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堂县永乐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教师寄语:学贵在有疑,不疑学则不彻。
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习策略1、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背景资料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二、学习过程1、什么是“格物致知”?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三、学习总结四、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五、补充资料【关于四书中的引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时那些要想显明自己的清明的德行,并推广开去以惠及全天下人的贤者,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的。
要想先治理妥当自己的国家,就一定要先整齐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就一定要先从自身做起,使自己德行修洁;要想使自己德行修洁,就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地;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地,就一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志诚恳笃实,就一定先要广泛地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要想获取各种有益的知识,就一定先要考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式进行改革,不能光考
察学生的书面知识,而
应该设置一些实践考
试,去考查同学们的动
7/8
word
手能力、实践运用能力 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 的教育现状。
8/8
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交流点拨】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交流点拨】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3.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交流点拨】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
教学内容
word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备课时间
教学设计与过程
总课时数 1
总第 1 课时
备注 教学反思与改进
1/8
word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
教学过程
阅读提纲。从提出问题、
一、新课导入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 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真相。标题不是中心论点。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3/8
word
【交流点拨】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5.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动手”的弱点。
动手,要培养创新精神。
(2)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同学们不妨想一想,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这是由于书籍有什么特点方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因为我们依靠知识才能生活,而书籍恰恰几乎可以说是知识的化身。
我看有的同学也认真读书,可语文成绩老是考不好,能找一些成语或名句形容一下我们求知的实际情景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仅是这样,我们也有很多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可在这次科技小制作中却一件也制作不出来。
不仅这样,我们十多亿人口的一个国家,至今也没有一个中国籍的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这又是为什么呢?的确,我们的头脑几乎被知识挤得满满的,而一提到动手作业,我们几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
可悲的是,我们每天只知道学,却很少去想一想我们不能用的原因。
今天,很幸运,我们有缘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它会唤醒我们这些梦中人,拨开我们心灵的迷雾,使我们真正见到求知天地的青天丽日。
在上新课之前,谁来介绍一下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
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三、检测预习: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
(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不知所措)D、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彷徨)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2、什么是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分析问题:首 先,指出传 统 中国教育的弊 端。然后,分 析实验精神在 科学上的重要 性。 解决问题:必 须重视格物致 知精神。
的论点。 二、品读课文: 1、精读课文,学习释 疑。(小组组讨论交 流. 然后各组选一名代 表作总结发言。 全班交 流。) (1)《大学》里 “格物 致知” 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
由。通过筛选 信息,选出关 键语句。
2 、筛选主要 信息完成问 题 2。 3 、结合语言 环境,理解词 语意义和作 用。 理解认识。 对策:引 导学生对议论 文论证方法的 小 组 合 作重点解决 文章中心的 问题。 果,可以综合 辨析,并不断 认识到,为了 增强说理的效 问题:对 论证方法缺乏
不是寻求新知 识,而是适应 一个固定的社 会制度。
4.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格物致 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内容。 导学目标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2、学习“摆事实、 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课 型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现代文精读课 教 环 教学内容 节 备习内容: 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 3 遍:课后练中“读一 读,写一写” 3.词义理解: 4.多音字: 5.形近字比较: 备 齐家:治理好家政。 习 6.易错词: 诚意:真心实意。 淆。 对策:学 7. 阅读学案上的资 料,并查阅相关资 料,增加对丁肇 中 的了解。 3.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 年 1 月 27 日-),1936 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 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教授 生辨析后,教 师纠正讲解。 问题 :对 丁肇中的常识 常有误差认识 不足。 形近字易混 备习检测内容: 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 释词语的含义。 正心:端正心思。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 过 课 程 预见性问题及 解决对策 问题:平 翘舌、声调易 错字 习惯性误 读的字: 对策:辨 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 时 2 课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丁肇.中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二、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三、文化常识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
《四书》指《》《》《》《》;《五经》指《》《》《》《》《》。
四、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可以不回答)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2遍。
2.思考: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有什么现实意义?五、搜集整理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六、我的预习收获和疑惑收获:疑惑: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检测(共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
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作珍贵的友谊。
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
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重点 难点 教法 教学程序
诵读欣赏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第三段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赏析 教具 学具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 人们都在探求事物, 科学地认识世界, 获得新知,追求新生活。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事例,还 是大大小小的人物, 都在体现着 “格物致知” 的精神。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一个典范。今天, 我们学习的新课文,就是他对“格物致知精神”的阐 述。 二、阅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先让学生各自在课堂上诵读全文,标记出读不准 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义,书上注释中没有的,从工具 书上查找,然后老师检查。 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段落层次 先让学生齐读全文,对生疏的字音、词义进行复 习;然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最后老师引导修正,投 影显示。 学生齐读全文,对生 疏的字音、词义进行 复习;然后分组讨论 回答问题 学生各自在课堂上诵 读全文,标记出读不 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 词义,书上注释中没 有的,从工具书上查 找。
白板 学生活动 进入情景
四、重点讲解文章开头部分,为什么作者要阐述传统 教育的目的?为什么要谈到王阳明格物看竹的例 子?
