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诗词在宋代传播与接受考

合集下载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笔下的20首秋天诗词,诗情画意,阅尽最美的秋天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笔下的20首秋天诗词,诗情画意,阅尽最美的秋天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笔下的20首秋天诗词,诗情画意,阅尽最美的秋天1.《秋夜》朱淑真〔宋代〕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2.《黄花》朱淑真〔宋代〕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3.《秋日晚望》朱淑真〔宋代〕极目寒郊外,晚来微雨收。

陇头霞散绮,天际月悬钩。

一字新鸿度,千声落叶秋。

倚楼堪听处,玉笛在渔舟。

4.《对景漫成》朱淑真〔宋代〕半窗残照一帘风,小小池亭竹径通。

枫叶醉红秋色里,两三行雁夕阳中。

5.《秋楼晚望》朱淑真〔宋代〕凉吹晚飕飕,芦花两岸秋。

夕阳楼上望,独倚泪偷流。

6.《早秋偶笔》朱淑真〔宋代〕肃肃凉风至,凄然景骤清。

雨馀残暑退,日落晚凉生。

鹰隼双睛转,梧桐一叶惊。

试听松竹里,万籁起秋声。

7.《秋夜有感》朱淑真〔宋代〕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昏黄。

更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

8.《秋夜牵情》朱淑真〔宋代〕纤纤新月挂黄昏,人在幽闺欲断魂。

笺素拆封还又改,酒杯慵举却重温。

灯花占断烧心事,罗袖长供挹泪痕。

益悔风流多不足,须知恩爱是愁根。

9.《秋夜牵情三首其二》朱淑真〔宋代〕檐外秋清绣绮窗,菊烟月露冷浮香。

寒更二十五声点,相应愁情尔许长。

10.《秋夜牵情三首其三》朱淑真〔宋代〕闲闷闲愁百病生,有情终不似无情。

风流意思镌磨尽,离别肝肠铸写成。

11.《秋日晚望》朱淑真〔宋代〕烟浓难认别州山,彷佛鸥群浴远滩。

一点客帆摇动处,排云给日弄先寒。

12.《秋日登楼》朱淑真〔宋代〕梧影萧疏弄晚晴,残蝉凄楚不堪听。

楼高望极秋山去,溢眼重重叠叠青。

13.《枫叶》朱淑真〔宋代〕江空木落雁声悲,霜入丹枫百草萎。

蝴蝶不知身是梦,又随春色上寒枝。

14.《早秋有感》朱淑真〔宋代〕西风淅淅收残暑,庭竹萧疏报早秋。

砌下黄昏微雨后,幽蛩唧唧使人愁。

15.《秋夜杂书二首其一》朱淑真〔宋代〕雨过凉生枕簟秋,楼头新月挂银钩。

且无挥扇劳纤手,只好烧香伴酒瓯。

16.《秋夜杂书二首其二》朱淑真〔宋代〕窗外蛩吟解说秋,迢迢清夜惜前游。

朱淑真的优秀诗词《木犀》

朱淑真的优秀诗词《木犀》

【导语】朱淑真,号幽栖居⼠,南宋⼥诗⼈,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作家之⼀。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朱淑真的诗词《⽊犀》,欢迎阅读! 《⽊犀》 宋•朱淑真 弹压西风擅众芳,⼗分秋⾊为伊忙。

⼀枝淡贮书窗下,⼈与花⼼各⾃⾹。

⽉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还亏。

须知天上⼈间物,何禀清秋在⼀时。

【赏析】 ⽊犀,⼜作⽊樨,即桂花,属⽊樨科常绿灌⽊或乔⽊,花期九到⼗⽉,花⾦黄⾊,极⾹。

诗的⾸联“弹压西风擅众芳,⼗分秋⾊为伊忙”写秋季的桂花,艳压群芳,占尽秋⾊,是秋之主。

“⼀枝淡贮书窗下,⼈与花⼼各⾃⾹”两句描写作者书窗下的⼀枝桂花。

“淡”是桂花的主要特点,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词中有详细的表述,⾔其“暗淡轻黄体性柔”,朱淑真则只⽤⼀个“淡”字便将其花⾊的特点⼀语道出。

