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教案
浅谈“川崎病”说课设计方案

浅谈“川崎病”说课设计方案作者:孙桂云,万改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9期孙桂云,万改红(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平凉744000)摘要: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着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
更全面地说,说课既可以是针对具体问题或具体课题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观点或一个问题的。
简单地说,说课其实就是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为了更好地对儿科学的教学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文选取“川崎病”的说课设计方案,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儿科学;川崎病;说课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70-02一、说教材1.在本教材中的地位。
我们所用的《儿科学》是供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年制所使用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是由于洁主编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用书。
“川崎病”是本教材中第十二章免疫系统疾病中第六节内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onode syndrome,MCLS),它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川崎病”目前已超越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又主要累及婴幼儿,约80%~85%患儿小于5岁,男∶女约为1.5∶1;所以,在讲授本节课时,做好教材的取舍,要紧抓重点,并争取做到主次分明。
2.编写特点。
此教材能够紧抓医学专业专科学生的教育培养目的,能够适应新时期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是为县级及以下基层医院培养医学高等专科人才的最根本的教材。
本教材的编写参照了卫生部有关职业助理医师相关考纲内容,为医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课件:儿科学——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按临床表现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全世界均有发病,以亚洲为主,美国
每年3000例,日本已有15万病儿
概述
1976年我国首例川崎病报导,发病逐年增多 ,呈散发或小流行 -- 80%为5岁以下,平均发病年龄1.5岁,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课程目标
掌握: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熟悉:川崎病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 了解: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预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随访
难点: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治疗、随访
概述
为原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影响中小动脉 --1967年以前称为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
发病后24-48小时出现,持续9-12天 口唇潮红、皲裂 草莓舌
唇四肢变化
急性期:手足末端出现红斑,硬性水肿 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恢复期:指趾端脱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多形性皮疹
发热后2~5天出疹,持续5-7天 多形性红色皮疹:皮疹以向心性、多形性,顺 序
冠状动脉瘤
❖ 冠状动脉≥8mm可诊断冠状动脉瘤; ❖ 多发生在病程2-3周,发生率15-30%(急性期未治疗
者); ❖ 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探测冠状动脉病变,安全,可靠
,重复性好; ❖ 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特异性97%,敏感性1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CT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川崎病的随访
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
❖ 自然病程是在30~40天,症状会逐渐改善。 ❖ 使用IVIG治疗的孩子通常可退热,并在治疗的2~
川崎病健康教育

川崎病健康教育标题:川崎病健康教育引言概述: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因此,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了解川崎病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川崎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一、川崎病的症状1.1 高热:患儿突然出现高热,持续时间较长,不易退热。
1.2 皮疹:多呈现红色斑疹,可伴有脱皮。
1.3 口腔黏膜炎症:口腔粘膜潮红、充血,舌头呈草莓状。
二、川崎病的治疗2.1 高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可降低心脏并发症的风险。
2.2 抗炎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可减轻炎症反应。
2.3 营养支持: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促进康复。
三、川崎病的预防3.1 预防感染:避免患儿接触感染源,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清洁,减少病原体传播。
3.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病变,进行早期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四、川崎病对儿童的影响4.1 心脏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瘤、心肌炎等。
4.2 生长发育受影响:可能导致生长迟缓、发育延迟。
4.3 心理影响:长期疾病治疗可能给患儿带来心理负担。
五、家长和教师的应对措施5.1 了解疾病知识:及时发现疾病症状,避免漏诊。
5.2 关注患儿情绪:给予患儿关爱和支持,帮助其度过治疗期。
5.3 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疾病,家长和教师应该加强对该病的了解,及时发现症状,进行治疗和预防。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了解川崎病,保护孩子的健康。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案例分享讲课