板书设 计 教学 反思
一、 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让 学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学有所获。 2.在教学中,学习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不能独霸课堂,更不能包纳学生的思 想。要注 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鲜活而新异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 材、学生、教师的多边对话,突出学生的立体地位,演好教师自己的引导角色。这 样,学生可在一种平等活泼的时空当中取得进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 题 备课人 知 识 与 能 力 教 学 目 标 过 程 与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型 新授 课时 1 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论文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 阐明作者观 点的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自学运用字词,教师检查并深化。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
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3、“格物致知”注释补充格:推究。
致:获得。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
”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型现代文精读课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环
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
解决对策
备习
备习内容:
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
遍:课后练中“读一
读,写一写”
3.词义理解:
4.多音字:
5.形近字比较:
6.易错词:
7.阅读学案上的资
料,并查阅相关资
料,增加对丁肇中的
了解。
备习检测内容:
1.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
释词语的含义。
正心:端正心思。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受窘或发急。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治理好家政。
诚意:真心实意。
3.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
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汉族,祖籍
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教授
问题:平
翘舌、声调易
错字
习惯性误
读的字:
对策:辨
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
形近字易混
淆。
对策:学
生辨析后,教
师纠正讲解。
问题:对
丁肇中的常识
常有误差认识
不足。
复习
备习检测。
情境导入:
导语:同学们,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老年读诗如庭中
赏月。
想一想:同样是读诗,感受为何
不同 (出示文题、作者)
教师:由于背
景的不同,考虑问
题角度的变化,知
识积累的差异等的
原因。
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探讨创造性思
维的问题(板书课
题)
屏幕出示检
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听讲回
答。
独立思考;多
边会议;组间
交流。
详见“备
习”对应栏。
研习一、初读课文:
1、明确:提出
论题:谈谈中
国学生应该怎
样学习自然科
学。
一、初读课文:
1、初读文章,扫清文
字障碍;
2、默读全文,用圈点
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
练习一。
借此题理清本
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
出示学习目标。
1.交代学习任务。
2.巡视、参与交流。
3.组织报告并评价
指导。
4.小结。
读文时,
1.明确学习
目标。
2.根据学习
任务自主学
习。
问题:学
生对作者的思
考问题的认
识不深、注意
不够。
对策:教
师举例强调,
分析问题: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二、品读课文:
1、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的论点。
二、品读课文:
1、精读课文,学习释
疑。
(小组组讨论交
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
表作总结发言。
全班交
流。
)
(1)《大学》里“格物
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
物致知的意义是什
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
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
的“格”?传统的中国
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
物致知”的精神?有何
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
备“格物致知”精神的
关键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
说理方法?请结合课
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先概括各自然段内
容,将文章读短,
再分析联系,思路
就清晰了,结构也
易于划分。
指导学生抓住
文中关键语句结合
语言环境,感知作
者的论证思路和论
证方法。
教师提示:
作者的论证思
路随着着认识的加
深不断深化。
按逻
辑思维进行。
点拨:首先明
确本文表现的中
心,再分析这些内
容与中心的关系。
教师提示:结
合背景理解。
3.小组合作
交流,理出文
章思路、划分
结构层次。
4.教师提示
后,反思、纠
偏。
5.学生解说
这样划分结
构层次的理
由。
通过筛选
信息,选出关
键语句。
1、阅读课文
后,通过抓关
键词,确定中
心句。
2、筛选主要
信息完成问
题2。
3、结合语言
环境,理解词
语意义和作
用。
小组合
作重点解决
文章中心的
问题。
加深认识、引
起注意。
问题:思
路不清,结构
不准。
大家要掌握阅
读方法,善于
抓住关键段
落、句子、词
语来解读文
章。
对策:
对策:教
师讲解,引导
学生结合上下
文语境,加以
概括。
问题:对
论证方法缺乏
理解认识。
对策:引
导学生对议论
文论证方法的
辨析,并不断
认识到,为了
增强说理的效
果,可以综合
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学生在
教师的提示
下,分析文章
的语言,体会
本文语言表
达的思想情
感
小组交
流补充讲解
提高语言的
鉴赏力,
运用多种论证
方法的道理。
问题:对
写作启示学生
可能说不清理
由。
对策:教
师结合语境
精讲。
精习1、反思学习,畅谈收获。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
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
理……
指导学生举例
要恰当。
小组合
作总结写作
方法。
问题:选
不准角度。
对策:教
师组织学生列
出一些实例。
时习1、阅读《优点零》
2、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提示:先确定写作内容,然后确定要表现观点,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板书设计
反思一、论点: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3---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