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2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译者简介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译者简介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译者简介
田时纲1945年4月生于天津市,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葛兰西学会(International Gramsci Society)会员。

196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意大利语专业毕业,先后在部队锻炼2年、农村中学任教8年。

1978—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习,师从夏甄陶教授。

1981—1983年在罗马大学哲学系进修理论哲学,师从科莱蒂(Lucio Colletti)教和瓦伦蒂尼(Francesco Valentini)教授。

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文化处和研究室工作。

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代意大利哲学,主要著作有:《悠远与凝炼——二十世纪意大利文化》(合著)、《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4卷(合著)、《(普通社会学纲要)导读》,主要译著有: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纲要》,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十九世纪欧洲史》、《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理论》和《自我评论》。

喜欢的格言:Segui il tuo corso,elascia dir le genti!——你行你路,任人评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学案北师大版【word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学案北师大版【word版】.doc

狱中书简学习目标:初级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鲜字词。

2、朗读课文,背诵文章片段。

3、识记作者,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中级目标:4、把握文章主要事件。

5、运用重点词语分析法,对文中写到的景物和事物进行分析。

高级目标;6、通过分析,感受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7、通过与《海燕》相对比,感受作者的坚强与乐观。

课前自测题: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飒飒.()奄奄..一息()仲.夏()战.栗()鸫.鸟()信笺.()踱.来踱去()柔荑.花()二、写出相关词语。

万()俱寂惊天霹()阴mái()()mò然三、请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

小心冀冀不可思异四、本文作者,是创始人之一,本文选自。

课堂在线: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分小组讨论探究,完成预习检测题:1、文章依次讲述了在花园中写信、、、、等几个情节。

作者是按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

2、文章中写到了哪些动物和植物?这些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3、由此你是否感受到了罗莎卢森堡的美好心灵?能具体说一说吗?三、小组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四、“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读一读下面的片段,你是否感受到了相同的情感波动?海燕(高尔基)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五、作者失去人身自由,生命危在旦夕,可是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哀伤的感觉?六、朗读最后一段。

总结。

七、完成练习。

课堂学习效果检测题:1、抄写你最喜爱的句子,联系作者高尚的情感做简单赏析。

2、在课外读物中有过深深触动你心灵的英雄人物吗?请将他或她的事迹和精神写成一段话。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2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2 北师大版
对这朋霍费尔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定了他的“良知代表”意义。应当说,这说法也是对的。只是,更需要说一句的是,这代表著良知、为了这良知蒙受了磨难、甚至付出了肉身的思想者,却全然不是那种法力赛人的品格。这清澈的魂灵,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心中!
这或许也就是这《狱中书简》留给我们以及我们身前身后的这个世界的最大财富!
说朋霍费尔的神学观念,似乎近乎专业了一些;相关的介绍,在内地也有相当多的了。而我们这里倒不妨向这魂灵的深底处望过去,看这魂灵如何的到了最后的心的世界的清澈。爆发在即的时候,这朋霍费尔是在美国游学讲课著的。有了许多朋友、同时劝戒这先生不要返回希特勒治下的德国。先生说了一句话:如不回去,便没了清算那罪的权利。于是回去了,于是被关进了集中营,再于是就是被“环颈处死”!但是,这魂灵终于得到了清澈的机会,这魂灵终于可以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良善之心一道,在摆脱那罪的道路上永远同行。一九四三年,当圣诞节平安夜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朋霍费尔开始了他在这世界上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平安夜晚祷。就在这之后不久的时间,另外的一些德国人,那些曾经也跻身在这晚祷行列里的一些叫做纳粹的人,他们宣布了这朋霍费尔被送上绞刑架的最后的归宿。这个平安夜,在朋霍费尔的心中,真切的是一个确实可见的心灵与魂魄世界的平安夜。在这个平安夜的晚祷之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他把这些永远的晚祷之言留给了这世界:“我们对那记忆感觉得越是亲切,越是丰富,我们便越会对我们的别离感觉到艰难。然而,感念的情怀这时也会有变化,这时也会把记忆的痛楚变化成宁静中的一种愉悦。我们经历著往日那美好的记忆,却没有感到是那肉中刺,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们也不会沉湎于我们的回忆中,跟从它前行;这就好像,我们不会总是盯在我们珍贵的礼物上面,我们只是偶尔地将那记忆取出,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会把它珍藏,因为我们知道,它已经成为我们的宝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狱中书简节选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狱中书简节选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教学参考素材北师大版

