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诊为多动症的小学生
及时纠正多动症 别让孩子的童年留下遗憾

及时纠正多动症别让孩子的童年留下遗憾孩子们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纯净且充满童真,如同稚嫩的幼芽,一天天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但多动症的出现,却让一些小孩的这份童年美好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困扰和吵闹,所以家长们对于小儿多动症问题要高度重视,让小孩积极治疗,用温和的态度,耐心教育自己孩子,千万别让多动症毁了孩子的无忧童年。
多动症,医学专业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易被误诊为是儿童一般的行为问题,从而经常被家长忽视。
我国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6.26%,即每20个孩子就有1个是多动症,但目前临床的就诊率仅10%左右。
约65%的患儿存在睡眠问题、语言障碍、抽动障碍、学习困难、品行障碍等。
正确区分多动症与好动,有助于家长走出误区并“对症治疗”。
即便孩子在学校时,家长也免不了为孩子担心,例如为孩子的学习成绩焦虑,为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担忧: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调皮好动、上课说话、作业拖沓……一系列行为让家长焦虑,老师揪心。
更痛苦的是孩子就是改不了,怎么教都无济于事。
这样的孩子,这样的行为,常常让很多家长无法正确辨别孩子到底是好动还是多动,别着急,以下几招帮您区分。
一、能否专心致志正常孩子虽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在安静或不熟悉的环境下,行为举止能够有所控制,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对自己喜欢和有兴趣的事情,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
而多动症的孩子做不到。
二、能否自我控制正常孩子虽然有时表现的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打架,但当他意识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造成不好影响时,他能自我控制。
而多动症的孩子却不能控制自己。
三、行动是否灵活正常孩子做事时具有自己一定的计划性、目标性,能够相对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行动,如正常孩子做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协调。
而多动症的孩子却表现得很做不来、没耐心。
四、能否从一而终多动症的孩子做事情容易急躁、冲动,有头无尾,丢三落四,不能完整地做好事情,很少有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即便是在打游戏、看动画片时,也无法集中,不能从一而终。
用心呵护,静待花开——小学低年级多动症学生的教育案例

用心呵护,静待花开——小学低年级多动症学生的教育案例发布时间:2023-06-20T05:36:30.362Z 来源:《教育学》2023年4月总第317期作者:杨玲[导读] 小奇的父母常年在新疆打工,一年也回不来几天,由外婆、外公照顾,外公也要外出工作,外婆时常打牌,可以说这个孩子几乎没有大人专门管理照顾。
重庆市沙坪坝区汉渝路小学校400030一、情况介绍小奇,8岁,独生子,二年级一班学生。
2019年9月入学,小朋友个子瘦小,一双大大的眼睛总带着戒备。
小奇,医生的诊断是多动症。
他在一年级入学时就表现出与其他孩子的不一样,整天手脚不停,喜欢啃咬各种东西,跳绳、衣服角、铅笔等总往嘴里塞,甚至课堂上把口水涂到周围同学的桌子上、书包上等等,这些行为都让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
小奇的父母常年在新疆打工,一年也回不来几天,由外婆、外公照顾,外公也要外出工作,外婆时常打牌,可以说这个孩子几乎没有大人专门管理照顾。
好几次在帮助和教育小奇的过程中,他总说别人怎样怎样,甚至有时在办公室里小奇情绪失控,大吼大叫。
这样的小奇,班里的孩子都不喜欢他,都不愿意做他的同桌,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是头疼不已。
之后的两件事,让我坚定了,这孩子必须要有父母陪伴,家长再这样的无作为下去,小奇不仅学习跟不上甚至安全也得不到保证。
一天中午,孩子们在用餐,一个孩子来报告,小奇又打人了,还把别人的鞋子从楼上扔了下去。
后来了解到,小奇用餐时,脱下自己的鞋子,让旁边一个男生闻,还让别人叫自己爸爸,那个男生不愿意,小奇便把他的鞋脱下来,从4楼扔了下去。
我请小奇去把鞋捡回来,他还觉得大家都是针对他,老师也错怪他。
在帮助小奇的过程中,小奇情绪失控在办公室又哭又闹,不得已我再次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
如果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只需要家长的远程监管和电话沟通就有效果的话,那还算家长的陪伴吗?有多动症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下,情况真是越发严重。
现在小奇的情况严重得已经远胜于一年级,如果再没有家长的监管与陪伴,简直是无法想象。
多动症幼儿特教案例(3篇)

