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俗民风)word版本

合集下载

傈僳族民俗[1]

傈僳族民俗[1]

傈僳族民俗傈僳族是一个信仰多神教的民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不论是人、动物、植物都有灵魂。

他们还把纷繁大千世界之中能够主宰一切天然现象的精灵统称作“尼”。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期造成的自然灾害,生老病死却是由不同的“尼’9起的,这要通过“尼扒”(主持宗教的人)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后推算出来的,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能说会道、兼通吉凶占卜,能做宗教祭祖活动。

他们还有神奇的功夫,这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和舔犁头。

上刀山在耸起直立的木杆上绑上36把锋利的砍刀,形成刀山,尼执跳足在刀梯上一级一级地攀登上去,一直爬到顶端。

然后又一级级地下来。

神奇的是尽管刀刃锋利无比,但尼扒的双脚却丝毫无损。

下火海用若干柴垒成一堆,然后人火点燃。

木柴燃完后;剩下一堆红红的火炭O尼扒能在赤足火炭中跳跃,甚至把火.堆踏平。

然而,不管火炭如炽烈,尼扒们的脚却没有一点烧伤的痕迹。

捞油锅先在锅中煮沸一锅油,然后在油中放人一个小石子。

尼执们却能在沸油中将烧得很烫的石子捞出来。

油锅和石子的温度最少也有100度,但尼扒的手却完好如初。

舔犁尖将犁田用的犁头烧得通红,尼扒便用舌头舔犁尖,功夫好的尼扒,甚至能将通红的犁头衔起。

尽管温度极高,但尼扒的舌头连一点轻伤却没有。

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习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

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

怒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怒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怒族的传统节日风俗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人口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

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各地方言差异很大,无民族文字。

怒族人住房存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木板房略小,呈圆形长方形,通常分成内外两间;外间待客,建有一至数个火塘,火塘上加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用以做饭做菜,内间居多人卧室。

通常房屋四周都用木板、竹篾围站上,房顶基座存有木板或石板,房屋下部就是许多木桩和房柱,如同存有很多只脚提振着整个房屋。

这种“千脚落地屋”结构直观,极容易构建,就是怒族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独有缔造。

怒族妇女精于织麻布。

男子穿敞襟宽胸袖长到膝的麻布袍,腰系布带或绳子,腰带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贴身装东西,蓄长发,裹麻布绑腿,赤足,喜佩长刀、箭包。

妇女穿敞襟宽胸袖长齐踝的麻布袍,年轻姑娘加一条围裙,女装的前后摆在接口处缀有方形的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头披一块方形的麻布至颈项,两耳用精致的竹管贯穿。

由于藏、纳西等族的影响,传统的服饰也有改变,解放后,男子有的穿现代服装,也有穿藏族“尼楚巴”藏袍的;女的穿长袍加坎肩,系黑色围裙。

怒江大峡谷及其两岸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层峦叠嶂、危岩矗立、悬崖平缓,谷中水流水流、汹涌澎湃。

自古以来,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正所谓“岩羊无路跑,猴子也犯愁”。

整个怒江只有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渡船,除此而外,其他地方既无法架桥,又无法逆流而上,两岸的怒族人只有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恍若,维持着彼此间的相处与联系。

溜索就是怒族人不可缺少的关键交通设施。

溜索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篾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即成溜索。

人们用溜板(溜梆)作辅助工具,沿竹索从空中滑过。

溜板是长4公分,宽约2公分的槽形硬木,背面凿有两个对称的用以拴绳的长孔。

怒江风俗作文

怒江风俗作文

怒江风俗作文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而云南省怒江州就有三十多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有些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些却还没有列入。

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云南怒江州的风俗吧!
在云南怒江州,少数民族的风俗十分有趣。

在怒江州,“摩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族。

所谓“摩梭”,是指居住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的一个支系。

他们生活在海拔2500米至3000米的高山峡谷之中,人们世世代代以打猎、种青稞为生。

他们有一句俗话叫“不上山吃肉,不下水喝水”,意思是说:如果你不上山打猎就不会有肉吃,如果你不下河就不会有水喝。

我们先来说说“摩梭”人的服饰。

他们的服饰有大、小两种。

大的叫“梭布衣”,小的叫“梭布裙”。

他们的衣服主要是用兽皮做的,颜色一般为红、黑、白三色。

他们认为红色代表吉祥、黑色代表智慧、白色代表纯洁……在大“梭布衣”外面还要穿一件小“梭布裙”,这是用很多动物皮毛做的,这种裙子十分漂亮。

—— 1 —1 —。

傈傈族风俗文化礼仪

傈傈族风俗文化礼仪

傈傈族风俗文化礼仪僳僳族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伊洛瓦底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傈傈族风俗文化,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禁忌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忌拄手杖进家门,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洗脚等;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不能触摸长者的头。

