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平均数》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6.4《平均数》 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1.根据平均数计算未知数。
2.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习内容与方法1. 学习内容本次学习的内容是《平均数》。
2. 学习方法1.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观察例题,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前预习1.从身边的事务和实际生活中,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2.阅读教材P75页,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册P54页的课前预习题。
六、课堂学习1. 概念讲解与引入练习根据教师的讲解,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并通过例题进行实践练习。
2. 计算方法讲解教师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例题进行实践练习。
3. 练习及巩固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册P54页的课堂练习。
2.自主学习和完成练习册P55页的课后习题。
七、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P55页的课后习题。
2.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应用平均数的情境。
八、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概念讲解与引入练习、计算方法讲解、练习及巩固等环节,针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进行全面展开,力求让学生全面掌握平均数相关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实践练习巩固所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多针对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展开讲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认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小组活动材料3. 学生用书和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总数、众数、中位数等。
(2)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如何表示这个平均水平呢?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思考平均数的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3)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3. 学习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5.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提出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平均数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高兴为您提供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教案。
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实践制定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56页的例1和第57页的“做一做”,以及第58页的练习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有10个苹果,每天吃2个,要吃几天才能吃完?”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出示教材第56页的例1,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7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他们的平均每人有几个苹果?”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计算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3.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7页的“做一做”,并给予指导和讲解。
4. 练习巩固:接着,我会出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题目:平均数2. 板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总数÷份数=平均数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58页的练习题13。
2. 答案:练习题1:6天练习题2:每人12个苹果练习题3:8个苹果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够计算平均数。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能熟练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派代表发言。
(2)讲解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5.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实例讲解。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概念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发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6.4 平均数|北师大版 (25)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6.4 平均数|北师大版 (25)知识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能够通过实例计算平均数;3.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平均数。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对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有较好的理解。
教学难点1.对平均数的定义和特性有深入理解;2.能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假设这是一个购物清单:商品名称商品价格(元)香蕉2苹果3橙子2葡萄5芒果8我们要算出这五种水果的平均价格,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在纸上试着计算出这五种水果的平均价格,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平均价格是多少?2.这个平均价格有什么意义?3.平均价格有哪些用途?2.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值的总和除以这些数据值的个数。
例如,上面购物清单中五种水果的价格分别为2元、3元、2元、5元、8元,那么它们的平均价格就是:(2 + 3 + 2 + 5 + 8) ÷ 5 = 4所以这五种水果的平均价格是4元。
平均数其实就是用总和除以个数的结果。
3. 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着计算下面几组数据的平均数:1.1, 2, 3, 4, 52.10, 20, 30, 40, 503.3, 6, 9, 12, 15, 18完成后答案如下:1.(1 + 2 + 3 + 4 + 5) ÷ 5 = 32.(10 + 20 + 30 + 40 + 50) ÷ 5 = 303.(3 + 6 + 9 + 12 + 15 + 18) ÷ 6 = 104. 对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的理解同学们在前面算购物清单的平均价格时,是否发现这个平均价格的意义在于可以很好地表示样本的整体特征?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总结如下:1.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2.在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是准确计算某些数值特征的基础;4.可以用来评估和统计数据特征。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据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2. 教师总结并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交流答案。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补充和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小数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第1课时。
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求和均分方法的掌握。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
本节课我采用“非线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自学书本内容,然后提出疑难困惑。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准真实起点,课堂上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在具体情境(3秒记数游戏)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平均数、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发生与发展;能够运用“移多补少”、“求和均分”的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有理有据、合乎逻辑解释道理,形成理性精神。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能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感悟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唤醒数据意识(一)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
你们听说过它吗?学生分享收集的数据。
师:看来你们在生活中、学习中见过平均数,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呢,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往平均数的深处探讨,可以吗?(二)小组共学师: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小组交流预习成果。
小组合作要求(带上书本):1.学会了什么?2.还有什么困惑?(三)提出问题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你还有什么困惑?预设:为什么要学平均数?预设: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备而来进入课堂,“单刀直入”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学习。
20.1.1 平均数 导学案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1课时 20.1.1 平均数导学案(1)【学习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学习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权的意义.【学习难点】体会权的意义一、学前准备1、某市7月中旬一周的最高气温如下:1、你能快速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吗?2、请你回忆、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3、某校举行科技创新比赛活动,各班选送的学生数分别为3、2、2、6、6、5,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4、若一组数据1、2、4、5、a的平均数是4,则数a为5、已知5个正数a1,a2,a3,a4,a5的平均数是6,则数据a1,a2,a3,2,a4,a5的平均数是.二、探索思考探究(一)问题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应试者听说读写甲85 78 85 73乙73 80 82 83问题2(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2)作为笔译翻译,你认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哪些能力更重要一些?(3)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应该录用谁?一般地,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问题3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则应该录取谁?例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试比较谁的成绩更好.四、当堂反馈1、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应试者进行了面试与笔试,他们的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成绩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成绩应该比笔试成绩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 和4 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取?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职员一名,A,B,C三名候选人的测试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1)如果公司招聘的职员分别是网络维护员、客户经理或创作总监,给三项成绩赋予相同的权合理吗?(2)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①网络维护员;②客户经理;③创作总监.3、书P113T2五、学习反思:(1)知识点:(2)数学方法: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气温/℃38 36 38 36 38 36 36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A 85 95 95B 95 85 95应试者面试笔试甲86 90乙92 83应试者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公关能力A 72 50 88B 85 74 45C 76 72 67x=第2课时 20.1.1 平均数导学案(2)【学习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的一致性;2.会根据频数分布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它所体现的统计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能力.3.会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数据总体的集中趋势,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学习重点】根据频数分布求加权平均数的近似值.【学习难点】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一、学前准备1、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的权的表现形式:3、某跳水队有5个运动员,他们的身高(单位:cm)分别为156,158,160,162,170.试求他们的平均身高.二、探索思考探索(一)1、某跳水队了解运动员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10人,14岁15人,15岁20人,16岁5人.求这个队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2、能把这种求有重复出现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推广到一般吗?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与上一节课中的加权平均数求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求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x1 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 k出现f k次(这里f1 + f2+…+ f k = n),那么这n 个数的平均数也叫做x1,x2,…,x k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 k分别叫做x1,x2,…,x k 的权.3、为了解5 路公共汽车的运营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 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这天5 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结果取整数)?这里组中值指.频数是练习1、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求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例1、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图所示,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精确到0.1 cm).例2、果园里有100 棵梨树,在收获前,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梨的产量.(1)果农从100 棵梨树中任意选出10 棵,数出这10棵梨树上梨的个数,得到以下数据: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梨的个数吗?(2)果农从这10 棵梨树的每一棵树上分别随机摘4 个梨,这些梨的质量分布如下表:梨的质量x/kg 0.2≤x<0.3 0.3≤x<0.4 0.4≤x<0.5 0.5≤x<0.6频数 4 12 16 8能估计出这批梨的平均质量吗?(3)能估计出该果园中梨的总产量吗?四、当堂反馈1、下表是截至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2、、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四年级《平均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8分)
1、自主学习P90页情境图
(1)淘气记住了几个数字?
(2)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种答案?每次记住的个数都不同?
(3)小结:把多的给少的一些,让他们均匀一下,就一样多了。
我们把这一样多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
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10分)
1、用“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
用学具摆一摆(多的给少的)
2、计算
3、平均数是实际存在的数吗?
4、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三、课堂检测(10分)
1、完成P91页试一试
2、完成P91页练一练第1、2题
四、总结(2分)
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