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唐诗里的雪
落在唐诗里的雪

豢落在唐诗里的雪豢口徐昌才唐诗中的雪。
千年不化。
万古长存。
文人们借助它,演绎人生世相,折射社会风情,亦实亦虚,亦古亦今,幻化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今天,时过千年,地变万里,我们依然可以倾听它的心灵脉动,体察它的热火冰肠,读它的洁白,读它的冷峻,读它的孤傲,读它的阴郁……凡此种种,遐想无限,感慨万分。
我感觉,冰雪精灵,弥漫时空,千古有约,今天依然轻舞飞扬,飘洒在我们眼前,回荡在我们耳畔,萦绕在我们心间。
祖咏参加科举考试,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刚过,天空放晴,他的运气也很好,接到的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诗人不假思索,直奔主题,“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雪过初晴,天空放光,极目远眺,万里空明,祖咏看到了一幅宏阔绚丽、苍茫壮观的图景:高大巍峨的终南山傲然耸立,山顶,积雪皑皑,飘浮云端;林表,余辉返照,寒光闪闪;雾霭,轻盈漫舞,缭绕变幻。
面对此景,诗人除了兴奋和好奇,还有内心的寒凉。
从字面上讲,是观察细致,体验真切;从情思上看。
是忧念苍生,悲悯黎民。
这首诗本是应考之作,不符合考试要求,但诗人言尽意足,体物精准,形神兼具,从而博得主考官的赏识。
一场雪触动了一颗伤感的心灵,演绎了一个士子的传奇人生,祖咏一咏成名,一考上榜!王维擅长描写军旅生活,也有精准深刻的体验,他的《陇西行》也写到雪,渲染天寒地冻、军情紧张的气氛,读之,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
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边地,外敌入侵,军情告急。
不见烽火燃起,只见大雪纷飞,忽接军书急件,气氛顿时紧张。
之前之后,统统略去,全由读者去想像,去补充;但是,那场大雪,下得紧,下得猛,又急又快,早已飞人眼帘,震撼人心!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其三)也有类似描写:“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匈奴首领单于是黑夜逃遁。
悄无声息,我方将士是翻身跃马,乘胜追击。
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烘托出一支军队的威武神勇。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译文及鉴赏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译文及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所创作,此诗是作者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佳作之一,作于唐天宝十四载(755),时作者任职于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
诗描写塞外雪天冰地壮丽景象。
全篇充满奇情妙思,给人以瑰异壮美的感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岑参,唐代诗人,生平见前辽宁《营州歌》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释①白草:西北地区所特产的一种草名,即芨芨草。
②胡天:指西北地区的天气。
③忽如:一作“忽然”。
④梨花:喻雪。
⑤珠帘:装饰着珠子的门帘。
罗幕:丝织的帐幕。
⑥狐裘:狐皮衣服。
锦衾:织绵被。
⑦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
控:引、拉。
⑧都护:唐朝于西北边疆设都护使。
此处都护和将军均为泛指。
⑨瀚海:中国北方东起兴安岭西麓,西至天山东麓的大沙漠,东北至西南绵延2000多公里,浩瀚如海,故名,也以之代指西域广漠的地区。
阑干:纵横。
⑩愁云:指阴云。
惨淡:凄凉暗淡。
⑾中军:原是主帅亲自率领的军队,这里借指主帅的营帐。
⑿此句谓用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劝酒。
⒀辕门:军营门。
⒁掣:扯动。
翻:飘动。
⒂轮台:唐时轮台县旧址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⒃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中国新疆中部,西端伸入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译狂风席卷着大漠北塞,吹折坚韧的白草,倒落如踩。
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将天地铺盖。
好似突然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飘飘而落,打湿了帘珠,结冰在帷幕绮罗。
狐皮裘再不觉暖和,锦缎被褥也觉单薄。
关于雪的唐诗及赏析

关于雪的唐诗及赏析关于雪的唐诗及赏析篇1:《逢雪宿芙蓉山》年代: 唐作者: 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作品赏析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
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
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
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
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
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
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
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
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
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
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
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
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
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
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
北方雪的唐诗