农事禁忌下地生产时忌将锄头等掘土农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锄进屋,因葬死者时才如此;稻谷开花时,忌在稻田边洗衣裳、剥麻,否则以为会使花受惊而减产;玉米扬花时若遇大风,忌妇女织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不能损害蜘蛛,据说是蜘蛛教会人织布。

月圆时不能下种,否则虫会吃庄稼;不能在抽穗的稻田边洗麻、剥麻;不能砍泉边、井旁的树;男人的猎具如弩弓、箭包、长刀女人不得摸弄;供奉猎神的篱笆上,挂满各种兽骨,插满各种鸟羽,平常任何人不得挪动,妇女甚至不行接近,否则猎神就会作祟,人的手会患无名肿毒,或者眼睛红肿,牙齿痛苦。

生活禁忌黄昏时出入须顺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不能拄着拐杖进屋;在房前屋后忌喊哦,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乐器声能唤鬼入室。

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

平常切菜板不能刮洗,否则就认为是把福气刮走了,来年就没有油、肉吃,锅盖也不能洗,不然也认为把福气洗掉,其次年粮食就会无收成,大家就遭到饥饿。

禁背朝火塘吃饭;忌食狗肉;忌食水牛肉;忌食青蛙肉。

不能烧对头柴,否则有碍家庭和谐。

不能打死在路上爬行的蛇。

成年男子忌留胡须;禁忌夜间梳理头发;寡妇出嫁,一般只在晚上送亲、接亲。

生产禁忌产妇分娩,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产妇忌吃线猪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鸡肉;若生男,客人不行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行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忌横抱婴孩,以为是抱死人之相;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等等;若触犯这些禁忌,婴儿有夭折、短命的危急。

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民风民俗傈僳族民风民俗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

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可分为生产调、逃婚调、打猎调、盖房调、打官司调等10多种,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

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衣裙,头上戴用红色料珠和贝壳穿成的饰物,颈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成的项圈;男子一般无领对襟短衫,裤长至膝,外出时,一般佩砍刀,挂箭袋。

但是现在大多的传统的失传了,后人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傈僳族人主食为玉米、荞麦。

无论男女均善饮酒。

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源于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

较为流行的有顶杠、荡秋千、爬刀杆、摔跤、砍竹杆、溜索竞渡、拿石头等。

而我们家乡最常见的就是荡秋千。

荡秋千是僳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与娱乐活动。

僳僳族的秋千又分“荡秋”、“车秋”和“磨秋”三种。

“荡秋”是以绳子或藤条为荡索,将其悬挂于高大树木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架上即可。

怒江当地民俗文化作文

怒江当地民俗文化作文

怒江当地民俗文化作文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位于境内。

这个州府的全称为“怒江州”,名字中的“怒字”,是因为当地的居民普遍信奉怒族宗教——“怒族教”,所以才有了这个名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西部,国土面积为121480平方公里。

它东邻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云南丽江、大理两市,西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北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傈僳族为主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少数民族。

怒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的地方。

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着众多民族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傈僳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

傈僳族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他们以载歌载舞来表达内心情感和寄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傈僳族人在春节期间一般都会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民族服装——“腊染”是傈僳族最具特色、最富艺术魅力、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

—— 1 —1 —。

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民风民俗

傈僳族民风民俗傈僳族民风民俗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 9 5 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

《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傈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对仗。

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傈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傈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可分为生产调、逃婚调、打猎调、盖房调、打官司调等10多种,多以叙事诗的形式即兴演唱。

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作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傈僳族人民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 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上穿右衽短衣,下着衣裙,头 上戴用红色料珠和贝壳穿成的饰物,颈上佩戴由彩色料珠穿 成的项圈;男子一般无领对襟短衫,裤长至膝,外出时, 般佩砍刀,挂箭袋。

但是现在大多的传统的失传了,后人只 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傈僳族人主食为玉米、荞麦。

