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表格及导线观测手薄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 技能竞赛规程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测量赛项规程一、赛项名称测绘测量(二等水准测量、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1:500数字测图)二、竞赛目的1.展示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促进社会对测绘类相关专业的了解,提升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促进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水平。
2.引导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测绘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专业建设,积极探索测绘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3.检验和展示参赛选手对测绘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运用能力,检验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外业数据采集以及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
4.检验学生对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各参赛院校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适应实践需求的应变能力,进一步促进测绘类专业教学改革。
为全国开设测绘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交流教育教学成果与经验的平台。
三、竞赛方式与内容1.竞赛方式竞赛采用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理论考试成绩不计入技能竞赛的决赛成绩,但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作为申请测绘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依据。
竞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每个赛项的参赛队由4名选手组成,须为同校在籍学生,其中队长1名,性别和年级不限,每个赛项至多1名指导教师。
所有指导工作应在竞赛前完成。
比赛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在比赛场地之外,不得在比赛过程中对参赛队员指导。
参赛选手的座位、批次和场地均由竞赛委员会组织抽签决定。
所有参赛选手均需携带身份证和参赛证,参加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
赛场开放,但观众必须在指定地点观摩比赛,不得以任何理由进入赛场。
2.竞赛内容1)理论考试以“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高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基础,结合高等院校测绘类专业及课程的教学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的实际进行考核。
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时间为120分钟。
02388 工程测量(实践) 自考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技能)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工程测量(实践)课程代码:02388 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实践课程,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工程测量》课程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吃苦的精神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常用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等操作使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五等水准路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地形图的测绘、建筑施工中的建筑物轴线测设和高程测设等测量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的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总共3学分,30学时)实践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0.2学分,2学时)1、要求:(1)了解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及性能,认识各操作部件的名称和作用,并熟悉掌握各操作部件的使用方法。
(2)掌握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安置、粗平、瞄准和读数方法,学会使用水准仪。
(3)练习水准测量一测站的观测、记录和计算。
2、任务:(1)每实验小组由4人组成。
1人观测,1人记录,2人扶尺,依次轮流进行。
(2)每组在实验场地任选两点,放上尺垫,每人改变仪器高度后分别测出这两点尺垫间的高差。
3、仪器和工具:每实验小组配备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水准尺(塔尺)2把,尺垫2个,记录板1块。
4、技术要求:(1)仪器高度的变化(升高或降低)幅度应大于10cm。
(2)两次测定的高差之差应小于5mm。
(3)各小组成员所测高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超过5mm。
5、应交资料:(1)对水准仪认识的资料一份(包括水准仪的组成及操作步骤)。
(2)完整的观测记录及检核计算表格一份。
实践二五等水准路线测量(0.2学分,2学时)1、要求:(1)掌握使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五等水准路线测量一个测站的工作程序和一条水准路线的施测方法。
(2)掌握闭合水准线路的布设、施测、记录和外业计算检核方法(按五等要求);学会在实地选择测点和转点,完成一个闭合水准路线的布设。
测量,闭合导线等计算及表格

一.坐标计算以下为基本计算公式:直线上计算公式:已知该条直线的方位角à,已知直线的起点或终点的坐标,顺线路方向时,计算点的里程知道,直线的起点或终点的里程知道,可推算出计算点与直线的起点的直线距离d,(即计算点的里程减去起点的里程,逆线路方向时,为直线终点的里程减去计算点的里程),计算坐标增量:∆x=d×cosà∆y=d×cosà计算点的坐标为,直线的起点或终点坐标加上坐标增量,式中方位角à从直线起点算时,为已知即给定的方位角,而从终点算时,à为该段直线的起始方位角加上180度。
à+180à起点计算点终点第一种曲线为两段直线中加一圆曲线,指仅存在圆曲线,如下第1点。
1.圆曲线上计算点相对于ZY或YZ 点的弦长和偏角D=2 RSinδδ=90×L/(πR)δ---------圆曲线偏角D ---------弦长L --------为弧长α=α(zy)+δ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顺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α(yz)-δ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逆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α(zy)、α(yz)---------为圆曲线的起始方位角。
一般为已知。
计算点相对与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增量:△x=D*COSα△y=D*SINα坐标增量计算完毕后,要算某一点的坐标,用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加上计算点与直圆点或圆直点的坐标增量,即为计算点的坐标。
缓和曲线同理。
第二种曲线为两段直线中始端加一缓和曲线,末端加一缓和曲线,两段缓和曲线中加一圆曲线,如下第2点。
2.缓和曲线上计算点相对于HY或YH点的弦长和偏角δ=L²/6RL0X1=L-(L^5/40R²L0²)Y1=L³/6RL0D=√(X1²+Y1²)α=α(hy)+δα------------为计算点的方位角,此α为顺着线路方向计算时。
导线测量平差记录表

