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文化大一统——秦汉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崛起和统一时代的开启。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秦朝和汉朝两个重要的王朝,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

一、政治统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分裂状态,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实现政治统一。

他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例如普遍实行郡县制,任用年轻有才能的官员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巩固了中央政权,推动了中国政治的统一。

在汉朝时期,虽然以农民起义军的形式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但刘邦最终统一了整个中国,并成为了汉朝的创立者。

刘邦在统一中国后,也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设立丞相、推行均田制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巩固了汉朝在政治上的统一地位,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二、经济统一在秦朝时期,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手段,推行大规模的改革与建设,加强了对经济的管控,实现了经济统一。

他实行的法律制度和统一货币的发行,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此外,秦始皇还修建了万里长城和连结各地的道路,完善了交通系统,加强了经济联系,统一了中国的交通网。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统一。

他通过推行均田制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储备。

同时,他还鼓励商业贸易的发展,加强与西方丝绸之路的联系,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统一。

三、文化统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统一了中国的文化体系。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了文字的统一,废除了六国的异体字,统一采用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这项措施大大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和统一认知。

在汉朝时期,汉武帝非常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他推行了学校教育,并广泛收集图书建立了图书馆,促进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传承。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ppt

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
02
秦汉帝国的文化繁荣
学术思想的大一统
要点一
儒家思想的确立
要点二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导思 想,为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提供 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秦始皇焚书坑儒,试图消除其他学派 的思想,但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 导地位。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 想成为官方哲学。
2. 宫殿与陵墓的建设 :秦始皇陵和汉长安 城等大型宫殿和陵墓 的建设,展示了当时 建筑技术和工程能力 的卓越水平。
3. 砖石结构的运用: 秦汉时期,砖石结构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石拱桥、石窟等, 这些建筑坚固耐用, 成为后世的珍贵文化 遗产。
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01
02
总结词:秦汉时期,医学取得 了显著的进步,为后世中医理 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
宗教信仰
秦汉时期,人们普遍信仰鬼神和神秘力量,祭祀活动频繁。同时,道教和佛教也 逐渐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风俗
秦汉时期,社会风俗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各种祭祀、庙会、法会等社会活动频 繁。这些社会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
在世界的影响
丝绸之路
秦汉帝国时期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提供了重 要通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医学和科技
秦汉时期的医学和科技水平在世界上领先,对世界医学和科 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思想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对 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5
秦汉帝国的文化影响与传承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ppt3 人教版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ppt3 人教版
3)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代表作《春秋繁露》。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 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 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思想上 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
权力的扩大最终导致了刺史职能发生了变质,至东汉末年 发展为州郡县三级,逐渐从监察机构转变成为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的演变:中央——郡、国——县 中央——州——郡、国——县。 中央——州——县
根据汉代刺史制度的经验,完善、成熟的 行政监察制度应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监察体系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监察机构拥有适当的权力,能够对行政

选官制度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 当。我们应从历代选官制度中汲取历史教训。 1、应防止重走读书做官的老路 2、应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变个人意志为社会意志 3、应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
三、思想文化 (一)思想:
1.秦:焚书坑儒 评价: 1)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 2)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 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3)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对秦始皇的评价