鹰之歌——卢森堡八十年祭共产主义幽灵从出现那天起,为之奋斗献身者遍布世界各地,反对诅咒者也势力强大,都毫不奇怪。

在自己营垒内,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诸领袖人物中,反思这个运动者也代不乏人。

波兰的伟大女性罗莎?卢森堡,是较早较突出的反思者之一。

反思是值得称道的,反思就是总结经验教训。

卢森堡1871 年生于波兰扎莫布奇一个木材商家庭,她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但也最聪敏,五岁时已经能够读书写字。

她出生后几年,全家迁居华沙,她入华沙第二女子中学。

由于父母醉心于文化生活,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崇拜席勒的气氛。

卢森堡特别迷恋波兰的伟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她自己也写诗。

她十二岁时,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访问华沙,她就写了一首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

中学毕业不久,她参加了无产阶级党的一个小组的地下活动,并在不到十八岁时秘密越过边境,流亡瑞士。

从此她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

她考入苏黎世大学,先后曾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自然科学。

她对植物学和动物学有着特殊的兴趣,但多灾多难的人类社会使她转到社会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学。

她对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研究,使她的老师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认为她是“一个天资最高的学生” 。

这期间她结识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就有普列汉诺夫。

她大学毕业的论文《波兰工业的发展》,获得博士学位。

她出席了第二国际的苏黎世代表大会和伦敦代表大会,并开始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

1898 年,她以假婚取得德国国籍,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后来成了领袖人物。

她曾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举办的党校讲授政治经济学,后来在这一时期讲稿的基础上写成两部著作《国民经济学入门》和《资本积累论》。

她出现于数以百计的大会之中,她在哪里演讲,群众就潮涌而去。

反动派称她为“嗜血罗莎” ,工人称她为“勇敢的女英雄”。

她一生九次被捕或被判处监禁。

1919 年,她与李卜克内西同时被捕,当日即被凶杀,遗体被投入运河,五个月后才浮出水面,安葬于柏林弗里德里希墓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备课全方案素材 北师大版(通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备课全方案素材 北师大版(通用)

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真正的革命者,委身于他理想中的事业,这事业,是同千百万无权者的福祉联系在一起的。

在革命中,他们往往为自己选择最暴露、最危险、最容易被命中的位置,结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黎明还没有到来,他们已经在黑暗中倒下。

在这个倒下的队列里,我们记住了一个人:罗莎·卢森堡。

”这是作家林治贤对罗莎·卢森堡的评价。

罗莎·卢森堡是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她把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

在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暴风雨中,她始终英勇斗争,不畏强暴,显示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她所说:“要有耐心和勇气,我们还要活下去,我们还要经历惊天动地的事呢……”她还是一个对生命心怀敬畏、感情细腻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这个女革命家的内心世界。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信笺.(jiān) 鸫.鸟(dōnɡ) 飒.飒(sà) 仲.夏(zhònɡ) 绽.裂 (zhàn) 目眩.(xuàn) 阴霾.(mái) 亭.亭玉立(tínɡ) 万籁俱.寂(jù) 晦.暗(huì) 霹.雳(pī) 花絮.(xù) 小心翼.翼(yì) 战栗.(lì) 肃穆.(mù) 奄.奄一息(yǎn) 哑.然(yǎ) 嘹.亮 (liáo) 拯.救(zhěnɡ) 踱.来踱去(duó) 洒.落(sǎ) 2.多音字 zhēnɡ(挣扎) shènɡ(盛开) jù(根据) zhènɡ(挣命) chénɡ(盛饭) jū(拮据)3.形近字 荑tí(柔荑) 挣 盛 据 粟sù(粟米)栗lì(战栗)胰yí(胰岛素)痍yí(疮痍)4.词语释义奄奄一息:指生命垂危,也比喻事物近于灭亡。

狱中书简

狱中书简

原创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题:《狱中书简》(节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狱中书简》(节选)(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一课。

本文展现革命女性的心理的优美:那就是对于生命,不管是宏大的,还是渺小的,只要是生命,哪怕是动物、植物的生命,她都充满了热爱。

这种热爱,就是在不自由的处境中,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这种生命的珍惜感。

她是西方的秋瑾,不仅有一股英侠之气,而且满腹才华,文采斐然,她多次被捕入狱,却并不沉沦,笔耕不辍,写下了既充满革命激情又体现普遍人文情怀的《狱中书简》,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用美丽的生命感悟着生命的美丽。

【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的大致内容。

【课程标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描述之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3.感悟和学习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赞美,逆境之中也要坚强与乐观的精神品质。