第1篇 一、案例背景 小明,男,6岁,就读于我市某小学一年级。从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在课堂上跑来跑去,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家长带他到多家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多动症。为了帮助小明改善症状,学校特为其安排了特教资源教室,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二、案例分析 1. 案例特点 (1)多动症:小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动症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冲动等。
(2)学习困难:小明在学习过程中,阅读、写作、计算等方面存在困难,成绩较差。
(3)家庭环境:小明家庭氛围较为宽松,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足。 2. 案例原因 (1)遗传因素:多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小明可能受到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 (2)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宽松,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足,导致小明缺乏纪律性。
(3)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导致小明学习困难。 三、特教干预措施 1.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教学场景,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将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小明在玩乐中学习。 (3)个别化教学:根据小明的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 2. 行为矫正 (1)正面强化:对小明的良好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增强其自信心。 (2)行为矫正:针对小明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进行行为矫正训练。 3. 家庭指导 (1)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多动症的认识,掌握家庭干预方法。 (2)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成长。 四、干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1. 注意力:小明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2. 行为:小明活动过多、情绪冲动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3. 学习:小明在阅读、写作、计算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 4. 家庭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五、总结 本案例通过对多动症幼儿小明的特教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教资源教室为小明提供了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帮助他克服了学习困难,改善了行为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小明的成长,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希望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多动症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自闭症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自闭症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导读:自闭症的影响不分地理、种族或阶级,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一般本病会有下面的并发症:1……
自闭症的影响不分地理、种族或阶级,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一般本病会有下面的并发症:*1、异常行为
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自闭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
此外-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自闭症儿童中较易见到,还可能有智力障碍,另外癫痫、结节性硬化症、苯丙酮尿症脆性X综合症、Rett综合征伴发自闭症也较多见。
*2、智商低下
自闭症患儿智商在60以下,5岁时语言交往仍差者,预后差,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3、癫痫
约1/5的自闭症患儿至青春期出现癫痫发作。
*4、语言异常
儿童患病后一般语言逐渐减少,严重时完全缺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低下,常出现一些刻板、重复、模仿和代词错用等异常语言,缺乏抽象概念,且思维过程趋向强迫性、局限性和贫乏性,
缺乏幻想和想象力。
孩子频繁眨眼误诊率高 应及早查原因

专家提醒多动症、抽动症是孩子学习的最大障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差。
他们虽经督促、引导,但成绩仍不尽人意。
其实他们大都是多动症、抽动症的表现。
这些受了多动症、抽动症困扰的孩子渴望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
多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
其症状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为特征,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一般都正常或接近正常。
陈春霞主任说:“正常儿童的活泼仅发现在特定场合,比如在游戏时他会淋漓尽致地嬉戏打闹,而在课堂上他会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
即使有过分行为,在家长的教导下会很快改正。
可是多动症的孩子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充耳不闻,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都不能专心。
”警惕!挤眉弄眼袭击少年儿童孩子出现挤眉弄眼、摇头、扭颈、耸肩、皱鼻子、喉头不由自主发出像清嗓子似的干咳声,甚至少数患儿控制不住自己四肢抽搐,说脏话骂人时,您不要一味地打骂孩子,因为孩子患上了抽动秽语综合症。
李主任说:“抽动症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频繁眨眼妨碍孩子看书,严重肢体抽动则无法执笔写字,喉部异常发声可能干扰课堂秩序,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厌学、孤独、自卑的心理障碍”。
颜泽明医师在这里推荐三个处方治好孩子多动症、抽动症药物目前西医用的是中枢兴奋剂和抗精神病药,主要有利他林等。
但中医中药更显国粹医学的独特优势,在弄清多动症、抽动症病理特别之后,专家组从中药中筛选出具有开窍益智、养心益气、补肾健脑的特效成分,成功研制出中药系列制剂,疗效确切,标本同治。
父母管理家长必须明白孩子“调皮捣蛋”不是故意行为,而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病态表现,因此家长要学会和多动症、抽动症的孩子和谐相处。
跟踪心理疗法该专家组成员将心理疗法与药物有机结合并加以个性化处理,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对患儿进行必要的随访、追访,一封信、一个电话总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传出他们的关心和指导。
小学生多动症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明自入学以来,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动,打扰其他同学学习。
他喜欢插嘴,不遵守课堂纪律,容易冲动,与同学发生矛盾。
课后,小明作业完成不及时,书写潦草,经常丢失学习用品。
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小明存在多动症倾向。
二、案例分析1. 多动症的定义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
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活动控制、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困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
2. 小明多动症症状分析(1)注意力不集中:小明在课堂上经常走动,不能专注于听讲,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2)多动:小明在课堂内外都表现出多动行为,如翻书、摆弄文具、离开座位等,影响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学习。
(3)冲动:小明容易冲动,与同学发生矛盾,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教育措施1. 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1)教师应注重课堂纪律,引导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
(3)针对小明,教师可以采取单独辅导、提醒等方法,帮助他集中注意力。
2. 加强家校合作(1)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2)家长应关注小明的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作息、按时完成作业等。
(3)家长要耐心引导,避免过度批评,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3. 强化行为矫正(1)针对小明的多动行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设立“静心角”,让小明在需要时到“静心角”静心思考。
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予小明适当的关注,如提问、表扬等,提高他的课堂参与度。
③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如体育、音乐等,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2)针对小明的冲动行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教育小明学会控制情绪,遇到问题时要冷静思考。
②培养小明的同理心,让他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③引导小明参加心理辅导,帮助他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多动症少年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化名),男,12岁,是一名多动症少年。
自入学以来,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习成绩也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
家长和老师对小明的情况感到非常担忧,希望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帮助他改善学习和行为。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诊断根据小明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他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即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症状。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1)提高注意力(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加强情感交流与沟通2. 教育措施(1)提高注意力针对小明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合理安排课程,避免连续长时间的学习。
例如,将课程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确保教室光线充足,桌椅舒适,减少干扰因素。
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④适当调整座位,让小明坐在老师附近,便于关注和引导。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小明明确学习目标。
②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提高他的兴趣爱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
③培养小明的时间观念,让他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④教会小明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他的自我管理能力。
(3)加强情感交流与沟通①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心理问题。
②鼓励小明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他的自信心。
③家长与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④定期开展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多动症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三、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注意力明显提高,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
2. 学习习惯逐渐养成,作业完成情况得到改善。
3. 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自信心增强。
4. 家长和老师对小明的情况表示满意,认为他已经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学生。
多动症儿童案例分析

