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解析在高考生物中,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生物学的知识体系,以及应对相关的考题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

它就像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各个部件协同工作,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物质循环则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先来说说水循环。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从海洋蒸发的水汽,形成云,通过降水回到陆地和海洋。

在陆地上,水又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流等方式回到海洋。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过程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碳循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极为关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生物体内传递。

当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或者死亡分解时,有机物中的碳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将大量储存的碳快速释放到大气中,这是导致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氮循环相对复杂一些。

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

一些微生物通过固氮作用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植物吸收这些含氮化合物,用于合成自身的蛋白质等物质。

动物通过食用植物获取氮,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物在分解后,氮又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氮气回到大气中。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反复循环利用。

这意味着物质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不断流动和转化,没有真正的“起点”和“终点”。

在高考中,关于生态系统与物质循环的考题形式多样。

可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比如某个环节中物质的转化方式;也可能会通过简答题,要求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要应对这类考题,首先要对各个物质循环的过程有清晰的理解,记住关键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参与的生物类群。

其次,要能够将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ppt课件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ppt课件
2、CO2增多的原因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开发新能源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增大绿化面积
三: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②分解者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碳循环图解的辨析: C
1.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
D
A为消费者,B为 分解者 , A
B
C为 生产者,D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
2.生物群落中碳以含碳有机物 形式存在,通过食物网
渠道流通。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形式
存在。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CO2过多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大气中的CO2库
化光
能合

分 解 者 的
合作 成用 作 用
吸 作 用


作 用
工厂、汽车等



生产者
消费者

生物群落 遗体和
食物链、食物网
遗体和
排出物
排出物
化石燃料
分解者
总结:
(1)C主要以哪种化合物形式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 CO2
(2)C在无机环境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3)C在生物体内存在形式: 含C有机物 (4)C进入生物群落途径: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5)C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6)C进入大气途径: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解析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特点。

2.理解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3.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知识点一碳循环知识梳理1.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01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02无机环境到□03生物群落,又从□04生物群落到□05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物质循环的范围:□06生物圈。

(3)渠道:□07食物链和食物网。

(4)特点①□08全球性——因此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09循环性——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碳循环(1)碳循环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14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15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16CO 2的形式循环。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17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生产者、消费者的□18呼吸作用分解者的□19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20燃烧3.碳循环的失衡——温室效应(1)产生原因⎩⎨⎧ 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CO 2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 2的调节能力(2)危害:气温升高加快□21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22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问题思考]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或森林生态系统吗?提示:不可以。

“生态系统”是指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可以是化合物吗?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是什么?提示:不可以。

“物质”是指化学元素。

线粒体和叶绿体。

典题分析题型一 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例1]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解题分析]据图分析,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4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A错误;3是分解者,主要指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另外也包括一些动物,如蚯蚓,真菌、动物不是原核生物,B 错误;①代表1被2捕食,②代表2进行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CO2,C错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CO2,同时又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所以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D正确。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功能。

3. 能够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态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与意义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4. 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碳循环、氮循环等5. 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物质循环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碳循环和氮循环,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中的作用。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物质循环的理解,解答彼此的疑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

3. 选择一个实际生态问题,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物质循环过程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物质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现象。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选取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探究其中的物质循环特点。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 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种间关系。

4. 能够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反映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网反映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关系。

4. 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循环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2. 难点:物质循环的意义、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物质循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增强学生对物质循环动态过程的理解。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深入学习。

4. 结合实验或户外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随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的掌握。

高中生物 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PPT

高中生物 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PPT
图中:① 光合作用 ,② 呼吸作用 ,③_植__物__(_生__产__者__)_, ④_动__物__(_消__费__者__) ,⑤ 呼吸作用 ,⑥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主要是 化石燃料 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 _C_O__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 碳循环 的平衡。 (2)危害:加快 极地和高山冰川 的融化,导致 海平面 上升,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物质作为能量的 载体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2)能量作为 动力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 环境之间 循环往返 。
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验组 对土壤高温处理 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

出液

对土壤不做任何
对照组

处理
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土壤中是否含微 溶液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
自变量
生物
的微生物
项目
案例1
案例2
在相同时间内 A
实验组落叶腐 实验现象
烂程度小于对
照组
B
A1
不变蓝
A2 产生砖红色沉淀
核心要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 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 全球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 C、H、O、N、P、S 等。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物链(网)传递时, 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课件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课件