导线测量平差最近更新导线测量平差最近发布4.2版,主要增加或更新了以下功能:(如表格显示不正常,请刷新)一、表格输出。
表格输出到WORD,支持表格中的列向下错开半行(如方位角、边长),所有表格输出到WORD后与软件中显示的样式一样。
如下表:导线严密平差计算表工程名称:附合及水准示例等级:城市二级计算者:杨运英校核者:日期:2003.08.28二、导线采用近似平差且方位角边长不进行反算时的表格样式。
原表格中显示的是坐标增量改正数,现增加了一个选项,可以选择显示改正后的坐标增量,以满足一些工程要求格式统一的要求。
导线平差计算表工程名称:附合及水准示例等级:城市二级计算者:杨运英校核者:日期:2003.08.28、坐标导线平差。
指使用全站仪直接观测坐标、高程的闭、附合导线,其中平面坐标完全差的分配方式可以选用“按边长”、“按坐标增量”、“坐标转换”等方式。
坐标导线平差计算表工程名级:城市二级:杨运英校核者:日期:200四、单面单程水准记录计算已知点较密时线路中间也可以穿过已知点。
当含有中视时可以用于中平测量等,表格形式如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表测线:仪器:观测:天气:地点:记录:计算者:校核者:日期:不含有中视时可用于五等、等外水准等的记录、计算。
表格形式如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表测线:仪器:观测:天气:地点:记录:计算:校核:日期:部测量知点设站,后视另一已知点,观测各碎部点,计算其坐标、高程,绘制图形并可输出到CAD。
方式可以选用“斜距+天顶距”、“平距+高差”或“视距+天顶距”。
距+高差”方式表格如下:碎部测量记录后视:B 测站高程:仪高:气:复核:距”(或“斜距+天顶距”)表格如下:碎部测量记录后视:B 测站高程:指标差:0" 天气:记录:日期:坐标转换于同椭球的不同坐标系间进行转换。
比如同椭球的国家坐标系与工程独立坐标系的转换。
坐标转换计算表工程名第页计算:复核:日期:支导线计算里指输入方位角与边长计算坐标的支导线,如需输入水平角、边长计算各点坐标,请使用“平差计算”模块中的支导线进行计算。
图根控制测量实训任务与指导

图根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分为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图根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图根导线形式,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四等水准测量。
因此,图根控制测量实习任务包括图根导线测量和四等水准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实习时间为1个周,一个大组内两个小组协商好,一个小组进行导线测量,另外一个则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完成任务后(2~3天),交换仪器。
一图根导线测量(一)使用的设备全站仪、棱镜、目标三角架、水平角记录手薄,计算器,铅笔或碳素笔。
(二)图根导线技术要求表2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测回数角度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DJ6 DJ2图根≤1.0M≤1.5倍测图最大视距20 1±40n(首级)±60n(一般)1/2 000注:表中n为测角个数;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三)图根导线略图及已知点1.线路1(路桥1)共9个点,成一附合导线,其中36、37、43、44为已知点。
图1 线路12.线路2(路桥2)共9个点,成一附合导线,其中43、44、49、E17为已知点。
图2 线路2(四)图根导线外业工作外业工作包括选择导线点、测量导线各边长度、测量各转折角、定向测量工作。
○1选择导线点,已有,此项工作无需再做。
○2测量导线转折角 由于导线转折角都是单角,因此采用测回法测量(注意:瞄准时要瞄准目标三脚架标签的底部)。
记录清晰、齐全;字码工整;计算准确;绝不能有涂改现象,记错划掉在旁边写上正确的读数或计算数据。
表1 记录表格注意事项:A.若测左角都测左角,测右角就都测右角;B.全站仪水平方向值读数设为HR ;C.测回法测角,上下半测回差限差为36″,若超限,检查对中、整平情况,重新观测,直至符合限差规定。
测站盘位 目 标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O左A 0 01 12 57 17 3657 17 42B 57 18 48 右A 180 01 06 57 17 48B237 18 54D.每个角观测两个测回,测回差为24″。
09级地形测量实训任务及指导书