多动症儿童案例分析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行为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和易分心等症状。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问题。
小明,8岁,是一个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
他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经常揣着手玩玩具,对老师的讲解不够专注。
在家里,他也经常无法静下心来完成作业,父母经常需要反复提醒他才能完成一件事情。
同时,小明的冲动和易分心也给家庭带来了很多困扰,他经常会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或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针对小明的多动症状,他的家人和老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首先,他的家人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接受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时,学校也给予了小明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老师们采用了更多的互动式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帮助小明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治疗,小明的症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他在课堂上能够更加专注地听讲,完成作业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在家庭生活中,小明也变得更加懂事,更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
这些变化不仅让小明自己更加快乐,也给家人和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多动症儿童在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得到改善和帮助的。
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对于帮助多动症儿童走出困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更加包容和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
总之,多动症儿童是一个需要我们关注和重视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多动症问题的关注,让更多的多动症儿童能够得到及时的干预和帮助,走出困境,健康快乐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误诊为“多动症”的小学生
三月三日,又一个爱耳日到了。维护宝宝的听力,有一
件事不容忽视:减少家中的噪音。
上了小学,在课堂上“走神”、“不专心”,“这个耳朵进去,
那个耳朵出去”、“忘性大”,如果一个学生有上面说的这些毛
病,常会被视为有“多动症”。
其实,有些孩子并非“多动症”,而是听力上出了毛病。
科学研究证实,如果学龄前儿童生活在噪音很强的环境中,
天长日久,内耳听神经会受到损伤。这种听力损伤的特点是
在听4000Hz~6000Hz音频的声音时出现听力下降(集中在Z、
C、S、J、X、Q、ZH、CH、SH);而对1000Hz以下音频的
声音听力正常(集中在a、o、e、i、u、ai、ei、ao、ou、en)。
由于以上特点,使这些孩子可以进行语言交流,但是听
觉记忆力和听觉分辨力大打折扣。坐在教室里,难免会因为
听不清、听不准、听不连贯,而出现“走神”、“分心”、“所答
非所问”等现象,而被误认为是有“多动症”。
减少家中的噪音,把电视、音响的声音调低些,(大人
听着过瘾,噪音可达80分贝);给孩子买的玩具不要有强噪
音,选择噪音小的电动玩具、发响玩具;大人之间莫为小事
争吵;批评孩子也不用把嗓音提高八度;过节大人在家打麻
将、玩扑克,热闹一阵就行了,时间别太长。以上种种看似
“小事”,却对预防噪音性耳聋有实效。
家,应该是充满爱的环境;应该是平等和谐的环境;应
该是没有强噪音的环境。
为孩子营造最佳的家庭环境,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
康,也是“望子成龙”计划中不可缺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