当然,由下句“⼈与花⼼各⾃⾹”可知,这个“淡”并不只是说桂花暗淡清雅之⾊,也道出了桂花娴雅恬淡的风姿神韵。

书窗本是⼗分幽静雅致之地,⼜有如此淡泊之花的映衬,作者的⼼境不⾔⽽喻。

“⼈与花⼼各⾃⾹”句,写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桂花这种幽⾹源⾃于其内在精神⽓质,它本是天上之物,只开在清秋时分,貌不出众却默默为⼈间播撒芬芳,这种精神品格是词⼈尤为看重的。

“各⾃⾹”⾔词⼈⾃⼰也有如此⾼雅之趣,她的品格也是⾼洁的。

词⼈托物⾔志,运⽤委婉、细腻的笔法,表达对桂花的喜爱,展现了⾃⼰的内⼼世界。

扩展阅读:朱淑真的⽣平 ⼀、其⽣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号幽栖居⼠,祖籍浙江海宁路仲,世居桃村。

⼯诗,嫁为俗吏为妻,不得志殁”。

幽栖居⼠之说,最早见清王⼠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

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据集中《春⽇书怀》“从宦东西不⾃由,亲帏千⾥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

因此除钱塘⼈,出⾝宦家,⽣活不幸外,诗⼈⽣平今已难详考。

⼆、有关朱淑真的籍贯⾝世历来说法不⼀,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江海宁⼈”,⼀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年时在世。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近体诗用韵考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近体诗用韵考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近体诗用韵考路琪【摘要】诗歌用韵的研究对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语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对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及其近体诗的研究,介绍了朱淑真的生平及其作品,整理出其近体诗的用韵情况,并归纳朱淑真近体诗用韵特殊之处.【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8)006【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朱淑真;近体诗;断肠诗集;用韵【作者】路琪【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3.3宋代最出名的两位女性作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李清照,一个则是小有名气的朱淑真。

历代以来,人们对李清照的关注要远远多于朱淑真,因此对于朱淑真的研究也要少于李清照。

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朱淑真的作品曾被火焚之,再加上文献资料对于她的记载也较少,且朱淑真的诗歌多断肠之语,不若李清照的作品婉约中带有豪放。

如若不是宋人魏仲恭将朱淑真的诗词辑佚形成《断肠集》,那么现在的我们将不会有机会了解朱淑真其人其作。

学者们对于朱淑真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朱淑真本人,二是朱淑真的作品。

例如《朱淑真及其〈断肠集〉解读》[1]、《浅论朱淑真其人其作》[2]、《宋代两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3]、《重重藩篱中的女性悲歌——评朱淑真作品的女性意识》[4]、《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特色》[5]等,这些研究细分下来,可看出大多是研究朱淑真生平事迹,或者朱淑真与李清照、魏夫人等人的诗词比较,或者是朱淑真诗歌断肠的由来,又或者是朱淑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爱情意识、忧患意识等。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关于朱淑真的研究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的,而本文则先简要介绍朱淑真及其作品,然后从音韵学的角度对朱淑真的近体诗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出其诗歌用韵的特殊之处。

(一)朱淑真生平朱淑真,自号幽棲居士。

《名媛诗归》中说“朱淑真,浙人也,文章幽艳,才色清丽,实闺门之罕有。

因匹偶之非伦,勿遂素质,赋《断肠集》十卷,以解郁郁不乐之恨。

朱淑真最有名的诗

朱淑真最有名的诗

朱淑真最有名的诗
摘要:
一、朱淑真简介
二、朱淑真的诗歌创作
三、朱淑真最有名的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四、诗作主题及艺术特点
五、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
正文:
朱淑真是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以清新脱俗、婉约柔美的风格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她的作品主题丰富,既有山水田园的描绘,也有对生活、爱情、哲理的思考。

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新。

朱淑真最有名的诗作当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这首诗是朱淑真夜游时触景生情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秋夜将晓时走出篱笆门,迎着凉爽的晨风欣赏自然景色的心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银河落地”、“夜泊牛渚怀古”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历史的感慨。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艺术上,这首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又有婉约柔美的情感。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朱淑真的代表作之一。

朱淑真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她的诗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同时,她的诗歌也受到了广泛的喜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 朱淑真人物生平 一、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浙江海宁路仲,世居桃村。工诗,嫁为俗吏为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塘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

二、有关朱淑真的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江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初年时在世。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予一文法小吏,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朱淑真作品特点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朱淑真但是,她的作品还是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朱淑真《自责》赏析

