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孔乙己鲁迅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5课孔乙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5课孔乙己
二、再读小说,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相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环节二




乱蓬蓬: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去辩解。
服辩:即认罪书。这里指不经官府而自行了案认罪的书状。
唠唠叨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三、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并疏解字词。
2.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4.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对小伙计:凶狠无情。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5.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3.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吃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有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还有孔乙己的好吃懒做,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社会制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孔乙己》教案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

该文以倒叙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生平,通过对其生活片段的描绘,展示了其善良、贫困、受人嘲笑的形象。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复杂。

二.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面临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有所减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培养善良、同情心等美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析孔乙己的行为和言语,从而理解其内心世界。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文本,了解作品背景,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进行初步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孔乙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话题:如何看待当时的社会现实?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5《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5《孔乙己》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探充;2、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

(多媒体展示课题)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

(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1)让学生自由发言;(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5 孔乙己(导学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5 孔乙己(导学案)

5 孔乙己课题孔乙己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阔绰、颓废、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抓住孔乙己的人物特征,感知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2.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培养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3年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代表作还有小说集《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小说以清朝末年为社会背景,当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与复古逆流斗争激烈。

当时,北洋军阀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

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作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具有较为深远的批判和教育意义。

读准字音茴.香豆(huí)阔绰.(chuò)踱.(duó)羼.水(chàn)荐.头(jiàn)涨.红(zhànɡ)绽.出(zhàn)哄.笑(hōnɡ)笔砚.(yàn)间.或(jiàn)颓.唐(tuí)附和.(hè)蘸.酒(zhàn)蒲.包(pú)咸亨..(xián hēnɡ)缠夹.(jiā)门槛.(kǎn)拭.(shì)辨清字形踱(duó)踱步绰(chuò)绰号渡(dù)渡船掉(diào)掉下镀(dù)镀金淖(nào)泥淖绽(zhàn)绽放锭(dìnɡ)银锭淀(diàn)沉淀理解词语格局:布置的格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 5 孔乙己(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5  孔乙己(导学案)(学生版)

第05课《孔乙己》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结合背景、人物、环境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学习过程】1.文题解读“孔乙己”这个名字是由描红纸上的“”而来,是“半懂不懂的话”,鲁迅先生用这个绰号作文章的题目,具有深刻的意味。

2.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彷徨》;散文诗集:《》;回忆性散文集:《》;杂文集:《》《华盖集》《热风》。

3.字词积累①读准字音: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蘸.酒(zhàn)咸享.(hēng)颓.唐(tú)B.舀.出(yǎo)笔砚.(yàn)羼.水(chàn)C.哄.笑(hǒng)蒲.包(pú)拭.擦(shì)D.门槛.(kǎi)木屑.(xiè)阔绰.(chuò)②理解词义: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2)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3)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4)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5)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小说情节。

1.看标题,明线索请说出我们学过的小说线索类型;读标题,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2.按要素,析结构。

(1)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2)概括主要内容。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导学案孔乙己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以及作者的背景和写作动机;2.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4. 探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和主题。

【导学内容】【导学一】了解背景请同学们思考:《孔乙己》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答案:《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他写这篇作品是希望通过描述一个痛苦而渺小的人物来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并进而呼唤人们的良知和善良。

【导学二】分析人物1. 描述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醒同学们:可以从孔乙己的外貌、言行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描述薛嵩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提醒同学们:可以从薛嵩对孔乙己的态度和对待其他人的方式进行分析。

【导学三】分析情节结构1. 本文的情节结构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简明概括。

提示同学们:可以从“孔乙己进酒店”、“孔乙己弹琴”、“孔乙己遭打骂”、“孔乙己厚葬”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为什么孔乙己在酒店遭到了打骂?提示同学们:可以从孔乙己的外貌、性格以及薛嵩的嫉妒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导学四】探讨作品的意义与主题作者通过《孔乙己》这篇作品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主题?我们有什么样的体会和启示?提醒同学们:可以从作品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以及人性的善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导学五】个人思考与表达1. 如果你是薛嵩,你会如何看待孔乙己?2. 你有没有遇到过孔乙己这样的人?你对待他们的态度是什么?3. 你对《孔乙己》这篇作品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导学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我们了解了《孔乙己》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分析了孔乙己和薛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了作品的情节结构以及思考了作品传达的思想和主题。

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也增强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导学案延伸部分【导学延伸一】了解背景《孔乙己》这篇作品是鲁迅先生在20世纪初期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他将小说设定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九下)5、《孔乙己》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课时目标】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重点难点】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一、资料链接:1.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

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学简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学简案

5 孔乙己【教学目标】1.掌握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分析、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3.认识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

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

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写作背景《孔乙己》选自《呐喊》,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为了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先生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字音字形荤.菜(hūn) 羼.水(chàn) 阔绰.(chuò) 绽.出(zhàn) 绰.号(chuò)间.或(jiàn) 夹.袄(jiá) 颓.唐(tuí) 乱蓬.蓬(péng)词语释义声气: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文中指态度。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文中指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写作学习扩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扩写这一写作方式有较全面的了解。

2.掌握扩写的步骤与方法。

3.能熟练运用扩写这种作文训练形式。

过程与方法
1.讲解扩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扩写的步骤与方法、注意事项。

2.通过朗读、交流示例,让学生体会扩写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学习扩写的兴趣,让学生在扩写习作中发现、体会文章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作品主题蕴含的正能量。