正面的: “千古一帝”(李贽《藏书· 卷二目录》); “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 记》); “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 反面的: “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 天下始”(贾谊《新书· 过秦论》);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课件
建筑材料的创新
秦汉时期出现了砖、瓦等新型建筑材料,提高了 建筑的牢固性和耐久性。
建筑结构的突破
例如,秦始皇建造的万里长城和汉朝的长安城等 大型建筑,展示了当时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
水利工程的修建
秦汉时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 水闸等,展示了当时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
医学科技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献与影响
《黄帝内经》的编纂
历史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 的文化课件
2023-11-04
目录
• 秦汉帝国的统一与中央集权 • 秦汉帝国的政治文化 • 秦汉帝国的社会文化 • 秦汉帝国的科技文化 • 秦汉帝国的艺术文化 • 秦汉帝国的衰落及其影响
01
秦汉帝国的统一与中央集 权
秦始皇的统一背景
01
02
03
战国时期
各国逐渐发展壮大,互相 争霸,战争频繁。
详细描述
随着秦朝的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帝国的主流思想。政府大力支持教育普及,发展学术和文艺,推动了文化 的繁荣和发展。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培养了大量人才。
政治制度与官僚体系
总结词
秦汉帝国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 系,为大一统帝国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 障。
详细描述
秦朝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 官僚体系。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也得到 了完善。汉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加 强了中央集权,为大一统帝国的稳定和发 展提供了保障。
外族入侵与政治动荡
01
02
03
匈奴入侵
内部叛乱
农民起义
匈奴的入侵威胁了秦汉帝国的安 全,引发了长期的边境战争和政 治动荡。
秦汉帝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导致了 地方割据和内部叛乱,严重削弱 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PPT22页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PPT22页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Biblioteka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Thank you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2019年文档资料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2019年文档资料

论秦汉时期文化的大一统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五千多年的沧桑,中华民族,以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著称于世,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伟大民族。

在源流深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的祖先不但善于创造、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特有经济、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的先进文明。

翻阅我国历史,其实更像是一部战争史,但每一次经历了战争的更替、聚散分合、迁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

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干年而不衰的" 大一统" 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秦汉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大一统" 的文化。

、文化大一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个人认为本要求和标志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创建;价值系统的奠定。

社会制度的创建,标志着政治统的完成和思想统一的进行,标志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是统治者自觉进行文化建设的反映;社会制度的创建,确立了该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在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导向的作用,对处于文化深层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也起着引导方向的作用;社会制度的创建,使该国属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别的文化要素(子系统),整合于一个统一的制度之内,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统一类型的文化。

同时原来的不同文化的要素(子系统),又可以在整合后发挥更大的功能。

秦汉(主要是汉代)时期创建的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位一体的土地所有制度;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和特征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儒为主, 以法为辅,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而统合诸家的思想文化制度; 以太学为主导的官方学校教育制度,等。

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大一统的、多民族的、趋善求治的中国古代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的形成,起了文化整合的作用。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与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与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与民族融合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统一和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而汉朝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并且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融合。

首先,秦始皇统一的六国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手段,在国家范围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实施了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确立了一种行政和法律体系,这种统一的文化体系使得全国各地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为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始皇大规模修筑的长城也起到了加强国家统一以及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

这种文化统一和国家统一的努力对后来的汉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朝在文化统一和民族融合方面有着更为深远的贡献。

汉初的政府重视教育,积极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对于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学府,培养了许多人才,为后来乃至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还发展了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使得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艺术交流更加频繁,推动了民族融合。

在汉朝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汉朝在经营和治理西南边疆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比如,设立了都护府以及置奴校,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部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形态,使得各个少数民族更加融入大汉文化。

同样地,在北方与匈奴、月氏等民族接触时,汉朝也倡导和推动了多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通过婚姻联姻、通婚等方式,汉朝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从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在这个时期,文化统一和民族融合的过程虽然曲折,但却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汉朝时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制度成为后来历朝帝国建设的蓝本。

而在文化融合方面,秦汉时期的努力为后来的民族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和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政治手段和文化推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汉大一统必记的知识点

秦汉大一统必记的知识点

秦汉大一统必记的知识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整合,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关于秦汉大一统的一些必记知识点。

一、秦朝的大一统1. 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统治。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标准,修建了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等重大工程。

2.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以统一的法律和行政组织管理全国各地。

这种制度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基础。

3. 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取了强力手段,对儒家经典等书籍进行了大规模的焚毁,坑杀儒士。