1. 寒冬北国落白雪,银装素裹尽苍茫。
雪花飞舞漫天舞,寂寞孤独添凄凉。
2. 北方寒冷雪纷飞,银妆素裹尽遥违。
纷飞的雪花轻飘舞,寂寥孤寂心悲伤。
3. 寒夜北风咆哮来,大地苍茫一片白。
默默降临的洁白雪,寒冷刺骨思念乖。
4. 冰封河面北地寒,银世界铺满寰宇间。
天地交接如诗意,寒雪飘扬写长安。
5. 北方寒冷雪皑皑,银装素裹冬天来。
飘飘洒洒的如诗画,诉说岁月心中怀。
6. 大地凝冻北国冷,白雪铺满连山岗。
飘飘洒洒如诗篇,寂寞孤独增愁长。
7. 北风呼啸雪飘飘,冰封世界美无媒。
白雪覆盖大地上,寒冬寂寞添凄凉。
8. 北国寒冬雪如丝,大地银装配洁白。
雪花飘飘舞纷纷,孤独凄凉意难摆。
9. 冰封大地北方寒,银装素裹美如兰。
飘舞雪花轻如梦,思念心事伴心寒。
10. 寒夜北风起雪飘,大地银妆美无边。
白雪飘飘似诗画,凛冽寒意伴心门。
10首咏雪诗词,柳絮风起,枝头花开,唯美了整个冬天

10首咏雪诗词,柳絮风起,枝头花开,唯美了整个冬天冬天来了,心底又怕,又期待。
怕冬日的严寒,穿风透骨,手脚都伸不出去,只想待在家里。
期待冬天,是因为期待一场雪落。
雪是冬日的精灵,它从天而降,周身雪白,代表纯洁、美丽和希望。
等一个冬日,等一场雪落。
当雪落下时,一时吟着唐诗宋词,感受雪之美。
10首咏雪诗词,送给所有期待雪落的人。
白雪何似,柳絮风起。
咏雪联句谢太傅安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唱韵。
兄子胡儿及兄女道韫赓歌。
公大笑乐。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一个冬天,谢安与子侄们围炉而坐,谈着文学、经义。
不一会儿,下雪了,谢安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子侄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两相比较,自然是谢道韫的联诗更美、更有意境。
此后,女子有才即被称为“咏絮之才”。
像星星燃烧天空,像花坠落在春天,像大雪覆盖冬天。
你也这样,点亮了我所有的世界。
微风摇树,细雪下帘。
咏雪南北朝·吴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有人写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有人写漫天飞舞的瑞兆之雪,而吴均笔下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充满了伤怀。
微微的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她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而台阶上凝积着如花美丽。
我无法看到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发白,但那只是空荡的树枝而已。
伤心泪下,此情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而,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在断壁残垣中彷徨,忽然闻到无名暗香,像大雪掩埋了断肠,让我在看不到远方。
凝阶似月,拂树如春。
和司马博士咏雪诗南梁·何逊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
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复新。
暂蔽卷纨质,复惭施粉人。
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
雪落在台阶上,凝结之后,似月光,照亮黑夜,拂落在树枝上,似花开,犹如春日降临。
散在天空,似乎消失不见,徘徊流转,又如新一般降临。
看着雪花飘飘,正在化妆扑粉的女子,也会觉得吧。
下雪的唐诗宋词

1.关于下雪的古诗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高适.《别董大(其一)》)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关于雪景的诗句古诗1、无闷·催雪-清朝吴文英霓节飞琼,鸾驾弄玉,杳隔平云弱水。
倩皓鹤传书,卫姨呼起。
莫待粉河凝晓,趁夜月、瑶笙飞环佩。
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2、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宋朝李煜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3、蟾宫曲·雪-唐朝薛昂夫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
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
4、寿阳曲·江天暮雪-唐朝马致远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5、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清朝向子諲江南江北雪漫漫。
遥知易水寒。
同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6、献仙音·吊雪香亭梅-清朝周密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
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
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
共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
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
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
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7、望江南·燕塞雪-清朝华清淑燕塞雪,片片大如拳。
蓟上酒楼喧鼓吹,帝城车马走骈阗。
描写雪的诗词

描写雪的诗词白雪皑皑,纷纷扬扬,洁白的雪花从天空缓缓而落,似乎将整个世界都覆盖在了自己的身上。
雪,这一美妙的自然现象,仿佛让这个世界焕然一新,也为诗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创作欲望。
在诗词中,雪被用来形容人生的冷暖,也被用来表达壮美的景色。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经典的描绘雪的诗词吧!一、唐诗佳句1.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王之涣《登鹳雀楼》2. 轻舟已过万重山,此处归船动地银。
——杜甫《望岳》3. 满地莺花燕子飞,还入谢家旧院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 银烛照花兽,红罗带翠凤。
——杜牧《赋得古原草送别》5.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杜甫《登高》二、宋词佳句1. 寒梅著花未,闰二三月天。
——苏轼《浣溪沙·汉江临眺》2.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之涣《登鹳雀楼》3.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4. 山市夜来灯火新,长安城旧曲新声。
——苏轼《定风波·三闾乡》5.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三、元曲佳句1. 南风桥上,踏破铜花万点雪。
——关汉卿《汉宫秋》2.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郑光祖《阳关》3. 一声松牧,百舌空啼鹤翅寒。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5.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朴《长恨歌》四、明清诗佳句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2. 去年城下桃花,今年城头荔枝。
——文征明《游园不值》3.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5.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五、现代诗佳句1. 天边乌云遮不住,满地银花映不破。
——海子《雪夜》2. 唯有远处的路灯,在这团团窜动的雪花中,像是一盏盏沉静的站岗的灯塔。
唐诗三百首咏雪的诗句

