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瓷窑研究阶段成果
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

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北宋官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技术而闻名于世。
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是一个曲折而又充满挑战的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将详细介绍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包括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技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北宋官窑青瓷的历史背景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官窑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的重要基地,其中以汝窑、定窑和哥窑最为著名。
在这些官窑中,定窑以其青瓷而著称于世。
北宋官窑青瓷在当时被誉为“天地之宝”,备受皇室和士大夫的喜爱。
二、北宋官窑青瓷的制作工艺北宋官窑青瓷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成型、烧制等环节。
首先是选材,选择高质量的陶瓷原料,如瓷土、石英等,并经过精细加工,制成瓷泥。
然后进行成型,将瓷泥放入模具中进行成型,形成成品造型。
接着是修坯,对成品进行修整,使其平整光滑。
最后是烧制,将成品放入窑炉中进行煅烧,经过数十甚至上百次烧制,直至达到理想的色泽和质地。
三、北宋官窑青瓷的技术特点北宋官窑青瓷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釉色青翠、胎体细腻、器型简洁等。
其中,釉色青翠是北宋官窑青瓷的最大特点之一,其青翠的釉色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胎体细腻则是指北宋官窑青瓷的胎体质地非常均匀,无明显的气孔和瑕疵。
此外,北宋官窑青瓷的器型也非常简洁大方,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四、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在对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过程中,历代学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通过对官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的搜集研究,不断完善了对北宋官窑青瓷的认识。
同时,通过实践探索,对北宋官窑青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不断的试验和改进。
他们在原料选择、成型技术、烧制工艺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和突破,为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和试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4世纪初,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下令恢复北方的制瓷业,从此北方开窑名工,青釉瓷地位七百多年后再度崭露头角。
论述宋代陶瓷的艺术成就

论述宋代陶瓷的艺术成就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陶瓷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陶瓷艺术主要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首先,北宋时期的陶瓷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青瓷和白瓷方面。
北宋青瓷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
它的特点是采用高质量的陶瓷材料,胎体坚实且呈现出淡青色的光泽。
北宋青瓷的突出成就是汝窑和钧窑。
汝窑是北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窑口之一,其器形有盘、碗、瓶等,器型优美、细腻,釉色温润、纯正,被誉为瓷器的典范。
钧窑以其细腻的胎质和独特的青、紫、蓝等釉色而著称,被誉为瓷器的"五大名窑"之一。
此外,北宋白瓷也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其以色泽洁白、通透、质地细腻而闻名。
其次,南宋时期的陶瓷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青瓷、黑瓷和瓷上绘画等方面。