无论男女 均善饮酒。

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源于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形式 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

较为流行的有顶杠、荡秋千、 爬刀杆、摔跤、砍竹杆、溜索竞渡、拿石头等。

而我们家乡 最常见的就是荡秋千。

荡秋千是僳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与娱乐活动。

僳子或藤条为荡索,将其悬挂于高大树木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 架上即可。

荡法有单人、双人两种。

怒族风土人情礼仪

怒族风土人情礼仪

怒族风土人情礼仪风土人情怒族的习俗与婚俗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等地。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

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

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怒族非常讲究礼貌,团结互相。

在路上无论遇到熟人或生人,都会主动让路并致问候。

有客人来访,全家起立鞠躬相迎,临别要再三挽留后送到寨边的大路上。

一家碰到因难则全寨相帮。

怒族主食为玉米等。

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

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

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

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

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

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

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

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唱歌对调也是怒族人民生活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社会活动,它既是怒族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思想情怒族礼节怒族人家做客应带些烟、酒之类作礼物。

主人把客人安排到客座上落座后,会端出一杯杯烧酒递给客人,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给客人吃,以示敬重。

偶尔,男主人还会拿出达比亚为客人弹上几曲迎宾曲。

情至欢处,男主人还会拿着酒杯与客人一起,互相搂着脖子,双方将一杯酒同饮而尽。

这就是怒族的同心酒。

喝同心酒是怒族对客人表示信任的最高礼节,喝了同心酒就成了好朋友。

能与怒族同胞喝同心酒,应是客人的荣幸,所以客人应该愉快地接受。

不接受同心酒是对怒族同胞的不礼貌,将失去怒族同胞的信任。

当然,如果客人要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想与怒族同胞交朋友,也可以端起酒杯,与怒族同胞一起喝同心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每年栽完秧后的农历六月初五,居住在营镇岩头办事处的傈僳族, 家家户户都要给牛洗澡,并煮一锅有盐的稀饭喂它,然后由家长中的 长者(多数的妇女)在牛身旁祈祷:“牛啊牛,这次远行,望你早去 早回。今年的庄稼一颗下地,万颗归仓,天灾无害,粮食丰收。”

传说,从前,牛生活在天上,那里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一天,
给老人“尝新”,以示对老人的时刻挂念。到了大年三十,吃过年饭
后,家家还要用木托盆分别给老人送一碗饭,一碗当晚饭吃的佳肴中
挑捡出的“综合菜”和酒、烟、糖、茶,意为尊敬的老人已幸福地与
全家欢度佳节了。并要祝福老人象楠木一样健康长寿。老人的家属则
事先要准备好几簸箕、几箩筐饵块粑粑,舂糯米粑粑,麦芽糖,板栗
牛伸头朝下一看,只见地上的傈僳族人都靠吃又苦又涩的野果过日子,
饿死的人不计其数。牛非常同情人们的不幸,到了春天,便背着上帝
将藏在葫芦里的五谷种籽偷偷撒向人间。从此,地上生出了五谷,傈
僳族摆脱了饥饿的威胁。但是,等到上帝要种地时,不见葫芦里的种
籽,盛怒之下,打掉了牛的上牙,并把它推下了人间。傈僳族异常感
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
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
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同 心 酒

滩 埋 情
弩 弓

上 刀 山
文 艺 汇

首届中国怒江皮划艇公开赛
澡塘会
• 【傈僳族—澡塘会】 澡塘会是傈僳族的一个独特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 三后的三天,经过一年劳作的人们带上行李、食物,从高山峡谷涌向登埂温 泉澡塘,搭建竹棚,饮酒对歌,洗澡撵疾,洗去一年劳作的污垢,消除疲劳 疾病,祈求来年丰收,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一年。六库附近的登埂澡塘、 麻布澡塘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长期被大山阻隔的傈僳族青年男女则 利用这一年一度的澡塘春浴机会,通过对歌交流感情,选择对偶,结成伴侣。
都会对他们表示崇敬,他们什么都没有留下,唯一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只有纪
念碑上这些名字。 参观驼峰航线飞机残骸可从六库乘车到片马,全程98公里
驼峰航线坠机残骸
驼峰飞机残骸外观修复
石 月 亮
怒江风土人情之民族服饰篇
傈僳服饰
独龙族
普米族族服饰
白族服饰
彝族服饰
怒江风土人情之特色民族习俗
傈僳族习俗:给牛洗澡