唐诗三百首咏雪的诗句导读:描写雪的诗句自古以来不在少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诗三百首咏雪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评析:诗题终南望余雪,即望终南山上的余雪。
阴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由长安望终南山,看到的是山的北面,故云阴岭。
秀丽的终南山北岭,峰顶的积雪就像飘浮在云端。
林表,树林上空。
明,闪耀光亮,这里指积雪反光。
霁色,雪后初晴的景色。
霁,配音指雨停了,《尚书·洪范》:“乃命卜筮,曰雨曰霁。
”后凡雨雪停、云雾散,皆曰霁。
雪后放晴,残雪反射日光,照明了树林的上空,日暮的长安城,变得更加寒冷。
应试诗,首先要切题,这首诗诗题《终南望余雪》,题眼就在一个“余”字,余雪,就是残雪。
终南阴岭秀,这一句首先点了诗题中的地点,阴岭二字,看似随口而来,却别有匠心,从长安望终南,看到的自然是阴岭(此岭),而也正因为是阴岭,所以峰顶的积雪化得更慢,故有残雪。
首句道出余雪之因。
积雪浮云端,积雪在云端之上,言山之高伟,这一句从上一句秀字来,又点出了诗题中的望余雪之意。
这两句点完题意,接下来,诗的重点就在“余雪”这个题眼上了。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残雪反射的寒光在树林的上空闪耀,让人有一种寒光凛凛的感觉。
下雪不冷化雪冷,残雪正在融化,整个长安城都变得更加寒冷。
霁色添明,暮寒加剧,分别从视觉上和感觉上写残雪的凛凛寒色,中有残雪之魂在。
这首诗,如月吐层云,光明渐现,写得缥渺森秀,不愧是咏雪的最佳之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在唐诗里的雪
唐诗中的雪,千年不化,万古长存。
文人们借助它,演绎人生世相,折射社会风情,亦实亦虚,亦古亦今,幻化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今天,时过千年,地变万里,我们依然可以倾听它的心灵脉动,体察它的热火冰肠,读它的洁白,读它的冷峻,读它的孤傲,读它的阴郁……凡此种种,遐想无限,感慨万分。
我感觉,冰雪精灵,弥漫时空,千古有约,今天依然轻舞飞扬,飘洒在我们眼前,回荡在我们耳畔,萦绕在我们心间。
祖咏参加科举考试,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刚过,天空放晴,他的运气也很好,接到的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诗人不假思索,直奔主题,“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雪过初晴,天空放光,极目远眺,万里空明,祖咏看到了一幅宏阔绚丽、苍茫壮观的图景:高大巍峨的终南山傲然耸立,山顶,积雪皑皑,飘浮云端;林表,余辉返照,寒光闪闪;雾霭,轻盈漫舞,缭绕变幻。
面对此景,诗人除了兴奋和好奇,还有内心的寒凉。
从字面上讲,是观察细致,体验真切;从情思上看,是忧念苍生,悲悯黎民。
这首诗本是应考之作,不符合考试要求,但诗人言尽意足,体物精准,形神兼具,从而博得主考官的赏识。
一场雪触动了一颗伤感的心灵,演绎了一个士子的传奇人生,祖咏一咏成名,一考上榜!
王维擅长描写军旅生活,也有精准深刻的体验,他的《陇西行》也写到雪,渲染天寒地冻、军情紧张的气氛,读之,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陇西边地,外敌入侵,军情告急。
不见烽火燃起,只见大雪纷飞,忽接军书急件,气氛顿时紧张。
之前之后,统统略去,全由读者去想象,去补充;但是,那场大雪,下得紧,下得猛,又急又快,早已飞入眼帘,震撼人心!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其三)也有类似描写:“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匈奴首领单于是黑夜逃遁,悄无声息,我方将士是翻身跃马,乘胜追击。
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烘托出一支军队的威武神勇。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同样写边地风雪,读之,让人热血沸腾,豪情喷发:“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天山,不见春风绿柳,不见明媚阳光,只见大雪纷飞,天寒地冻。
可是,如此恶劣艰苦的环境阻挡不了大唐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们枕戈待旦,严阵以待,随时准备翻身上马,奋勇杀敌。
风雪的狂呼迅猛烘托出将士们的铁骨英姿。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边地风雪苦寒,可谓极致,多方描绘,极力渲染,读来让人瑟瑟发抖,毛骨悚然。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风大,卷地折草,呼啸而来;雪猛,一夜即至,四野皑皑;天冷,角弓不控,铁衣难着,冰封万里,愁云惨淡,红旗不动,雪满天山。