精神食欲差,背部、臀部及四 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咽充血 ,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闻及 少许干湿啰音。
评估进食情况及皮疹消退情况 ,需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
住院中评估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包括体温、 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合理使用退热处理,动态评估退 热效果,了解发热过程及退热时
特点。
准确使用头孢孟多酯、静注人免 疫球蛋白抗炎治疗,做好不良反
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小结
特别是针对发热护理,我们采用了SAM卡的应用,使患儿、患儿家长、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到病情观察及护理中,对病情观察及健康教育做到同质化、系统化、规范化。
通过7天的精心护理、治疗,患儿逐渐康复,未出现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好转出院。
电话随访患儿出院后服药正确,按时复查,未出现并发症。
通过我们护理小组7天的精心护 理使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皮肤黏膜未发生感染,皮疹逐渐 消退;
病例介绍
01
患儿及家长能够理解发热机制积 极配合参加到患儿护理中;
02
家长了解疾病知识及用药注意事 项主动观察患儿用药不良反应, 好转出院。
02
护理评估
入院时评估
患儿入院时反复发热,最高达 40.1℃(腋温),使用退热处 理后效果不明显,应动态监测 患儿体温。
合理调节空调温度室温在20~22℃,湿度在50%~60%。
发热护理
T<38.5℃指导家长物理降温,持续高热不退,使用 药物降温。
使用SAM卡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 建议测量肛温。
发热四肢凉时,注意保暖,可温水泡脚,温毛巾敷四 肢改善微循环。
发热护理
出汗较多时及时擦干汗或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鼓励多喝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川崎病讲课PPT教案

会计学
1
川崎病( KD)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症 日本小儿科教授川崎富作1967年首先报道
发病病因机理
病因未明,推测与以下因素有关: 感染:β-溶血琏球菌,EB病毒。 免疫反应:急性期都有免疫失调的情况,可能与一定宿
主感染多种病原引发的免疫介导有关。 其他:与药物,化学元素物质过于敏感有关。
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988年12月修订)
A:发热持续5天以上 B:1.四肢末端变化:在急性期有手足硬性水肿,掌(跖)
及指(趾)端有红斑;在恢复期,甲床被膜移行处有膜样 脱皮。 2.皮疹:多形性红斑,躯干部多,不发生水疱及痂皮。 3.两眼非化脓性结膜炎 4.口腔粘膜:口唇潮红,杨梅舌,口、咽部粘膜弥漫性 充血。 5.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 符合上述主要症状4项以上者即可诊断。 C:疾病不能被其他已知疾病所解释。
退热后指趾端出现典型脱皮,临床即拟诊为不完全性川崎 病,热退后无典型指趾端脱皮,则可排除川崎病。
不明原因发热5d以上,并伴有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中任何 一项,应注意有KD的可能性,并进行鉴别。
急性期治疗
(必须强调在发病后10天之内用药):
1) 口服阿司匹林:第一周给药比在以后给药动脉瘤发病率要下降, 但需剂量较大:每天30-50mg/kg(日本剂量,美国为80-100mg/kg), 甚至达到每天50-100mg/kg ,常用前者剂量,一般用到热退后减量至 5mg/kg.d持续用药至症状消退,皮疹、手足、ESR正常,一般需用1-3 个月。有冠脉扩张者长时间用阿斯匹林至冠脉内径<3mm。 2)丙种球蛋白:
不完全性KD诊断
不完全性川崎病则是指发热5d以上,其他主要临床表现仅 符合3项或2项,但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冠状动脉(简称冠脉) 病变
川崎病的健康教育

川崎病的健康教育一、什么是川崎病?1.1 川崎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 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3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二、川崎病的诊断和检查2.1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2.2 川崎病的常用检查方法2.3 川崎病的鉴别诊断三、川崎病的治疗和护理3.1 川崎病治疗的基本原则3.2 川崎病的药物治疗3.3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要点四、川崎病的预防和注意事项4.1 川崎病的预防措施4.2 注意宝宝的日常饮食和保健4.3 川崎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五、川崎病的并发症及其处理5.1 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5.2 川崎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六、川崎病患者的康复护理6.1 川崎病患者康复的主要内容6.2 患者康复期的饮食保健6.3 康复期的运动与锻炼七、川崎病家庭的心理疏导7.1 川崎病家庭的心理反应及处理方法7.2 家庭成员的角色与协助八、对川崎病的科普宣传工作8.1 川崎病的宣传渠道和方式8.2 川崎病的宣传内容和重点九、附件:相关资料和材料附录1:川崎病相关法律名词及注释1. 川崎病防治相关法律及政策2. 相关专业术语解释----------------------------------------------------------附件:1、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指南(最新版)2、川崎病的预防知识手册3、川崎病家庭心理疏导手册法律名词及注释:1. 《传染病防治法》:我国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法律,对川崎病的防治有明确规定。
2.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我国对儿童预防接种进行管理的法规,包括川崎病疫苗的接种规定。
小儿川崎病护理查房教案.ppt

