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服饰 普米族男女服饰简介

合集下载

普米族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普米族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普米族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普米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服饰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女孩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男孩则在头部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

十三岁成丁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装束;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装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

普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外包黑布包头;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

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

饮食习俗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

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

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

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

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

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

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

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

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

普米族的风俗习惯

普米族的风俗习惯

普米族的风俗习惯普米族的风俗习惯普米族的服饰,男子各地大同小异,上着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披白羊皮坎肩。

较为阔绰的人,穿氆氇和呢质大衣,以毛布裹腿,腰间佩刀。

妇女服装各地区则不尽相同。

永胜、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包大头帕,着大襟衣、百褶长裙,用宽大而染有红、绿、蓝、黄的彩带束腰,背披羊皮。

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蓝、白色大襟短衣,外着坎肩,穿长裤,腰系绣有花边的围腰布,耳坠银环,手饰镯圈等物。

普米族群众主食玉米,辅以大米、小麦、青稞、燕麦、养子、稗子等。

喜食用猪肉做成的“琵琶肉”,也常食牛、羊和兽肉,喜饮茶,嗜烟酒。

普米族的房屋为木结构,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用木板盖顶,四角竖圆柱,中央立一大方柱,普米族群众称之为“擎天柱”,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

一般住宅为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屋内设火塘(锅庄),中支铁三角架,后方置神龛。

火塘是家庭活动中心。

室外挂牛、羊头颅,以示财富。

宁蒗、永胜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大家庭制,数代同堂。

兰坪、维西的普米族家庭两三代人即分家。

实行男子财产继承制,诸子平分,盛行转房、传幼子的习惯。

亲属称谓尊长房,即伯父的子女不论年龄大小,一律都称兄姊,叔父的子女皆称弟妹。

宁蒗地区少数保留母权制残余的普米族群众以主妇为家长,女子不仅有财产继承权,而且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地位。

婚姻多行一夫一妻制,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

早婚。

婚后妇女有“不落夫家”和兄死弟妻寡嫂的习俗。

丧葬习俗,宁蒗地区的普米族群众实行火葬;兰坪、永胜地区的实行土葬;维西地区的兼行火葬和土葬。

普米族奇俗-成人礼

普米族奇俗-成人礼

普米族奇俗-成人礼
普米族人不论男女,在未满十三岁以前,一般不穿裤子或裙子,仅穿麻布长衫,腰系一条布带。

在他们满十三岁那天,要举行成人仪式,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了。

从此以后,他们就要改变装束和穿戴:男孩的衣服是右襟短衫,下为长裤;少女上衣为右襟短衫,下为百褶裙,腰系彩带,头上缠牦牛尾编成的假发结。

在举行仪式的人穿好衣裳,然后,在正屋右侧火塘上方的香案上摆些青稞、酥油、糌粑、奶渣、猪油、酥里玛,并在火塘的正前右边放一个大猪膘,左边放一个装满粮食的麻袋。

做成人礼的少年,按年龄顺序,男子站在火塘上方,女子站在下方,大家依次用右脚踩一下猪膘,用右脚踩下粮袋,再向锅桩连磕三个头,表示敬请天神、地神、灶神,保佑自己吉祥如意,不愁吃穿。

这叫“敬锅桩”。

接着,又逐个向父辈和兄长、姐姐每人磕三个头。

那些受礼的人要对他们说几句祝福的话,并给一点钱。

最后,父母带着其到附近亲戚家向长者磕头,以求祝愿。

民族服饰(毛难族、佤族、普米族)

民族服饰(毛难族、佤族、普米族)

如今会编制花竹帽的人越来越少!
养蚕
分龙节
• 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
•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 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 远古祈雨 • 据考,分龙节最早当来源于更为远古的祈雨 方式--雩舞。? •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祈雨是通过歌舞的方式 实现的。《周礼· 司巫》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而 舞雩。"
• 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 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 位置一颗,下面开襟,衣 服口袋和女装一样,缝在 右衣襟里不外露。
• 盛装时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 有归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 须,露出头缠黑头巾顶,毛南话叫 “挂爪“,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 ,腰带两头用红、黄、蓝、白绒线 镶或锯齿形的布须,缠腰时两头有 颜色的布须外露,下面穿宽筒裤子 ,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
毛南族姑娘从小就要学习纺线织布,织布技术的高低、织成布 匹的多少,是衡量她们智慧和才干的标准。
花竹帽
• 毛南族的手工产品“花竹帽”,最具特色,亦 是他们服饰中的一个亮点。又叫“顶卡花”,使 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 案, “花竹帽”制作精良,美观实用,深受大家 的喜爱。帽的直径一般为70厘米,分里外两层 。做一顶帽子大约需要700多根细竹篾。首先 在外层面上刷漆,这样既不透光、不渗水,又结 实耐用。帽的里层用黑、黄二色竹篾编成各种几 何图形的花纹图案。在帽圈处用各种色彩艳丽的 彩带和珠料作装饰。
木面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 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 体现了傩舞的神韵。