南宋青瓷继承了北宋青瓷的传统,并在造型上更加多样化。
其中,吉州窑和定窑是南宋青瓷的代表,在造型和釉色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
黑瓷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成就之一,以耐火性能好、质地紧密而著称。
瓷上绘画也是南宋时期的一大特色,瓷器上的绘画内容丰富多样,形象生动,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总的来说,宋代陶瓷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青瓷、白瓷、黑瓷和瓷上绘画等方面。
其独特的造型、釉色、胎质和绘画技法,展现了宋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对后世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宋代陶瓷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
宋代陶瓷采用了新的制作工艺和技术,例如宋代官窑兴盛时期,懂得陶瓷工艺的活泼发展。
宋代窑瓷器,无论是胎质还是釉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南宋时期,创造了众多新颖独特的釉色,如釉面多种多样的唐三彩。
这些技术的创新使得宋代陶瓷在质量和艺术性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是形制的丰富。
宋代陶瓷的形制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碗、盘、瓶、壶、罐等各种器型。
这些器型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添加了新的变化和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陶瓷造型风格。
例如,宋代底款很多,反映了当时陶瓷供销所形成的江东北南的销售网。
瞭望|寻找北宋官窑

瞭望|寻找北宋官窑公告▲ 7件修复后的张公巷发掘精品(李安摄)◆“北宋官窑”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张公巷窑是北宋官窑、金代官窑,还是元代官窑?◆重启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掘,能否破解我国陶瓷史上的千年悬案?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桂娟在中国陶瓷史上,最能引起陶瓷研究者兴趣的课题,莫过于北宋官窑的存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月21日重启“高度疑似为北宋官窑”的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掘,引起国内外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密切关注:我国陶瓷史上的千年悬案能够一朝破解吗?一片青瓷惊天下1999年夏,汝瓷故乡——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与东大街拐角处,居民建楼挖地基时发现稀有瓷片,当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对瓷片进行研究后认为价值重大,遂上报河南省文物局。
此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4次对张公巷窑进行考古发掘,于2004年取得重要收获,发现宋元时期有别于汝窑的全新青瓷器和窑址,引起中外古陶瓷专家高度关注,认为极有可能是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的官窑,即宋徽宗“京师自置窑烧造”的北宋官窑。
尽管全部被压在密集的民房之下,张公巷窑遗址分布范围和区域无法探明,但鉴于其出土青釉瓷器十分精美,有可能是北宋官窑,200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我国唯一一处不明保护范围的“国保”。
张公巷窑考古发掘第一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郭木森介绍说,青釉瓷是张公巷窑烧制的唯一产品,出土器物有10多个器类20多个品种。
釉色可分为淡青、青绿、灰青、卵青和极少淡天青,常见的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
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几乎不见汝窑的香灰胎,胎质细腻坚实,为汝窑所不及。
寻找北宋官窑的新契机尽管身体不适,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还是在助手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出席了6月21日汝州举办的张公巷瓷窑址考古发掘启动仪式及随后的“考古发掘预案专家咨询会”。