精心整理
7
发病机制
感染
易感人群 (遗传学背景)
异常免疫反应
全身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害
微生物超抗原(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红斑毒
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激活具有遗传易感性
患儿的T细胞,引发异常精免心整疫理反应,导致免疫性损伤
8
病理生理
❖ 病理: 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 早期为全身 微血管炎
❖ 约两周后表现为主动脉分支的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
❖ 冠状动脉多易受累,部分病例形成动脉瘤内膜弹性板断裂。
❖ 急性期后动脉瘤可消退或持续存在。后者可有冠状动脉瘤的 血栓形成或内膜异常增厚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阻塞或血管 再通。皮疹活检可见到毛细血管周围炎性改变,单个核细胞浸 润,皮肤水肿淋巴结活检呈现类似“急性淋巴炎”的病变。
精心整理
12
临床表现
4.常见双侧结膜充血.一过性双眼球结膜明显充血无脓性分泌物
精心整理
13
临床表现
5.手掌红肿, 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 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指(趾)端膜状脱皮,出现 于甲床皮肤交界处.肛周脱皮
精心整理
14
临床表现
6.淋巴结肿胀,常见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 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 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族遗传史。故拟“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川崎病?”收治我
科。
精心整理
4
汇病史报
09-08 入院后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炎,补液、退热等
对症治疗 体温依旧反复,拟行心脏彩超及颈部淋巴
结彩超,进一步明确诊断。
09-09 患儿昨日体温依旧反复,血象、CRP、PLT均升高,患 儿无咳嗽,无呕吐,食纳一般,左侧淋巴结肿大,约2*1cm 大小,结膜充血,唇红明显,无杨梅舌,心脏彩超示“二、 三尖瓣反流(轻度)”双侧冠状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左颈部 触及包块探查:该处见多个淋巴结低回声团,边界清晰。根 据临床表现确诊为川崎病,拟明日行丙种球蛋白输注治疗。
儿科学:第九章第八节 川崎病

实验室检查
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间瓣、 主动脉瓣或三间瓣返流
冠状动脉病变(CAL): 冠状动脉扩张:轻度: 3mm < 直径 ≦ 4 mm 中度:4~7mm,重度≧8mm 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
超声心动图
正常心脏超声:显示左冠状动脉和主动脉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
动态超声心动图 箭头所指显示冠状动脉瘤
30~50mg/(kg·d), 热退后3天渐减 为 3~5mg/(kg·d),持续 6~8周 冠状动脉损害者应延长治疗
糖皮质激素 不宜单独使用,对IVIG无效者可考虑加用
IVIG非敏感型KD 治疗
继续使用IVIG 2kg\kg,一次使用 糖皮质激素联用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集
双嘧哒莫(潘生丁)3~5mg/(kg·d)
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检查显示冠脉瘤或ECG有心 肌缺血表现时可选择使用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发热5天以上 + 以下5项中的4项即可确诊 四肢:掌跖红斑,肢端硬肿, 指趾端脱皮 皮肤:多形性红斑 眼结膜:充血 唇及口腔:黏膜充血,唇皲裂、 草莓舌 颈淋巴结:肿大
不足4项,而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也可确诊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 病 机 制
Ag:抗原 Super-antigen:超抗原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TCR:T细胞受体 TCR Vβchain:T细胞受体可变区β链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 病 机 制
病理学改变
血管炎,累及小、中、大动脉,易累及冠 状动脉
期别
时间
病理表现
I期
1~9天
大,中,小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白细胞浸润和水 肿;以T淋巴细胞为主
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掌握川畸病的诊断标准。
教学内容提要及时间分配
1.了解川畸病的病因、发病机制。{20分钟}
2.掌握川畸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40分钟}
3.熟悉川畸病的治疗。{20分钟}
教学媒体
主要
电脑、投影仪、激光笔、音响设备
思考题
复习
1.川畸病的病因是什么?
2.川畸病的临床表现。
3.川畸病的诊断标准。
4.川畸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教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本及
意见
教研室
顺德龙江医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技术职称
主治医师
课程名称
理论课
授课日期
授课年级
大专三年级
授课方式
课堂授课
授课内容
川畸病
学时数
2
教学目的
1.了解川畸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2.掌握川畸病的临床表现、诊断。
3.掌握川畸病的诊断标准。
4.熟悉川畸病的治疗。
标出重点Δ与难点★)
(体现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
1.△了解川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