• 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 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 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 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 程式性舞和穿针舞;

普米族服饰特点简介

普米族服饰特点简介

普米族服饰特点简介
普米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临沧市等地。

普米族的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其中的服饰文化则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笔者就来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普米族服饰的特点。

一、色彩鲜艳
普米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尤其是在女性服饰上更是如此。

通常采用的颜色有红、黄、紫等。

这些颜色在普米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黄色代表收获、紫色代表神秘等。

二、细致精美
普米族服饰在制作上非常讲究细节,注重细致和精美。

尤其是女性服饰,经常会用花纹、波浪线、奇妙的几何形状和细小的图案进行装饰,十分繁琐精致,也体现了普米族人们的审美情趣。

三、多样化
普米族服饰种类繁多,其中男女服装区别较大。

男性的服饰简洁、朴实,通常是黑色或棕色的长袍,还有一些用色鲜艳的短袍。

而女性的服饰则十分华美、丰富,通常由长袍、腰裙和外罩三部分组成,上身穿长袍,下身则配上长裙或腰裙,外面再套上外罩。

四、融合性强
由于普米族地理位置邻近,因此在服饰上也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如藏族文化的影响以及与傣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普米族独特风格的服饰文化。

总之,普米族服饰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注重细节和精致的制作,深受人们喜爱。

现在,普米族服饰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一部分,许多游客都喜欢品尝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味鲜明的民族服饰。

普米族 水族 佤族

普米族 水族 佤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女子服饰 佤族女子服饰多为套头短衫,下穿筒裙,颈戴项圈,藤蔑 缠腰,戴大耳环,这是佤族先民妇女服饰的显著特点,其 中,佤奴姆妇女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
(二)女子服饰 1.佤奴姆女子服饰:头披长发,戴银发箍,上穿无领短袖 的套头衫,以露出肚脐为美,在领口袖口和襟边处均由色 线锁边,下穿红黑白蓝等线织成的筒裙。佤奴姆女子喜跳 “甩发舞”。


(二)女子服饰 按照经济水平和居住地区不同的特点主要分为五类款式 1.三都独山式:束发盘于头顶,外包白色头帕,上穿蓝色 大襟衣,外系胸部有绣花的围腰,下穿靛蓝色长裤。颈部 挂银饰。


(二)女子服饰 2.三都雷山式:束发盘于头顶,夏季包白头帕,外包黑花 格方巾,其上衣摆衩高,下穿有花边的长裤,系半截大围 腰,与侗族服饰较相近。

(二)女子服饰 5.云南富源式:上衣是紧身窄袖大襟右衽,襟沿,盘肩处镶 饰三条花边,臀部镶织花锦,包黑头帕。已婚者把发髻梳成 螺旋状,外套马尾编织的发套,俗称“打转”系绣花长围腰
佤族服饰

佤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沧源,西盟,孟连,耿马, 双江,镇康,永德等县,西双版纳仇族自治州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也有很多分布。他们主 要从事农业。
(一)男子服饰 1.阿芒 :是各级头人的总称,他们的服饰传承了用红布包 头的特点,一级头人的黑色服装上印有日月和牛头等图案 表明他们是人与神的沟通者。

(一)男子服饰 2.佤族普通男子的服饰缠黑色或者红色包头,黑色短衣, 裤子肥而短。砂锅面装饰有银泡。孟连地区的佤族男子有 穿筒裙的习俗上衣是青黑色的对襟条纹,有银扣。
水族服饰

水族分布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以南的都柳江和龙江 上游一带,主要聚居在贵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也 有少部分散居在邻近的荔波,独山,榕江,丹寨等 地区在云南和广西也有少量的水族人居住。