朱淑真《自责》赏析

朱淑真《自责》赏析自责二首(其一)【宋】朱淑真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自责二首(其二)【宋】朱淑真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赏析:朱淑真是一位南宋女诗人,她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爱情、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与思考。

其作品具有深具个人色彩和情感深沉的特点,尤其是她的《自责二首》,更是表达了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感悟。

第一首诗中,朱淑真首先承认女子弄文是犯罪,但她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子。

她喜欢吟咏月亮和清风,这被视为不合女子本分的行为。

然而,她并不在乎这些世俗的眼光,继续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她磨穿了铁砚,虽然这并不是她该做的事情,但却执着地坚持了下来。

与此相反,绣折金针却是符合女子本分的事情,却被她视为没有价值的工作。

在这首诗中,朱淑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世俗眼光的挑战。

她不畏世俗的压力,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感到敬佩和钦佩。

同时,她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和对女性文学才华的压制。

第二首诗中,朱淑真描述了自己在闷闷不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看诗来消磨时光。

她在诗歌中看到了别离的痛苦和无奈,这使得她的心情更加萧索。

她开始意识到,聪明伶俐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反而会让人更加烦恼和不安。

只有痴傻的人才能摆脱这些烦恼和困扰。

在这首诗中,朱淑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担忧。

她感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摆脱内心的烦恼和困扰。

她的诗歌是她心灵的寄托和释放,也是她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艺术特色方面,朱淑真的《自责二首》具有自然流畅、情感细腻的特点。

她运用了日常口语和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她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流畅自然,让人易于理解和产生共鸣。

同时,她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味,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人文价值。

在思想内容方面,《自责二首》表达了朱淑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

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

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

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

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

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

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

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

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

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

《古诗十九首》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

《古诗十九首》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 张敏[1] 肖伟[2]
作者机构: [1]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宁夏固原756000;[2]中共南昌市委政研室,江西南昌330038
出版物刊名: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8-31页
主题词: 《古诗十九首》 宋代 传播 接受
摘要:考察《古诗十九首》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在这一时期主要依靠《文选》和其他一些选本进行传播,其接受侧重于写作年代和作者的考证、艺术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对艺术特征的研究,对创作形态的接受也具备一定的审美因素。

而南宋与北宋情况略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寰对 朱淑真 的作 品 E传 有过论 述 : l 朱 淑真 的文名 , 当时并不 显著 , 她 同时代 的 在 与
人誉 为宋 代 女诗 人 的双 壁 , 在其 生 活 的年 代并 不 但 以文 名著 称 。那 么 淑真 的诗 词 是 怎样 传播 开 来 。 当 时人们 对其 诗词 的接受 又是 怎样 的呢 ?通过 搜集有
乎 情理 。 说 。 谓好 事者是 指什 么人 呢?当然是 好 再 所
她不 仅是 富有 才 华 , 而且 是 一 位 思想 意识 超 前 的大
胆女性 , 于在等 级森严 的封建社 会追求 爱情 。 当 敢 为
时 的社会所 不容 。 诗作 多 为 自己情 感经 历 的真 实 其 写照 。 死后诗 词 “ 其 为父母 一火 焚 之”今所 传者 百不 “
关文献 , 我对朱淑真的诗词在宋代传播渠道 以及 当
时人们 对其作 品接 受情 况从几 个方 面作 一番粗 浅考
究如 下 :


口传是朱 淑真 诗词传 播 的最初 形式 朱 淑真生 活在 北宋 末 , 宋初 时期 。 现在 看来 南 从
以为谈讲的资料 , 并非是真能欣赏她的作品, 否则朱 淑真 的诗词 。在当 时不 曾为文人 墨 士所 欣 赏而传诵 之, 乃偏传诵旅邸中, 且为好事者所传诵 , 那便不近
文人未有曾提到她。 然而 , 她的诗词即邸旅中也都能
传 诵 . 岂是 因为 她 的文 名远震 如唐代 的王之 涣 、 这 王 昌龄一 般 。 其诗 即旗 亭歌 妓也能 传 唱吗 ?据我看 。 并 不 是 的 .乃是 因为她 本人 曾演 了 了一幕 很惹人 注意 的惨剧 。 一般 行旅 , 因熟 听这 段新 闻 , 以 才传诵 其 所
20 其一人 .当由 ” “ 爱好淑真诗词或同情其遭遇及众多好事者的帮助” ④ “ 吴中士大夫集其诗二百余篇”魏仲恭才得以集成 . ‘ s
从 这些 蛛 丝 马迹 , 们 可 以看 出 淑真 的诗 词 在其 死 我
后的 5 O多 年 。 当地 是 广为 流 传 的 , 且 从一 般 的 在 并
Oc . 0 6 t2 O . No5 .
朱淑真诗词在宋代传播与接受考
李 静
500 ) 3 0 4 ( 西大学文化 与传播 学院 , 西 南宁 广 广