老倌也不赞成老伴的意见。于是,老两口争执不休,互不相让。最后只好这样决
定:老倌到儿子家过年,老太婆去姑娘家过年。

老倌到了儿子家后,孙子们热情地招待他,口口声声喊“阿爷”,乐得他整天嘿
嘿地笑。临走时,儿子儿媳还送了许多好吃好穿的东西给他。而老态婆呢,她跋山涉
水,气喘吁吁,好不容易到了姑娘家的院子里。不料,老太婆刚要前脚跨进姑娘空的
和善美的化身。因此,老人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拉玛人尊老敬
老的习俗,已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美德。

每当逢年过节,凡属老人辈份以下的亲友、乡邻,都要轮番来给
老人拜年。届时,女的背一篮柴,男的砍一背柴疙瘩或松明。看起来
东西并不稀罕,但寓意却很深刻。它体现了老人享受“柴火”的福份
和晚辈们的孝敬之心。在外地工作回来的,也要捎些他乡的风味特产
之类的甘果作为礼物,答谢赶街一样出出进进送来“晚饭”的侄孙和
乡邻。同时,老人也开“金口”祝福各家各户在新的一年里“好事常
相遇,祸害能免除”,并祝愿他们——是新婚的“岩上歇蜂、枝上结
果“,美满幸福;是小孩要“象沃土嫩芽蓬勃长高,似向阳鲜果快活
成熟”。新年伊始,家家又纷纷前来请老人来家里欢聚。
普米族习俗:年初不泼洗脸水
门槛时,由于姑娘一时粗心大意,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老母亲,不慎从屋内朝外泼出一
盆洗脸水,正好泼在好母亲身上,把老母亲泼得一脸一身都是水。这一盆洗脸水,把
老母亲想到姑娘家过个年的愿望全泼跑了,从头冷到脚。老母亲只好淌着伤心的泪水,
转身走了。

为了尊敬上辈,欢迎他(她)们同自己及孩子们好好欢度新年,从那时起,每当
了世界航空史上最惨烈的一条“死亡战线”,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80余万吨
军用物质,其间,共有609架飞机坠毁、近2000名飞行员牺牲,至今仍有许多
坠机残骸散落在高黎贡山一带。 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的三十块纪念碑的六十
面上,一共刻着三千三百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二千二百个美国人,这些年
轻的美国飞行员,把他们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国的抗战事业。 每一个中国人

这一年,眼看就要过年了,老两口翻箱倒柜,也找不出什么好吃的东西,真不知
怎么过年才好。实在没奈何,老倌想起了儿子,对老伴说:“既然家里一样也没有,
我们就到儿子家过年吧!儿子心肠好,要什么给什么,我俩一定能过个好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老伴不同意到儿子那儿,提出要到姑娘家去。她说:“姑娘良心好,要几样给几
样,一定会让我俩满意。”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山水 • 民族服饰 • 特色民族习俗 • 民族特有节日 • (图片为主)
怒江风土人情之山水一瞥

半个世纪以前,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在中国西南部,中美两国人民
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由此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较量,开辟了一条被称为“驼
峰航线”的国际战略空运通道,投入飞机2000余架,在云南至印度汀江开辟
激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牛,让它呆在家里过着清闲日子。后来牛看到傈
僳族人民种地很辛苦,又自愿出来帮助拉梨,上帝知道后,更是生气,
放下风、冰、虫等灾害,来破坏牛和人合作的劳动成果。为了保护庄
稼不受损害,每年栽完秧后,牛又到天上去,请求上帝不要放下各种
灾害,以保人间粮食丰收。
白族习俗:拉玛人尊老敬老习俗

拉玛人十分尊敬和爱戴老人,把老人视为智慧与力量的“宝库”

每当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兰坪的普米族有了最大的忌讳,即不准把洗脸
水往门外泼出去,只能洒在屋内比较干燥的角落。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年迈体弱的老夫妇,吃的、唱的、住的、穿的,样样都靠
自己动手。虽然他们有一双儿女,但姑娘早已出嫁,儿子娶回媳妇后也单独过了。老
两口膝下无人照料,常常吃不饱,穿不暧。
大年初一到初三这三天,普米人就吸取教训,不再往门外泼洗脸水了。这种习俗,沿
袭至今。
民族特有节日
• 一、阔时节。

“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阔时节”是傈
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以
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
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