除掉其中放射部分的影响,就能够利用在配色的计算工作中。
3.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在实际的操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计算机测配色技术能够更好的为纺织业配色工作作出贡献,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企业要有自身的纱线颜色仓
企业拥有了自身的纱线仓的话,就可以在任何需要改变颜色的情况下快速的开始相应的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有巨大帮助的。
3.2计算机的测色和配色方案
在实际的上色工作之前,先把相关的颜色参数带入到纺织物的配色模拟程序当中去,先看看模拟的效果,如果不满意的话可以随时的更改参数。
这样在实际生产之前的预练可以提高一个后期的满意度。
利用计算机的测色技术建立好纱线的颜色库,加上配色程序可以得出经纬线的色纱,在进行交织之后形成纺织物的颜色,模拟好纱线混色之后就可以达到快速配色的目标,这样纺织物的经纬纱线的配色工序得到了极大的简化,把纺织物的开发效率与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发挥。
参考文献:
[1]包振华等.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2010(01)
[2]陈勇平等.木材单板染色用计算机测配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j] ,2010(02)
[3]李永光等.电脑测配色系统染料数据库的建立及实践,广西纺织科技[j]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