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
中国民俗

普米族民俗风情普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中华民族。
他们现在虽然身处云南、四川地区,可他们的祖先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因此,尽管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心思着故土。
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的孜孜眷恋。
一、普米族简介普米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1、起源普米族起源于古代祁连山一带的羌人。
根据族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古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经柴达木盆地进入巴彦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头地区,并在那里进行部落联盟,形成“槃木”共同体。
大约到了先秦时代,槃木共同体的大部分迁入到现在的川西北线一带,与自甘南南下进入川西的“白狼”结合成更大的族体,史称“白狼槃木”。
汉代,白狼槃木已经迁移到滇西北的边境,宋朝末年,川西南槃木中被迫跟随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达兰坪,此后,陆续有农牧民到达于此定居,放牧于此,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2、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普米族共有二万九千多人。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3、信仰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神林”做全村寨的祭祖场所,并视其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
因此,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如大过年、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语言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
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
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
普米族介绍 - 东北文献图片库

普米族介绍1.民族概况普米族现有人口33600人(2000年)。
除云南外,还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分布。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临沧地区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地,与当地其他民族杂居。
其中,云南普米族人口占全国普米族总人口的97.99%。
1.1普米族生活在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
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镜,形成高山峡谷、小块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
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雪邦山、玉坪山、牦牛山、大药山等,冲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永春河、基独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
最高山峰海拔5596米,最低河谷海拔1200米。
此外,还有著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海等高原湖泊。
这些地区气候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湿润气候。
由于地形高差突出,具有显著的立体气候特征。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2℃左右,年降水量约900-1000毫米。
土壤有红壤、棕壤、沼泽土、冲积土、水稻土等,适于种植玉米、大麦、青稞、马铃薯、荞子、燕麦、稗子等耐寒作物,部分温湿地区也能种植水稻、棉花、甘蔗等作物。
1.2普米族地区资源极为丰富。
1950年代,整个普米族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达50—70%。
就是到了今天,境内的老君山一带,森林覆盖率依然达到70%以上。
盛产云南松、冷杉、铁杉、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和经济林木,为云南重要林区。
矿产有煤、铁、金、银、铅、锌、水银、石棉、铜等,动物有虎、豹、熊、野牛、豪猪、麂子、白猴、马鹿等。
1.3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
普米语有南、北方言之分。
四川省木里、盐源等地区的普米语属北部方言,云南省宁蒗、兰坪及丽江、维西等地区的普米语属南部方言。
方言之间差别较大,通话困难。
一个方言区内,在词汇和语音上也有区别。
民族风情:普米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共有2.9万多人。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宁蒗等县。
“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
普米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分为两个方言区,各地的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
他们一般使用汉字。
历史普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起源于古代祁连山一带的羌人。
根据族内外学者研究认为,一支羌人于三代早期经柴达木盆地进入巴彦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头地区,在那里进行部落联盟,形成“槃木”共同体。
大约到了先秦时代,槃木共同体的大部分游牧迁入到现在的川西北线一带,与自甘南南下进入川西的“白狼”结合成更大的族体,史称“白狼槃木”,汉代,白狼槃木已经迁移到滇西北的边境,宋朝末年,川西南槃木中被迫跟随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达兰坪,此后陆续有农牧民到达于此定居,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普米族具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光荣传统。
在历史上,普米族居住地区因处于唐蕃冲突的前沿地区,深受唐蕃统治者的压迫。
元代在川西曾经联合土官反抗元统治暴政;川、青的西番兵曾经参与明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清代,兰坪县鹿氏参加了越南抗法战役,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均有普米族人参加,可以说从古至今,在抗暴反压,痛击外敌的斗争中,普米族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宗教信仰普米族群众崇拜多神,祭祀祖先。
兰坪称巫师为“师毕”,宁蒗称为“讳规”。
各地有请巫师祭山神、龙潭和锅庄神堂的宗教仪式。
还有信仰喇嘛和道教的。
生活习俗:普米族人居住的房屋多为纯木结构。
正房一般长6米多、宽3米多,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
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
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
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或“木垒子”。
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
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开,进门为正房,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火塘。
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
少数民族普米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普米族的节日与庆典
节日
普米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 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 都有其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庆典
普米族在丰收、狩猎、农事等重要时 刻会举行庆典活动,如丰收庆典、新 年庆典等,以祈求神灵保佑和庆祝丰收等。
03
普米族的民间艺术
普米族的民间音乐与舞蹈
音乐风格
普米族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常常与舞蹈相结合,传达着强烈的情感表 达。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普米族的民间文学与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
普米族有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普米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故事 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民间歌谣
普米族的民间歌谣是普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歌谣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有表达爱情、赞美、感恩等主题的。
04
迁徙过程
普米族先民从青藏高原向南迁徙,逐渐定居 在云南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地。
形成统一民族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普米族逐渐形成统一 民族,并发展出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普米族的分布与聚居地
主要分布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 、丽江、维西、永胜等地区,以 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地区。
聚居地
普米族以村寨为单位聚居,每个 村寨通常有几十户至上百户人家 。
少数民族普米族民俗文化 科普介绍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目录
CONTENTS
➢ 普米族概述 ➢ 普米族的传统习俗 ➢ 普米族的民间艺术 ➢ 普米族的传统体育与娱乐 ➢ 普米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 普米族民俗文化科普教育与应用
01
普米族概述
普米族的历史与起源
普米族简介