【评价任务】1.通过预习检测,了解作者,识记生字词语,初步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2.品味文中富有感情的句子和段落,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情感的烘托作用。

3.感悟文章主题,学习革命志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辛亥革命这段史实?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女革命家你知道是谁吗?(多媒体展示秋瑾图片)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
4.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交流,适当点拨、补充,使学生明确答案要点。同时多媒体出示。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2.比喻和通感。特别是通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给人鲜明豁亮的深刻印象。一是在铅灰、艳紫的昏暗天色背景下,同为视觉形象,对比鲜明。二是在昏暗阴森的氛围中,夜莺毫无畏惧的啼唱,给人特别亮丽耀眼的感觉。三是用银光闪闪辉耀形容革命者面对黑暗显得格外灿烂夺目。
(三)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这封书信以清丽精致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和“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觉,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及自豪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3)象征:夜莺和环境的象征意义----革命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英勇无畏、坚强不屈,仍具有坚定的信念。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学法导航:
(一)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感。文章的基调往往跟文中较大量出现的词语有密切关系,请找出课文中的这类词语。
“生命的沉醉”的美好感觉和赞美生命力的相关重要语句,文中出现的“生命”现象都是花、鸟、虫、木,这些跟人有什么关系?
(二)细部探究:
1.“它要压倒雷声,唱亮昏暗”是鸟的感觉还是人的感觉?作者失去人身自由,为什么文章没有阴郁的感觉?
相关: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如: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1 北师大版(通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5课《狱中书简(节选)》读后感素材1 北师大版(通用)

《狱中书简》读后感第一篇:读完卢森堡的《狱中书简》,最深的感触是:开卷有益。

因为它并不是一本令人有太多期待的书。

拿起并终于决定开始阅读,缘于它引起我的好奇——这里面是一个习惯于狱中生活的人;而且她说:“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会与我同在。

”越来越深地体验到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在我看来,罗莎?卢森堡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

我无从想象作为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她,但是可以从《狱中书简》中窥到作为一个人的她性格中的坚强、乐观,对大自然的美极为敏感和热爱;以及作为一个女人的柔软与悲悯。

这些我最为喜爱的生命品质出现在她的身上令我非常惊奇和感动。

这种感动不是通常意义下的感动,其中掺杂了对造物的敬畏——无从确认何为完整的人性,但人性中的确存在着某些光彩照人的东西。

它们与它们所附着人物的身份地位境遇无关,而是作为单纯的人性共存于不同的人体之内。

它们体现于细节之中,但远远大于和超越了细节。

罗莎·卢森堡1871年生于波兰一个犹太家庭,1889年因为革命活动受沙皇追捕流亡苏黎世,1893年成为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8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898年迁居柏林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工作,1913年出版《资本积累论》,1915年(狱中)撰写《社会民主党的危机》,1918年(狱中)著作《论俄国革命》,1904-1918年期间先后五次被捕、出入六个监狱,1918年因德国革命爆发而获释后,组建斯巴达克同盟和德国共产党,1919年惨遭杀害。

在她短暂而风起云涌的一生中,卢森堡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做一个好人。

在一封狱中书简中,她对此作出了解释:“那意味着坚定,清醒,愉快,不错,愉快面对每件事、任何事——而抱怨事弱者的事。

做个好人,意味着必要时快乐地将自己的生命投入‘死亡的怀抱’,而与此同时,醉心于每一个明亮的日子,每一朵美丽的云彩。

”她的一生怎样遵循和实践这个原则并不是我特别关切和需要了解的,但从她的狱中书简中我能深切地体验到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狱中书简》读后感
一个人,在这世界上,能够停留的时日,或者可以多一些,或者会是少一些。

为了各种各样的缘故,为了各种各样的缘由,我们总是会在这世界去找自己的一条路的。

这条路,也许坎坷,也许平坦;前些时,朵儿有朋友给朵儿说,生活因为太多了顺畅而变得无所适从。

这便使朵儿想到了半个多世纪前被送上绞刑架的这位思想者——狄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

说朋霍费尔的神学观念,似乎近乎专业了一些;相关的介绍,在内地也有相当多的了。

而我们这里倒不妨向这魂灵的深底处望过去,看这魂灵如何的到了最后的心的世界的清澈。

大战爆发在即的时候,这朋霍费尔是在美国游学讲课著的。

有了许多朋友、同时劝戒这先生不要返回希特勒治下的德国。

先生说了一句话:如不回去,便没了清算那罪的权利。

于是回去了,于是被关进了集中营,再于是就是被“环颈处死”!但是,这魂灵终于得到了清澈的机会,这魂灵终于可以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良善之心一道,在摆脱那罪的道路上永远同行。