这一措施对后来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西汉的大一统1. 高祖刘邦:西汉的创始人,他平定了秦朝后期的混乱局势,建立了汉朝,并实现了大一统的统治。

2. 刑法改革:西汉进行了一系列的刑法改革,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刑法体系,并实行了严明公正的审判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法律的权威。

3. 耕读传习:西汉强调农耕和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百姓务农,进行耕读传习政策,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

4. 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中国开始向西方推进,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条贸易通道对于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秦汉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统一与整合:秦汉的大一统政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为后来的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中央集权:秦汉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许多王朝提供了借鉴,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 社会稳定与繁荣:秦汉的大一统统治使得中国社会繁荣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4. 文化传统的改变:秦汉的大一统政权对于儒家文化传统产生了影响,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传统的断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统一的完成
1、地同域
即全国各地都统一在一个政府的领导之下。 秦王朝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毁坏战国 时期在各国境上和交通要道上设置的军事要 塞和各种障碍,下令拆除各国的一部分城郭; 二是在全国修筑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其中 以驰道、直道最为重要,驰道有两条,均以 咸阳为中心,一条向东,通河北、山东到海, 一条向东南,通江苏、浙江。
一、皇帝制度的创建与初步完善
皇帝制度的创建是秦汉时期一项伟大的文 化杰作,它影响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政治 制度,直到1911年才退出历史舞台,而且 直到今天其在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还是 没有完全消除。
1、皇帝名号的确定
秦始皇创建的用以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 严和权威的一项政治制度。前 221秦灭六国, 秦王嬴政以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其 尊贵,于是召集群臣议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问题。大臣们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 而泰皇最尊贵,便向秦王提议以“泰皇”为 其尊号。他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从此,皇 帝就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 的专称。
一、地理因素
中国的地理地貌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周拥有 相对封闭的天然隔阂;二是内部没有不可逾 越的地理障碍。东边是广阔的大海,南边有 横断山脉,位于四川、云南的西部、西藏的 东部,喜马拉雅山是中国与南亚诸国天然的 分界线。另外,我国处在地球中纬度地区, 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因此有利于农业生产, 加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优良,有利 耕种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决定中国称 之曰陛下。其言曰 制、诏,史官记事 曰上。车马衣服器 械百物曰乘舆,所 在曰行在。所居曰 禁中。印曰玺,所 至曰幸,所进曰御。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名位制度是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 出了皇帝的特殊地位,充分强调了由皇帝一 人独治天下的制度,主要包括年号、庙号、 谥号、尊号及陵寝号等。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 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 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 安、唐兴。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 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 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例如汉 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 年号。
坑儒: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 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 皇以诽谤妖言罪,将逮捕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土全 部坑杀。
严 刑 酷 法
第二节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 的主要体现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的体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专制皇权的创建与初步完善;二是专 制思想的确立。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有少数三字、四字 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 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 延祚”。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 数百以上。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 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 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 过“洪宪”的年号,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 号为清末的“宣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
第六章 中国文化大一统 —秦汉
引言
秦汉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彻底战胜了奴隶主旧 贵族,结束了他们一千多年的统治。新兴地 主阶级以蓬勃而出的激情、不可一世的心境 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赋予了这个时代以恢弘 壮丽的文化特征。从秦汉版图的扩张,到阿 房宫、秦始皇陵、长城、长安城等各种大型 文化制作物的构筑;从规模空前的战争,到 后无来者的《史记》、汉赋的创作,无不体 现着专制制度初建时期的赫赫威风与宏大的 精神。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据说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140年), 之前没有年号一说。从汉文帝开始实行改元, 有的时候就把汉文帝前元和后元称为中国最 早的年号,但是这只是纪年方面的改进,不 具备年号的真正意义。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 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 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新君即位或 者遇有祥瑞及重大事故时都会改变年号,称 为改元。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 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 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 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 政权的年号。