地形测量实训任务与指导书测绘工程系编制2010年8月地形测量实训任务书一、实习性质与目的:该实习是在工程测量技术、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技术专业学生学完《测量学》教材内容后,为了巩固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安排的一次综合教学实习,为期五周。
通过这次实习应达到如下目的:1、熟练掌握常规光学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的操作与使用方法。
2、掌握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过程与要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熟练掌握图根控制测量的各项内业计算,加强本专业“测、绘、算”的基本功训练。
4、培养学生们团结合作、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测绘职业素质。
二、实习内容与流程:1、实训地点:学校南北校区,每班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测区一X1:1000的地形图测绘任务。
2、首级控制:首级平面控制采用校内实训基地已有的GPS控制点;首级控制点的高程,由各组按四等水准要求组成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
3、地形图分幅:由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地形图的分幅,即确XX南角坐标。
4、图根控制:每组采用经纬仪导线在本图幅内做图根控制,每幅图要布设足够的图根控制点(开阔地区不少于50个/km2,复杂地区适当增加)。
(1)图根平面控制采用图根导线的形式。
图根导线尽量布设成附和导线形式,复杂地区也可以布设成无定向导线形式,其计算方法参照教材的有关章节。
图根导线测角采用J6经纬仪观测,测距采用全站仪观测。
图根点的进一步加密可采用角度交会或全站仪支导线(不超过2点)。
(2)图根高程控制采用图根水准的方式。
(3)图根控制的精度要求参考《测量学》教材或《工程测量规X》执行,小组要提交合格的图根控制资料与控制点成果表。
5、图根控制的内业计算和展点:图根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计算,要求在原始观测记录检查、摘抄无误的情况下,采用两人对算的形式,对算一致且闭合差符合要求后,方可整理控制点成果表。
控制点成果表整理完毕并检查无误后,方可将图根点展绘到聚酯薄膜绘图纸上。
数字化测图技能大赛实施规则

数字化测图技能大赛实施规则一.总则1.参赛选手应认真阅读本次竞赛的实施细则、技术纲要和评分标准等有关文件,掌握各项要求,以良好的状态参赛。
2.参赛选手必须携带本人身份证和参赛证,方可进入竞赛场地。
证件不全者不得参加竞赛。
3.参赛选手必须严格按照指定的场次和座位参赛。
4.参赛选手应提前对竞赛所用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检查、调试等,保持设备使用状态良好。
5.工程测量赛区竞赛中,参赛选手要做好仪器设备的充电等准备工作,比赛中不允许使用对讲机。
6.U盘或移动硬盘等物品禁止带入考场(赛场),手机必须处于关闭状态。
7.竞赛结束的选手,应及时离开考场(赛场),不得再次进入竞赛场地。
8.除参赛选手、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准进入竞赛场地。
9.非竞赛时间或组委会指定时间参赛选手不得进入竞赛场地,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10.测绘技能大赛的宗旨是服务于教学,促进学生将测绘理论知识与测绘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1.为了保证测绘技能大赛的公平性、合理性由专家组成竞赛委员会,下设检录组、裁判组、计时组、后勤组和仲裁组。
12.参赛选手以测量小组为单位参加,4人成一个测量小组,其中主测1名,辅测3名。
13.各参赛小组和组员必须服从当值裁判的判罚,若有异议,应向仲裁组申述,若不服从判罚的,当值裁判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14.实践技能大赛名次分两项:按二级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综合总分高低取名次,比赛拟分预赛和决赛,二级光电测距导线和四等水准测量为预赛内容,数字测图为决赛内容。
预赛优胜者进入决赛。
成绩居前者进入决赛,决赛队伍约为参赛队伍30%左右。
15.预赛成绩带入决赛以总分高低取名次。
二.执行规范及使用仪器1 执行规范1)CJJ8-99《城市测量规范》。
2)GB/T 20257.1-200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示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示》。
3)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三、四等水准测量计算表

计算式
备注
(9)=[(1)-(2)]×100 (10)=[(5)-(6)]×100 (11)=[(9)-(10)] (12)=本站+前站 K+黑-红 K+黑-红 (15)=[(16)-(17)± 0.100] (16)=(3)-(7) (17)=(4)-(8) (18)=1/2[(16)+(17) ±0.100]
三第等水准测量手薄
测自 至 年 夜 日 开始 时 分 测 站 编 号 后尺 点号 上丝 下丝 前尺 上丝 下丝 方向 及尺号 黑色面 红色面 观测者: 天气: 结束 时 记录者: 仪器型号: 呈像:
分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 (mm) 高差中数 (m) 备注
后距(m) 前后视 距离差(m) (1) (2) (9) (11)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2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m。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5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10m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2m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mm。 K1=4.787,K2=4.687 绝对值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mm, 四等水准测量不超过5mm。 K后为小,取+0.100
前距(m) 累计差(m) (5) (6) (10) (12)
后 前 后-前
(3) (7) (16)
(4) (8) (17)
(13) (14) (15)
(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序号 1.读数部分 (1) (2) (3) (4) (5) (6) (7) (8) 2.视距部分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代表意义 后尺黑面上丝读数 后尺黑面下丝读数 后尺黑面中丝读数 后尺红面中丝读数 前尺黑面上丝读数 前尺黑面下丝读数 前尺黑面中丝读数 前尺红面中丝读数 后尺视距差(后距) 前尺视距差(前距) 后、前视距差 后、前视距离累计差 后视尺黑、红面中丝读数差 前视尺黑、红面中丝读数差 黑、红面高差之差 后、前尺黑面中丝高差 后、前尺红面中丝高差 高差中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