多方落笔,立体感受,既见风雪酷寒,更显凌云壮志!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更在风雪酷寒当中高唱凯歌:“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天寒地冻,风如刀割,滴水成冰,战风斗雪,英雄的大唐将士豪情勃发,胜利在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些风雪,越猛越冷,就越能衬托出将士们的铁血豪勇。
高适送别朋友,以风雪壮行,豪气干云:“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天空大雁出没寒云;送别友人,前路茫茫,于天高地阔中,独显豁达自信豪迈高歌。
此诗如狂风,一扫忧愁阴云,阳光灿烂!此诗如大雪,吹去深寒苦重,万里空阔!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以风雪迎客,温馨动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茫,路途漫漫,大雪纷飞,茅屋突现,诗人惊喜不已!那一场晚雪,是那样寒心透骨,揪人心肺;那一声狗吠,是那样的激动人心,引人遐想。
这一夜,诗人不眠;这场雪,冷得温暖!白居易《问刘十九》于风雪弥漫的隆冬时节捧出一颗火热的心:“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室外是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室内是熊熊燃烧的火炉和微绿发黄的家酿。
白居易,这场大雪,这个晚上,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老朋友刘十九,多么温热!多么幸福!这场雪,不冷;这个冬天,我们幸福!和刘长卿、白居易的风雪之夜私话友情不同,杜甫的《对雪》则表达了一种推己及人、忧念时局、关怀苍生的博大情怀。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战乱年代,鬼哭狼嚎,生民涂炭。
乱云低垂,风狂雪吼,诗人孤苦伶仃,忍冻挨饿。
这时候,他考虑的不是自身的艰难困窘,而是天下百姓的忧患苦痛。
风雪迷漫之中,我们看到了老杜一颗饱经沧桑而又古道热肠的心!
柳宗元遭遇贬官降职,发配蛮荒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借风雪向世人展示冰雪人格和铁骨风范。
他的《江雪》这样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风雪之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千山万岭,飞鸟绝迹;千途万径,人烟消灭:天地冷寂,白雪皑皑,只见一位渔翁披蓑戴笠,泛舟垂钓,无视风雪严寒,不顾世俗流言,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与天地相抗衡,与风雪相比拼,清高孤傲,大义凛然,表现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战斗精神。
这场风雪被一个人打败,这个人就是柳宗元!相反,晚唐诗人李商隐就比柳宗元软弱得多,可怜得多,他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写丧妻之后的仕途悲恸,催人泪下:“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隆冬之际,大雪封山,诗人孑然一身,一路风霜,万般凄苦。
他想到,妻子已逝,无人赶寄寒衣;他更想到,温馨时刻,夫妻团聚,妻子坐在旧时的织布机上为他赶制寒衣的情景。
充满温暖希望的梦境反衬出冰冷严酷的现实。
这场大雪不仅阻隔行期,苦不堪言,而且冷心碎骨,断肠裂肺!
晚唐诗人罗隐,悲天悯人,同情弱苦,大雪纷纷之际不是击掌赞赏,而是替穷人鸣穷叫苦,他的《雪》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常言道,瑞雪兆丰年,雪越大越多就越好,这是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富人心理。
可是对于长安城的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路宿街头的百姓而言,这迅猛冰冷的大雪不知会带给他们怎样的苦况呢!瑞雪兆丰年,路有冻死骨啊!诗人诅咒这场雪,控诉那个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
与此类似,唐代另一个诗人张孜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绘了风雪时节的贫富对立:“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冰天雪地,穷人还在劳作不已,为生活而奔走,为生存而挣扎,然而富贵人家却是狂歌醉舞,花天酒地。
两相对比,触目惊心!诗人借助这场大雪,展示了两幅天差地别的生活图景,控诉社会不公,同情饥苦百姓,表现出一个正直作家的道德良知和悲悯情怀。
风雪过逝千年,余音回荡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倾听疾苦之声,维护社会正义,伸张道德良知,品味一下古代这些风雪诗声,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