一九四三年,当圣诞节平安夜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朋霍费尔开始了他在这世界上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平安夜晚祷。

就在这之后不久的时间,另外的一些德国人,那些曾经也跻身在这晚祷行列里的一些叫做纳粹的人,他们宣布了这朋霍费尔被送上绞刑架的最后的归宿。

这个平安夜,在朋霍费尔的心中,真切的是一个确实可见的心灵与魂魄世界的平安夜。

在这个平安夜的晚祷之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他把这些永远的晚祷之言留给了这世界:“我们对那记忆感觉得越是亲切,越是丰富,我们便越会对我们的别离感觉到艰难。

然而,感念的情怀这时也会有变化,这时也会把记忆的痛楚变化成宁静中的一种愉悦。

我们经历著往日那美好的记忆,却没有感到是那肉中刺,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份珍贵的礼物。

我们也不会沉湎于我们的回忆中,跟从它前行;这就好像,我们不会总是盯在我们珍贵的礼物上面,我们只是偶尔地将那记忆取出,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会把它珍藏,因为我们知道,它已经成为我们的宝藏。


是的,是这样的。

我们曾经也经历过这种选择的,相信我的朋友能够知道朵儿指的是什么。

那时候,我们曾经地也用一种以为的“真诚”去那迷途上踟蹰蹒跚。

那时候,当我们以为的宏伟的“真诚”成为我们的心灵底蕴的全部内涵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自己是怎样的?这时节,记忆的闸门被封闭了,我们便去找寻一种我们似乎能见得真真的“Mirage”——这个词,用比较浅俗的中文说,就是“海市蜃楼”,只是很不准确。

当著这Mirage离去之后,我们在静下心来细细地想一想,这是我们看到了,原本的清澈,魂灵心底里原本应当有著的清澈,竟已经让我们付出了那样那样痛楚的代价。

于是,便有了劫后的哭天抢地的那么多控诉、哭诉。

这种控诉,这种哭诉,在原本好像是一种自然的渲泄,在内心里却是一种自我的摆脱。

想一想,当那朋霍费尔踏上回归德国游船的时候,那哭诉、那控诉的其实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他并没有置身在事情之外,完整的灵魂是不会把自己置身在事情之外的。

他走进了那浑浑噩噩之中,却依然葆有著自己的魂灵。

这时候,“我们经历著往日那美好的记忆,却没有感到是那肉中刺,因为它已经成为一份珍贵的礼物。

”是的,这时候,他便可能用这记忆,用这生命去思想。

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朵儿不很愿意再多说什么的。

去年的一个时候,朵儿曾说到过一个现在学者的一本书。

当时,朵儿的朋友 geshu 曾对朵儿说,那学者已经算
得上比较清醒的了。

其实,卅多年前的那场劫难,以及二十多年来的控诉与哭诉,哪有在我们自己心底的地方找寻的缘由时候呢?!似乎总是这世界出了什么什么问题,似乎我们自己心底里总是没有任何问题。

这事情,如果不涉及自己,总还能够清醒一些,一旦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变得浑浑噩噩了。

大家都在控诉,都在哭泣;唯独忘记了的是,那问题原来是可以出在自己心底里的!更多的,在没有征战的时代里,我们总是会在一种怀恋的心境下感触这世界怎就这样子的“人心不古”。

可是,那朋霍费尔在他的最后的日子里,在写给父母的最后的书简中,他告诉了父亲和母亲,也同时告诉了这个世界,他不会去“哭天抢地地控诉的”,因为“这最后两年经理告诉了我,我所经历的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每个日日夜夜,千万人都在失去他们的所有。

于是,我们在这之中也就知道了,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的权利要求任何的东西属于我”!朋霍费尔没有没有控诉,朋霍费尔是带着那最深的、最广博的爱来到这世界的,也使用他得手,用他的心捧著这爱留在了这世界上,尽管他已被“环颈处死”!
对这朋霍费尔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定了他的“良知代表”意义。

应当说,这说法也是对的。

只是,更需要说一句的是,这代表著良知、为了这良知蒙受了磨难、甚至付出了肉身的思想者,却全然不是那种法力赛人的品格。

这清澈的魂灵,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心中!
这或许也就是这《狱中书简》留给我们以及我们身前身后的这个世界的最大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