太阳光能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作用等途径进入生态系统。
能量来源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最终以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能量去路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相互依存的,物质循环过程推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
能量流动驱动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转化,为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必要的能量和物质。
能量流动驱动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推动能量流动
能量的传递效率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上一营养级生物体内所含能量流入到下一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比例。
影响因素
影响能量传递效率的因素包括食物链的长度、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环境条件等。
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总结词
01
工业生产通过排放污染物和消耗自然资源,对物质循环产生深远影响。
碳循环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动物摄取植物后,将氮素以排泄物的形式排出体外,最终被分解成氮气返回大气中。
氮循环
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它不受地域、国界的限制,涉及整个地球。
全球性
持续性
反复利用
物质循环是持续不断的,它不因季节、气候等因素而中断。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被反复利用,不会消失或被消耗殆尽。
将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结合,通过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有机农业
采用有机农业技术,通过合理轮作、堆肥等方式,实现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精准农业
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水、土壤、肥料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
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加工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课时第3 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标点击】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探究】
2、精析:
〖例1〗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
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右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
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b d
A.夏季,a﹥b﹢c﹢e
B.秋季,e﹢f﹤g
C. 春季,g﹦b﹢e﹢f
D.冬季,d﹥c﹢f
解析:我国北方的夏季昼长夜短,气温较高,生产
者同化作用占优势,生长较快,因此a﹥b﹢c﹢e ;在秋季,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相对增多,动物粪便增多,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由于气温变低,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变缓、繁殖变慢,因而e﹢f﹥g ;在冬季,动物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即d值增大,而动物可摄入的有机物相对减少,即c值减少,可能的关系是d﹢f≤c。

答案:A
〖例2〗
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 C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固 D
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A B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B为。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并进入生物群落随食物链而流动。

生物群落中的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但其中一部分碳则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存于地层中。

答案:(1)C 生产者(2)二氧化碳消费者分解者(3)光合呼吸分解
(4)化石燃料二氧化碳(5)能量流动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切断下列哪一过程,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将会停止( )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动物的细胞呼吸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2003年高考江苏卷)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某些国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
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地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
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林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3.图示生态系统中a, b, c三类微生物参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 c过程可增加土壤肥力
B.硝化细菌可参与c过程
C.参与b过程的生物属于异养厌氧型生物
D. b过程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对氮循环不利
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5.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在同时盛有水生动物和植物的养鱼缸中,当处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时,整个鱼缸的物质代谢恰好处于相对平衡()
A.动物的呼吸作用等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B.动物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等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
C.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CO2输出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CO2的吸收量
D.动物CO2的输出量等于植物CO2的输出量
6.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
①光合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右图某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的简图,其中F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下列各项正
A.若F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
①②③④过程中均以CO2形式传递
B.若F为大气中N2,则②过程不存在,
①过程中表示固氮蓝藻的固氮作用
C.若F为大气中的SO2,则图解可表示硫循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③过程的加剧
D.若F为无机环境中的NH3,则②过程一般不存在,①过程可表示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整个生物圈的循环
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任何联系
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
A.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B.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D.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10.下列哪一项不是维持大气中CO2含量平衡的因素()
A.火山爆发、岩石风化B.食物链的传递C.有机物的分解D.含碳物质的燃烧
●拓展题
11.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排泄物、杂屑(肥料)
(饲料)
产品输出产品输出产品输出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12.下图是生态系统种碳元素循环模式图。

图中的箭头表示这种元素的循环利用,但图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CO2
①②③
O2 A B C
④⑤
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
D 煤和石油
(1)A、B、C、D各是什么生物?
A B C D
(2)写出①~⑤所示过程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3)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

用箭头在图上表示。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种类有。

这些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同化作用方式属于,异化作用方式属于。

(5)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以下特点:
①。

②。

13. 给你下列材料用具,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是否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材料用具:土壤,纱布,烧杯,试管,酒精灯,淀粉糊,斐林试剂,蒸馏水,清水。

(一)补充实验步骤:
(1)制备含微生物的土壤浸出液;
(2)

(二)预测可能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相关链接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环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右图(物质循环以
碳循环为例)(图8-12):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
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量主要以光
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
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
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
球再辐射出去。

在大气层中,二氧
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
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

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
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

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
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如果海平面升高1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

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

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

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

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