要 : 淑真是我 国女性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 , 朱 其诗词有很 高的思想性 和艺术 性 , 但她 的文名在宋代并不彰
显, 本文从宋人 口传 、 专集 出版 、 选本、 评论等几方 面考究当时对朱淑真诗词传播与接受 的情况。 关键词 : 淑真 ; 朱 诗词 ; 宋代 ; 传播与接受
中 圈分 类 号 : 0 .2 10 .3 1 7 ; 72 2 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7 3 5 (0 6 0 — 0 90 10 — 5 8 20 )5 07 - 4 -
文学 的传 播 与接 受 是个 互 动 的过 程 。 传播 渠 道
愈多 愈广 , 受 的对象也 愈 多愈广 。 接 同时在 某种 程度
维普资讯
2o o 6年 l 0月
江西 科 技 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 a fJa g i ce c o r l in x in e& T c n lg r lU ies y n o S e h oo yNoma nv ri t
第 5期
成 , 说 “ 书其 大概 为 别 引 云 , 名 其 诗 为 《 肠 却 姑 乃 断
样 闻名 。 被 当时 的文人 墨客普 遍接 受 , 们对她 且 人
感 兴趣 , 始 于她 坎 坷 的婚姻 。 的大 胆 出格 , 当 是 她 在
时看 来 是 伤 风 败 俗 ( 婚 外 恋 ) 有 以及她 最 终 不 为 家 庭、 社会所 容 。 河 自尽 的奇 闻可 以作 为饭 后 谈 资 。 投
陵. 见旅邸中往往传诵朱淑真词 ”可见在 当时当地 ⑦
淑真 的诗 词被 广 为传 播 , 具 有 较大 的影 响 力 。但 并
从 现 存 的资料 看 朱 淑真 生 活 的年 代 . 没有 象 李 清照

者 E传着 . l 而且 E传的群体多为无聊 的无事者 , l 人们 醉心于她的遭遇 , 或许间或也会被她的诗词所感动, 但一直到她死后的 5 年 , O 才有文人 ( 魏仲恭) 真正认 识 到她 的诗 词 的价值 。这时 淑真 的诗词 已经从 好奇 闻异事者 口中传到士大夫耳中。同时从魏 仲恭在作 《 断肠集・ 时 , 序》 并没有说《 断肠集》 仅是 自己收集而

刺 探奇 闻异事 , 以备无事 聊天 的人 , 他们传 诵朱 淑真 的词 , 非在人 前 自矜博 雅 , 是为谈 这段 新 闻时的 并 乃

存” f 这把打火并不能烧毁时人对她 的兴趣 , 。①旦
点作 料 。
根 据 魏 仲恭 言其 编集 朱 淑真 诗 词 缘起 于其 “ 比往 武
由此可见 。在 当 时朱 淑 真 的诗 词最初 是 由好 事
于后 世 。从此 , 我们 能跨 越千古 , 她 的专 集 中看 到 从 了一 个 有个 性 、 灵魂 , 有 敢于 反 抗 的女 性 形象 , 从 也
收稿 日期 :o 6 0 — 0 2 o — 5 1
作者 简介: 李
宋文学。
静 (9 9 , , 16 一) 女 广西 陆川县人 ,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 学院中国古代 文学专业 2 0 0 5级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唐
维普资讯
江 西 科 技 师 范学 院 学 报
“ 淑真 既被 视 为不 贞 , 诗词 又 同遭 难却 。 以她 的生 所 平 事迹必 为 当时 的好 事者 道听途 说 。诗词 亦必为 好
上传播 的过 程就是 接受 的过 程 。在 中国的女性 文学
史上 , 朱淑 真是个 不可 忽视 的人物 , 和李 清 照被后 她
事者四处搜罗因以为茶余饭后的谈助” 代学者郭 ‘ 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