【艺术文化】
• 四弦琴是普米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乐器 “四弦”音质优美,能弹奏出不同的曲调。 当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朋友重逢,普米 人都用“四弦”来抒发感情。 • 雕刻艺术,大多掌握在木工手中,他 们经常在门窗和神龛上,雕刻各种花纹图 案,在经堂的门上,雕刻有花鸟等形状。
【节日】
• 尝新节:每到农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开 用新麦酿就的酒坛,咂出苏理玛,过尝新 节。 • 端阳节:端阳节这天,孩子们穿着盛装, 到野外采来各种鲜花,插在屋里屋外,显 得十分美丽。然后全家老少围坐在火塘边 吃种类食品。 • 雪门槛游山节:农历五月五日,是兰坪普 米族传统节日——“雪门槛游山节”。
•【民居】
• 木楞房: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 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 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 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 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 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 火塘。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 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在大床的中 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 下火塘。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 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 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 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 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 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 甚至酩酊大醉。 •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 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普米族节日文化

•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 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 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 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 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 “祭龙神”、“祭灶神”、三种。祭祀时 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 • 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 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 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 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 (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 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祭中柱。
• 宗教舞蹈的伴奏,为了营造神秘和恐怖气 氛,多用鼓、锣、铃等打击乐器,渲染出 夺人的声势。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全是男 子舞蹈,大都佩有法器或刀剑、铃等器械。 这类男性舞蹈,动作雄浑刚健,虎虎有力、 气势逼人,显示出一派阳刚之气。这种风 格,充分体现了普米族坚毅、勇猛的大无 畏性格。
• 娱乐舞蹈 • 普米族的民间娱乐舞蹈,普遍具有歌、舞、 乐三位一体的特点。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 民歌所唱的:“如金线把珍珠穿成一串, 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娱乐舞蹈全是 手拉手转圆圈的舞蹈形式。人们挽手而跳, 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词。
• 端午节这天,普米族的饮食十分丰富。早 餐必须蒸包子吃,午餐则吃别有风味的青 刺果油炸鸡蛋,蜂糖蘸糯米等食品。晚餐 杀鸡、宰羊,煮猪头肉,饮用以各种强身 补体的中草药泡制的苏里玛酒。村中放牧 的牧童们端午节中受到特别的优待,每家 都给牧童送去包子。猪头肉等食品,以示 奖励。
尝新节
• 普米族的尝新节没有固定日期,一般在农 历七月中旬或八月举行,主要根据当地农 作物收获的情况确定。尝新节期间,户户 将新粮酿制成苏里玛酒,先祭‘宗巴拉” 神,后祭祖先,随后人们尽情畅饮,以示 庆贺。
普米族服饰特点简介

普米族服饰特点简介普米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区。
普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其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普米族服饰的面料、颜色、款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介绍。
首先,普米族服饰的面料以纯手工编织的棉布为主,其纹理清晰、质地细腻。
普米族的传统服饰包括上衣、裙子、围裙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瓦瓦”、“瓦巴”等。
瓦瓦是普米族女性的传统上衣,通常由多层棉布制成,颜色绚丽,图案繁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瓦巴则是普米族男性的传统服装,同样由棉布制成,做工精细,款式独特。
普米族服饰的面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体现了普米族人的勤劳和智慧,也是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的表达。
其次,普米族服饰的颜色也是其特点之一。
普米族服饰的颜色以鲜艳、明快为主,大多采用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鲜亮的颜色,寓意着喜庆、吉祥和幸福。
普米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他们用自己的服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希望通过服饰的色彩来驱邪避凶,祈求幸福安康。
另外,普米族服饰的款式多样且独特。
普米族服饰的款式通常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特色,如领口、袖口、衣襟等处呈现出独特的装饰图案,丰富多彩。
普米族服饰在设计上注重对称、平衡和和谐,体现了普米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普米族服饰还注重细节处理,如衣服的线条、褶皱、挂饰等处处体现着普米族人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普米族服饰具有独特的面料、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款式,是普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米族服饰的特点反映了普米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同时也传承着普米族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希望通过对普米族服饰特点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普米族文化,珍惜和传承普米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普米族文化 普米族的语言与神秘的丁巴文