教学重点
通过讲解训练,学生能够掌握扩写的步骤与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熟练地进行扩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女娲造人》这篇课文吧?“女娲造人”的故事,在古籍的记载中只有寥寥几十个字,在课文中,作者却用一千余字的篇幅详细叙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对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行动和心理展开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使故事显得丰满、充实。

这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呢?让我们在写作训练——学习扩写中寻找答案吧!
二、扩写精讲
1.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学习扩写》内容。

2.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1)什么是扩写?
扩写是一种扩充、拓展型的写作形式,即把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通过合理的想象加以扩展和补充,使内容更加丰富,景物更加鲜活,情节更加具体,人物更加丰满,继而形成较长的文章。

扩写的对象可以是一篇短文、一段话、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提纲或一首诗等。

(2)扩展应遵循的步骤有哪些?
第一步:吃透原文,忠于原文。

扩写不是漫无边际地随意扩展,而是在不改变原文的题旨、思想内容、题材、体裁和结构顺序的前提下,对原作文字加以增广和扩充。

因此,认真阅读原文(包括注释)、读懂原文、吃透原文是扩写的前提。

扩写时要忠于原文,遵循主要内容不变、文章主题不变、主要人物不变、主要情节不变,展开“有轨道的想象”,为原文“增砖添瓦”,进而增光添彩。

【雷区提醒】规避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而将文章扩写得面目全非、荒腔走调。

第二步:找扩写点,轻重有别。

一篇文章,扩写不是处处增加文字、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确定合适的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扩写。

不同体裁的文章扩写的重点不同。

一般而言,记叙文可以在人物和事件两个方面加以扩充,把原文中的一些概括性的语言变为描写性的语言,还可增加气氛的渲染和细节的描写;说明文可以运用补充材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丰富说明对象的介绍;议论文可以进一步补充论据,阐释观点;诗词可以以散文化的形式
进行扩写,扩写时可着重于“还原情境”“构设画境”“表现意境”。

第三步:展开想象,大胆扩写。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原文思维、情感与语言等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它。

大家在学完沈尹默《月夜》后,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朦胧的画面,有人、有景、有情,模模糊糊的,但就是不具体。

我们就可以通过创造想象情境,利用艺术空间,大脑假设推新,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情景描述,让朦胧的形象变成清晰可感的形象,让隐含的情感流露出来。

3.范文引路,有章可循。

精选佳作,组织学生品读,深入体会扩写的步骤、方法,引导学生循有规律,学有方向,赶有榜样,能够根据扩写的要求写出令人满意的优秀作文。

示例范文体裁多样,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各一篇,做到文体较全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写作爱好。

三、写作实践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将其扩写成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难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

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

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于是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写作提示】
(1)下笔前先仔细体会,确定中心。

围绕这一中心找准扩写的点(比如材料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内容),设计好扩写提纲,根据提纲下笔。

(2)发挥想象,增加必要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力求生动。

(3)写好以后,将扩写后的文章与原文作一番比较,分析扩写的成败得失,体会扩写的方法。

2.阅读下面的语段,深入思考,将其扩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

持之以恒,就要注意坚持,而非一曝十寒。

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

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

【写作提示】
(1)阅读所给的材料,思考语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议论文扩写的要点在于补充论据。

仔细思考有哪些事例、名人名言等可以作为论据。

(3)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在论证结构上,可以采用层层深入的结构,也可以设置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论证。

四、佳作欣赏
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为成功而拼搏,就像奔向一个遥远的目标,道路是崎岖而漫长的,路上更是隐伏着各种险阻。

物欲的勾诱,功利的驱使,游乐的招引,你抵抗得住吗?数载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头去,你承受得住吗?一些人退却了,只得半途而废;一些人气馁了,只得前功尽弃;一些人一曝十寒,只得一事无成。

只有持之以恒的人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义无反顾,终于沐浴到胜利的光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多少次的失败是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多少个遗憾是因为中途放弃。

儿时的我是那样迷恋画画,终日在彩色的图画中畅游。

可是,正是由于我没有那份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我那双握笔的手僵住了,那曾给我带来无限快乐的彩色世界,渐渐离我而去,留下的仅有遗憾和悔恨。

我只是一个失败者。

然而我所敬重的霍金却是个成功者。

谁不为他的事迹所感动?谁不为他的惊世之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而赞叹不已?这位因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被终身禁锢在一张轮椅上的伟大物理学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勇敢、坚毅、自信固然不可少,但在其中最闪耀的便是坚定的信心和远大的理想,不懈的追求和顽强的毅力,以及毫不动摇的持之以恒的精神。

正是由于持之以恒的精神,他驶向了智慧大海的彼岸,登上了科学的高峰。

个人的成功有赖于持之以恒的精神,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和发展不同样也有赖于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吗?中国革命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了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当今中国之所以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正是由于我们为坚持改革开放而不懈奋斗的结果。

这些事实也充分地证明了持之以恒是胜利的关键。

只要我们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就必将走向光辉的明天。

千百次的考验,是持之以恒把我们引向了胜利;而不坚持的结果,必然以失败告终。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遥远的征程,单靠轻轻一跃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必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付出“十驾”的努力,方能谈得上成功。

【老师点评】本文在已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扩写,将题目中提供的中心论点“做事情切忌一曝十寒,只有持之以恒方能成功”在文章中进行了贯彻。

文章先列举了很多反面的事例,然后提出中心论点,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让读者易于接受。

随后作者以自己儿时的经历现身说法,颇具感染力,继而又列举霍金、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等进行对比论证,层层深入,以古今中外的事例阐明论点的严谨性,与题目中的材料一一照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