王莉英对此次发掘寄予厚望:“虽然张公巷窑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学术地位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其性质还缺乏统一认定,希望通过这次深度发掘,能够确定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和窑业性质,解决北宋官窑的相关问题。
王守全让北宋官瓷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守全:让北宋官瓷飞入寻常百姓家北宋官瓷诞生于中国瓷器发展的顶峰——北宋末年。
宣政年间(公元 1111年),艺术造诣登峰造极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因为宫廷瓷器无法满足他的艺术欣赏和生活需要,下令把青瓷生产技术连同一批技术精湛的制瓷工匠引进京城,“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的御窑在北宋首善之地开封诞生了。
这座专供皇家御用,产品被皇室垄断,残次品被登记编号严格按照相关制度销毁的瓷器就是官瓷。
虔心谨制、窑火凝珍的官瓷作品成品率极低,每件成器后都要经宋徽宗亲自把关,因此,每一件能够流传下来的官瓷也都承载着宋徽宗大道至简的审美宗旨,虽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却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含蓄蕴藉,一枝独秀横绝千载。
由于北宋官窑存世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成器本来就稀有珍贵,加上战火连绵,能够存世的官瓷寥若晨星。
传世作品也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博物馆、私立博物馆、艺术馆和各地私人收藏家零星收藏。
这些北宋官窑瓷件件都是国宝,都是稀有罕珍的藏品。
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能工巧匠以使命和担当的情怀集思广益,为北宋官瓷国宝复烧呕心沥血,前赴后继不遗余力。
王守全就是这些匠人中的一个。
一1962年7月,王守全出生于开封县刘店乡,家乡毗邻黄河故道。
那是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王家和当时千千万万农民家庭一样,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王守全很早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十几岁就开始勤工俭学拜师学木匠,跟着师傅到四邻八乡打家具,把辛苦赚来的钱交给父母养家。
尽管王守全节衣缩食,可是家里依然是入不敷出。
穷则思变,跟着师傅学艺打家具和那些雇主闲谈,王守全发现那些富裕一些的文/宋慧敏家庭多半都是走出去务工、学技术、经商之后,才实现发家致富的愿望。
他们在外挣了钱然后回家盖起了新房,娶到了可心可意的新娘,王守全决定效法这些成功者,走出家门创业。
1994年,王守全来到开封,在东郊沙岗寺的市场上开了一家家具店。
由于王守全手艺好,设计生产的家具款式新颖且物美价廉,家具刚生产出来就被顾客抢购一空,前来订购家具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北宋钧官窑之研究

北宋钧官窑之研究钧窑是宋代北方五大名窑之一,瓷窑遗址在今河南禹县境内,其中钧台八卦洞窑的瓷器,工艺最精,最具代表性,钧窑始烧于南宋兴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烧瓷历史长久。
河南省除禹县外尚有临汝,郏县,新安,鹤壁集,安阳,林县,浚县,淇县,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县以及内蒙呼和浩特市等烧制钧窑产品。
成为钧窑的一个组成或部分。
钧窑主要烧民众生活日用的天兰,月白釉碗、盘、碟、罐、注子、炉、鉢等器物。
兼烧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器及绿形等品种,唯钧台八卦洞在晚期建立烧宫廷用品的官窑,品种有天兰、天青、月白釉青瓷和紫红色调的铜红釉瓷,其烧制的器型宫廷陈设用的花盆、盆查、洗、尊等,这类钧窑陈设瓷造型古朴端庄,釉色凝润如脂或纯净典雅,或绚丽多彩,具有一种优雅含蓄的美,它代表了钧瓷的最高水平,但官钧建立时间不长,它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而停烧,金代以后,民窑钧瓷发展很快,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由于需要数量的增加,因而造成量多的质次,金元时期的钧瓷质量,也就比宋代官钧逊色的多了。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但釉色独特。
在宋金元时期的各民窑中,因以“釉具五色,艳而绝伦”而独树一帜,它不同于透明青釉而是一种具有荧光一般,乳浊性幽雅的天兰浮光青釉,其色浓度不一,较深的称天兰,较浅的为天青,更淡更素雅的为月白。