普米族文化普米族的语言与神秘的丁巴文
>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两个方言区,各地普米语的语言差别不大,基本可以通话。
普米语的特点是,声母和韵母较丰富,其中复辅音和复元音较多,音调简单,只有高平和低升两个调。
音节结构最多由五个音素组成,最少的一个是元音音素。
词汇绝大多数由单音节组成。
词序是主语——谓语,或是主语——谓语——宾语。
少数普米族地区有原始的图画文字,但只有巫师——“韩规”能用以记载宗教仪式等,流传不广。
普米族信仰喇嘛教,喇嘛和“韩规”普遍用藏文作为书写工具,有的人曾经用藏文音标拼写普米语。
汉字和汉文很早就在普米族居住区流传,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地办起了小学和中学,青少年普遍学习汉字,到目前为止,汉字汉文是普米族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
普米族没有系统的文字,只有少数韩规(巫师)使用图画文字。
固其始祖叫“丁巴”,所以也称丁巴文。
韩规将祭祀的顺序和内容用图画或用藏文记载下来,并用以记载经文。
普米的图画文字有一定的格式,大致每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画,画人如人,画牛如牛,没有省略,有些类似连环画,下边有时用藏文注释。
解放前夕,在云南丽江一带曾有几本这样的丁巴文书,但现在已经没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服装
• 按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 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 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 普米族的儿童,不分男女,在十三岁以前一律穿一件 麻布衣衫,其形状大体如满族的旗袍,右开襟,腰部扎一 根麻布腰带,头戴帽子,脚蹬皮鞋。女孩留长发,编成小 辫,栓于前方,其上佩戴珠珠,以红珠为主,多者达千颗 以上,重至一、二斤,衣领上配有银扣。女孩的帽子用布 缝制,上边呈猫头形状,双耳挺立。 男孩的头发前部和左、右共有三根小辫子,后面没有, 辫子比女孩多。有的地区男孩剃光头,只在头顶上留一小 撮头发,编成一个小辫子。男孩喜欢戴用羊毛线织成的套 头帽,在面部留有孔眼,帽顶有一个大线穗。
• 女服
• • 普米族女子服饰较为复杂,花样繁多。 普米族妇女的上衣为黑色、兰色、白色的开襟短衣,和男子基 本一样,但袖口有花边,领口用花线绣上吉祥的图案。下身着百褶筒 裙,裙脚边加一圈红线,裙裆口加一圈白色厚布,裙脚宽大,缝成褶 皱形状,一般需布匹二丈多。腰间系一根彩带,彩带多用山麻或羊毛 捻线织成。日常生产生活中,普米族妇女喜欢穿羊皮褂,皮褂有两种, 一种是有袖子的开衫皮褂,一种是不作任何加工缝制的披肩皮褂,一 般多用披肩皮褂。 头饰 • 普米族女子头饰分两种,未婚女子留长辫,用牦牛尾毛或丝线合拌 搓辫成长发一根,先挽在头上,再将一串丝辫挽在黑发之上,并放一 根红线,表示未婚。这种头饰简明美观,普米女子出外赶集,或走亲 访友,均系此种头饰。另一种头饰则用一丈二尺长的黑布为料,做成 头帽一圈圈缠上头上,为一般已婚或老年妇女的头饰。 佩物 • 普米族妇女以佩戴耳环、头饰、手镯、胸链、彩带等饰物为美。这 些装饰物大多用银子做成,富贵人家则用玛瑙、玉石装饰自己的妻子。 有些地区的妇女要在头上插上獐牙,或一些银质小佛像等吉祥物,以 求平安。
服
饰
男服
• 普米族男子魁梧膘悍,善动好斗,这种性格 特征体现在男子的服饰上。 男子上衣为对襟金边短衣,以黑白两色 为佳,扣双钮在肘下。下穿麻布宽裆开桶裤,不 用裤带,下加九尺长,五寸宽的麻布为梆腿至脚, 上加五寸宽的白麻布在裆口起收缩作用,不穿内 裤,腰间缠一根九尺长的腰带,衣裤一并栓紧, 上下不分开,以便于活动。富贵人家则脚穿靴子, 靴底钉上铁钉,走起路来格格作响,以示贵人一 等。一般贫民则大多赤脚,或穿草鞋。日常生产 劳动中,则穿羊皮褂,用麂皮或岩羊皮制成,腰 间插烟锅。
相关பைடு நூலகம்化习俗
建筑----木楞房
普米语
节日
火塘文化
谢谢
小组成员: 谢宇辰 钱程锦 罗木穗 和 妍
普米族简介
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 口336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 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 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 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 业。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 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 还兼通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过 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 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