普米族介绍

普米族介绍

普米族聚居地
• 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 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2000年人口为33600人。 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区,属横 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原地带。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 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峡谷、小盆地交叉相 间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雪邦山等,冲江河、巨甸 河、白角河、通甸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此外,还有著 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极为丰富。该地区主要 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各地气候变化较大,高 山终年积雪气候严寒,江边河谷地带较为炎热,半山区丘陵地带凉爽, 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适宜玉米、小麦、青稞、 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作物的生长。部分温湿地区还可以种植水稻、 棉花、甘蔗等作物。在50年代,森林覆盖面积达50-70%,盛产云南 松、冷杉、铁杉、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及经济林木。崇山峻 岭是虎、豹、熊、野牛、金丝猴等稀有动物的乐园。铅、锌、铁、锑、 金、银、水银、石棉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普米族有“西番”、 “巴苴”、“普英米”、“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
文学
• 普米族创造了很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长久以来,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一代代普米族人的口传身教传递至今。 在现代 普米族文学之前的普米诗歌,主要是民间歌谣。普米歌谣中有叙述天 地形成和人类起源金国的古歌,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歌,还 有反映普米人民社会生活的婚俗歌、丧葬歌、苦歌、劳动歌、情歌等 生活歌谣。 普米族诗歌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保存至今,如早在东 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的《白狼歌》 ,讲述普米起源的神话《直呆喃 木》等都可称为普米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普米族诗歌中有一些关于宗 教或历史方面的被用丁巴文或藏问记录下来,人们可以对照歌词进行 唱诵,如《古利歌》,是记载普米传统习惯法规的诗歌,叙述了扑民 族古代的历史和生活,以及一些古代的传说法规等。 在普米族内 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生活本身,经过提炼和发 展,最终成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反映普米人的向往和追求, 有些讲述的是普米族的历史传说,有些则是宗教神话故事,还有一些 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现实生活,如以马帮生活为题材的《赶马歌》等。 神话在普米族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包含田地开辟,人类起 源、原始畜牧、迁徙活动以及图腾崇拜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普米族先 民以幻想的形式解释自然,以大无畏精神征服自然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 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 族自治县,“普米”意为白人。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羌语 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种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 行不广,后逐渐不用。现普米族大都使用汉文。 普米 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 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 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 《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 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 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 崇拜。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 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

普米族的成人礼习俗是怎样的

普米族的成人礼习俗是怎样的

普米族的成人礼习俗是怎样的普米族的成人礼习俗女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裙子礼”,由母亲主持。

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着耳环、串珠、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征妇女将有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的义务。

接着巫师向家祖和灶神祈祷,母亲给女孩脱去麻布长衫,换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长裙,系上绣有图案的腰带。

换上新装的女儿向灶神和亲友叩头表示感谢,亲友送给礼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礼叫做“穿裤子礼”,由舅舅主持。

普米族保留许多母系社会遗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

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边,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

巫师向灶神和家祖祈祷,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

换上新装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样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

亲友们往往送他一只羊,祝贺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举行“穿裙子礼”、“穿裤子礼”时,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参加的亲友客人。

他们端给客人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和一些猪心猪肝,表示大家是至亲骨肉,心肝相连。

宴会后,仪式才算结束。

举行了“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

普米族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年龄界限为13岁。

13岁前,男女儿童均穿长衫。

到了13岁,举行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即成丁礼后,才能改换装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普米族的成丁礼多于大过年(即春节)时举行。

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简朴而热烈。

届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成年儿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

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幸福。

如果是男孩,还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

银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普米族服饰普米族男女服饰简介
导语: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过去多喜欢白色,现在喜用白黑红等多种颜色;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

春天她们
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过去多喜欢白色,现在喜用白黑红等多种颜色;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

春天她们穿用条绒缝制、领和衣边镶嵌金银边的夹衣,称金边衣服,这就是解放前最好的服装了。

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通常是用山羊皮、绵羊皮、牦牛皮制成的,以山羊皮的为贵,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

在披肩上结两根带子,系在胸前,白天可防寒,坐时当垫坐,睡时当褥子。

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则常常佩带色彩鲜艳的披肩,腰系叠缀花边的围腰布。

普米青壮年男子穿短上衣,有开襟,用银质钮扣,穿肥脚裤子,大多喜用黑色,少数用蓝色,外边穿一件长衫,束腰带;喜用白羊毛制作腰带,两头绣花,缠麻布裹腿,穿皮鞋,春天穿草鞋。

男子留长发,也用丝线把假发包缠在头上。

这种装束与文献记载一致。

也有些普米男子剃光头,仅在头顶留一撮发,编成辫子,盘于头顶。

男子戴的帽子比较讲究,样式也较多,有戴帕子的,也有戴圆形毡帽子的。

近几十年流行戴盆檐礼帽,有的还镶金边。

男子的装饰品有手镯和戒指,有的也戴耳环,但仅扎左边一个耳朵眼;佩戴长刀和鹿皮口袋,内装火镰、火镜、火草、火石等取火之物。

不满十三周岁的儿童,过去一律穿开裆长衫,衣裤连为一体,腰间系一根带子,要到十三岁,举行成年礼后,才正式穿着衣裤。

随着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