钧窑的紫红釉和神奇的窑变,在青瓷中突破了单色釉的格调,它绚丽多彩,兰红紫白,诸色错杂掩映,具有云霞般的光辉,五彩缤纷,光泽陆離,深沉柔和,无比瑰丽,形如流云,变化万千。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和无比的魄力和神韵,产生这种奇妙窑变的是在釉的配方上,改变了过去青瓷那种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着色剂的传统,而是配上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施釉,加上特殊的烧窑工艺,使釉汁在烘烧过程中,随着窑内温度的高低和气氛的浓淡不同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钧瓷釉层厚,窑变复杂,釉层含蓄光莹滋润,耐人寻味无穷。
钧釉另一特点就是钧瓷釉面时常会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细线隐纹好像蚯蚓在泥中游走,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由于钧瓷在素烧胎体上施厚釉,釉层在干燥或初烧时,出现干裂纹后,又被高温阶段的低粘度釉流入填补裂痕而造成的纹理。
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

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
1. 宋代瓷器质量上乘:以青瓷、白瓷为代表的宋代瓷器质地坚实,质感细腻,釉面光滑,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被誉为“天下第一瓷”。
2. 生产工艺逐步熟练:宋代制瓷业在设备和技术方面有了相当的提高,如青花瓷的绘画技术、铜钱瓷、小双耳瓷、官窑、民间瓷的烧制工艺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 瓷器品种日益丰富:宋代瓷器品种不断扩大,除传统的青瓷、白瓷之外,还出现了象征吉祥、弘扬民俗传统的彩瓷、粉彩瓷、釉里红瓷、玻璃釉瓷等多样化的瓷器。
4. 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宋代的瓷器需求不断增加,不仅满足了皇家和官宦人家的需求,也为广大民间提供了高品质、美观实用的器具,有力推动了宋代经济的发展。
5. 文化和科技带动制瓷业的发展:宋代开展了多种学术研究,这种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制瓷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在科技方面,宋代的烧制技术、釉料配方和装饰技巧已经基本成型,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_谢明良

北宋官窑研究现状的省思
谢明良
内容提要 本文从研究史的角度回顾了历来北宋官窑的研究情况。 指出有关北宋 官窑建置的宋代文献只有两笔,而宋元时期的汝窑记事亦仅十余则。其次,与北 宋官窑相关的瓷窑考古, 则包括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和汝州市张公巷窑。在这样窘 困的条件之下,当今学界有关北宋官窑的种种推论和比附,其实无一说可予证实 或证伪。宋元时期文献所见汝窑是否即今日所俗称的汝窑?已难实证。将传世的 一群优质青瓷命定为汝窑, 且留下图像可供检验的最早案例是十八世纪的乾隆皇 帝,问题是,影响及今日的乾隆皇帝之判定是否正确无误?同样无从证明。 关键词 北宋官窑 汝窑 宝丰清凉寺窑 张公巷窑
‹1›
。另外,宋人李焘著 续资治通鉴长篇 卷九十 载真宗时遣内侍与河南府“别造衣冠明器”,是官方亦
制作可能包括陶瓷在内的入圹鬼器;从 大唐六典 载甄官署职司时称“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而其质材 皆“以瓦木为之”,可知唐代的明器陶俑有的即出自将作监下甄官署所制作;秦始皇陵出土的陶兵马俑亦为
‹1›
谢小成: “宣州官窑”探微 , 文物研究 第10期,页35-49,1995年;刘毅: “宣州官窑”及相关问题研究 , 考古 1999年第
232-236。 出川哲朗: 官窑 钧窑磁器 製作年代 ,收入 鹿岛美术研究 年报第21号别册,页253-261,2004年,后又中译题名
关于官窑类钧瓷的制作年代 ,收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2005中国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86-91,大象出版社,2007年。 秦大树: 钧窑三问——论钧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2年第5期,页80-92。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 “官钧” 瓷器研究 页 14 - 31,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2006 年。 不过, 河南省考古所相关
魂兮归来宋官瓷(B)综述

魂兮归来宋官瓷本报记者李红军进入2003年,禹州人信心十足,要做活做足钧瓷文章,把钧瓷打造成禹州的名片,河南的名片,甚至中国的名片。
委实,走在禹州街头,你能感受到那浓浓的钧瓷气息,街头,店里,不经意间,你就会触摸到生机盎然的钧瓷,你也会感受到禹州人对钧瓷的挚爱和追求。