5、行同伦
行同伦是指人们的日常行为要遵从统一的道 德与规范。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改化黔 首,匡饰异俗”,并六国后,秦王朝的统治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端正风俗,倡导封建文 明的工作;二是以法为教,让人们学会遵纪 守法,不要随意触犯法令,以求得自身的平 安,并在各地设置掌管教化的乡官——三老, 随时教育乡民;三是教育臣民注意男女大防, 不要乱了男女关系。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 祀时追尊的名号。按照古代的宗庙制度,只 有有资格祭祀的祖先才有可建立的庙堂。一 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 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庙号最初非常严 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 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开国皇帝都被称为“祖”,如高祖、太祖、 世祖等,其后则称为“宗”,如太宗、世宗 等,统称为庙号。
2、书同文
后来秦王朝政府的文件,除重要的诏书外一般 也用隶书。秦隶是小篆的草化,为以后的楷书 奠定了基础。
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 秦小篆体十二字方砖
3、币同型
即统一货币。秦统一六国后,针对战国末期紊 乱的货币制度颁行了统一货币的法令,规定黄 金与半两钱为全国法定货币,这是一种金、铜 平行的本位制度。黄金为上币,乃属称量货币, 主要是在社会上层统治者间使用,铜钱为下币。 铜钱正面有“篆文”“半两”二字、背素、孔 方、无廓。半两钱是一般市场买卖、赋税交纳 及与人民日常经济生活直接相关的货币。规定 珠玉、龟贝和银锡等不再用作货币。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坑 )
第一节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 形成的背景
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定都咸 阳(今西安附近)。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功盖 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 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 直至千世万世。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 中,胡亥(即秦二世)杀害太子扶苏即位。但 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前 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 秦亡。
5、行同伦
伴随文化统一产生的不良政策有:禁私学、 焚诗书、坑杀儒生、严峻刑法等。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 毁书籍、活埋儒士、方士的事件。
秦代的刑罚严峻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秦朝,上至军政大事,下至平民百姓的 日常生活,法律都规定了严格的限制。
焚书: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 “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 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 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 以外的列国史记,下令将《诗《书》、百家语一律 交官府销毁,令下30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 役4年,并禁止谈论《诗》《书》,以古非今。
学习提示
一、秦汉文化统一的完成 (地同域、书同 文、币同型、度同制、行同伦)
二、皇帝制度的创建与初步完善(皇帝名号 的确定、避讳和专享制度的规定、名位制度 的建立和发展)
三、思想领域专制统治的初步实现 四、空前规模的秦汉帝国(张骞通西域、班
超独定西域) 五、雄伟壮丽的文化制作(长城、阿房宫、
2、避讳和专享制度的规定
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 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 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 之名所作的避讳。
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 许多麻烦,甚至产生许多讹误。但如果能掌 握它,却可以用来审定古书及文物的时代和 识别其真伪,因为造假者图一时之快往往很 少顾及避讳问题。
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 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 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 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只能亡国。除了中国以外, 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以及越南也有 庙号,但是日本没有采用庙号制度。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 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 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制度 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 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周王室和春秋战 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 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 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 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 庙号。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 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在称呼时,庙 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 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 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 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 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 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 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 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 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 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3、币同型
货币的统一,有利 于国家财政只能的 行使,也便利了各 地经济的交流和商 品交换的发展。而 且,由于这种圆形 方孔铜钱铸造简单, 使用方便,所以秦 亡后为后世所继承。
4、度同制
度同制,即统一度量衡。战国时候各国有不 同的度量衡,同样是一升,周制相当于今天 的19.9毫升,赵国相当于今天的21.1毫升, 魏国是71.4毫升,秦国相当于20毫升。因此, 秦始皇下令,以商鞅所统一的秦国的度量衡 制单位为标准,颁行全国。具体做法是收回 商鞅及商鞅以后所颁布的度量衡标准器,在 上面加刻秦始皇的诏书铭文后再颁发各地, 或者制造一批标准器具发至各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