汝州人和宝丰人也不甘示弱,雄心勃勃要以汝瓷开发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那么,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官瓷现状如何?“很多研究官瓷的陶瓷专家,都没有看过官瓷啥模样!”2月26日下午2时许,我来到位于开封双龙巷的中国北宋官瓷研究所,见到曾经亲眼看到过北宋官瓷、并经过几年时间试制出仿宋官瓷的王振宇先生时,他说。
王先生见过,但那也是生平唯一的一次,是经共和国副总理特批的一次。
虽然已过去20年,谈到那次“相见”,王先生脸上还是流露出了欣慰、幸福、骄傲的神情,甚至颇有点儿“牛”的神情。
那是1983年的夏天。
此前的1981年,接受了国家恢复官瓷研究项目的开封官瓷研究所(最初为开封市工艺美术试验厂),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数据(当时提供数据资料的其实就是李鸿章的孙子李家治),成立了由王振宇、高菊德、何浩庄三人组成的研制小组,经过两年数百次试制,烧出了他们自认为比较理想的仿宋官瓷。
但流传下来的宋官瓷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不仅他们不知道,很多研究陶瓷的专家也没有亲自看过。
官瓷要进行鉴定,他们必须得看看宋官瓷,看看他们仿制的与之相比有多大的差距。
但官瓷是国宝,一般人根本不允许看。
最后,成立了由王振宇、王清林、刘海诗及原美术公司宋书记等四人组成的赴京看官瓷小组,“托关系”、“走后门”,将他们要见官瓷的愿望和原委,传到了共和国高层,北京六月酷热里四个河南人的诚心感动了高层。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批示,由国务院办公厅致函,特准他们四个到故宫博物院观看传世宋官瓷。
听到这个消息后,四个人几乎一宿没睡。
王先生说,那感觉比第一次相亲都兴奋。
当时,研究了多年陶瓷的故宫博物院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听说这件事后,也极力要求他们让出一个名额给自己,想去看看官瓷到底啥样?但因为那天上午有一个日本团来访,必须他接待,只得失之交臂,并成为终身憾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官瓷窑研究阶段成果
北宋官瓷窑研究的焦点在遗址考古发掘没有进行的情况下是北宋官瓷窑是否存
在以及窑址所在两个问题,课题组经过文献考古和田野调查,重点对“汴京官窑”深入研究,获得以下成果:
1.北宋官撰史料显示:中央朝廷出资设置的陶瓷生产作坊,是由东、西窑务(职局名)进行管理的。
东窑务下的青窑作是陶瓷生产单位,时人又有京东窑、东窑、东青窑等称谓。
“官窑”一词始见于北宋末期李纲《乞用瓦木盖置营房札子》(《梁溪集》卷93),北宋时期东京城外有中央财政出资设置的砖窑、瓦窑、琉璃窑、丹粉窑、青窑(即瓷窑)等等,统称为在京窑务。
除东、西窑务下有青窑作外,广备攻城作中也有青窑作。
2.由北宋文献可知:东、西窑务历时160余年,故北宋官瓷窑与民瓷窑是平行发展的,北宋时期的史实证明,汝窑与官窑不存在承袭关系,官瓷窑更不是创烧于宋徽宗时期。
3.张耒“碧玉琢成器,方知东窑瓷”之句说明北宋官瓷窑产品以青瓷为主,但《土山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所刊程筠歌序证明:宋神宗元丰年间北宋东窑务下的青窑作生产有高温铜红釉窑变(钧红)瓷器。
4.《宋会要》中明确记载东窑务在京师陈留县境内。
北宋行“保甲法”时东窑务所在地组建了“窑务保”,清代《陈留县志》中有窑务保建制变化的记录。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中关于东窑务和窑务保中某个自然村距北宋东京外城距离的记载,经田野踏查,为多元遥感数据获取与应用提供了数字环境考古研究的范围。
为考古调查缩小了范围。
5.原陈留县境域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明代时人有《陶山赋》追记北宋时期陶瓷生产盛况。
田野调查发现陶瓷生产传统至今,并有“常店街五里长,家家户户盆罐强”的民谣。
对“太康隆起”于原陈留县境内的数处地质调查获知:北宋时期此地白垩土开采处于地表作业,不存在某些人提出的制瓷原料问题。
6.建隆年间宋太祖遵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关于灶、窑、草市等建设规定,设置东、西窑务于东京城两侧。
我们认为“柴窑”之谜有望随着“北宋官瓷窑研究”窑
址考古发掘获得一些线索,哥瓷瓷种起始时间问题得到答案并破解。
7.汇集北宋官撰史料关于东、西窑务、广备攻城作、西京窑务、瓷器库、杂物库等记载,我们提出中央朝廷财政出资、命官监领、官工烧造,产品失去商品瓷性质的北宋官瓷窑衡量标准。
8.确定了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西窑务从东京徒迁郑州荥阳的具体位置和窑场所在。
9.“北宋官瓷窑研究”应用新发现的石刻文献在下列问题上有所突破:
(1)解决了北宋崇宁四年《土山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所刊程筠歌序写作时间问题。
(2)洛阳市纱厂中路1983年考古发掘的就是在西京窑务下的窑场
(3)高温铜红釉窑变技艺至迟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已经成熟,“汴京官窑”曾经生产时人所称的“钧红”高温铜红釉窑变瓷器。
(4)宋徽宗时期宫廷日常生活所用陶瓷器皿曾由民窑供奉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